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给大家什么样的感受?看见了群众基础吗?
一辆28加重可以驮着一头猪骑行30公里送到镇上 屠宰场。
就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送一辆26的自行车给女友,这门亲事就定了。
当年的自行车就是平民自驾交通工具,自行车还有办个证才能在市区行驶,否则要被扣车罚款。
为什么要这个证?
因为自行车太多了,交警部门要进行管理。
当年的自行车道不比机动车道窄多少。
这就是群众的力量,自行车的汪洋大海。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场景,自然疑惑为什么现在骑行的人少了。
当时的中国人骑着自行车的时候,心里却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我们不能骑一辈子自行车,不要我们的后代像我们一样骑着车苦哈哈地往前蹬,我们也要像欧美的人一样,开着汽车上班。
今天的场景,是父辈们的梦想。
你不知道当时的人看着美国电影里壮观的汽车洪流有多么羡慕,总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欧美日本的汽车就各有各的特点。
欧洲因为保留了很多中世纪的街道,城市中心的道路往往比较狭窄,因此欧洲的汽车大多比较小,日本也是这样,小排量汽车的拥有率很高。
只有美国不同,因为国土辽阔,地域庞大,人口也不是很多,因此美国的大排量汽车非常多,高大威猛。这对于中国人对于汽车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就是喜欢空间大的汽车。至于动力操控舒适性反而退居其次。
这就造成了中国喜欢SUV这类汽车的原因。
你要去问一问自己的父母,看着今天的汽车洪流,高不高兴,是不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他们往往会说这就是,这是我们留给你们的重要成就。
中国在汽车消费上完全可以比肩美国。
你们不用骑自行车上班,开着车到单位,这难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
父辈们骑自行车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你们不用继续这样的生活。
然而,讽刺的是,年轻人反而困惑了,为什么现在骑行的群众基础不行了?
骑行是多好的生活方式啊,节能环保。
中国历史上在节能环保这条路上走的时间太长了,长到自己无法忍受的地步。
我们也要过好日子,我们也要消费一下多碳生活。
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说是历史的轮回和循环。
汽车轮子上的城市,这一观点深入了中国城市管理者的理念,现代城市规划里面,自行车已经被归类到体育运动,也不用去办什么自行车行驶证了。
现代城市道路都是按照机动车需求设计的,讲究个快字。
当年那么庞大的自行车市场眼见着就没有了。
当年成都九眼桥市场,今日安在?这个地方远近闻名,西南地区最大的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
只能说时代的进步太快,将过去的痕迹一下子就抹掉了。
中国人的脑海里,还是认为自行车是一件交通工具,骑自行车不是运动而是劳动出行,这算是一个烙印。
或许再过个十几年,这一切又会发生变化吧。
是因为我们国家发展速度太快了。
每个人现在都忙着赚钱。
没实现现在普遍中产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大部分的人会去享受生活的。
中国人个性就是这样。必须做第一,不是第一不服气的。
而且现在普遍消费水平不高。
比如骑一辆2w的公路车。别在城市逛,去全国各大城镇农村逛一下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上千的自行车。不会觉得离谱。
当他们知道真实价格后,大部分第一句话就是:
都2万了买个4轮的遮风挡雨不香吗?为什么买个还需要人蹬的玩意。
城镇的人,一辈子都在劳动,本身劳动就是娱乐。所以他们选择交通工具,一定要舒服。大,有面子。
本来劳动就累死了,还去骑车,那岂不是凡尔赛?
就算2万买摩托车,他们的第一反应也会是一样,都2万了。可以买2手四轮车了。何必风吹日晒?
所以,在各个城镇,老头乐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不需要考证,没有保险,价格几千块,可以遮风挡雨
农用三轮是日常工具,可以拖货,可以做绝大多数事情。
农用2轮,电动踏板是日常通勤工具
除此之外,必然是有钱就上汽车。
什么自行车,玩乐摩托车不存在的好吧。
先解决大部分人收入问题,有了收入,自然凡尔赛,消费就起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