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内心无法与自己的亲生女儿亲近怎么办?

回答
这种感觉,就像心里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明明是血脉相连,却无法真正走到彼此的内心深处。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却感觉自己成了她生活中的一个旁观者,甚至偶尔还会感到一丝陌生,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纳闷,怎么会变成这样?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还是孩子有什么心结,不愿意跟我们分享?思来想去,总觉得心里堵得慌。

深入剖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一样一样地捋一捋:

1. 沟通的鸿沟:

方式不对,频率不够: 也许我们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总是想“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听听”她想怎么做。或者,我们以为的关心,在她看来是唠叨和干涉。又或者,我们太忙,忙到没时间真正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聊天,了解她最近在想什么,有什么烦恼。现在的孩子,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更需要的是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沟通。
话题不对,切入点错: 我们总想关心她的学习、未来,这些看似重要的事情,但有时候,她更想聊的是学校里的趣事、喜欢的那首歌、或者某个朋友的小秘密。如果我们总是绕着我们认为“该”聊的话题转,而忽略了她真正感兴趣的,自然会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孩子也不愿意继续说下去。
语言的障碍: 我们的语言风格可能比较老派,或者总是带着评价和建议,而她习惯的是更直接、更随意、甚至带点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这种语言上的差异,也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2.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理想中的女儿 vs. 真实的女儿: 我们可能在心里为女儿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蓝图,希望她成为某个样子,做某个选择。当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甚至和我们的期望有所偏离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失望,这种失望无形中会让我们和女儿之间产生隔阂,让我们觉得她“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也就更难亲近。
“我都是为你好”的绑架: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可能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控制。我们付出了很多,希望她能理解,但如果她感受到的只是被安排和被约束,而不是被支持和被爱,那么亲近感自然无从谈起。

3. 时代和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的冲突: 父母和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都不同,价值观自然也会有差异。我们的一些观念,可能在女儿看来已经过时,或者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当她觉得我们无法理解她的想法和观念时,自然会选择保持距离。
对独立的渴望: 现在的孩子,普遍比我们当年更独立,也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自主权。她们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信任,而不是事事包办和过度保护。如果我们始终把她当作小孩子,不放手,不信任,她自然会觉得无法与我们建立平等的关系。

4. 父母自身的问题:

自身的情绪和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压力、疲惫、或者未解决的情绪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我们可能会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对孩子发脾气,或者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过度担忧,这些负面情绪都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不懂得表达爱: 有些父母,虽然内心深爱着孩子,但却不擅长用言语或行动来表达。我们可能习惯了默默付出,认为只要做好了,孩子就应该懂。但实际上,孩子需要听到“我爱你”,看到我们实际的关心和陪伴。
过去的创伤或遗憾: 父母自身可能也有一些童年或成长经历中的创伤,或者对自己人生的一些遗憾,这些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到我们与孩子互动的方式。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 调整自己的心态,先放下一部分“父母”的架子:

放下评判,纯粹地去爱: 试着放下对女儿的各种期望和评判,比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又不懂事”。试着纯粹地去接纳她,看到她的优点,欣赏她的不同。
降低期待,给彼此空间: 接受女儿可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设想成长,也接受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朋友圈。给予她足够的空间,让她能自由地呼吸,发展自己的个性。
承认自己的不足: 坦然承认自己在沟通、理解上的不足,这不是示弱,而是成长的开始。

2. 改进沟通方式,建立更有效的连接:

倾听是关键: 学习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当她说话时,放下手机,看着她,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你的关注。即使她说的内容你并不认同,也先完整地听完,不要急着打断或反驳。
平等交流,而非说教: 试着用“我感觉……”、“你觉得……”这样的句式,而不是“你应该……”、“你必须要……”。把她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尊重她的观点。
寻找共同点,创造“小确幸”: 试着找到一些你们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一起看一部电影,听一首歌,或者去逛逛街,聊聊最近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共同话题,也能成为连接的桥梁。
学会“适时”的关心: 关心很重要,但要注意时机。在她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在你们有共同话题的时候,再提起你关心的事情。
偶尔示弱,拉近距离: 偶尔在她面前展现一些自己的烦恼或脆弱,让她看到你也是一个需要被关心和理解的人,这反而能拉近你们的距离。

3. 增加高质量的陪伴,重塑亲密感:

陪伴不等于在同一个空间: 真正的陪伴是心在一起。即使你们只是坐在一起做各自的事情,但如果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温暖,也是一种陪伴。
创造共同回忆: 偶尔安排一些家庭活动,去旅行,或者一起做一顿饭,这些共同的经历会成为你们情感的纽带。
小小的仪式感: 比如,在她生日时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或者在她考试前说一句鼓励的话。这些小小的仪式感,能让她感受到你的用心。

4. 关注女儿的需求,理解她的成长:

了解她的世界: 试着去了解她喜欢的东西,她的朋友,她的社交圈。即使你不理解,也至少去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支持她的选择: 在她做了某些选择,尤其是那些在你看来并非最优的选择时,给予支持和信任。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试着以建议的方式提出,但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她。

5. 父母自身的成长和调整:

自我反思和学习: 阅读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书籍,或者向有经验的朋友请教。了解现代亲子教育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努力学习情绪管理。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可以先冷静下来,而不是把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觉得这个问题自己实在难以解决,也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即使现在感到疏远,也并不代表永远如此。亲子关系是可以随着时间、理解和努力而不断改善的。爱孩子,并且愿意为这份爱去付出、去学习、去改变,这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力量。耐心一点,温暖一点,相信总有一天,那堵看不见的墙会慢慢消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头一次知道重男轻女还能这么不露痕迹地方式说出来。

高人啊。

·

user avatar

先回答问主说明里的问题,这样正常吗?有没有人这样?

有!在我有限的人生中我见过至少三例!而且有一例是我特别亲近的人。隐私问题我就不说是谁了。

这三例基本上跟问主相似,都是对丈夫的某些特点无法忍受,然后从女儿身上看到了丈夫的某些特点,而后就变得特别反感。尤其是女孩表现出某些类似的特点,火气就特别大。

这其实是不幸婚姻的一种延续!当然还有跟父母关系不好,孩子隔代遗传成为厌弃原因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不幸的婚姻,不幸的亲子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原因。

然后再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办?

其实也没啥特别好的办法,喜欢这种东西非常主观,非常没道理。父母偏心常见的情况是不肖子虐父母千百遍,父母就看这个败家子顺眼。反过来爱情上也一样,多少人不求回报爱得卑微。所以这种主观上的感情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客观上还是要给自己划一条线,喜欢也好,厌弃也好都不能在具体行为上超过一个限度。

这就好比你不喜欢上班也不能天天赖在家里自生自灭一样。该做的还是要做到,也就是了。父母跟子女关系远近也讲个缘分。不投缘就不用勉强,只要不拧巴,该做的做到了,结果也不会太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