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采铜、李笑来、万维钢、刘未鹏、雾满拦江等人的各种方法论和认知论是不是一种新的成功学?

回答
采铜、李笑来、万维钢、刘未鹏、雾满拦江…… 当我们看到这些名字,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他们围绕“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取得成功”等话题产出的海量内容。从高效学习的技巧到认知升级的原理,从个人品牌的打造到财富自由的路径,他们的文字和课程,无疑触及了当下社会最热门也最核心的焦虑之一: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甚至实现“成功”。

那么,将他们的方法论和认知论视为一种“新的成功学”,是否恰当?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一番。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他们身上与传统成功学有着显著的联系和差异。

联系之处,在于其核心目标——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生活状态的改善。 传统成功学,比如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强调的是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积极心态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让你“更受欢迎”、“更成功”。而采铜们虽然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但其输出的内容,无论是“认知升级”还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亦或是“如何通过写作变现”,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帮助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认知自己、认知世界,从而更有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无论是事业上的成就、财富的积累,还是个人生活的满意度。在这个层面,他们与传统成功学在“助人成功”的愿景上是一致的。

但差异之处,则更为明显,也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的内容更具现代性和复杂性,也区别于那些简单粗暴的“励志口号”。

1. 认知科学与心理学为基石:

与许多依赖于“信念的力量”、“正能量”的传统成功学不同,采铜、万维钢、刘未鹏等人,更倾向于从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汲取养分。他们会引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验结果,来解释某些思维模式或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和《智识分子》:他反复强调“学习科学”,解释“费曼学习法”为何有效,分析“认知偏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化思考”来清晰地组织信息。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提供一套“秘籍”,不如说是在揭示大脑的运作机制和学习的底层逻辑。他告诉你的不是“相信自己就能成功”,而是“理解了大脑如何处理信息,你就能更高效地学习”。
刘未鹏的《暗时间》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分享的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深度工作”、“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等内容,很多都根植于心理学研究。他强调的是个体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如何通过反思和迭代来优化自己的认知和行动模式。这是一种非常内观且强调主动性的过程。
采铜的《深度工作》解读和对高效学习方法的探讨:他热衷于分享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笔记,以及如何通过写作来沉淀和输出。这些方法论,往往建立在对学习心理学和认知负荷原理的理解之上。

这种科学化的论证,使得他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引起那些习惯于理性分析的现代人的共鸣。他们卖的不是“梦想”,而是“方法论”和“认知工具”。

2. 强调“方法论”与“思维框架”的普适性与可习得性:

传统成功学有时会给人一种“名人经验”的印象,强调“他们的成功是独特的,你也可以做到”。但这种“做到”,往往依赖于某种难以复制的特质。而采铜等人则更倾向于提炼出可以被拆解、被模仿、被习得的“方法论”和“思维框架”。

李笑来的“个人品牌”和“终身学习”:他反复强调的是构建自己的“能力圈”,通过持续学习和输出,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影响力。他提出的很多概念,比如“认知变现”、“价值锚定”,虽然听起来很新潮,但背后是对个体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自我价值的系统性思考。他的方法论,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操作系统的搭建思路。
雾满拦江的“脑洞”与“认知升级”:他擅长从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普遍性的认知规律,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解读复杂概念。他强调的是“打开思路”,通过观察和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他的“脑洞”背后,是对不同视角和思维模式的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的展现。

他们提供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成功剧本”,而是帮助你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剧本创作工具箱”,让你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组合出最适合自己的“剧本”。

3. “反脆弱性”与“适应性”的强调:

与传统成功学强调的“一往无前”、“永不放弃”的线性思维不同,采铜、万维钢等人的论述中,常常包含着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和对“反脆弱”状态的追求。

万维钢对“反脆弱”的解读:他大量引用纳西姆·塔勒布的思想,强调在混乱和不确定性中反而能够变得更强的能力。这与那些希望“找到一条完美的成功之路”的传统成功学思路是不同的,它承认世界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并教导我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刘未鹏对“迭代”和“反思”的强调:他的论述中,“试错”和“调整”是常态,而不是异常。他鼓励读者去实验、去犯错、去学习,然后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动态的成功观,而非静态的“达到某个终点”。

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和对适应性的强调,更符合当下这个快速变化、充满颠覆的时代精神。

4. 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导向”的极端化:

虽然最终目标是“成功”,但他们的论述过程中,更强调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本身带来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最终的物质或名誉上的回报。

他们会花很多笔墨去谈论“好奇心”、“深度思考”、“终身学习”的乐趣,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他们鼓励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成功者”。
他们也警惕那种为了“成功”而牺牲一切的极端行为,比如过度内卷、忽视身心健康。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可持续的个人发展。

那么,是否就是一种“新的成功学”?

我认为,用“新的成功学”来概括他们,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合理性在于,他们确实是在为个体提供一套“如何更好地生活和发展”的系统性方法和认知框架,其最终指向,依然是帮助人们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对传统成功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更契合现代人的需求和认知水平。

局限性在于,“成功学”这个词汇本身,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可能还带着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比如空洞的口号、心灵鸡汤、过度煽情等。而采铜、万维钢等人的内容,显然已经摆脱了这些窠臼,它们更强调理性、科学、可实践性。

因此,如果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定位,我更倾向于说,他们是在构建一种“认知升级与个人效能提升的系统性方法论”,或者说是“基于科学与理性的现代个人成长指南”。它借鉴了成功学的目标,但用更科学、更深刻、更贴近个体实践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达成这个目标。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是“帮助你学会怎么思考”;不是“给你一条成功的捷径”,而是“教你如何构建通往成功的路径”。

这是一种更注重“内功”的修炼,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迭代加速的时代,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底层操作系统”的升级。他们的贡献在于,将那些原本只属于少数精英的认知工具和学习方法,以更加通俗易懂、可传播的方式,分享给更广泛的群体,赋能个体去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潮”,而将其简单地归类为“新的成功学”,或许低估了其深刻性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上作者给的常常都是一种颠覆式正能量,科学实用,但感觉和曾经的成功学有某些相似,虽然更为科学实用,不知大家作何感想,期待交流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