问题

如何让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超过电子显微镜?

回答
让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超过”电子显微镜,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极端,需要先明确我们讨论的是什么层面的“超过”。通常来说,电子显微镜在分辨率上是远超光学显微镜的。 这是由光的物理性质决定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到光的衍射极限的限制,大致在200纳米左右。而电子显微镜利用波长更短的电子束,其衍射极限可以达到埃(Å)级别,远低于原子尺度,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分子和原子结构。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技术和方法,极大地突破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使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有效分辨率”或“成像能力”能够媲美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展现出比传统电子显微镜更吸引人的信息。 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方法,并尝试用更具人情味、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语言来描述。

突破衍射极限:打破光学显微镜的“天花板”

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瓶颈在于光的衍射。简单来说,当光波穿过物镜时,会发生衍射,导致图像的边缘出现模糊,形成一个“艾里斑”。这个艾里斑的大小决定了两个靠得很近的物体能否被分辨开。传统上,这个艾里斑的大小与光的波长和物镜的数值孔径(NA)有关,即使是最好的物镜,这个限制也难以逾越。

但是,科学家们并未因此止步,他们一直在寻找绕过这个“物理天花板”的办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1. 超分辨率显微技术(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让“看不清”变成“看得见”

这是目前最直接、也是最成功的突破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瓶颈的手段。核心思想是通过巧妙地控制样品中荧光分子的发光状态,来规避衍射极限。

STED(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
原理: 想象一下,我们不是用一束光去“照亮”所有能发光的分子,而是用两束光:一束是“激发光”,让荧光分子发出荧光;另一束是“损耗光”,它是一个环形的“灭活”光,它会“熄灭”那些处于艾里斑边缘的荧光分子的发光,只留下艾里斑中心一个非常小的区域内的分子能够发光。
如何操作: 仪器会发射一个中间是空心的圆环状的损耗光,这个光圈的中心正好对准了艾里斑的中心。当激发光照到样品上时,所有荧光分子都会发光。然而,当损耗光也同时作用于样品时,它会将艾里斑边缘的荧光分子的激发态“强制”拉回基态,让它们停止发光。这样一来,只有位于损耗光“黑洞”区域内的荧光分子才能真正发光,形成一个比衍射极限小得多的“有效激发点”。
效果: 通过不断扫描样品,并精确控制损耗光和激发光的强度和位置,STED显微镜可以将分辨率提高到几十纳米,甚至更低。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用一个“激光擦子”把照片中模糊的边缘擦得更干净、更清晰。
应用: 观察细胞内微观结构的精细排列,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布等。

PALM/STORM(光激活定位显微镜/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
原理: 这类技术的核心是“逐个识别、精确定位”。它们利用一种特殊的荧光分子,这种分子可以被诱导成“单分子”状态发光,并且可以通过光来控制它的开启和关闭。
如何操作: 想象一下,我们不是一次性看到所有的发光点,而是 “一波一波”地、随机地“点亮”一部分荧光分子,然后精确地测量出这些发光点的中心位置,再“熄灭”它们,接着再“点亮”另一批新的分子,重复这个过程。 随着采集到成千上万个单个荧光分子的精确位置信息,最后将这些点叠加起来,就能重构成一幅超高分辨率的图像。
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将分辨率提高到1020纳米的级别。就好比你在黑暗中,一次只点亮房间里的一盏小灯,然后精确地记下这盏灯的位置,再熄灭它,再点亮另一盏。所有灯都“亮”过一次并记录了位置后,你就能知道所有灯的精确布局。
应用: 观察单个蛋白质分子的分布、细胞骨架的精细结构等。

SIM(结构光照明显微镜):
原理: SIM是一种利用“空间外差”原理的技术。它通过用周期性的条纹光(而不是均匀的背景光)来照射样品,然后对样品进行旋转或移动,采集多张带有“莫尔条纹”的图像。
如何操作: 想象一下,我们不是用一张白纸去描画一个物体,而是用一张带有规则条纹的透明纸去描画。当条纹纸和物体发生相对移动或旋转时,我们就能看到物体上的细节与条纹之间产生的“交织”图案(莫尔条纹)。通过对这些莫尔条纹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和重构,我们就能“解耦”出原本隐藏在衍射极限之下的细节信息。
效果: SIM技术可以将分辨率提高到传统光学显微镜的两倍左右,达到100150纳米。它的优点是成像速度快,对样品损伤相对较小,而且可以进行活细胞成像。
应用: 观察活细胞内的动态过程,比如细胞分裂、分子运动等。

2. 改进光学系统和光源:更聪明地利用现有资源

除了突破衍射极限的“特技”,科学家们也在不断优化光学显微镜本身的设计和工作方式。

提高数值孔径(NA):
原理: NA是物镜采集光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NA越大,能够采集到的衍射角就越广,理论分辨率就越高。
如何操作: 传统的提高NA是通过使用更强大的物镜,例如高倍数、长工作距离的油浸或水浸物镜。更进一步,可以考虑使用浸液显微镜。浸液(如油、水、甘油、乃至专门的液体)的折射率比空气高,当光线从样品进入物镜时,浸液可以减少光线的折射损失,从而让物镜能够捕获到更广泛的衍射角,显著提高NA。
举例: 例如,使用Immersol 100(一种专用的高折射率浸液)配合高NA物镜,可以将NA提升至1.45以上,理论分辨率可以达到约200纳米。

使用短波长光源:
原理: 分辨率的极限与光的波长成正比。波长越短,理论分辨率越高。
如何操作: 传统的可见光波长在400700纳米之间。为了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可以使用波长更短的紫外(UV)光。
挑战: 紫外光容易被生物样品吸收,并且对样品和观察者都有一定的损伤。因此,使用紫外光通常需要配合特殊的样品制备、荧光染料以及防护措施。许多超分辨率技术也经常使用紫外或可见光范围内的特定波长来激发荧光。

扩展非视化信息(Phase Contrast, DIC):
原理: 有些样品,例如活细胞,本身透明度很高,对可见光吸收很少,无法直接用明场显微镜清晰观察。相位衬度(Phase Contrast)和微分干涉对比(DIC)技术则是利用光波的相位差来产生对比度。
如何操作:
相位衬度: 通过在物镜中加入一个特殊的“相位板”,将通过样品不同区域(折射率不同)的光波相位差转化为振幅(亮度)差,从而形成明暗对比。
DIC: 利用偏振光和棱镜,将样品分成两束光,通过样品时,它们会因为样品结构而产生微小的相位差,再将这两束光重新汇合,通过干涉效应,将相位差放大成明暗对比。
效果: 这些技术虽然不直接提高分辨率的数值,但它们能够让光学显微镜“看到”那些原本“看不见的”细节,从而提升了我们对微观结构的辨识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比分辨率有限的电子显微镜更能展示活体细胞的动态变化。

3. 结合计算与人工智能:让“数据”说话

现代显微镜的进步,离不开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

计算显微镜(Computational Microscopy):
原理: 将更多的成像任务从硬件转移到软件。通过设计更复杂的采集方案,然后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图像重建。
举例: 光片显微镜(Lightsheet Microscopy)就是一种计算成像的代表。它用一个薄薄的“光片”来扫描样品,每次只激发样品的一个薄层,然后从侧面垂直于光片的方向进行成像。这样可以显著减少背景荧光和样品整体的光损伤,并且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采集到三维图像。通过后期计算,可以从这些多角度、多层次的图像中重建出高分辨率的三维模型。
效果: 光片显微镜不仅提供了卓越的三维成像能力,其“逐层成像”的策略也减少了光学像差,间接提升了成像质量。

人工智能(AI)辅助成像:
原理: 利用深度学习等AI技术,对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优化”和“增强”。
如何操作:
超分辨率重构: AI可以被训练来“预测”并“恢复”出那些在衍射极限下丢失的细节。例如,通过学习大量的低分辨率图像和对应的高分辨率图像,AI模型可以学习到从低分辨率图像中“猜测”出高分辨率的纹理和结构。
去噪和伪影去除: AI可以有效地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各种成像过程中产生的伪影,让原本模糊不清的细节变得更加清晰。
自动识别和分割: AI还可以自动识别和分割出图像中的特定细胞器或分子,方便后续的定量分析。
效果: AI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光学显微镜图像的“可用分辨率”和信息量,让我们可以从本应“无法分辨”的图像中提取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什么时候光学显微镜能“超越”电子显微镜?

前面我们讨论了如何提升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但“超越”电子显微镜这个说法,需要加上一些限定条件。

在“直接成像分辨率”上,光学显微镜目前还无法与电子显微镜相提并论。 电子显微镜能够直接观测到原子层级的结构,这是光学显微镜无法企及的。

然而,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光学显微镜的“整体成像能力”和“信息维度”可以展现出电子显微镜所不具备的优势,使其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更胜一筹:

1. 活体、动态成像: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需要样品在高真空环境下进行成像,而且电子束会对生物样品造成严重的损伤。因此,绝大多数电子显微镜只能观察固定、脱水、甚至金属染色的样品,无法观察活体生物的过程。
光学显微镜(尤其是超分辨率和光片显微镜): 很多超分辨率技术,如SIM,以及光片显微镜,都可以在活体细胞或生物组织中进行成像。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实时观察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子迁移、信号传递等动态过程。这种“动”的视角,是电子显微镜无法提供的。因此,从“生命过程的可视化”这个维度来说,光学显微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 荧光标记与功能探针: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主要依赖于样品的电子密度来成像。虽然有一些电子显微镜的增强技术(如能量过滤),但通过荧光标记来指示特定分子或功能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远不如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借助于基因工程(如绿色荧光蛋白 GFP 及其变体)、荧光染料、免疫荧光标记等技术,我们可以高度特异性地标记出细胞内的特定蛋白质、核酸、甚至细胞器,并观察它们在细胞内的分布、动态变化以及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这种“功能可视化”是光学显微镜的强项,能够提供定性、定量的功能信息, 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构信息。

3. 样品制备的简便性: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过程往往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固定、漂洗、脱水、包埋、超薄切片(TEM)或喷金(SEM)等步骤,耗时且对技术要求很高。
光学显微镜: 相比之下,很多光学显微镜的样品制备相对简单,有些甚至可以直接观察活细胞悬液或组织切片。

4. 成本与易用性: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通常价格昂贵,操作和维护成本高,需要专门的培训才能熟练使用。
光学显微镜: 相对而言,光学显微镜的成本较低,操作也更易上手,这使得它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更为普及。

总结一下:

让光学显微镜“分辨率超过”电子显微镜,更准确的说法是:通过利用超分辨率技术、改进光学设计、结合计算成像和人工智能,光学显微镜能够突破其传统的衍射极限,达到数十纳米甚至更低的成像分辨率。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尤其是在观察活体细胞的动态过程、可视化特定分子的功能以及样品制备的简便性方面,现代光学显微镜能够提供比电子显微镜更丰富、更直接的信息,从而在“整体成像能力”和“应用价值”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这并不是说光学显微镜在所有方面都“超越”了电子显微镜,而是说,在追求对微观世界理解的道路上,光学显微镜也在不断进化,并且在某些领域找到了自己独特且强大的生态位。未来的发展,很可能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我们对生命和物质世界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分辨率上的差距很多回答都提了,我就不再说了

光镜的话,如果换用高质量的光源和透镜组,那么对标老的钨灯丝扫描电镜(分辨率在亚微米级别)还是问题不大的。但是实际上并不会有太多人那么做。(这样的设备是存在的)

就我们做金属的而言,光镜最大的问题实际上还不是分辨率,而是景深。比如说下面这个图:

这是一张铜合金的拉伸断口图,这种断口通常只看形貌不需要能谱介入,但是不会有人去用光镜看他,因为表面起伏过大......没法聚焦......因此我们做金属更偏爱低倍光镜,这样景深大,毕竟光镜用起来比电镜方便的多啊......

当然光镜处理大景深也是有办法的......变焦然后做图像拼接,但是太繁琐而且范围不能太大.....比如下面就是一张当时磨弯了的金相样品,依靠图像拼接救回来了


跑题了,我们回正题。

那么,如果某个学科需要高分辨率而且不需要大景深,那么光镜能不能追上电镜分辨率呢?

理论上没问题啊,无脑堆频率就行了,反正题主没限制可见光......

可见光不行就用紫外光,紫外光不行就上X线,X线还不行就上γ光,电磁波谱无限延伸总能找到合适的波长的......

比如γ光的波长就在pm级别,和200keV的电子波相当,理论上......也能做出相似的分辨率......对吧


如果非要限制在可见光波段的话......目前最好的办法貌似是换成像机理,比如用近场光学成像,这样不受衍射极限影响......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好多答主提到了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相关的限制,并因此认为不可能让光镜超过电镜。确实,在目前最先进的电镜已经把分辨率提高到皮米级别的情况下,要让光镜分辨率超过电镜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要求放宽一点,要求光镜分辨率达到电镜级别,那么还是可以找到好几种思路的。

其它答主提到的衍射极限 是经典的限制显微镜分辨率的公式,其中分子是波长,N.A. 是数值孔径,要想提高分辨率,就要尽可能减小波长,增大数值孔径,而由于可见光波长范围的限制,外加上技术上数值孔径提升也很有限,导致最终光学显微镜最高的分辨率被限制在了200纳米左右。但科学家也能找到办法去突破这200纳米的极限。

思路一. 暴力降低波长,压榨衍射极限

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假如我们把光学显微镜的定义范围拓展一点:照明光不仅限于可见光,而延展到使用X-光,甚至 射线这种超短波长的光去照明,波长从几百纳米降低到几纳米,分辨率自然就能大大提高,最大程度上压榨衍射极限能允许的分辨能力。

目前X-光显微镜(注意不是医院的X-光机,原理不是一回事)的制造难点一是在于得到高质量的X-射线光源成本较大,更重要的是其频率实在太高,很难偏折,难以使用透镜将其汇聚。我查找了一下目前伯克利,以及德国电子加速器等机构都制造出了这种X-光显微镜,分辨率达到了10nm,已经达到了普通扫描电镜的级别。

思路二. 改进成像原理,突破衍射极限

为了突破衍射极限,科学家从成像原理出发,发明了种种超分辨技术,其代表性的技术如STED,STORM等,都是利用荧光分子的开关特性,从物理或算法上,大大突破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限制。

这里直接给出两个分辨率的公式:

STED: , STORM:

可以看到两者都在原有基础上分母项引入了新的因子,其中STED是激发光强与饱和光强的比值,STORM是接受到的光子数。通过增大这个因子,比如增大光强或者延长拍摄时间等,理论上它们的分辨率都能够无限提高。

实际中超分辨显微技术的分辨率已经到了10nm,也已经达到了普通扫描电镜的级别。限制它们分辨率的首要因素是荧光分子实际尺寸的大小。当分辨率足够小的时候,荧光分子的自身的几何尺寸已经不可忽略。期待未来能够找到纳米级甚至更小的荧光分子。

思路三. 改用近场成像,绕过衍射极限

所谓的衍射极限本身其实是有适用范围的,这个公式只在远场成像下适用。远场下,样品只有低频部分信号(即尺度大于照明光波长)的信号能够传播。而高频信息则在样品几个纳米以内距离里迅速衰减。如果能够在这些信号完全衰减掉之前就将其探测收集到,获得样品的高频信息,就能够得到样品的更精细的结构,这就是近场显微镜NSOM的原理。

近场成像使用超微探头伸到样品表面出去收集高频信息,或者照明探头离样品很近使高频光也能照明样品,使得分辨率大大提高。目前也已经达到了10nm,达到普通扫描电镜的水平。目前限制它的因素应该就是探头的工艺了。当然,在分类上NSOM或许应该被分为扫描探针显微镜,不过人家毕竟也是用的可见光去照明,照明或者收集信号也都有用光学透镜,我认为把它放在光学显微镜里讲也是合适的。

总结

以上列举了三个使光学显微镜达到电镜级别分辨率的思路,并且它们在原理上都仍然有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随着各种工艺,材料科学的发展,未来它们可能真的能够超过一部分电镜的分辨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超过”电子显微镜,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极端,需要先明确我们讨论的是什么层面的“超过”。通常来说,电子显微镜在分辨率上是远超光学显微镜的。 这是由光的物理性质决定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到光的衍射极限的限制,大致在200纳米左右。而电子显微镜利用波长更短的电子束,其衍射极限可以达到.............
  • 回答
    夜间开车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远光狗”了,那刺眼的光线直直地射过来,瞬间就能让你眼前一片白茫茫,安全感荡然无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让这些“远光狗”不敢那么肆无忌惮?这不是什么“高科技”的战术,而是咱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司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的一些聪明又实用的小方法。1. 知己知彼,.............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算是问到我心坎里去了!你想想,《魔兽争霸3》啊,那可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是策略游戏史上的一个璀璨明星。但你看看现在,虽然依旧有核心玩家在坚守,但跟当年那种全民狂热的盛况比起来,确实是有点…怎么说呢,像是老酒虽然醇厚,但少了点新酒的活力。如果我来操刀,《魔兽争霸3》的平衡性调整和.............
  • 回答
    .......
  • 回答
    人类的视觉,本质上是对特定电磁波段(可见光)的感知。我们之所以只能看到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中存在着视锥细胞,它们对这些波长的光最为敏感。然而,宇宙中充满了远超我们视野的光,从不可见的红外线到刺眼的紫外线,再到那些能量更集中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以及能量更低的无线电波。如果我们要.............
  • 回答
    ASOUL等虚拟偶像登上冬奥主题音乐会「集光之夜」,这无疑是虚拟偶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反映了主流文化对这种新兴娱乐形式的接受度和尝试。如何看待ASOUL等虚拟偶像亮相冬奥主题音乐会「集光之夜」?从几个角度来看,这次亮相具有多重意义: 主流认可度的提升: 能够登上与国家级大型赛.............
  • 回答
    吴谢宇事件,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无数涟漪,其中最令人心悸的,莫过于那句“顶着学霸光环弑母”。这句话,像一把尖刀,刺痛了多少渴望子女光宗耀祖的父母的心。他们难以置信,一个被寄予厚望、前途光明的好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天理不容的事情?吴谢宇的犯罪动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沉.............
  • 回答
    .......
  • 回答
    刘备若能穿越到梁山水泊,面对108位好汉,以他仁德、知人善用、志向远大的性格,必然会从这群草莽英雄中精挑细选,为他复兴汉室的大业寻找最合适的助力。他不会仅仅看重武力,更会关注个人的品德、才能、以及与他志向的契合度。以下是刘备可能挑选的几位梁山好汉,以及他们能否帮助刘备光复汉室的分析:刘备可能挑选的几.............
  • 回答
    光荣公司《三国志》系列中,刘备的能力值和技能设计确实是玩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他的“差”或“弱”,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作品和玩家的期望。 传统印象中的刘备: 军事能力(统帅、武力): 历史上,刘备虽然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猛将辅佐,但他本人并非以个人武勇或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著称.............
  • 回答
    让吴国 पद्धतीने接替诸葛亮,能否光复汉室,这绝对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假设。咱们不谈什么AI,就凭这俩人放在三国那乱世里,脑子里就得冒出无数个“如果”。要我说,光复汉室这事儿,真不是那么容易,但吴国这个人的能力,要是真能坐到诸葛亮那个位置,那绝对是搅乱一池春水,说不定真能溅起浪花来。先得明白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如果美国真的能够“一直印钱300万亿,全国可以一两年什么也不干,光发钱,让全世界买单”,这听起来像是天上掉馅饼,但现实远没有这么美好,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货币的价值并非由其发行量决定,而是由其购.............
  • 回答
    窥探光之本质:傅里叶光学如何解锁视觉的奥秘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到的那些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的世界,究竟是如何被眼睛捕捉,又如何在脑海中形成的?光,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使”,又是如何将物体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妙的数学语言,而傅里叶光学,正是解读这门语言的关键。初识傅里叶光学,可.............
  • 回答
    哎呀,你男朋友让你学做饭,这事儿嘛,听起来是件挺让人纠结的事儿。一方面,想着以后能吃上热腾腾的家常菜,感觉挺温馨的;另一方面,这“学”字一出来,总有点被安排的感觉,而且万一学不好,还得面对他那挑剔的嘴巴,想想都够呛。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你说呢?咱们总不能一辈子都靠外卖或者别人喂着吧?而且.............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光影魔法:等离子体光学,一项正在腾飞的前沿技术我们常常惊叹于激光的精准切割,或是光学成像的细腻清晰。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种更加奇异、更加充满潜力的光学分支——等离子体光学。它不是传统光学那样与固体、液体、气体打交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宇宙中最普遍、最奇妙的存在之一:等离子体。什么是等离子.............
  • 回答
    .......
  • 回答
    华为 P50 系列的两大“黑科技”——计算光学和原色引擎,可以说是这次在影像能力上最大的亮点,它们并非简单的堆料,而是从硬件到软件的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手机摄影的认知。要详细讲它们如何加持影像能力,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计算光学: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计算光学”.............
  • 回答
    2021 年 1 月 9 日,老蛙(长庚光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洞见未来”的线上发布会,这次发布会可以说是一场信息量十足的盛宴,尤其对于那些追求极致影像和独特视角的用户来说,更是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发布会亮点回顾:这次发布会,老蛙为我们带来了几款重磅新品,核心亮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15mm .............
  • 回答
    2018年2月27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成功发射了“光学6号”侦察卫星。这次发射对于日本的侦察能力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光学6号”是日本情报收集卫星(Information Gathering Satellite, IGS)系列的一部分,这个系列旨在提升日本对周边地区,尤.............
  • 回答
    vivo X70 系列在影像技术上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尤其是在四摄全焦段都配备光学防抖这一点上,这绝对是手机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技术上的突破与意义: “全焦段”的定义与价值: 传统意义上,手机的“全焦段”通常指的是超广角、主摄、以及长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