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读博时,我曾经遇到过三个货真价实的“老”博士。
第一个“老”博士来自于我导师一次不经意地谈话,他谈到他父亲时对我说:“你能相信吗,他在七十多岁时还在UCL拿了一个数学博士学位!”我用惊诧表示了对老爷子智商和毅力充分的认同。
第二个“老”博士是我在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学弟”,六十多岁,脸红体宽,比起英国人那看起来不太健康的苍白肤色,他的面相更像是一个来自美国德州的牛仔,性格也是大方开朗。一次,他指着他女儿和照片和我炫耀说她也毕业于埃塞克斯大学,他现在读博士是为了给家人树立一个榜样,准备研究驾驶摩托车和滑雪风险认知上的社会差异——他的意思貌似是,滑雪在统计上明明比驾驶摩托车更危险,为什么英国人都以为前者比后者安全呢?
第三个“老”博士是我参加论文答辩培训课程时认识的同学,具体专业记不清楚了,应该和民俗文化相关。他看样子也至少六十多了,满头银丝,双眼有神,身材挺拔,老得非常潇洒。他带着他刚刚完成的厚厚的博士论文,标题是英国某地区一种传统民族舞蹈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我翻了翻,可以说洋洋洒洒,图文并茂,最后他才非常谦虚地告诉我说,他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英国这个民族舞蹈团体的主席。
说完了三个英国“老”博士的故事,明眼人也许都看出来了,这三位老先生读博的初心非常非常纯粹——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他们的人生已经来到暮年,但他们依然希望用一个博士学位来成就自己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这三位老先生读博的初心里可没有一个字是关于自己前途和工作,甚至毋宁说,他们的工作其实是为了他们读博而服务的资源,为他们提供了经历和经济的支持。
综上,倘若题主四十岁时只是为了成就人生价值而读博,那么可以考虑试着申请一下海外大学,它们可能更能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当然学费绝不会少收一分钱。但倘若题主四十岁读博时还考虑读博后的前途和工作,那么我劝题主还不如想一想如何把手头的工作干好。如果你当前工作枯燥,经济压力大,读博只会让这一切更加糟糕,因为你的初心不是成就人生价值,而是以成就人生价值为名去把自己隐藏到一个象牙塔里,并幻想这样做就能逃避严峻的现实——而这样的初心,和一个赌徒以为自己下一把就能翻本的“信心”,其实别无二致。
我一直想,如果有一天发了笔小财然后回去读博。然后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为什么要发一笔小财才行呢?因为有家有室,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太任性。于是一个很明显的答案就出来了,很显然我对科研的热爱还无法排在家庭责任之上。从优先级来看,让孩子成才,父母在亲戚面前有面子,老婆手头宽裕排在了我的科研热情之上。这就是我的现状,必须要发一笔小财才能让我踏踏实实地去读博。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也就很简单了,怎么发财。
非常俗,可是这就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三四十岁所有人都需要你,你不能总想着自己,不能轻而易举地就去冒险因为一旦出事儿,所有的你在乎的人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两全,第一件事情开始去想办法发财。
至于问主,可能没有老婆孩子吧,如果那样倒是无妨去试一试。40岁读博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五十岁都有去读博的。个别专业也许需要年轻人去抗,但许多专业其实跟年龄没有太多关系。只是作为读过博士的过来人还是提醒您一句:
科研工作在今天大部分其实是琐碎,重复甚至有些无聊的。而且搞科研其实也不是数学,物理挂帅,本质上也是一份工作,同样需要合作,需要沟通,需要会混。如果你搞科研的动机不是“为科学做出贡献”仅仅是为了逃避自己的短板,那么八成你是会非常失望的。因为科研其实一点都不高大上,甚至很乏味。也许你读博以后在你的那个领域知道的比地球上99.9%的人都要多,但那丝毫不意味着别人会因此尊重你,相反别人还会觉得你搞这些没用的东西很XX。
至于物理和化学领域,搞科研跟在学校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问主觉得自己基础不错,不妨自己尝试着看几篇物理方面的文献。如果你能静得下来,看到文献里一堆一堆的公式两眼放光,那么你不用等待赶紧去考博,反过来,如果看到这些公式就觉得头疼,那么你要知道,博士生的日常就是在电脑前,没有导师指导,也没有人问,你要自己把一篇一篇文章里的公式都理解,理顺,甚至用代码敲出来验证。这个过程异常痛苦,因为你哪怕是找相关的资料都未必能找得到,而且身边没有任何人能帮到你。而这种孤军奋战是读博士的常态,大大小小的问题谁都指望不上,从调试仪器,到数据处理,到写文章读文献,全部都要你自己来,导师大部分时候就问问你的进度,遇到坑爹的导师直接给你一个错误的方向,三四年就是条死路。
还是那句话,你发自内心喜欢什么就会不在乎损失和风险。如果你发现你确实内心有一团火,可以不计得失地去做一件事,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做都不晚。反过来如果你仅仅是因为当前状态不如意,那么我觉得换份工作也许比读博更加靠谱。
最后,谈点个人心得,读博士跟混博士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以此为业,后者是以此为招牌。前者选择了科研的生活方式,后者拿着招牌去过其他的生活。我认为问主仅仅是不甘于平凡而不是真正想搞科研,否则这个问题的形式应该是,“超分辨荧光成像领域是否有前途?我现在读这个方向的博士哪个学校(教授)比较好?”
在咨询如此发达的今天,当你连自己要读什么领域的博士,对什么感兴趣都一头雾水的时候,当你连某个领域的教授有哪些,各自研究的课题有啥特点都一无所知的时候,你嘴里的那个“博士”更多的也就是个头衔,而非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这样的话,最好还是别去读了,因为你内心并不真的爱这一行。
最近刷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很有意思。视频主人是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他送给年轻人两句话: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考博士。很能代表上一辈人朴素的奋斗哲学,有一股浓浓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鸡汤味。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6012090300092416王教授那时候“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读博士”的前提是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人才断层,学好英语,有博士学历就能获得很多很好的发展机会。王教授没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大时代背景,而是归因于学英语读博士,就像@弗兰克扬 提出电梯理论里说的:一个人坐上电梯到了顶层,但他对别人说自己能到顶层是因为自己在电梯里做俯卧撑。
回到题目,我非常不建议题主40岁了还去读博士。你不了解行业,不了解高校,你并不知道高校内卷成什么样子了,35岁就申请不了青年基金了,更别说你40岁才读博。没有青年基金做基础,后面你申请面上基金也很困难。还有各种人才项目,你通通没机会,因为你超龄了。
很多话一个回答说不尽,给你推荐个有趣的故事,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我其实认识不少超过40岁的博士,但是就题主的情况来看,不适合。大部分超过40的博士是在国外,国内也有,但是大多是已经在高校,为了补充学历罢了。
第一,博士头衔对于世俗意义上的前途来看只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优质条件的话,不要把追求前途当作目的,压力会突破天际的。
第二,博士并非不需要交际和沟通,这完全是大众认知的误解。博士需要宣传自己的研究,也需要跟其他研究者建立关系,甚至可以说这是核心能力。甚至就连跟导师的关系处理都是很多博士生面临的极大挑战。
第三,国内环境不比国外,大龄博士面临极多的现实困难,从入学到毕业找工作基本上都没有任何优势。各种人才政策,青年基金基本上都无缘了。
第四,在种种现实困难下,如果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需要做到远比其他人优秀,达到可以破除一般性惯例的程度。在研究者中做到出类拔萃是极端困难的,需要有好的智商,知识储备,优秀的社交能力,超越式的思维方式,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读博不是读书,这完全是字面上的误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