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不好,你的智商会输给别人,就是这么残酷。。。
《稀缺》一书的作者提到在极端情况下,人过分焦虑与贫困会使得人对除生计外事物的专注力下降,使得流体智商(以下简称“智商”),也就是短期的判断能力剧降10个点。10个点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中国比内智商测试的结果,平均值是100,标准差是16。假设高考成绩和智商成正态分布,有两个陕西考生,A是211大学的水平,高考成绩应该是陕西前3%的高智商人群,另一个B刚上一本线,也就是9%左右水平的人。换算结果,A的IQ大概130,B的IQ是121。
如果A的智商家境特别贫穷,或者父母经常吵架,他每天可能要到家里的夜市摊帮忙,或者上课时担忧父母会不会离婚。由此A的智商大概会下降10点,智商从130会降到120的水平,智商所处位置从顶尖3%滑落到11%左右的水平。不要小看和B这1点IQ差距,就是因为这1的点差距,A高考只能上2本了。
我们假设极端情况下,除了B,大部分智商121以上人家境都瞬间变得拮据,比如1988年中国突发高通货膨胀,老百姓生活变得困难。在此极端情况下,中国人智商分布可能向左移10个点,于是相对来说B所处的智商分布位置就是之前IQ131的位置。那么此时之前勉强考上一本的B,在不依靠潜规则能考上清华,然后说“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么?
答案是依照15年的情况估计不行。因为智商131只能保证自己是定价2%的人群,而要考上清华北大自己需要在0.5%左右的智商。。。不过88左右就很难说了,毕竟那时候能考入华北水利的也是精英,但全国人民吃不包,你据此考上清华不能说和家境没有关系吧…
总的来说,家境可以让你相对于大部分一本学生变的有优势,但是对极端精英这些家境还不够,除非你有极端的家境。
PS:我在朋友圈开玩笑说上周末股市两次熔断,让很多证券精英智商剧降成2本狗。。
....................................................................
很多人说我这是胡扯,我不否认啊,能明显看出来原文是开玩笑,有没有幽默细胞…具体忽略的重要细节如下:
1、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原书是“瑞文智商测试”的值结果,而我换算用的是“比内(比奈)智商测试,二者实际上是不能随便换算的。一般情况下,去医院检查智商用的是“韦氏”。几个人说我关于智商130考211是胡扯,让我想到“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就不深说了。
2、其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智商是——流体智商,也就是短期专注力,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商。高考成绩不可能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商完全呈正态分布,即便高考本身没有地域障碍。原因是人长期能力值——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商并不是决定高考成绩的唯一要素,还要看临场发挥,以及你将多少注意力用在学习上。低收入或者家庭不幸会造成孩子过多的关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产生焦躁心理,专注力下降——也就是流体智商降低。高考成绩可能与专注力(“流体智商”)成正态分布,而专注力由于财富相关,因此财富与高考成绩的分布应该是左偏的,至于偏离多少没有数据。
3、《稀缺》原书讲述关于贫困造成专注力下降对流体智商影响的实验有两个,分别是短期内拿出300或3000美元对决策的影响,以及甘蔗收获前后宽裕度对蔗农流体智商的影响,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大概是贫困会造成智商下降13、14个点,第一个实验结论是9、10个点。就如1、2点所说,这些数值不能直接套用到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商。
4、以上说明我的计算是粗略(扯蛋)的,原书截图如下:
认真反对一切教育题主“回去学习考大学,不要思考多余问题”的答案。
即便是高三,有升学的目标,也不该停断扼制一个人思考的进程。
有人读书会思考,有人游历会思考,有人看周遭会思考,同时,也有人一遇到临头压力,就只顾埋头苦干,不屑思考。这部分人,别人不嘲讽你已是礼貌,你又凭何来教训别人?
更何况,现在这个时代,信息量和信息获取渠道比我们当年多太多,涉世未深的孩子陷入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自我定位的迷茫,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不好好回答问题,却摆出前辈架子来教训的人,难道不是倚老卖老的旧式家长脸吗?
--------------一脸正义的分割线-------------
高中时候的我,也各种思考所谓“多余的问题”。前段时间,整理那时的日记,发现有写着两句话让现在的自己也心生诧异,一是:“生的意义实际上在于,用一生寻求生的意义”,另一是:“缘字看似笔画繁多复杂,但有其秩序,多一笔,少一笔,都不能叫缘”。
我不认为那时候思考这些“多余问题”的我,那个涂涂写写幻想未来的我,到后来过的有多不让自己满意。反而那时候的思考习惯和积累,让之后的我受益无穷。
下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家境不好的人会在哪些方面输给家境好的人?
这个问题有太多主观定义,“好”,“不好”,“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同时,家境好的这部分群体中,父母的教育风格也各不相同。因此我换一个问法:
除去特例,在类似教育理念下,家境较好的人相对于其他家庭的人会有哪些不同?
1. 对可能性的定义范围更大
家境较好的孩子,会从父母解决问题的较高成功概率中,获得信心,并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处理自己的问题时,父母无意或有意的帮助,也会提升孩子自己的成功概率,调整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家境较好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更有信心,更乐观,更容易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而不是怨天尤人,消极等待结果。
2. 更专注于自己,不太在乎别人眼光
家境较好的小孩,在群体中就更易受到偏爱和帮助,于是他们通常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来判断自己的对错。他们更不惧怕行为举止和群体不同,无所谓群体的指指点点。他们更容易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3. 更“舍得”
家境较好的孩子,较少让经济原因干扰自己的决定。
比如:A是喜欢的,B没感觉,但B更富有,此时如何选择?
再比如:城市A薪水高,城市B薪水低,但B城的工作和生活更有趣,A城更孤独,发展空间更有限,此时如何选择?
家境较好的孩子通常会选择他们更喜欢的,不考虑短期内的经济收益。
财富固然重要,对于不同家庭的孩子而言,重要性不同。
4. 对同样事物的看待眼光,思维路线及处理方式
家境较好的孩子,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整个过程和思路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发展人脉这件事。从结识人脉,到判断他的需求,到用自己的长处去满足这个需求,到达到共赢,形成利益体。每一步都需要相当的能力,资源,智商和情商,需要做得得体,真诚,灵活,准确,靠谱。
家境较好的孩子更正视人脉的重要性,同时更擅长掌握这部分技能。
既然存在这些不同,还怎么有信心去做自己呢?
1. 人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你的父母带给你的视野,你对家乡城市的了解,你读过的书,见过的人,思考过的问题…都是你的拥有,如何运用它们,也需要靠你独特的方法。
2. 王思聪想:“我为什么不是扎克伯格?” 和你想:“我为什么不是扎克伯格?” 是一样的性质。别人是精彩的别人。自己是精彩的自己。
3. 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能力,阅读,经历,反思。不是为了超过谁,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没有名字的分割线------------
题主,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过。那时在美国认识的的二代,学霸,艺术家,二代兼学霸,学霸兼艺术家…实在太多了,我一时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坐标。
但后来,看过了高高低低,远远近近,林林种种之后,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喜好,现在很开心。你也会的!加油么么哒!
(用手机答你这个问题,地铁都坐过啦!!!你读完要安安心心去做题咯!)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通过我对知乎用户的一些观察来看,
站得越低的人越容易对世界产生一种“二元化”的判断。
非黑即白,固执己见。
永远只是站在自己的逻辑框架里讨论问题。
站得高的人,因为看得的多,接触的多。
所以往往对不同的观点有包容性和理解力。
他们会看到观点背后的东西和思维。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现在要回答层次高的人在哪方面更优秀?
然后我说一句我觉得我是大学生中最顶尖的那一部分。
估计很快会被各种口水淹死。
换个哈佛的人那么说,可能他们就会认同。尽管他不知道我跟那个人具体有什么区别。
至于我答案中剩下的描述,可能根本没人会在乎了,或者看了也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去挑刺。
家境不好的人因为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所以眼界可能受限,对于问题的判断一方面仅能从自己接收的有限信息作为根据,比如说哈佛排名比较高。
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我这句话传达出的优越感,所以想要不顾一切的将我踩下去,而并不愿意去探究我是基于何种前提,何种评价标准去说这句话。
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有他们知道的几所的大学的人才有资格这么说。只有符合他们评价体系的人才是值得认同的人。
很多时候,你用不同的尺子,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此外这只是个假设的例子,不是陈述。我从来没那么说过。
但是当你接触更高层次的人的话你会发现,哪怕他对一个事情态度存疑,他也愿意从更多方面去了解你这个观点背后的原因和支撑,从而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理性的判断。
这样一个习惯使得他们往往能比表面看得更深一步,当我们为一件新闻争论对错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收集证据,分析事情背后的动机,利益导向,各方诉求,博弈可能性。
当我们在猜测某某账号和某某账号是否有利益相关的时候已经有人根据异常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
现状是当一些大学生还在分享鸡汤文的时候一些中学生已经开始写反鸡汤文了。
层次越高的人,他的直觉判断反而越接近于理性。你的层次决定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对于金钱方面,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都知道花钱买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但是同样,他们并不急于求成。因为家庭的富足使得他们的人生有更多试错的机会。
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显得更加从容不迫。
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更多是因为梦想驱动而非金钱驱动。
但是总体来说这些人不一定比层次低的家庭孩子更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分割线---------------------------------------------------------------
我只是分享个观点,希望不要有人认为我是在给标准答案。
我的答案没有反驳任何人的任何观点,只是说了一个自己的观察结果给大众参考。
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的挑错,诘问我是不接受的。
为了表示自己的不确定,我用了更容易,往往一类的词语,还是逃不过口诛笔伐。
我愿意跟人探讨,但是不想跟人吵架。
所以在底下一些我觉得不善意的评论都被删除了,作者也被屏蔽了。
我从来不反对别人质疑我的论点,我反对的是嘲讽或者人身攻击。
论点不够全面我自己很清楚,因为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两句话说不清的事,哪怕再长,你换个角度依然可以反驳。
当然如果你说的很有道理我愿意修改答案或者补充。
我之所以这么写了主要是给题主看得,所谓的层次高低对应的是题主本身在问题中的描述。
获得一些赞同,我很开心,如果不认同点个反对,其实于我也没什么影响。这是你们的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