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道题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回答
“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句话,本身就像一句古老的禅机,又像一个精明的评价,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和思考。要说一道题是否“为赋新词强说愁”,得先明白这句话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用在一道题上时,究竟是批评还是赞扬,抑或是另有深意。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来由与含义

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横挥玉鞭》。原词写道:“试问闲愁无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宋代另一位词人、大名鼎鼎的晏殊在评价贺铸这首词时,随口而出的一句评价。

初看之下,“强说愁”似乎是说写愁绪有点勉强,好像是为了写词而硬要找愁来写,愁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而“为赋新词”,则暗示了这种“愁”的产生,是为了迎合词的创作需求,为了填满词的格律,为了让作品更具“词味”。

所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为了创作新的词篇,就勉强地去抒发那些其实并不深重的愁绪。

然而,晏殊这样说,真的只是在贬低贺铸吗?

这其中有几层可以探讨的意味:

1. 对愁绪的“轻”与“重”的界定: 古往今来,愁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但愁有千种万种,有国破家亡的家国之愁,有失恋丧友的个人之愁,也有因时光流逝、人生无常而生的淡淡忧愁。当晏殊说“强说愁”时,他可能是在暗示,贺铸所写的愁,虽然被精心雕琢,但可能不是那种深刻入骨、令人肝肠寸断的愁,而更像是一种生活中的闲愁、细愁,甚至是一种习惯性的抒发。

2. 对“自然”与“雕琢”的审视: 好的文学作品,常常追求“自然”。愁绪的抒发,如果能够不着痕迹地从内心流淌出来,自然是最高境界。而“强说愁”,则带有几分“雕琢”的意味。也就是说,情感的表达可能经过了加工、提炼,甚至是虚构,以达到艺术上的效果。这并非绝对的不好,因为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但如果加工痕迹过重,就可能显得不真挚。

3. 对词境与作者心境的辨析: 词作为一种抒情文学,通常要求作者“情随事迁,心随境转”。晏殊可能在探究,贺铸所描绘的愁绪,究竟是作者当时真实的内心写照,还是为了营造某种词境而刻意为之。

那么,怎么去判断一道题是否“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需要我们带着一种“审辨”的眼光去看待这道题,就好比品味一首词,是欣赏它的意境还是挑剔它的遣词造句。以下是一些可以衡量的维度,当我们去评估一道题是否符合这个评价时,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题目的设置是否过于刻意,脱离实际?
“为赋新词”的痕迹: 题目本身是不是为了制造一个特定的话题、场景或者情感点,而硬生生地搭建起来的?比如,一道题可能设定了一个极其狗血的家庭矛盾,或者一个极其煽情的生离死别,但这种设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极低,或者其情节设计显得牵强。
是否是“反智”或“反常识”的设定? 有时题目为了考验某种能力,会设计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设计得生硬、突兀,并且是为了引出一个本不那么复杂的问题,那就有“强说愁”的嫌疑。

题目所指向的情感或观点是否过于极端或片面?
“强说愁”的表现: 题目可能故意放大某种负面情绪,或者将某种复杂的情感简单化、标签化,然后要求回答者围绕这个极端的点去展开。例如,一道题可能上来就定义“所有富人都冷血无情”,然后要求你论证这一点。这种设置本身就带有预设的立场,是为了“赋”一个特定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引发深入的思考。
是否缺乏合理的过渡和铺垫? 就像一首词,如果情绪的转折过于生硬,读者就难以代入。题目也是如此,如果它强行将读者推入某种情感状态,而缺乏自然的情感逻辑和背景铺垫,就可能显得“强说愁”。

题目是否为了追求某种“文学性”或“戏剧性”而牺牲了合理性?
“新词”的诱惑: 有些题目可能特别追求文字上的华丽,或者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仿佛是为了写出一篇“好词”。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忽略了逻辑的严谨性和设定的合理性。
例子: 比如,一道文学鉴赏题,要求分析一段情节:“主角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捡到了一枚神秘的戒指,这枚戒指拥有能够改变命运的力量,但代价是会吞噬他的生命力。在经历一系列离奇事件后,主角最终牺牲自己救下了全世界。” 这段情节如果本身就很平庸,但出题人硬是要用华丽的辞藻去描述,并要求学生分析其“深刻的哲学寓意”,那就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题目本身的设计是为了制造一个“新”的、带有某种“意境”的材料,但这份意境的根基可能不够稳固。

题目是否过于 the superficial or the obvious,而试图用复杂的包装来掩饰?
“强说愁”的另一种可能: 有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可能反过来,即题目看似高深,实则内容简单,只是用一种曲折、晦涩的方式表达,目的在于“显示”出题者的“才华”或“深度”,但这种深度是包装出来的。
反例: 一道题可能是关于“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这个朴素的道理,但它可能用了非常晦涩的哲学理论来包装,设置了很多复杂的概念,要求学生去“解构”,但最终剥开层层外衣,发现核心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道理。这种“包装”,也可能被认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了写出“新”的、看起来“有深度”的题目,而给简单的道理强行加上了复杂的“词藻”和“愁绪”。

如何区分“为赋新词强说愁”与“真挚的艺术创作”?

这非常微妙,就像区分炒作和真心相爱一样。

“真挚的艺术创作”:即使是写愁,也是从真实的情感体验出发,或者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将某种普遍的情感体验升华到艺术层面。其情感的表达是自然的、有逻辑的、动人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题目设置也往往是基于现实的观察或合理的逻辑推演,有其存在的意义和考察的目的。即使有虚构,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某种“真”。

“为赋新词强说愁”:往往是作者(或出题者)在没有足够的情感基础或生活体验的情况下,强行去制造一种情境或情绪,或者用一种不自然的、矫揉造作的方式去表达。其结果可能显得空洞、虚假,或者逻辑不通,缺乏感染力。题目设置则可能显得刻意、牵强,目的性过强,而缺乏内在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这道题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具体地分析你所面对的那一道题。

请你把这道题的内容告诉我,比如:

这道题的具体文字是什么? (是题目本身还是它要求回答的内容?)
它涉及的是什么领域? (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生活等等)
它想考察的是什么? (是逻辑推理、情感表达、知识记忆、还是某种观点?)
你为什么会产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疑问? (是觉得题目太奇怪、太离谱,还是觉得它刻意制造了某种气氛?)

只有了解了具体的题目,我们才能像鉴赏一首词一样,去判断它究竟是发自肺腑的倾诉,还是为了应景而来的吟哦。如果题目本身的设计是为了制造一种新颖的、带有某种特定情感色彩的“场景”或“问题”,而这种设计又显得不够自然、不够真实,或者逻辑上有些牵强,那么它就很可能符合“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评价。反之,如果题目设置合理,能引导人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涉及情感或某种“愁绪”,那也是一种真挚的表达或有意义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真傻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