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在古代是少爷对着春宫绣像手铳,变成老爷了强按丫鬟的地方。
想看书哪不能看。
老百姓用脚投票说这面积如今还没厕所有用,怎么有些精神古代老爷开始痛心疾首了?
怀疑是房地产商贩卖焦虑的软文……
书房这种东西也能吹成刚需?我家那个所谓的书房最后变成了杂物间…
卧室里放张桌子不就行了,你卧室小到连桌子都放不下你还要啥自行车啊?
有当然更好,没有还不是一样过。
何况这种调查里的数据来源都假得一匹。
日本人公认的爱读书,人均年读40本,中国这个数字是0.7本。我看日本家居节目,采访的都是中产之家,多数家庭都没有书房,最多是在起居室一角或是过道里放一个书架摆一个桌子。据我观察,如今城市小康家庭的阅读习惯是在退化的,因为替代阅读的消遣和分散阅读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当一个社会多数阅读是看公众号、网文连载、电子书的时候,你在哪里不能抱着手机和平板,要啥书房啊。
说来惭愧,我家的书房我一个月都用不了两小时。
家里好几年没买书了,空房子里白订了一个大书架。
我一年在喜马拉雅听了大几百万字的小说文章,都是在地铁上,请问这个怎么算?
没有书房就不能学习阅读了?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题主还可以算一下人均健身房面积,不出意外应该比人均书房更小,于是结论是中国人如何锻炼身体呀?
所以,首先一条,学习,阅读并不需要一定要书房。很多人家里有硕大的客厅,饭厅,人家要看书学习也可以利用这些地方,并不是没书房还不读书了。
其次,要看这个数据的统计方式,比如我租了个房,那这个房子的书房算我的吗?是我用就可以,还是一定要属于我才行?大概率是属于我才行吧?那很容易理解了,越是大城市,越是涌进大量没有买房的人口,他们提升了分母,但分子没有提升,所以越大的城市这个值越低,但不代表没有买房的人就不能阅读学习了。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将客厅和卧室书房化,或许比较合理(更合理的或许是电子书无纸化阅读?直接“降维打击”?)。
看数据明显是书房空间和城市房价呈反比。
但很明显,相对于二线及以下城市,一线城市仍然是更“知识密集型”的人类聚居地,书房空间大小和知识密集度并不划等号,也和财富并不必然划等号,但财富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储备的下限。
上边这种个人家庭图书馆自然不可能是泛用解,大多数普通人的书籍储量也谈不上“收藏”(也达不到艺术收藏收集各种名人字画或者孤本善本的程度),同时,相对于空间上的保证,更重要的或许是个人家庭图书馆内容上的组合配置。
让各种书籍都有所储备,内容上与时俱进,比单纯的书房空间上的“军备竞赛”要有用。
如果家庭图书馆里全是《5年高考3年模拟》或者明星写真之类,那么即便家庭图书馆占地100平方,也没什么太大意义啊……
像是教辅类、文学类、历史类、科普类、经管类、科技数码类、医学类、音乐类、动漫类、外国原版书和各种工具书,等等等等,自己偏好的内容、以及专业工作相关的做到术业有专攻,相关书籍储备多一些有所偏重,质量好一些,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可以了。
因为现在社会的进步,百科全书式的顶级人才基本不可能真的存在了,大多“百科全书”只能是涉猎范围比较广,侃大山的范围比较大的人,一旦跨圈发表见解很容易变成“公知”(贬义词)。
从而个人图书馆的实际意义,必然会倾向于个人兴趣收集向和日常工作工具书储备向,甚至纯“艺术装饰”(zhuangbility)作用,或三者兼而有之。
在个人图书馆的建设上,内容大于形式,配置合理度高于空间大小,做到小而精兼顾大而全,就是这种感觉吧。
我个人看书比较注重仪式性,但是还是觉得真没必要打造专门看书的地方。厕所、床头都是阅读的好地方。
一个人如果不学无术,给他一间漂亮的书房,他也只是当做这个家的装饰罢了,逢年过节让其他看到的人留个好印象而已。退一万步说,真要冒充文化人,既不看书、又不置办书房的办法也不是没有。
我妈妈这辈人(50后),小时候上学回来是要做工的,根本没时间看书。工作是破草绳,就是把用过的草绳,用手撕开,这样可以再搓成新的绳子。每天晚上能干到半夜。
我小学的时候(70后),家里只有11平米,没有厕所。这样也是幸福家庭,至少我们不用和爷爷奶奶挤在一个屋檐下。11平米除了外屋就是里屋。
上初中的时候(85年代),家里是30平米的房子。屋里有了厕所,阳台改成了厨房,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能在板子上写作业了。
上高中(95年代)的时候,老妈抓住机会换了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那时候没有房改,有的人嫌房租贵,愿意用面积大的换面积小的。这房子有了四间屋,家里终于有了洗浴间。厕所又在外面了。
等到2005年我开始买房子,才有了客厅、餐厅的概念。过去吃饭都是在厨房找个地方支个桌随便吃一下。
第一次买的两居室,留了侧卧改成了书房。没两年,爹妈来长住,书房就没了。
家里突然多了两个人,最麻烦的是洗手间不够用。尤其是早晨和夏天。那时候我就特别希望买一套双卫的房子。把衣帽间改成了小书房。这个小书房就是有点闷,夏天能起痱子,冬天能喘不上气来。
2010年,孩子来了,家里一下子就更加拥挤了。衣帽间也没了。
2015年,第二个孩子也来了,这下热闹了。书房更没影了。
2005-2017房价踩着筋斗云往上跳,早买早享受了,没买的一年赚个工资根本够不着房价涨幅。
现在在北京,如果生了二胎,怎么才能有个书房呢?
这里给大家算一下:
1、北京楼盘的得房率一般低于80%,塔楼在75%左右。
2、北京的房价基本在5万/平米以上
3、孩子最好各自有一间房,否则影响学习和休息。
所以,如果还需要有个书房,那四口之家至少需要4室一厅一卫。建筑面积在110平米以上,总价在550万以上。
这样的房子附近最多只是个村小,孩子能考上985/211的概率基本为零。
如果还对学校有点要求,那总价就要乘以2,1100万。
如果还希望有超过50%概率考上211,那总价再乘以2,2200万。
如果还希望有50%以上概率考上985,总价再乘以1.5,3300万。
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拥有一个5平米左右的书房了。
如果不结婚呢,一居也能有书房;
丁克呢?两居就妥妥的有书房。
所以,不结婚不生娃,书房自然就出来了。
忽然想起2005年,有位大神在论坛里发表雄文:论为什么北京房屋均价不可能超过5000元一平米。
老子真是信了你的鞋。
要不早有个6平米小书房了。
欣赏一下俺家的书房,不好意思,有点磕碜啦。
巧了,这不也差不多0 .65平方米嘛?看来我误解了,原来大城市的人还是很喜欢读书的。
给大家介绍一下俺家的书房,这是在我卧室的一个角落里,主要是方便,起来就能看到书,心里踏实。
我的书很杂,有易经的,财务审计的,还有编程的,运筹学的,还有做菜的以及一些小说。
马桶是每个人都会用的,书不是每个人都会读的。
马桶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书房非必需品,平均下来就小了。
心中有书,哪里都是书房。
我把书放在纸箱子里,有一张凳子,就可以用作书房了。
心中无书,旁边有一个图书馆也没用。
隔壁家张三的书房贼大,书柜里的书摆的贼整齐,
书也贼新。
话说回来,要是有钱的话,我也想有个像三家那么大的书房。
巧了, @张三 不在这儿呢嘛。
我家“客厅”,三个书架、两个写字台、一个打印台。没有电视机。沙发是小号的,零食在推车上,随时靠边。写字、看书、用电脑,都在“客厅”里。“客厅”基本保持安静。看电视、打游戏、打电话,去卧室,关门。
家里的气氛,以读写为主,还是以游戏为主,不是房产商定义的,是屋主定义的。
我见过另一家人,吃过晚饭,父女两个先睡,其他人在客厅里看电视,聊天。等这些没事人玩够了,睡觉时,把父女两个叫起来。女儿做作业,爸爸写论文。
我在马桶上的阅读时间,可能比在任何房间都长……
中国人均书房仅0.65平方米,没有马桶大,可造成这个问题的,不是你们吗?
天价的商品房,不是农民工兄弟一砖一瓦建成的吗?可是,别说书房,他们连一个马桶的面积也买不起啊!
天价的球鞋,不是血汗工厂里面的童工生产的吗?可是,他们却买不起一件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
如果可以,哪个中国人不希望有个一百平米的书房,跟小型图书馆、小型书店一样;如果可以,哪个中国人不想有一个私人医生,家里面有一个紧急医疗室,甚至有条件进行一些小型的手术,可是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给猪场喂猪的,吃不起猪肉;组装品牌电脑的流水线工人,买不起电脑;写书码字的,却连社保的钱都出不出来。
城市越大,书房越小,来证明什么?证明中国一线城市有钱人不崇拜知识吗?那我看这个结论说得对,所谓的知识,既不能让打工人住上房子,也不能让农民工免于欠薪,那知识何用?
我只是觉得不公平,因为有些人什么都有了,还要在这里对我们穷人指指点点,我们没有生活情调,不重视书房,不懂欣赏艺术,我们是穷人思维,我们活该穷一辈子,世世代代。
是的,只有你们懂生活,有情调。你们有你们的高尔夫,你们子女有你们的编程大赛,你们有你们的钢琴才艺和乐器特长,你们人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但是我想,终有一天,总有一天这些人会意识到,这个国家,谁才是真正付出的人,那些造房子的、那些从事生产的、那些服务公共设施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个时候,这些衣冠楚楚、不沾灰尘的人会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寄生虫,那个时候,再也不能嘲笑我们没有书房,没有保龄球室,没有地下车库和游泳池,那一天会到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均阅读量仅为每年0.7本,远低于日本(人均40本/年)和俄罗斯(人均55本/年),而相比之下,以色列每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犹太人会用课本粘上蜂蜜给孩子品尝。英国的地铁上,民众们都是在看书读报,而中国则以玩手机居多。
不爱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将近40平米,超过了保加利亚、英国等欧洲国家。但是即便是40平米的住宅也不愿意规划出一个书房,难道是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一张书桌吗?
这既是民族不爱学习的劣根性,也是体制问题,是土地财政出了重大纰漏。建议在售房时,将书房的面积作为刚性指标并按照需求量进行分配。并由国家统一进行书房的装修和认证(那种自己放个课桌的房间,没有认证只能算做工作室,不能叫书房)。
一个高考为纲的国家,书房是头等大事,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和家庭的价值。只有这样“中国人的书房相当于马桶”这个被媒体取的恶名才会被逐渐消除。
狗头
一张书桌,80厘米长宽,那就是0.64平方米了,加上站着的一个人,就是0.65平方米。
当年抗战,战火纷飞,自然是放不下一张书桌。
如今房价飞升,全民拜金,自然是购不起一张书桌。
诗书礼乐还是灰飞烟灭吧。1980年,我的卧室兼书房,也有18平方米啊。
小时候没得书房,就连独立的房间都没得,只有床头一个缝纫机当书桌,要盘坐在床上,相当不舒服。
后来自己写小说赚了钱,买了一套八十三平,总价五万八的回迁房,总算是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一张单人床,一个电脑桌,没买电脑椅,买了个双人沙发,躺坐一体。后来结婚了,又没有独立的空间了,把书桌挪到床头,沙发没了,换成了婴儿床。
再后来,换了一套两百多的跃层,楼上是送的阁楼,没有隔断,都被我当做书房了,那段日子感觉最舒服。书桌都弄了两个……
再后来离开了长春,在南方晃荡了好多年,居无定所,就连南京的房子都没装修,自然也谈不上书房了。
等回到长春,因为女儿要上学,只能全家住在四十平的学区房,导致被朋友嘲笑,空有大房子,没得机会住。
再后来,在家附近买了个四十平的写字间,把附送的床柜子都扔了,换成书架,书桌,沙发和电脑椅,每天去赶稿,喝茶,会友,倒也清净,也不打扰家人,也没人打扰我。
我经济在成年后还算可以,也算是爱读书,但一生中真正拥有书房的时间,依旧很寥寥。
ps:吉林省要成立网作协,没有办公地点,我就把自己的小书房贡献了出来,免费租给网作协,估计很长一段时间,我又要没有独立的书房了。
没有书房如何在家打造学习、阅读区域?(✘)
穷逼不配读书(✔)
这个和“外国人地铁上都在读书 中国人却在玩手机”
是一个套路
都是贩卖担忧与焦虑
事实上更应该关心外国地铁为啥没信号
中国人可以从手机上获取知识
其速度比读书快捷N倍
而且由于便利性 使得大家更乐于阅读更多的东西
所以
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提出的必要
事实上在学校上学的那些日子里,可以没有书房,但是丝毫不影响读书和学习。学校有学习的地方。
后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外租房子住,依然没有书房,但是依然不妨碍读书和学习,因为有书,有电脑,有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图书馆、卖书的地方、工作单位、家里的床上。
读书和学习可以以任何形式来体现,读书和学习不在乎的是书房,好像没书房就不能学习,这是形式主义。
这种话题真的是蛮无聊的。。。
我以前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据我的观察,至少我去过的欧洲家庭家里都没有书房这种地方。
这又能证明什么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