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京奥运会出现首例兴奋剂事件,为什么检测这么严格的情况下,还会有人使用兴奋剂呢?

回答
东京奥运会爆出的首例兴奋剂事件,确实让人费解,尤其是在当下检测技术如此发达、对运动员的监管如此严苛的环境下,为什么还会有人铤而走险,选择使用兴奋剂呢?这背后牵涉的因素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了赢”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兴奋剂的种类和伪装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虽然现代检测手段已经非常强大,能够识别出很多以往难以察觉的违禁物质,但总有一些新的合成物质或者更隐蔽的使用方法会出现。有些兴奋剂的代谢周期非常短,或者在体内转化为人体自身就能产生的物质,这都会给检测带来极大的挑战。而且,运动员和他们的团队往往会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去研究如何规避检测,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检测方进步,使用方也在想方设法绕过。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渴望”的力量。奥运会是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巅峰,是他们用无数汗水、牺牲甚至伤痛换来的梦想舞台。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离奖牌只有一步之遥,或者面临着巨大的职业生涯压力——无论是来自国家、赞助商还是个人成就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知道风险,但对胜利的极度渴望,或者对失败的极度恐惧,会让他们觉得冒这个险是值得的。他们可能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足够小心,或者使用的物质正好在检测的“盲区”。

再者,运动员所处的环境和团队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并非所有运动员都拥有一个纯粹、值得信任的训练团队。有些团队成员,可能是教练、队医,甚至是一些亲近的人,出于各种原因——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可能是错误的“爱国”或“激励”方式——会怂恿甚至直接提供兴奋剂给运动员。运动员往往对自己的团队有很高的信任度,尤其是在面对身体极限时,他们更愿意听从教练或队医的建议。如果团队中的有人为了短期利益而罔顾长远风险,那么运动员就很容易被卷入其中。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运动员对兴奋剂的认识不足,或者被误导。虽然职业运动员通常接受过反兴奋剂教育,但信息传递可能存在偏差,或者他们对某些药物的理解不够深入。例如,有些运动员可能在治疗伤病时,误用了含有禁用成分的药物,或者因为不了解某些补充剂的来源和成分而意外中招。当然,这并不能完全开脱责任,但确实是一些事件发生的根源。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检测再严格,也总会有漏网之鱼。检测的流程、抽样的随机性、实验室的资源分配,都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而且,总会有人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去钻那些未知的空子。这种行为,往往是建立在对现有规则的挑战和对自身能力过度的自信之上。

总而言之,东京奥运会爆出的兴奋剂事件,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它是兴奋剂技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团队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以及规则本身的复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次这样的事件发生,都是对反兴奋剂斗争的一次警醒,促使我们不断审视和完善现有的体系,但要彻底根除,依然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想用药物提升成绩,奖牌的巨大诱惑,一直是世界各国运动员甘愿冒着禁赛的风险使用兴奋剂的主要原因,要知道长期盘踞奥运会奖排榜前三名的中、俄、美,都有使用兴奋剂的黑历史,有些甚至是整个团队都在使用,更不用说一些渴望获奖的小国。

不过,在运动比赛中使用药物提高成绩,自古就有,早在公元前776年至393年原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时期,古希腊的运动员就有饮用具有迷幻作用的酒和草药混合剂,达到提高比赛中的速度和耐力的目的。

到了近代,随着医药研究技术的提升,各种具有兴奋作用的药物让运动员们有了更多选择,那个时候还没有任何规则禁止服用药物,因此在赛场上经常会发现体力不支就服用药物的事情。

1904年的奥运会上,美国马拉松运动员托马斯•希克斯,在比赛开始10英里时开始出现极度疲劳的迹象,在距离终点线还有7英里的地方,他彻底崩溃了,除了躺下来休息,什么也不想。

但托马斯•希克斯的经纪人可不同意,他给了托马斯•希克斯服了一剂混合了士的宁、可卡因和咖啡因的“硫酸马钱子碱”,在这种具有兴奋作用的药物帮助,最终获得胜利,但随后托马斯•希克斯就倒在终点线上,差点中毒身亡。

这是近代奥运会最早有记录的兴奋剂事件,此后的二十几年里,奥运会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刺激性物质来提高成绩成了一种普遍的做法。

1928年,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开始意识到问题,首次正式禁止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不过也只是这一个项目而已,并且当时也没有什么检测手段,属于你禁你的,我使用我的,反正你也没有证据证明我有使用。

到了1945年后,二战战场上非常流行的苯丙胺类兴奋剂(现代冰毒的“爸爸”)进入民间,以及渗入体育比赛之中, 不少自行车、田径和棒球、足球等运动员纷纷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来提升自己的体力。

不过,这种依靠兴奋剂提升成绩的比赛,带来的后果就是,导致很多运动员心脏出问题,例如心率严重紊乱,猝死事件屡有发生。有些跟吸冰毒人员一样,出现严重的妄想性精神病,表现古怪和不稳定,包括暴力行为。

1960年罗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正在进行当中,一位来自丹麦的自行车运动员克努德·詹森却在行进的过程中当场死亡。据随后的检验,发现克努德·詹森在赛前曾服用了酒精和苯丙胺混合剂。

兴奋剂的普遍滥用,直到1966年才开始重视,当年国际奥委会禁止在所有体育比赛中使用兴奋剂,并筹备成立药检组织,两年后,国际奥委会在夏季和冬季奥运会期间进行了首次药物测试。

1972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对参赛选手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测试,也是这时候列出第一个违禁物质清单(每年都会有变化)。一旦运动员被发现服用了被列为违禁药物的任何一种药物,他们将被暂停或禁止参加比赛。

此次根据检测结果 ,尼日利亚这名女子选手服用的应该是一种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使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禁用药物——人体生长激素成分,是国际奥委会明确禁止运动员服用的七大类兴奋剂中的内源性肽类激素。

运动员禁用的七类兴奋剂:

刺激剂

品种:包括苯丙胺、咖啡因、麻黄碱、尼可刹米、士的宁等。

药物作用:这类药物能够增加运动员的机敏性,暂时减轻疲劳感并增加攻击性。

副作用: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是容易上瘾,还可以推迟疲劳界限,在不为自己觉察的状态下,进入过度疲劳,引起一些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蛋白同化制剂

品种:合成代谢类固醇、β2激动剂,包括大力补、诺龙、康力龙等。

药物作用:能够明显促进肌肉的生长,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副作用:这类药物会对心血管系统、肝脏、生殖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发生,而且是一类致癌物质。

麻醉止痛药

品种:包括吗啡、可待因、杜冷丁等药物。

药物作用:能够产生欣快感或心理刺激,使服用者超越正常的疼痛忍受界限而尽力表现自己。

副作用: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导致成瘾,即使停止服用也会有诸如流泪、流涕、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

利尿剂

品种:包括呋塞米以及氢氯噻嗪(陈欣怡被查出氢氯噻嗪阳性)。

药物作用:体育运动中常被用于迅速减轻体重和逃避兴奋剂检查。

副作用:代谢紊乱、糖代谢改变等。

血液兴奋剂

药物作用:采用输血的手段诱发红细胞增多以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手段。

副作用:这种兴奋剂的副作用是加重心血管的血液循环,引起代谢性休克。若输别人的血,会出现过敏反应,引起急性溶血并伴随肾功能损害;另外,还有感染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病的危险。

内源性肽类激素

品种:包括人体生长激素、胰岛素、促性腺激素等,最常见的是EPO,即促进红细胞生成。

药物作用: 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使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副作用:由注射EPO引起的红细胞增加到一定水平时,血液流动的速度会明显减慢,并且对凝血机制带来危害。

β-阻断剂

品种:亦称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有心得安等。

药物作用: 这种药物通常用来降低血压、减轻心率和镇定情绪,因此一般被射击选手用来增加神经和扣动扳机手指的稳定性。

副作用: β-阻断剂的副作用包括可导致心功能抑制和继发性的心力衰竭,哮喘病人的突发性支气管痉挛以及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郁症甚至男性性功能障碍。

兴奋剂检测规则和方法

兴奋剂检查规则很简单,重点检测各项目(小组、决赛)成绩较好的前几名,抽查后面几名(一般是前八名之中)。此外,全体参赛人员会以抽签方式决定抽查1至数人,团体项目也同样如此,从各队中以抽签方式决定各抽查1至数人。

另外,凡破世界纪录、洲纪录、全国纪录或运动会纪录者必须受检,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到了现在,人类在熟知的体育比赛项目里,每突破一个新纪录都非常艰难。

兴奋剂检测方式跟吸毒检测其实差不多,以尿检为主,血检为辅,只不过兴奋剂检测要求更严格,像尿检就不是通过化学试纸来判定,需要用到专门的检测仪器,来分析尿液里的代谢成分。

【尿液检测】

运动员比赛结束后的1小时内,会在同性别工作人员的监督下去专门的厕所取样,在干净的留尿杯里提供不少于90毫升的尿液样本,然后装入两个有号码的密封样品中,一般用A瓶和B瓶来称呼。

取样结束后,检查人员会先检测留尿杯里残留尿液,若尿比重低于1.010或pH值不在5-7之间,运动员则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重新取样,步骤跟前面一样,同样要用A瓶和B瓶分别保存新的尿液样本。

一般会先检测A瓶尿液样本,结果为阳性时,运动员还可以申诉要求换人检测B瓶尿液样本,但如果检测分析结果仍为阳性,那么基本就实锤是服用了兴奋剂或违禁药物。一般来说A瓶为阳性,B瓶为阴性概率微乎其微,至少在奥运会上没有出现过。

此外,国际奥委会还规定,每届奥运会的运动员尿液样品将被保留8年,一旦有成熟的检测新方法便可以随时重新检测样品,增加反兴奋剂威慑力。从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始,样品保存时间被延长至10年。

尿样检测由于取样方便,对运动员没损伤,其成分相对其他干扰成分少,且尿液里代谢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所以是目前最主要,也是最常规的兴奋剂检测方式。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些违禁药物目前难以在尿检中查出,因此还会用上血液检测。

【血液检测】

任何进入人体的药物(包括毒品),最终都会起以血为载体送到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直细胞,所以对血液进行检测,就能分析出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只不过,血液检测的程序与尿检有所不同。

以国际田联1994年4月公布的《兴奋剂检查程序手册》为例,当某运动员被选定进行血检时,他将会得到通知书,并签字表示认可。如果拒绝提供血样,国际田联反兴奋剂委员会将直接通知运动员提供血样。如果仍拒绝检查,即按照服用兴奋剂进行处理。

上门取血样的是医学专业人员,抽血之前会先向运动员出示医学资格证明。一般会抽取运动员25毫升血液,分别注入4只真空样品管,分为A、B两组,编号置于样品传送盒中,立即封存,然后运动员在确认抽血取样程序无误后签字确认。

此外,运动员在兴奋剂检查单上,还要详细提供前10天内服用的所有药物名单,说明前6个月内是否接受过输血,以防血液检测误判。运动员最后拿到兴奋剂检查单后,血检即告结束。

【飞检】

1991年,国际奥委会通过了一项议案,成立赛外检查委员会,专门在比赛以外期间进行的不事先通知的突出性兴奋剂抽查。这种赛外检查就是飞行检查,俗称“飞检”,是当前国际反兴奋剂斗争的“杀手锏”。

“飞检”可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检查重点一般都放在训练阶段,因为运动员最有可能在训练阶段为增加肌肉力量、快速消除疲劳而使用兴奋剂。“飞检”的主要对象是那些著名运动员和在短期内成绩异常提高的运动员。

执行“飞检”的有关体育组织的代表、取样官员和监察员可在未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突然来到受检人员的训练营地、宿舍或常驻地要求进行兴奋剂检查。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接受检查。取样官员和检查人员应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或相关的委托书。

尽管国际奥委会,以及国际各大体育组织机构有严格的兴奋剂检测手段,但几乎所有级别的比赛都有滥用药物的现象,据世界反兴奋剂机构透露,大约有10%以上的优秀运动员在服用提高成绩的药物,更不用说一些国家的运动员,普遍都患有“哮喘”、“多动症”。

反兴奋剂是一场永远都需要斗争的场外比赛,正如现在一些段子所说,查得出来就是兴奋剂,查不出来就是高科技,现有的手段都是针对已知的兴奋剂药物,而那些仍然未知的高科技药物,则需要时间,以及更尖端的兴奋剂检测手段的出现。

user avatar

视频版:

正文:

首先题主你有一个十分严重的误区,那就是你认为运动员大多不服用兴奋剂。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情况是

兴奋剂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几乎是相伴相生的。

题主你知道为什么大家要查兴奋剂么?

在60年以前,没人想着反兴奋剂这问题,大家想的都是怎么开发更高更快更强的兴奋剂,让运动员能一飞冲天。什么纯氧鸦片大麻,哪个猛就上哪个,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的马拉松冠军被教练猛灌白兰地+士的宁混合物,跨过终点就昏迷不醒了——士的宁这玩意你可能不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钱子碱。

中国人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牵机毒。

现代被广泛应用于耗子药。

我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可能是怕的,但是运动员们不怕。不仅不怕,现代化学的不断发展还极大的推动了兴奋剂的专门化发展——力量型项目的运动员吃麻黄碱,耐力型项目的运动员吃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又名冰毒。

到了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的时候,运动员们的更衣室里通常都是这样一幅景象:

终于,到60年这群人磕出事了——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运动员克努德·詹森嗑药过量,死场上了……

这下不管不行了,61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终于正式成立——这个机构的前身是干嘛的呢?是专门检测运动员性别的。

对,你没看错,是为了防止有人男扮女装,去吊打对手骗奖牌的。

不过由于大家当时都在用兴奋剂,所以这个组织成立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成绩——结果67年环法自行车赛,英国运动员汤米·辛普森也死道上了……

兜里还装着没吃完的兴奋剂。

这下不管真不行了,起码不能总让运动员们死赛场上吧?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这边把苯丙胺什么的禁了,那边人工合成类固醇又出来了。类固醇本质上接近于人体自身合成的雄性激素,对肌肉生长好处多多,不过副作用是什么呢?

什么致癌、打乱内分泌循环、破坏心血管这些我都不多说,女汉子咱们了解一下吧:

这位威武雄壮的德国大哥名为安得利斯·格里克——他是86年欧锦赛女子铅球冠军,由于长期服用类固醇类药物,身体女性化特征越来越少,最后只好变性了事。

这也是东德当年为什么能以弹丸之地在奥运会上顶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狂摘金牌的秘密武器之一——后来苏联解体,东西德合并,一位东德队医到了中国,教会了中国人用这玩意……当年中国人过于实在,听说这东西大家都在用,于是也毫不遮掩的用上了,结果就是广岛亚运会爆发了兴奋剂丑闻。

是中国人错了么?

对,确实是中国人错了。因为那时候运动员们对兴奋剂的使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类固醇这种东西太糙了,人体内能自发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人体生长激素才是王道——老子天生合成水平高,你有招么?

这就是为什么在体育界会有这样一个说法“查的出来的是兴奋剂,查不出的是高科技”。

然而到了新世纪以后,飞行药检跟生物护照技术的广泛使用已经基本可以确保只要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我总有机会把你查出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禁药名录有一本书那么厚,“总有一款适合你”。

那怎么办呢?

刷脸。

禁药目录那么厚一本,里面自然有些是绝对禁止使用的,但有些本身就有药理作用,假如运动员生病了的话自然可以有条件的服用——比如说信必可,它可以用来治疗哮喘,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肾上腺素水平。那怎么去判断这个运动员该不该吃这个药呢?

主要看脸。

比如当代冬奥女子第一人、身负14块奖牌的挪威传奇名将比约根,她其实是个病人你知道么?

参加平昌冬奥会的挪威代表队,队里一多半的运动员都是病人——有合法服药权的病人你知道么?

为了给他们治病,他们入境的时候带着6000多支各类药物——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WADA的禁药名录上你知道么?

美国奥运会代表团中的哮喘病人与多动症病人比例多让让人发指你知道吗?

美国女子体操主力拜尔斯在里约一人夺得四块金牌,然而她患有严重的多动症,必须服用豁免药物(有意思的是,这种药物能提高专注力喔)才能参加比赛你知道吗?

这些普通人都不会知道。随着生命科学与化学的不断发展,兴奋剂——或者更严格一点说应该叫禁药——的边界早就模糊了,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不用禁药,没人能赢得环法比赛”,这也是体育界一个尴尬而无奈的现状。

大家一直都在嗑药。

只不过现在基本上不会有人因为嗑药而死在赛场上了。

好事。

user avatar

前环法总冠军七冠王,后被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剥夺所有冠军头衔、终身禁赛的兰斯•阿姆斯特朗的经历,可以解释奥运会上运动员为何会冒险使用兴奋剂:

1971年出生的阿姆斯特朗自己承认第一次服用兴奋剂是在21岁,而他的职业生涯就始于1992年,也就是说在兴奋剂的帮助下,即使他1996年身患癌症(睾丸癌,被发现时癌细胞已经广泛扩散,后奇迹般的治愈),也没能阻止他在19年的职业生涯中,10次参加环法大赛并实现环法车手七连冠,创造环法历史上的奇迹。

换个角度来说,哪怕他从一开始就在使用兴奋剂,期间饱受争议,但直到他2011年退役后,2012年才被查出问题,在此期间,他不仅享有环法车王的个人荣誉,拥有千万美元的年收入,还是举世闻名的励志榜样,哪怕他现在已经身败名裂,他仍可以凭借以往积攒的名气过得很好。

最关键的是,阿姆斯特朗曾经为自己服药如此辩护:作弊的定义是“通过某种手段在对手身上取得优势”,如果大家都使用禁药,那么这种相对优势就不存在,所以某个个体服用禁药也就不算是作弊。

因此,服用违禁药物某种程度对于拥有夺冠潜力的运动员来说,被发现是兴奋剂,没被发现是高科技,被发现身败名裂,没被发现功成名就,这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兴奋剂和反兴奋剂的斗争中,不仅有心存侥幸的投机分子,还有某些身残志坚特许服药的“病人”以及和药企有良好合作关系的运动员参与其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京奥运会爆出的首例兴奋剂事件,确实让人费解,尤其是在当下检测技术如此发达、对运动员的监管如此严苛的环境下,为什么还会有人铤而走险,选择使用兴奋剂呢?这背后牵涉的因素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了赢”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兴奋剂的种类和伪装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虽然现代检测手段已经非.............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除了精彩纷呈的赛事本身,不少运动员凭借其出众的颜值也成为了赛场内外的话题焦点,堪称“神颜”。来自俄罗斯的体操选手,那双仿佛带着星辰大海的蓝色眼眸,加上精致的五官和如同雕塑般的面部轮廓,无论是在赛场上完成高难度动作时的专注,还是赛后露出笑容的瞬间,都散发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美丽。她的.............
  • 回答
    关于“国际上196个国家”的说法,尤其是在东京奥运会这类大型国际场合中提及,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但又略带模糊的统计方式。 要理解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且要明白,在国际政治和统计学中,对“国家”的定义并非绝对统一。首先,最核心的来源是联合国(UN)。 联合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具代.............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你确实会发现不少外国选手和工作人员穿着李宁的服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赞助”那么肤浅。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个中国品牌能如此广泛地出现在世界的顶级体育舞台上。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战略和市场拓展。李宁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佼佼者,早早就开始瞄准国.............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意大利选手吉安马尔科·坦贝里和卡塔尔选手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在男子跳高比赛中,以相同的成绩并列第一,最终选择了放弃加赛,共同分享了金牌。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惺惺相惜”的奥运精神的绝佳体现。那么,在奥运规则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双金牌”条款?又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呢?奥运规则.............
  • 回答
    好的,很高兴为你详细描述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巴黎八分钟可能呈现的精彩内容。请注意,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前瞻性的,且奥运会组委会为了保密可能会有一些惊喜保留,以下描述是基于以往的奥运会交接仪式传统、巴黎的文化特色以及一些已披露或广泛猜测的信息进行的合理推测。巴黎八分钟:一场融合历史、浪漫与未来的视觉盛宴巴.............
  • 回答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顺序,其实是一个颇具历史和政治意味的安排,它遵循的是本国(或地区)语言字母顺序的原则。中华台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入场顺序上不是紧随其后,并非什么意外,而是这个规则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奥运会开幕式入场顺序的传统与规则: 希腊是开.............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哎,说实话,从一开始就知道是场注定不平凡的盛会。毕竟,赶上了这疫情,谁心里没点忐忑呢?但越是这样,越期待能在开幕式上看到一些能点燃大家希望,振奋人心的元素。说到可能出现的嘉宾,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当然是天皇。这是奥运会的惯例了,日本天皇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他的到来,不仅仅.............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时间表一出来,我这颗心啊,立马就飞到赛场上了!要说最期待的,那肯定还是咱们中国队的比赛,尤其是几个王牌项目。首先得提的就是跳水了。这可是我们国家的“梦之队”,每次看他们站在跳台上,那动作舒展、入水无声,简直就是艺术品!特别是“全红婵”小朋友,虽然年纪小小,但那股狠劲儿,还有那几个“水花消失.............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的女排分组一经公布,中国女排所在的B组就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堪称名副其实的“死亡之组”。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分组到底有多“要命”。中国队不仅要面对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击败她们、后来夺得冠军的美国队,还有在2018年世锦赛上给我们制造了巨大麻烦的塞尔维亚队。除此之外,小组里还有意大利.............
  • 回答
    中国女排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这支队伍,可以说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从2019年世界杯的王者之师,到如今经历了一些起伏,这12位姑娘们的表现,注定是本次奥运会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名单上的看点与考量:首先,看到这份名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传承与新生的结合。朱婷作为绝对的核心和精神领袖,她的伤病情况是大家最关心的.............
  • 回答
    姚明执掌中国女篮,携队征战东京奥运,这绝对是中国篮球界乃至中国体育界的一件大事。要怎么看这件事,得从好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姚明的个人角色来看,这是他作为中国篮协主席首次带领国家队(女篮)亮相奥运舞台。 姚明在球员时代就是中国篮球的旗帜,他退役后投身篮球改革,担任篮协主席,承担起了中国篮球发展的重.............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实际在2021年举办)开幕式上,看到中国代表团入场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首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在心中升腾。当五星红旗在激昂的音乐中缓缓展开,当身着统一制服、步伐整齐的运动员们在国旗引领下走过“樱花通道”,那一刻,仿佛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收视率创下 33 年来的新低,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现象。以往,奥运会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总能吸引大量观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收视率的“滑铁卢”呢?我认为,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疫情的阴影和“非典型”的奥运体验是绕不开的因素。 空场.............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抽签结果已经揭晓,这无疑是大家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名乒乓球爱好者,看到这份签表,我脑子里立马涌现出好多想法,也挺激动人心的。首先,就男子单打而言,最大的看点毫无疑问是“三国演义”。 中国队这边,樊振东和许昕的签位相对比较稳健。 樊振东作为头号种子,他的上半区相对来说没.............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男篮落选赛名单已经揭晓,中国队的出线前景可以说是充满挑战,但并非全无希望。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队此次面临的是一个异常严峻的赛制。篮球落选赛的晋级规则是,这几个赛区中,只有最后一个赛区的冠军才能获得宝贵的奥运门票。这意味着中国队需要在一系列高强度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击败来自世界各.............
  • 回答
    关于东京奥运会4x400米混合接力预赛中美国队因犯规被取消资格后又恢复资格的事件,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和规则背景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子4x400米混合接力预赛中,美国队(由凯蒂·奥布莱恩、凯特琳·斯皮尔斯、劳伦·沃克和麦迪逊·凯尔组成)在第四棒交接时因交接棒犯规被取消资格。根据.............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中跑出 9 秒 83 这个成绩,简直是炸裂!这绝对是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亚洲田径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我们得从这个成绩本身说起。9 秒 83,这已经是一个世界顶尖的成绩了,放眼全球,能跑进这个数字的选手屈指可数。要知道,男子 100 米这个项目,每一个零点.............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女篮小组赛,中国队对阵澳大利亚的这场比赛,绝对是本届奥运会上最令人血脉贲张、也最能体现中国女篮精神的一场胜利。76:74,这个比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更关键的是,这场胜利让中国女篮提前锁定了小组出线权,这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成就。赛前:压力山大,目标明确说实话,赛前大家对这场比赛.............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女排小组赛中国队2:3不敌俄罗斯奥运队,这场失利无疑给中国女排的奥运征程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甚至让她们的出线希望变得渺茫。作为一名关注中国女排多年的球迷,回想起这场比赛,心中五味杂陈。一、 赛前预设与现实落差:赛前,尽管俄罗斯队实力不俗,但普遍认为中国女排凭借更强的整体实力和更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