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面对在家话很多,出门就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去改变?

回答
家里的“话痨”到了外面就变成“闷葫芦”,这确实是不少家长会遇到的棘手情况。别急,这说明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全感足、更放松,而在陌生环境里则需要一些引导和适应。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更像是温柔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让孩子一点点建立起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

首先,理解和接纳是基础。

别一上来就想着“纠正”孩子。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不说话,不是故意的叛逆,而是可能因为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害怕说错话,甚至是觉得说了也没人听懂。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这种情绪,并且告诉孩子:“没关系,每个人在不熟悉的环境都会有点紧张。”

和孩子聊聊(在家里,轻松的氛围下): 找个舒服的时间,比如睡前或者一起玩的时候,温柔地问问孩子:“宝宝,你在外面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呀?或者不知道怎么跟叔叔阿姨打招呼?” 别用质问的语气,而是像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一样。
分享你的经历: 告诉孩子你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第一次去幼儿园紧张得不敢说话,但后来是怎么慢慢适应的。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正常的,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不贴标签: 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他就是个内向的孩子”、“他就是害羞”。这样的话会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让他觉得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

接下来,循序渐进地创造“微社交”机会。

一下子把孩子推到人群里,他只会更退缩。我们需要的是从“小步快跑”开始,让他在可控的范围内体验成功的社交。

从熟人开始: 家里常来的亲戚、关系好的邻居,或者小区里经常见面的小朋友,这些都是不错的“练习对象”。
家庭聚会: 在家庭聚会时,提前和孩子说好,这次我们要和爷爷奶奶聊聊天,或者和小表哥一起玩积木。甚至可以给他设定一个小目标:“今天我们主动和小姨打招呼,好不好?”
邻里串门: 如果有关系好的邻居,可以邀请他们来家里玩,或者带孩子去邻居家玩。在熟悉的环境里,孩子更容易放松,也能观察到大人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创造“辅助性”社交场景:
角色扮演: 在家里,你们可以玩“去餐厅吃饭”、“去商店买东西”的游戏。你扮演服务员或店员,孩子扮演顾客。这样,孩子可以在模拟的环境里练习如何开口,如何回应。
绘本和动画: 选择一些讲述友谊、勇气、如何与人交往的绘本或动画片,和孩子一起看,然后讨论里面的情节和人物。比如,当动画人物主动和小伙伴打招呼时,你可以问:“你看,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观察员”角色: 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合,比如公园、超市。不要强迫孩子去和别人说话,而是让他先观察。你们可以一起评论:“你看那个小朋友玩得多开心!”、“这个叔叔在买什么东西?” 让他慢慢熟悉周围的人和事。

具体的“行动指南”:

当孩子有机会和陌生人接触时,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是“引路人”和“安全后盾”。

主动示范: 当你在和陌生人交流时,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到你的互动过程。比如,在商店里,你可以主动和店员打招呼,问候,然后鼓励孩子也“说句你好”。
提供“开场白”: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说什么。你可以提前给他准备一些简单的开场白:“叔叔您好!”、“阿姨您好!”、“你好呀,小朋友,你玩的是什么呀?”
适时鼓励,但不过度: 当孩子尝试开口说了一句话,无论多么小声或简单,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宝宝说得真好!”、“你主动打招呼了,真棒!” 但是,注意不要因为孩子一次没做好就反复强调,以免给他压力。
保护和支持: 如果孩子紧张得说不出话,不要强迫他。你可以替孩子回应:“宝宝今天有点害羞,但他也想跟你打招呼。” 然后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让他知道你懂他。
不要替孩子“说太多”: 有些家长怕孩子说不好,就一直替孩子回答问题。这样会让孩子失去练习的机会。尽量让孩子自己尝试回答,即使回答得不完美。
制造“共同话题”: 如果是在公园里,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滑梯,你可以问孩子:“你看那个小朋友在玩滑梯,你想不想也去玩?” 然后可以引导孩子:“你可以问他可不可以一起玩。”
“小任务”: 在一些社交场合,给孩子设定一些小任务,比如“帮妈妈把这个东西递给服务员”、“问问那个阿姨路怎么走(当然,你心里知道路线,只是让孩子有个互动机会)”。这些小任务可以让孩子更有参与感。

长期坚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信。

改变孩子的社交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

持续的正面强化: 每次孩子在外面表现出进步,即使是一点点,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耐心面对挫折: 孩子在进步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可能今天他主动打了招呼,明天又变回了沉默。这很正常,不要因此气馁。
让他成为“社交小主人”: 当孩子在熟悉的领域有特长,比如画画得很好,或者对某个玩具特别了解,可以鼓励他带着自己的作品或玩具去和小朋友分享,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
建立自信的基石: 孩子的自信来源于被理解、被接纳,以及一次次成功的尝试。当你看到他在外面能够主动和人打招呼,哪怕只是一个微笑,都要真心实意地为他高兴,让他知道他正在变得更棒。

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目标不是把他变成一个外向“话痨”,而是帮助他找到一个自在、舒适、有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理解、支持和恰到好处的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家横并不是针对所有人,他是有提前选择好目标的,一般是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大人,特别是老人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