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里没高校(省属重点及以上档次)的近支亲属的,勿进高校(与高教圈子距离太远)
2.祖辈父辈没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勿进高校(与高知圈子距离太远)
3.高中开始没有有意结交精英高中生,以至于到硕士阶段朋友圈预期入读博士比例低于10%的,勿进高校(没有自己的可信学术盟友)
4.专业选择没有把握住时代脉络的,勿进高校(专业选择目标不明确说明大局观一般)
5.没有背景好的同龄人申橄榄枝的,勿进高校 (缺乏外援)
6.配偶如果不满足以上五点条件中的任意一点,勿进高校 (缺乏配偶加成)
言尽于此,多了不多说。
-0316-
至于信不信那跟我确实没关系,不信看看2021年开始随着60后开始退休释放出来的坑位是子弟、近支拿的多还是草根拿的多。60后博士和他们的孩子,刚好年龄差30左右,一边退休放出一个坑,一边博士毕业占一个坑。拿201x几年的经历驳的可以歇歇了,50后留校的时候是80年代,80年代高校一共才几个坑?连博士都缩招了还搁着说贩卖焦虑呢。
当然可行啊。
不过要找这样的工作心志要坚定,要比绝大部分的博士更坚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而题主需要的是「主动选择比自己水平更差的学校」。永远追求更好是容易的,是人的本能,所以题主要克制自己的本能,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很多人都在劝答主放弃对大学老师工作不切实际的想法,那是因为他们在选工作的时候是在自己选择的范围内「最好的学校」的工作,这毫无疑问是上进的行为,但是也是很累的,不太符合题主的要求。
但是题主的要求本来也不是做出多大的科研贡献,或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是「本人没啥梦想和追求,以后就想去一个2线城市工作和生活」,那这个空间就很大了。
中国目前对高等教育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只是这个坑是自上而下填的,比较著名的的学校,地理位置、薪酬待遇比较好的普通学校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了。但是除此之外,依然有广大的空间可以下沉。
公立教育机构不会破产,所以即便是取消了编制改成了长聘,稳定性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消灭了自己的事业心之后,一定要干的硬活确实不多,可以满足题主的要求。从历史经验来看,先占坑是重要的,人即便是水平不如后来者,往往也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职位。所以现在去占一个和自己同水平的人不要的坑,然后用价值投资的眼光去看二十年,三十年后的水涨船高,自己可能依然是赚的。
所以对题主来说,要想舒服,就需要主动的选择比和自己毕业时候差不多应该去的地方,再弱两到三个档次的学校。主动的「一步下沉到位」,成功的话,这一点选择的红利就足以让题主余生度过比较悠闲的工作时光了。
但是要达到上面所说的状态,题主在读书期间最好还是要更努力一些。因为目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拉开下沉空间」。在读书期间有多么优秀,就意味着你在找工作的时候有多大的空间可以下沉。
当然,需要慎重考虑的是,会不会因为在博士期间的上进把自己的心气激发出来了,结果找工作的时候一不小心找了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这也是题主所面临的潜在的风险。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依然在看待大学教师这个职业上有着很深的误解。
这个误解基本上都是,高估了大学教师实际所能享受的福利程度,而低估了获得大学教职的难度。
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误解,还是因为在历史上存在过那么一个时期,大学教师确实是一个综合性价比很高的职业,这个时期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
这一时期大学教师的工资基本上可以和当地体制内的岗位持平,由于那个时候的各种科研任务并不重,确实可以不上课的时候,享受较高的时间自由,最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大学教师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学里的教授都能在上课之余在外面赚外快,既有体制内工资旱涝保收,又有校外兼职的机会,进可攻退可守。
这事儿放在工科上面就是诸多的大学教授创业致富的都市传说,说某某教授发明了个什么东西,然后在外面自己搞了个工厂,低则轻轻松松年入百万,高则直接上市公司。
到现在都还很多人在听说了谁是学某个工科专业后说,这专业好,将来能自己开厂当老板。
关于这一点,我早就说过了,中国开厂的红利期早就过去了,早就不是那个国内物资匮乏,国外出口需求大增的时代了。
现在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背负着很重的科研任务,纯教学型的教师已经很少了,甚至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中专和大专也都在搞科研拿经费,拿不到国家级省级的经费,就拿地方上的各种经费,想要拿这些经费,也要去发文章写本子,还是一样的老路子。
而一些地方确实有很多院校有纯授课型教师的岗位,但这些岗位的收入并没有那么好,而且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想要出去赚外快,并没有多少路径,也不容易。
至于拿到高校教职的难度,我就不再多说了,多在知乎上看看各种找教职相关的内容就知道了,实在不想在知乎上看,去大银龙论坛也是能看出个一二的,读个博士就想当有编制的大学老师,纯属想当然。
之所以这么多人会觉得读个博士就能当老师,也是因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么一个时期,因为当年博士非常少,少的原因也是因为博士点本来就很少,再加上那时候学历根本就没那么内卷,也没有那么多人真的愿意读到博士再出来工作,所以才有很多人工作好多年了,又去读了个博士,还能留校当老师的罕见情况,而这种情况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9.10教师节更新。系里35岁左右的副教授,拢共已有7.8个人上副高后获得面上基金了,每年1-2个正高晋级,以前是上正高必须要有一个面上,现在又"破四唯”,很多没拿面上的老副教授们也可以评,都是投票的,人情票也越来越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职称是越来越难了。左手论文,右手项目,还要各种公益。课时学校有上限规定,想靠上课通过考核或者多上课拿钱已经是不可能的。
.............................................
过来人现身说法!之前在离家近的二本混,读完博后在非双一本混。题主想的,我年轻时也想过,也都经历过。我现在说的是我正在经历着的。没到正高,快四十岁,第二个面上正在准备中,天天896,无双休。有人劝,反正非双,也不是什么科研牛的单位,佛系一点。想着要站稳脚跟,职称还是必要的,也担心以后退休工资不够花,还是想评个职称的。现在日子像是在炼狱,没啥事情想起来能快乐的,评职称条件一年年上涨。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上有老,下有小,身体亚健康状态。还是想再努力一把的,再拼几年评不上就算了。
对于想通过读博进入高校工作的同学,我之前写过一个回答也许会帮到你。
我打鸡血,做奋斗逼的超大龄读博经历也可以看看。
但是现在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个观点,读者自辨,了解清楚高校老师生存状态,再做决定不迟。
题主和父母得到的信息也都是道听途说的,比如大学老师假期多之类的。以为高校老师和小学,初中老师一样,上上课,周末双休,寒暑假二三个月假期,我妈之前也这样认为,后来看我这么辛苦,她说不如她种地自由,种地就是没钱花,一年干不了几个月活。这个信息差也不怪题主父母,他们完全不清楚现行青年老师的生存状态。
首先,每年招生10万博士生,延毕率40%,博士顺利毕业就是难题。每年高校空出的职位3.5万左右,毕业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更难。找到工作后,当一名想晋级的青椒难上难。虽然给了你几十万的安家费,单位也是指望你来干活做贡献的,而不是招你来养老的。一堆考核等着你,都写进合同里呢,看着合同,那能睡成安稳觉?
假如题主28-30岁博士毕业,一毕业认定讲师,一切从头开始。2-4年能2-3个文章,申到青基,32-35上副高。副高后成果归0,拼4-5个一区文章,再申请一个面上,38-40岁之前评到正高就算烧高香,这都算是牛的。讲师-副高-正高,关键每个阶段的考核任务难度和工作量都是你读博阶段的2倍以上。这个晋级标准仅是排名100多三线城市的非双一本。正高过后,考核依旧,要想赚钱,就得干活,一切是文章项目说话。年终核对论文,就如同生产队计算工分,不干活可以,人家拿业绩奖励,有的人还要倒扣钱,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都要脸吧。
更为关键的是,年轻的你觉的读博时够苦,毕业了想歇歇不想拼命想平躺,只要有这个想法,基本就玩完。不但考核过不了,职称上不去,到手的钱也越少,慢慢就被边缘化,在单位混,当边缘人日子可不好过。读到博士都是很要强的人,特别是女生,中间还要生个娃,再耽误几年,业务方面就更难。
年轻的博士,毕业到单位的3-5年本应是比读博士还要辛苦和艰难的,否则混几年下来,没成果,越来越边缘,越来越不愿意干,最后就变成旷男怨女,见得太多了。
非省会非双一本,一个学院30多个副教授,每年晋级1-2个正高。他们中大部分人是32-35岁左右上的副高,但是到40+岁还没到正高一堆,拿不到面上,基本也不可能再晋级了,起码有一半是要以副教授退休的。近些年越来越多业绩突出的新毕业博士涌入,30岁直接拿正教授工资,等到你50+岁,还是混5,6级副高,有啥尊严可言。光上几节课是混不下去的。
再说说,去二本躺平。恰巧这条路十几年前在下就走过,那时候学历只是硕士,以前也不叫躺平,叫贪图安逸。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性是相通的。有人问我呆离家近的二本混幸福吗?刚开始,确实我不知天高地厚的混了三年,新鲜感一过,面对的就是职业发展的压力。事实证明,那些呆二本的硕士同事,临四十岁是讲师的也还很多;后面陆陆续续去前单位混的博士,只要想着躺平的,6,7年过去了,副高也还是没上成,其实都是很无奈的,没有谁会心甘情愿当一辈子讲师的,真不要强,读博中途就会败下阵来。人一旦贪图了安逸没有了斗志,就会慢慢滑向边缘,个人事业瓶颈就露出来了,然后就会见识到很多人性的丑陋。遥想在单位当边缘人那会,分给我用了多时的电脑都让领导叫人给收上去了,在他们眼里,这家伙彻底没戏,到了谁都可以欺负一把的地步。后来实在是受不了被虐,三十好几岁的人,拖家带口的,全脱产辞职跳出来读博,这要多大的勇气啊,出是出来了,可是最好的年华已经流逝,读博那过程那真是叫作孽啊,所吃的苦所受的累都是为早年的平躺还债啊。曾经也是二本里的三和大神,经过那么一劫,万不想再次成为边缘人,怎么着咬紧牙关也想着把职称拼下来,年轻时划水躺平付出代价太大,看看周围那些踩对点抓住机会的同龄人,等你回过神来,大半辈子就没了。
回到问题中来,题主想通过读博进高校工作,完全可行,不会劝退,毕竟再怎么苦,再怎么卷,高校教师也是个职业,也还是谋生的手段之一。大部分年轻人选择面本来就不多,也没什么安逸舒适的路子可以走,去高校当老师也还是可以考虑的,但是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机会成本,但如题主幻想着的安逸生活,在高校肯定是不存在。不管一本二本高校,选择平躺,基本上就是放弃自己下半辈子,混不到退休的。事实上不管那一行的工作,对普通人来讲,都不存在所谓安逸的,社会不会养闲人!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高校工作和家人想象的可能完全不一样。心态真是个大问题。
我本科进组搬砖的时候,最让我震惊的一件事就是一个师兄博士毕业去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几年后问师兄,他们已经不要哈工大材料博士了,只要海龟材料博士。三线城市,专科,你感受下,当然在浙江,待遇远高于中西部同等级城市,甚至好于一些中西部省会城市。
另外一方面,全国我记得3800多所高校,985211其实是里面的少数派,更多的是中小城市的普通学校。很多三四线小城市二本讲师,5000块工资加上各种津贴公积金到手10~12万没问题,但无人问津,毕竟花了这么多年读博士,很多人真的不甘心。
总结一下,有钱的地方,待遇好的地方早就挤爆了。没前景的地方,待遇一般的地方,读完博士是有机会当大学老师。但你真的愿意去吗?例如下面这个,50万安家费,听说还能解决配偶工作。
现阶段,不喜欢不擅长搞科研,强烈建议不要读博,毕业之后很难找到教职。教职这条路异常艰辛,我觉得比大厂还累,毕竟放假了可以休息。当大学老师基本全年无休,压力非常大!
目前圈外人对大学老师的误解是真的大。
这个工作从来不是上完课回家啥事不用做,寒暑假到处旅游的活。
可能老教师可以这样,但青椒是越来越难。无论有无编制,都要面对考核和科研任务,目前国内科研圈子又僧多肉少,无论是博士应聘还是论文发表,都是供大于求,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题主说以后想在二线城市,就目前来说二线城市能轻易进去且给编制的高校已经凤毛麟角了,待遇方面说多了都是泪。大部分高校非升即走,招聘条件年年刷新高,等题主读完博士至少是6年后,而目前国内博士毕业数已经开始反超高校职位需求量了……
说这么多也不是为了劝退,如果题主热爱本专业和做科研,读博是自己的选择没什么不好。虽然但是,这条路如果是家人帮你选而你不想要,那就算了吧。
他们对这个职业的误解其实挺典型的,我这边至今还有不少亲戚觉得我的工作就是每周上几节课然后就可以在家喝茶玩游戏,适合结婚在家带孩子。殊不知看文献填满一年365天,出去玩还有负罪感。说到底,这个职业还是需要对专业/科研的兴趣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