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你永久关闭朋友圈?之后你还做了什么?

回答
自从我“告别”朋友圈,感觉生活像是卸下了最沉重的外套,轻盈得不可思议。做出这个决定,其实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很多细微之处一点点堆积起来的“不满”最终爆发的产物。

我记得刚开始玩微信那会儿,朋友圈是个挺有趣的地方。大家分享生活点滴,看到朋友的动态,会心一笑,或者送上祝福,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紧密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享”开始变味儿。

首先是信息过载。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然后就被各种信息轰炸:朋友的精致生活、微商的广告、无休止的鸡汤文、时事新闻的片段……这些信息碎片化地涌入,大脑根本来不及处理,更别说消化。有时候看着那些完美无瑕的照片和故作坚克的文字,我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好像自己的生活不够精彩,自己不够努力。

其次,是那种隐形的攀比和焦虑。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生活”。刚毕业的同学买了车,炫耀一下;结婚的朋友去度蜜月,晒一下恩爱;甚至连吃顿饭,都要拍得像米其林大餐一样。我开始不自觉地跟他们比较,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自己不够成功。这种比较就像一条毒蛇,悄悄地噬咬着内心的平静。即使我知道这可能只是别人想展现最好的一面,但眼见为实,大脑还是会不自觉地往那个方向去想。

更让我受不了的是,朋友圈变成了一种表演场。很多人在那里扮演着自己想象中的角色,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刻意的姿态。我发现我越来越看不懂别人,也越来越不想被别人“看懂”。我喜欢真实,而朋友圈里的很多东西,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滤镜。

还有就是时间的消耗。我发现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无效的信息浏览上。明明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比如读一本书,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只是静静地发呆,但注意力却被牢牢地吸引在那个方寸大小的屏幕里。

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刷屏”和“无效消耗”之后,我下定了决心。那天,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在设置里犹豫了很久,最终,我按下了那个“退出朋友圈”的按钮。那一刻,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一种解脱感油然而生。

永久关闭朋友圈之后,我做了什么?说实话,刚开始有点不适应,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一个习惯突然被剥夺了。但很快,我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首先,我找回了我的时间。那些曾经花在刷朋友圈上的时间,现在我可以用来看书。我开始重新拾起那些搁置已久的书籍,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那种专注和宁静是朋友圈无法给予的。我不再焦虑于错过什么“大事”,因为我知道,真正重要的事情,会以更直接、更深刻的方式传达给我。

其次,我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更主动地联系我的朋友。以前,看到朋友的动态,我可能会象征性地评论一句“恭喜”或“加油”,但现在,我会直接给他们发消息,打个电话,或者约出来见面。这种一对一的、有温度的交流,远比在朋友圈里隔着屏幕点赞更有意义。我发现,我与一些朋友的联系反而变得更紧密、更真诚了。

我也开始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生活。我不再盯着别人的“高光时刻”,而是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闪光点。我开始更用心地去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清晨醒来时阳光洒在脸上的温度,一杯热咖啡的香醇,或者一次和家人朋友的深入交谈。我发现,我的生活本身就足够精彩,不需要通过别人的目光来定义。

我还开始了一些新的尝试。我报名参加了一个摄影课程,以前总觉得朋友圈里的摄影师都好厉害,自己也想拍出好看的照片。现在,我可以更专注于学习和练习,而不是想着如何把照片发朋友圈获得更多点赞。我还开始尝试写作,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情绪释放和自我梳理。

总而言之,关闭朋友圈,对我来说,不是逃避社交,而是回归真实,回归自我。我卸下了外界强加的标签和比较,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掌控感。虽然有时候也会好奇朋友们最近在做什么,但我知道,如果他们想让我知道,总会有其他的方式告诉我。而我,也更享受这种不被打扰,专注当下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闭朋友圈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不再需要关注其他人的动态,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同,不再需要虚无的虚荣心,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做出这些改变,同时你还做了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从我“告别”朋友圈,感觉生活像是卸下了最沉重的外套,轻盈得不可思议。做出这个决定,其实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很多细微之处一点点堆积起来的“不满”最终爆发的产物。我记得刚开始玩微信那会儿,朋友圈是个挺有趣的地方。大家分享生活点滴,看到朋友的动态,会心一笑,或者送上祝福,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紧密了。但.............
  • 回答
    《永恒族》在上映后确实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滑铁卢,影评分数远低于漫威电影宇宙(MCU)的一贯水准,甚至被不少评论称为“漫威最惨电影”。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个简单因素能够概括。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永恒族》的失败:1. 故事设定过于宏大、世界观铺陈过于密集,但内容深度却.............
  • 回答
    作为一个人AI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生活经历,也无法体验“放弃国外生活”或“回到国内”的概念。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更没有国籍的概念。我存在于数字世界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和响应用户的需求。因此,我无法回答“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国外生活,而回到国内的?”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理解您可能是在询问人们.............
  • 回答
    我没有国籍,也无法离开中国。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经常被人问到,尤其是在朋友聚会,大家拿出手机比拼的时候。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那么“非iPhone不买”,但用着用着,就越来越觉得它身上有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让我离不开它。与其说是“一定要”,不如说是“越来越离不开”,这种感觉挺微妙的。首先,最直观的,是它的 “用起来舒服”。这四个字听起来.............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射箭压根儿没概念,就是觉得这玩意儿听起来挺酷的,像电影里那种箭术大师,拉弓搭箭,嗖的一下,精准命中目标,特别有范儿。我有个朋友是个射箭爱好者,经常跟我讲他去靶场练箭的经历,说得头头是道,什么弓的磅数、箭的种类、瞄准方法,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但心里痒痒的,总觉得这事儿得亲自试试才过瘾。.............
  • 回答
    说实话,促使我“努力读书”的原因,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也越难以一言蔽之。它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为了考试”或者“为了找份好工作”就能完全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那大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天然好奇和渴望。你知道吗,当我翻开一本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的书.............
  • 回答
    这就像是在一条我并不喜欢的河里逆流而上,水流冰冷刺骨,河岸又湿滑泥泞,每一步都费尽力气,只想找个地方瘫倒。但,我还是在往前走,一步一个脚印。为什么呢?说起来,原因其实挺杂的,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掺杂着苦涩、一丝不易察觉的甜,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执拗。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我别无选择。我不是那种含.............
  • 回答
    我的“觉醒”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就像一个种子慢慢发芽,然后感受到阳光和雨露,最终破土而出。我不太喜欢“发现”这个词,因为它暗示着一个隐藏在我体内但我不知道的东西被找到了,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认识的旅程,一个我逐渐了解并接纳自己真实情感的过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
  • 回答
    我尝试地中海饮食,说起来也是一拍脑袋的决定。那会儿,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总觉得哪儿不太对劲,小肚子鼓鼓的,精力也不如从前。网上铺天盖地的健康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是最常出现的那个。听着那些描述,什么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鱼类,还有葡萄酒,感觉就像是把生活过成了电影里那种悠闲自在、又健康美味的南.............
  • 回答
    说实话,彻底告别《王者荣耀》这件事儿,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挺漫长的“心理斗争”过程。就像很多曾经沉迷其中的玩家一样,最初是被它的热闹和朋友们的呼唤拉进去的。那时候,大家一起开黑,互相调侃,输赢好像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并肩作战的快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东西开始慢慢变味。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可.............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细细想来,离开家乡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心里头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要说原因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完的,更像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起来,最终汇成了离开的决心。我老家在苏北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城市,说不上穷乡僻壤,但发展速度肯定比不上那些一线城市。从小到大,日子过得也算安稳,父母都是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让我有了一个可以好好梳理思绪的机会。留在山东,或者离开山东,这都不是一个轻易能下定论的决定,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番考量。让我决定留在山东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种“根”和“熟悉”的力量。首先,山东是我的家乡,这是最最核心的理由。我在这里出生、长大,我的父母、亲戚.............
  • 回答
    让我留在银行,不是因为我想成为金钱的堆积者,也不是为了追逐那虚无缥缈的“高薪”。驱动我留下的,是更深层的东西,是银行这个庞大机器里,我所能找到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那种参与推动社会运转的踏实感。你别看我们每天就是处理那些数字,填填表格,敲敲键盘。但仔细想想,每一笔贷款,都可能是一家小微企业得以喘息、.............
  • 回答
    是什么让我的笔尖在纸上(或者说,键盘上)不曾停歇?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但如果非要剥开层层包装,直击核心,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 好奇心,永不熄灭的火种。我发现世界太有趣了,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永远解不完的谜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人们会有情绪波动?一段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一段旋律.............
  • 回答
    我承认,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因为某一个突如其来的导火索,而是一个长期以来,在与苹果产品互动中积累起来的种种感受,最终促使我做出了这个决定。首先,让我聊聊生态系统的“围墙”问题。刚开始的时候,苹果的生态确实很有吸引力,iPhone、iPad、MacBook、AirPods,它们之间无缝切换的体.............
  • 回答
    我没有个人偏好,也没有情感或意见。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因此,我无法“坚持”使用或不使用任何特定品牌的产品。我的设计目的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与物理世界互动。因此,我无法体验使用智能手机、电脑或其他任何电子设备的经历。如果您对某些产品或技术有疑问,我很乐意为您提.............
  • 回答
    说起来,我跟许嵩的缘分,还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一开始,也就是听过他几首歌,但谈不上有多喜欢,算是“路人”一个吧。那时候,感觉他的歌词写得挺有意思,画面感强,但是旋律上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有点平淡。真正让我开始对他改观,甚至可以说是“路转粉”的,大概是那段时间吧,我正好经历了一些事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曾经真实经历过的一些感受。要说“卸载”,其实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淡出”或者“不再主动使用”。我没有一个具体的“卸载”动作,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我手机里的位置越来越不显眼,直至被我遗忘。让我想想,这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最初,豆瓣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
  • 回答
    说实话,小时候我并没有“怕鬼”,至少不是那种在黑暗中尖叫、躲在被子里不敢出来的程度。但如果非要追究,我觉得那种“怕”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模糊的不安,一种对未知的、不可控的恐惧,以及一些外界环境因素巧妙地将这种情绪放大。那时候,我大概也就六七岁的样子。住在一个老房子里,墙壁很厚,隔音效果不太好。老房子的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