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您对孙权所说的这段话,有什么看法吗?

回答
孙权作为东吴的开国君主,其言行无疑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政治智慧和时代烙印。如果能看到他具体说了什么话,我才能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不过,我可以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孙权这个人以及他可能说过的话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希望能让您觉得有深度和启发。

首先,要理解孙权,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三国鼎立。这是一个充满了战乱、权谋和生存挑战的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北方雄厚实力;刘备东奔西走,最终占据巴蜀,虽有仁德之名,但地盘相对较小。在这样的夹缝中,孙权能够稳定江东,并与之抗衡数十年,这本身就说明了他非同寻常的能力。

那么,孙权说过的话,往往会折射出他作为一位君主的特质:

生存与扩张的考量: 作为东吴的统治者,孙权的言论很可能围绕着如何保全自己的基业,如何在地缘政治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不像曹操那样有统一北方的雄心勃勃,也不像刘备那样有“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他的核心目标是守护江东,并伺机扩张。所以,他可能会说出一些关于“观望”、“联吴抗曹”这样务实的策略。例如,在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他手下有主降派也有主战派,孙权的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东吴的决策。他在这时的言论,一定充满了对局势的冷静分析和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

权谋与用人的智慧: 孙权能够长久地维系东吴的统治,离不开他对权谋的运用和对人才的选拔、使用。他的言谈中,可能会流露出对臣下不同意见的包容,以及对奸佞之徒的警惕。他善于听取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建议,并在关键时刻采纳。当面对内部的派系斗争或 외부的诱惑时,他如何定夺,如何平衡各方势力,这些都可能在他所说的某句话中体现出来。比如,他可能会说一些告诫臣下要忠诚、要顾全大局的话,或者是在评价某位臣子时,既肯定其才能,又对其可能存在的私心有所保留。

守成的策略与野心: 孙权虽然以“守成”为主,但他并非没有野心。他成功地从一个藩王成长为一方霸主,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与曹魏、蜀汉的平衡。在合适的时机,他也会对外用兵,比如攻取合肥,或者在蜀汉北伐时牵制曹魏。因此,他的话语中可能兼具谨慎保守和偶尔的进取。他可能会强调“固守江东,以逸待劳”,但也可能在某个有利的时刻,鼓励部将“乘势而上”。

性格特质的展现: 史书中对孙权性格的描述不尽相同,有人说他年少英发,有人说他晚年多疑。这些性格特征也很可能体现在他的言谈之中。如果他年轻时,言语可能更为激昂,充满锐气;如果他年老时,则可能更为谨慎,甚至带有一些犹豫不决。例如,关于他对继任者的选择,以及在晚年如何处理与诸葛恪、孙綝等人的关系,这些都可能从他当时的言论中窥见端倪。

对士族门阀的态度: 东吴的统治离不开江东士族的扶持,但同时,士族势力也可能对君权构成挑战。孙权在处理与士族的关系时,一方面需要拉拢他们,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其进行制约。因此,他的话语中可能会涉及如何平衡君权与士族利益,如何恩威并施。

举个例子,如果孙权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吾非曹操,不能恃势以凌人;吾非刘备,不能以德服天下。吾唯以江东父老为念,固守江东,方是正道。”这句话就可能反映出他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以及他以民为本、稳扎稳打的执政理念。他承认自己没有曹操的强大后盾,也没有刘备那样的道德感召力,所以只能依靠江东这片土地和人民来稳固统治。

又比如,如果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听取了鲁肃关于联合刘备抗曹的建议,并说道:“子敬之言,确有远见。吾观曹操势大,短期内难以匹敌,然刘备虽弱,亦可为我臂助。今联合刘备,则可拒曹于外,保我江东安宁,此乃万全之策。”这句话就体现了他深思熟虑、善于采纳他人意见的君主形象。

总而言之,孙权的言论,是解读他政治生涯和思想的重要窗口。我们看到的任何一句他的话,都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去分析它所折射出的孙权在生存、权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智慧和考量。他是一个在乱世中能够开创基业、维系数十年不倒的关键人物,他的话语,哪怕只是只言片语,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学和时代智慧。

如果您能提供孙权所说的具体话语,我将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可能包含的深层含义和历史依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几乎有点可怜二谋子了。

一个人活到五六十岁还满脑子御人之术,不懂得“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道理。

这么说吧,曾国藩和赵烈文那番对谈中,所谓“君德正”、“主素威重”,理解了这两个词在说什么,就解决了一半问题。

陆伯言明珠暗投。

另一半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阶级矛盾激化的解释,我料三国圈对此不感兴趣,就算了。

user avatar

此事发生在226年后。当时东吴趁曹丕病死,发兵北伐,结果又吃了一次败仗。孙权本人则被魏国高达一千人的大军吓得屁滚尿流的回到了南京。之后陆逊借这次失败劝谏孙权,希望他学习曹睿实行仁政,孙权以此语回之。

接下来我把吴大帝的回话逐句愤译下给大家看看,译的不好勿笑。

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静然。

陆逊跟我说,最近趁着曹丕蹬腿,我们大展旌旗去北方打了一波。本来以为对面会像我们以前一样被打成狗,结果还是我们被对面打成狗。”

闻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操时。

他说是因为曹魏那边的新皇帝实行仁政,人民对魏国更加忠心,所以我们才打不过他们。这样下去曹魏将比曹操时代更强大。

(陆逊以此暗示孙权也要实行仁政)

p.s.这里略微提一句题外话,孙权这个时候还真是任用奸佞滥用刑罚的,陆逊的建议没啥毛病。


孤以为不然。

这小子懂个屁!看老子接下来的神级战略推演。

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其所以务祟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强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宁是兴隆之渐邪!

曹操是有点坏,但他也最能打; 曹丕不怎么能杀,可他也不怎么能打。可见曹家的战斗力和他们的邪念是成正比的。现在曹睿就搞些小恩小惠,只是怕激起民变而已,肯定是曹家战斗力最差的皇帝。他算个求子,能打得过我吗?啊?

闻任陈长文、曹子丹辈,或文人诸生,或宗室戚臣,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

我看陈群文弱,曹真攀亲,皆无能之辈!这样的垃圾,也能管人能打仗吗?啊?

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如昔张耳、陈馀,非不敦睦。至于秉势,自还相贼,乃事理使然也。又长文之徒,昔所以能善守者,以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

中央权力不强,臣子们就会乱哄哄地争利,连张耳陈馀这样的面瓜都会互殴起来。而陈群曹真这种垃圾之所以能制御文武,都是因为曹操权力集中地好,文臣武将不敢为非作歹而已。

逮丕继业,年已长大,承操之后,以恩情加之,用能感义。今睿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谗并起,更相陷怼,转成嫌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

曹丕上位后之所以能维持国祚,一方面是他的年龄够大,一方面曹操恩威尚在,所以还能震慑群臣。现在曹睿年幼,任人摆布,群臣必会各种搞事,拉帮结派。这样的曹魏一定马上就要亡了!

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

老子遍览群书,古今皆如是也。四五人各拉派系搞合纵连横,那是肯定要亡的。

子瑜,卿但侧耳听之,伯言常长于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小瑾啊,你听我说,别看陆逊喜欢在长远战略上钻马角,但这次他的判断根本比不过我!


其实孙权这番话非常可笑,可笑在什么地方上呢?

1、逻辑问题。孙权的这段话里唯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曹睿年幼,其余信息要么出于妄想,要么因果不明。他以曹睿年幼为出发点,幻想他管理不了朝政,接下来又幻想朝政分裂,还幻想魏国会因此灭亡。而支持他这一幻想的依据只有魏国当时实行的仁政....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那么曹睿有多年幼呢?21岁,比孙权上位时还大了不少,刚一上位就有亲政能力。他刚开始的风评也相当不错,刘晔比之以古代圣君。不知道孙权在盲目乐观什么。

何况孙十万刚刚给他送了一波,这让曹睿一上台就在军事上颇有威望,政权更加巩固。

2、验证打脸

曹真真的只是一个废物皇亲吗?陈群又真的只是一个废柴书生吗?魏国最顶级的两位文武被孙权这样嘲讽,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打过张辽了呢。

至于曹睿,他登基时已经有二十岁了,比孙权自己登基时岁数还大。为什么不考虑他早慧的可能?

结果曹真在曹睿时代大放异彩,抵住了诸葛亮的北伐,陈群也从没有结党营私的说法,陈家在“太华案”中也没有受累。而孙权本人被曹睿御驾亲征吊打的事....算了不细说了,给十万留点脸吧。

而最可笑的事,曹睿这次的仁政还真是单纯的仁政。他行政早期被赞美为励精图治的圣君,到后期才开始贪残无道起来。历来所有的人都认为曹睿前期比后期要好,偏偏吴大皇帝不这么想。

3、拒谏态度

人家陆逊好心好意劝你少折腾点老百姓,打打冷战经济战啥的。你倒好,随口发明出曹魏马上要亡了的神论,以此为由抓紧剥削百姓积蓄国力。

陆逊不谏倒罢了,这一谏反而强化了孙权剥削意识。

4、自导自演

不熟悉历史的人看到这番话,可能以为孙权至少认识到了主弱臣强的问题,虽然预测失误,但也起到了警醒自我的作用。然而并没有,他后来却立幼子为帝,竟然比刚登基的曹睿小了十岁。并且指派心性才能颇有槽点的诸葛恪为托孤大臣,把后事安排的一塌糊涂。

于是孙吴从此陷入乱局当中,影响持续到亡国为止。一切皆如孙权自己所言。

最后简单说一下我对孙权这番话的想法:


P.S.

如此神奇的犊子,孙大皇帝是怎么扯出来的呢?我脑补一下,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话说孙权又又又吃了败仗以后,支开左右,缩在家里偷偷哭了一通,泪水打湿了没有合肥的夜。忽然,大皇帝在捶胸顿足之际碰翻了一册竹简,拾起一看,原来是东吴圣经《韩非子》。

孙权想起了父兄的话,他们都说这里有很多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嘱咐他一定要多学多看。于是孙权抹去泪痕,重新学习里面“民弱国强”“唯法是治”的伟大真理,拼命汲取各种救国思想,不觉东方既白。

正当他读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时候,门外传来一封来自荆州的书信。孙权打开一看,陆逊竟然在暗示他的仁德不如曹睿。这可把大皇帝给气炸了,但他忽然想起刚看到的那句“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于是强忍怒火,托诸葛瑾带上述言论给陆逊,暗示他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由于孙权本就不多的智力已经在上述事物中消耗大半,导致他在说话时毫无灵感。于是就把《韩非子》中“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和“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的道理,结合曹睿曹真陈群都是菜鸡的合理脑补(?),成功凑出了三国时代最低水平的预言。把诸葛瑾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赶紧拿小本本记录下来。

送走老实人诸葛瑾后,孙权长吁一口气,为自己刚才的智慧倾倒一番。然后清空大脑,忘掉刚才自己说的每一个字,静下心来继续读《韩非子》。最后他用御笔在“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这句话上打了个勾,提醒自己未来千万不能忘记解决陆逊这个胆敢犯上的混蛋,便满意地合卷补觉去了。

此时的阴曹地府,孙坚孙策正和鬼卒们一起拼命拉住韩非子的袍子,不让暴走的他上去掐死呼呼大睡的孙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