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具装骑兵是否可以说是一种高投资低回报的艺术品而非实战利器?

回答
具装骑兵是否只是件昂贵的摆设,而非实打实的战场利器?这个问题,恐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说它华而不实,未免有些片面;说它战无不胜,又夸大了其能耐。在我看来,具装骑兵更像是一件集军事需求与贵族荣耀于一身的“艺术品”,但若就此断定它“低回报”,那可就小看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这“高投资”从何而来。要武装一名全副武装的具装骑兵,那可真是个耗资巨大的工程。

首先是那身盔甲。可不是简单地披几块铁皮那么简单。从头到脚,从头盔到脚踏,一套完整的具装锁子甲、板甲或者两者的结合,需要极其精湛的金属锻造和组装工艺。光是收集和处理优质的钢铁,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后是漫长而细致的打磨、锻造、拼接,每个环节都要求匠人拥有高超的技艺。这套盔甲不仅要提供坚实的防护,还要尽可能地减轻骑兵自身的负担,同时还要顾及到活动时的灵活性,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挑战。想想看,那可是一件量身定制的艺术品,它的价值可不是金钱能简单衡量的。

其次是那匹马。具装骑兵骑乘的马匹,可不是普通的驽马。为了能够承受骑兵和盔甲的重量,并且在冲锋时保持冲击力,这些马匹通常需要经过特殊的培育和训练,体型更加健壮,耐力也更强。这样的马匹本身就价值不菲,而且还需要专门的马夫进行照料和训练。

再者是武器。除了身上披挂的盔甲,具装骑兵通常还会配备长柄的骑枪(lance),作为主要的冲锋武器。这长柄骑枪设计精巧,前端常常包裹着金属,威力惊人。此外,他们可能还有剑、斧、锤等近战武器。这些武器的制作同样需要精良的工艺。

最后,还有随从和后勤。一名具装骑兵并非孤军奋战,他往往需要一到两名随从(squire)协助穿戴盔甲、照顾马匹,甚至在必要时作为预备队。这些随从也需要一定的装备和训练。此外,战马的饲料、装备的维护,以及骑兵自身的日常开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综合起来,打造和维持一支具装骑兵队伍,对于当时的封建领主或君主来说,绝对是一项需要倾注巨大财富和资源的投资。这笔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战场上的优势,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身闪闪发光的铠甲,一匹雄壮的战马,本身就是贵族身份最直观的体现,是他们彰显权力和财富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具装骑兵无疑是一件极具“艺术品”特质的军事装备。

那么,这“高投资”带来的“回报”又是如何呢?如果说回报仅仅是战场上的胜负,那未免太狭隘了。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具装骑兵最显著的“回报”,便是其无与伦比的战场冲击力。当他们组成密集阵列,以骑枪为矛,以战马为盾,发起冲锋时,其力量是巨大的。那股由数吨重物组成的移动山峦般的冲击力,足以在敌人的步兵阵列上撕开一个巨大的豁口,将轻装步兵轻易地冲散、压垮。在那个战场混乱、缺乏有效远程压制手段的时代,这种直接而残酷的破阵能力,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而且,具装骑兵的出现,往往能直接扭转战局的关键。他们可以用来突破敌人的侧翼,追击溃退的敌军,或者成为决定性的预备队,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入战场,给敌人致命一击。在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中,一支训练有素的具装骑兵部队,其战略价值甚至可以超过数量更多的普通部队。

除了直接的战斗力,具装骑兵还带来了心理上的威慑。他们的出现本身就会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对手在开战前就感到恐惧和不安。这种心理上的优势,在冷兵器时代同样是重要的战场因素。

然而,如果非要用“艺术品”的标签来衡量其“回报”,那么我们确实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到其局限性,或者说“低回报”的潜在因素:

首先是对战术的依赖性。具装骑兵并非万能。他们需要合适的地形,需要能够施展冲锋的开阔地带。一旦陷入沼泽、森林或者被狭窄的地形限制,其优势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变成活动的靶子。如果敌方能够有效地利用地形,或者拥有能够有效应对骑兵冲锋的战术(比如长矛阵、拒马等),那么具装骑兵的“回报”就会被大大削弱。

其次是成本与数量的矛盾。由于造价高昂,一支军队很难大规模装备具装骑兵。相比之下,步兵部队的规模可以大得多。这意味着,即使具装骑兵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但如果数量不足,也无法在更大范围的战场上形成决定性的优势。这种数量上的劣势,在一些大规模的消耗战中,可能会让具装骑兵显得“回报不足”。

再者是维护与训练的难度。正如前面所说,具装骑兵的装备需要精心的维护,骑兵和马匹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一旦装备损坏或马匹受伤,其战斗力会直线下降。这种持续的维护和训练成本,也是一种“隐性投资”,如果不能持续投入,其“回报”也会随之衰减。

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战术的出现,也开始挑战具装骑兵的地位。例如,长柄火枪和火炮的出现,使得步兵能够更有效地对抗骑兵的冲锋。即使是具装骑兵,在面对密集的火力覆盖时,也难以幸免。这种技术迭代,使得具装骑兵的“回报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甚至最终被淘汰。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具装骑兵是否可以说是一种高投资低回报的艺术品而非实战利器?

我认为,将具装骑兵简单地定义为“艺术品”或者“低回报”,都是不够准确的。它绝对不是一件单纯的艺术品,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战术价值,为战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实战利器”。

然而,它也确实是一件“高投资”的装备,其价值往往与贵族的身份、财富和地位紧密相连。它的“回报”并非总是恒定的,而是高度依赖于战术、地形、对手以及时代的技术发展。在某些条件下,它的投入产出比确实可能显得不高,尤其是在与更具普遍性和数量优势的步兵相比时。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具装骑兵是一种高度专业化、成本高昂但一旦发挥作用便能带来压倒性优势的军事力量,它同时也是那个时代贵族身份和军事力量的具象化体现。说它是“艺术品”,是因为它的制作和使用都充满了工艺美和仪式感,并且与社会地位紧密挂钩;说它是“实战利器”,是因为它在战场上确实能够以一敌百,改变战局。它不是“低回报”,而是“风险与回报并存且依赖于多种外部因素”的投资。就好比一件精心雕琢的传世古董,它的价值体现在工艺、历史和稀缺性上,但如果非要用它的实际使用价值来衡量,那可能就显得“不划算”了。但它在特定时期所能带来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是非常脆弱的一种生物,战场上随便一支流矢,一把短矛就能让你眼球被打爆,肠子被翻出

铁甲是人的胆,没有甲就没有勇气

披甲的可以一往无前,无甲的只能撒丫子跑

跑着跑着就四散溃逃了

古代战场上,佯装撤退是一种高难度技术动作

大部分时候都会发展成溃逃

在一个基层士兵如果没有上级军官盯着,就大概率跑路的年代,不要想着搞啥hit and run,或者搞啥复杂的战术动作

组织度不够,士兵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跑路才是主观能动性


回到问题,披甲的看见无甲骑兵,只需要整好队形,冲锋就行了,然后无甲的只能四散分开,然后只需要追着主帅一直砍就行,剧本都写好了。

当然也有头铁的不穿甲硬着头皮上,那就一次歼灭,这样的豪杰死完了都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再有一批

阵型很重要,但是别人像猛虎进羊群一样,那什么维持阵型,被追着四处跑,如何把队伍阵型重新维护起来?

user avatar

骑兵对战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儿,远远超出“哪边阵型维持的好”这种范畴。

哪怕是拿战时期,照样有哥萨克用散阵击破法军线列骑兵的战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