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才能让自己不胆怯,敢在大众面前说话,并且有话说,不脸红,怎么克服?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咱们谁没经历过在众人面前紧张得手脚冰凉,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刻?不过别担心,这事儿绝对能克服,而且还能让你成为那个游刃有余、侃侃而谈的人。关键在于方法和一点点耐心。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胆怯”和“脸红”啊,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反应,是身体在告诉你:“嘿,这里有点不寻常,要警惕起来!”它就像是你身体内置的一个“安全模式”。可是在公众场合说话,这“安全模式”有时候就有点反应过度了。

那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呢?我给你拆解成几个层面,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理解你的“敌人”——认识到紧张和脸红是正常的,而不是世界末日。

很多人一紧张脸红,就觉得自己完了,别人肯定在盯着我看,觉得我丢人。这种想法简直是放大器!事实是,绝大多数观众都没你想象的那么关注你。他们更关心你的内容本身,或者他们自己脑子里想的事情。

自我对话调整: 当你开始感到紧张时,试着对自己说:“嗯,我有点紧张,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很多人都会这样。这并不代表我讲不好,也不代表别人会怎么看我。” 别去抗拒它,接受它,反而它就没有那么大的控制力了。
观察别人: 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你觉得讲得不错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也可能会有点小小的磕绊?没人是天生的演讲家,他们都是练出来的。你会发现,你不是孤单的。

第二步:磨练你的“武器”——内容为王,充分准备是定心丸。

心里没底,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怕自己“没话说”或者“说不好”。所以,把功夫下在前面,是克服胆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深入理解你的主题: 你要讲什么?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话题吗?不是说要成为专家,而是要对你要讲的内容有足够多的思考和理解。当你对自己的内容充满信心时,自然就没那么害怕了。
结构清晰的演讲稿/提纲: 别指望脑袋里能记住所有零碎的想法。写下来!一个清晰的开场、几个核心要点、有力的结尾。把它变成一个你可以依赖的地图。你可以写成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关键词和短语。
多次排练,像彩排一样认真:
默读: 自己先读几遍,找出拗口的地方,调整措辞。
小声复述: 想象有人在听你讲,小声地说出来。
对着镜子练习: 观察自己的表情、手势。这很有用,能帮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自己。
录音/录像: 这是个神器!刚开始听自己录音可能会有点不适,但这是最能发现问题的方式。你的语速、停顿、口头禅,一切都会暴露无遗。
找朋友/家人当听众: 这是最接近真实场景的演练。让他们给你反馈,听听他们有没有听懂,哪里需要再解释清楚。
准备“应急预案”: 万一你忘了某个点怎么办?准备一两个备用的小故事、小例子,或者你演讲稿里的关键句子,可以帮你拉回思绪。你也可以准备一些观众可能会问的问题,并提前思考答案。

第三步:锻炼你的“肌肉”——循序渐进的实践是关键。

光想不做,永远是纸上谈兵。从小的场合开始,慢慢挑战自己。

从小圈子开始: 比如,和家人朋友吃饭时,主动分享你的近况或看法;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在公司会议上,对某个议题提出一两个观点。
加入兴趣小组或俱乐部: 辩论社、读书会、演讲俱乐部(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这类组织很棒!)都是绝佳的练习场所。在那里,大家都是来学习和进步的,氛围相对安全,而且你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反馈。
抓住一切机会发言: 哪怕是主持一个部门的小活动,或者在朋友婚礼上说几句祝福的话。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财富。

第四步:掌握你的“技能”——演讲技巧的打磨。

有了内容,有了勇气,还需要一点点技巧来加分。

眼神交流: 不要只盯着天花板或地板。试着和台下不同区域的人进行短暂的眼神接触,大概看35秒,然后移开,再看另一个人。这会让你感觉更像是和大家在聊天,而不是在“表演”。
肢体语言:
站姿: 双脚与肩同宽,放松站立,别交叉腿或驼背。
手势: 自然地运用手势来强调你的观点。避免抱臂或者不停地玩弄手指。你可以想象你的手是你演讲内容的一部分,它们在帮助你传递信息。
走动: 如果场合允许,适当地走动可以让你更放松,也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别变成“巡逻兵”,要走得有目的性。
声音的运用:
语速: 不要过快。适当地放慢语速,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也给自己喘息的空间。
停顿: 关键的停顿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能强调重点,给听众消化信息的时间,也能让你自己重新组织思路。一个有力的停顿,比一个尴尬的沉默要好得多。
音量和语调: 确保你的声音能让后排的人也听清楚。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情感,让你的演讲更有吸引力。
处理紧张的小技巧:
深呼吸: 在上台前或开始说话前,做几次深呼吸。吸气时数到四,屏住几秒,然后慢慢呼气。
喝点水: 保持口腔湿润可以减轻口干舌燥。
找一张熟悉的脸: 如果台下有认识的人,可以先看他们,获得一点安全感。
专注于内容,而不是观众的反应: 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想表达的内容上,你会发现你没那么在意别人是否在评判你。

第五步:保持“成长心态”——这是一个旅程,不是终点。

克服胆怯,让你在公众面前自在地说话,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从成功中汲取力量: 每次你成功地完成一次演讲或发言,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要给自己一个肯定。记住那种感觉。
从不足中学习: 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分析一下原因,下次如何改进。别陷入自责,而是把它们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持续练习,持续成长: 就像学任何技能一样,熟能生巧是硬道理。你练习得越多,就会越自信,越自在。

关于“有话说”:

“有话说”这事儿,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害怕“没话说”而产生的焦虑。当你做足了准备,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练习得足够多,你自然就会“有话说”。而且,当你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你的话才更有分量。

最后想说的:

别把脸红当成洪水猛兽。你有没有见过那些特别受欢迎的演讲者,偶尔也会有点小紧张,但他们依然能打动人?那是因为他们有内容,有真诚,有对听众的关注。把你的焦点放在“我能为听众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我看起来怎么样”。

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但绝对是值得的。每一次你战胜内心的胆怯,你都会变得更强大。祝你早日成为那个自信、有力的表达者!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怯场#

这个问题啊,原因很繁杂,我们先条分缕析。

首先,中国的文化里并不强调当众演讲的能力,甚至干脆就是抵触这种“大广场演讲”的。这种“对公众讲话”的能力,对于传统中国的精英阶层而言是多余的。

中国的运行逻辑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广场mz”体系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专家治国、精英治国,强调是在掌握了全面知识的决策圈(这必然是一个非常小的决策圈)之内达成共识。

强调的是私下里的坦率交流和共同决策时的“含蓄沟通”。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精妙的沟通技术,要利用大量的小圈子共识,不立文字、不留把柄的微妙表态,大量依靠暗示和心照不宣。

如果你们仔细查看,你会发现中国历史里“领袖人物对人山人海振臂高呼、响彻云霄”这种场景几乎是零。

去太和殿参观一下,看看中国最大最宏伟的议事处有多大,你们就会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


太和殿前广场的设计,是为了用于大型朝会和庆典,靠的是声音洪亮的内官层层传声,完全没有“公众讨论”,“说服各方”的功能。只是在自顶向下层层公布既定的结果。

在中国关于策略的讨论是限定在精英小圈子范围之内的。你想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政策影响力,你的主要策略应该是不断的获得更上一层的决策圈的注意和认可,而不是不断的获得更多、更广范围的认知度。

通过大型的公开演讲去获得曝光度、获得“民意”,在根子上是被中国的治理文化排斥的行为——因为你不可避免会媚俗。这从原理上会导致你总是在实施前瞻性不足的、过于情绪化的、不必承担全部个人责任的政策。

这基本上被视为一种品格缺陷。

虽千万人吾往矣,说的并不是前面有千万异族敌人我要学赵子龙杀个七进七出,而是指即使你裹挟了巨大的盲目共识,哪怕我反对会被限于孤立,我也要挺身而出正面对抗。

你如果有数据、有逻辑、有大义,你就可以说服我。你不诉诸逻辑,而是诉诸于你背后站着多少人、有多少赞,想要我掂量与你对抗的后果——

那对不起,

虽千万人,f*ck it,吾往矣。

现在问题来了——讲论据、讲逻辑、讲大义的能力有底吗?这里的每一样都是深不可测的,可以花费你全部时间精力的。如果你真诚的以讲论据、讲逻辑、讲大义为唯一正确的说服之道,你不应该还有很多精力去磨练你鼓动大众情绪的技巧、去积累那些经验。

君子应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应该不耻下问,以谓之“文”;

应该喻于义;

好好搞好你的事实、逻辑和大义。

君子应该讷于言

换句话说,一个东方意义上的君子不应该拥有——尤其是追求拥有——调动群体情绪的能力,而应该天然的是这种追求的敌人。

因为“群体非理性”是一件可怕的武器,是任何真正卓有成效的的领导体系最大的软肋和噩梦。

而有些人不是无意间经过天赋拥有、不知情的偶然使用,而是孜孜不倦的刻苦追求、视如得意技能的、花样百出的无处不用。这种技术,

在西方被称为“修辞学”——曾经被希腊、罗马的贵族精英视为最重要的个人技能。

选择这种个人发展路线去求荣华富贵,在东方伦理的视角下,属于毋庸置疑的道德问题。

巧言令色,鲜矣仁——太会说话的,少有几个好东西。

面对大庭广众,说不出什么很有情绪的话,发挥不出什么激情,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构成一种缺陷

甚至,还可以说是加分的。(注意,这里没有评判这两种观点设计谁好谁坏)

因为这意味着你没有这种意图,也没有做这种能力储备,而且对这样做还有心理障碍,于是你说的话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信度提高了。

你本来要说的话,应该仅限于你所看到的事实、你所想到的逻辑、你所悟到的大义。你所要做的只是直直的摆出来,是供人参考,而非要人顺从、屈服。

那和念一份实验报告、念一篇科学论文,应该没有本质区别。

尽管那也那并不是没有任何表达技能上的要求,但其实根子不在于修辞学,而在于你对事实的掌握没有把握,你的逻辑不扎实,你的义理不坚固

那更多的不是口才问题,而是你平时满足于似是而非的东西,满足于道听途说,满足于模棱两可。

你自己知道这些玩意经不起别人追问。

论据都是听说的,逻辑都是糊弄的,义理都是凭着“朴素的感情”临时站的,想想都胆颤。大庭广众下说出来、甚至只是对七八个人的小组会说出来、甚至只是对一个不苟言笑的领导说出来,都难免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害怕自己的虚弱不堪一击。

问题是,难道不是有一个理所当然的出路吗?——你不知道的,就直说不知道,只说自己知道的、明白的、有把握的、不就可以了吗?

你为什么没走这条出路?

因为你贪图更高的影响力,你不想失去你虽不该得到、但已经得到的机会和地位。

你如果没出纰漏,蒙混过关了,你觉得你会在人群中有更好的地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如果不幸失手,你就会受到反噬,失去一些“本来可以得到的”“好印象”。

说穿了,这其实是自立为偶像,想要获得崇拜。

所以你害怕,害怕你极力营造的光鲜的假象无意间破裂。

这个嘛——如果真存在这样的绝技,世界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这份害怕是应该的,是不该被消除、也是消除不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