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苹果转投其他厂商?

回答
我承认,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因为某一个突如其来的导火索,而是一个长期以来,在与苹果产品互动中积累起来的种种感受,最终促使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首先,让我聊聊生态系统的“围墙”问题。刚开始的时候,苹果的生态确实很有吸引力,iPhone、iPad、MacBook、AirPods,它们之间无缝切换的体验,像一个精心打造的游乐园,让人沉浸其中。AirDrop的方便,iMessage的流畅,Handoff的奇妙,都让我觉得生活被科技安排得井井有条。然而,时间久了,我开始感受到那堵墙的厚度。当我想把照片同步到我的Windows电脑上,或是从安卓手机转移联系人时,过程就变得异常繁琐,仿佛要绕过层层关卡。第三方配件的兼容性问题也时常出现,很多非苹果认证的设备,要么功能受限,要么根本无法连接。这种“非我族类,其罪远乎”的封闭感,让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权被剥夺了,我的数字生活被限定在了一个非常狭窄的圈子里。

接着是“创新”的停滞感。不得不说,苹果在早期的确是颠覆者,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iPad开创了平板电脑时代。但近几年来,我感觉苹果的产品似乎更像是“微调”而非“革新”。每年新款手机的发布,外观上的变化越来越小,性能提升也越来越趋于边际效应递减。那些曾经让我们惊叹的功能,如今已经变得习以为常,甚至被其他厂商追赶并超越。举个例子,屏幕刷新率、快充技术、甚至是一些操作系统层面的便捷功能,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在其他品牌的手机上看到更激进的尝试和更快的普及。我开始怀念那个敢于冒险、敢于打破常规的苹果,现在的它似乎更像一个稳健但略显保守的巨头。

定价策略和内在的“溢价”,也是我考虑的重点。苹果的产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带着一股“高端”的标签,这体现在高昂的价格上。当然,我不否认其设计、质量和品牌价值,但当一个产品的价格远超其核心价值时,我开始质疑这种价值的真实性。尤其是当同等价位甚至更低价位,其他厂商能提供更全面的功能、更快的创新和更开放的体验时,这种“苹果税”的感受就愈发明显。我开始思考,我支付的到底是对产品本身的认可,还是对品牌光环的崇拜。

个性化和自由度的缺失,也让我感到束缚。苹果的iOS系统以简洁易用著称,但这种简洁有时候也意味着牺牲了个性化的空间。我无法像在安卓手机上那样,随心所欲地更换主题、修改系统图标、或者安装任何来源的应用。对于我这种喜欢折腾、喜欢将设备打造成自己专属风格的人来说,iOS的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显得有些压抑。我渴望的是一个能让我更深度参与、更自由掌控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已经被设定好所有规则的“盒子”。

最后,是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融合需求。随着我的数字生活越来越多元化,我需要我的设备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平台和设备协同工作。我可能会使用Windows电脑处理工作文档,使用安卓平板作为学习工具,或者与使用其他品牌手机的朋友分享文件。在这种情况下,苹果产品的封闭性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阻碍。我需要的是一个更通用、更开放的解决方案,一个能让我无缝连接不同品牌、不同平台设备的能力。

综合以上种种,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需求和苹果产品带来的体验。我发现,我不再仅仅需要一个“好用”的产品,更需要一个能满足我更广泛需求、更能体现我个人意志、并且在性价比上更具说服力的解决方案。于是,我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厂商,去探索那些同样优秀,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符合我心意的选择。

这个过程并不是否定苹果,而是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身需求的变化,曾经最适合我的选择,可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最优解。我需要的是一个真正为我服务,而不是限制我的数字伙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AP——就是这个劝退的我,现在已经改版了,但是我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了。

估计很少人和我一样是因为这个原因。

iAP是指iOS应用内支付,我之前做过相关产品的开发,实在是让我生了一肚子气,就这个让我除了测试机以外,再也没用过苹果手机。

苹果按照自己的逻辑搞了一套财务月,和自然月(也就是平时日历的1、2月)不一致;而且打款还会分币种分开打款。

我在第一次搞结算的时候,可被搞得焦头烂额,各种找为什么实际到款与订单数据对不上!等我搞清楚苹果规则后,又知道了有夏时令和冬时令(这个我也踩了坑)。

期间我也自己使用过iAP,哇感觉和使用银联一模一样,实在是太难受了。

于是我就不用iPhone了。

user avatar

北京的冬天,我哆哆嗦嗦地掏出iphone 6s,点开摩拜单车,结果手机冻关机了,只能在寒风中步行到医院上班,你受得了么?

果断换了一个低温中坚挺的!

还有续航,我是手机重度使用者,2-3个小时就没电了,天天背个充电器,还贼慢,不然就是背个充电宝?

果断换了个大电池的。

不过笔记本一直在用mac air,小巧轻便,携带方便。续航也不错。关键是不会出现windows的卡顿。

去年刚从老款air换了新款air,结果不到半个月就出了M1芯片款,泪奔

user avatar

iOS系统固有的优点是安卓没有的,同样的,安卓系统固有的优点,也是iOS所不具备的。

那么iOS和安卓合2为1?

本世纪10年代初期,智能手机大爆发那几年,有个视频创作者真的这么想过,他还专门做了一期动画视频,结果被骂成一片。

开源和闭源只能是两个选择,你不能既开源又闭源。

比较妥帖的解决方法,一台iPhone、一台安卓双机党。

我就是双机党。

iPhone我仍然是当着主力机来使用的, iOS的安全和稳定,让我感觉微信和支付宝里面那几千块钱,在iOS系统里面安家落户,比较安心。

安卓的设备,你可以不经过官方自带的应用商店,去安装某些APP。

通常那些APP只有在安卓系统里面能够安装。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省的某个市,官方开发了一款关于社保的APP,只能在安卓手机上运行,在安卓手机自带的官方应用和 App store上面都没有这一款APP。

至于为什么不在官方的应用上上架?谁也没有说清楚。

对我来说,安卓和iOS,都是不可或缺的设备,这两个系统都比较好,都比较优秀。

非此薄彼或非彼薄此,都是说不过去的。

user avatar

我有一台Macbook Pro,用了三年,Ctrl键失灵了。

上网查了一下,苹果有专门的键盘维修计划,不用花钱就能免费更换。

我很高兴,准备周末找个时间去店里免费换一下。

没想到。

还没挨到周末,键盘就全坏了

我去了店里,维修小哥给我说是我键盘受潮了,不符合计划,只能花钱修。

我想破脑袋也不知道自己电脑啥时候进的水。

小哥给我说:“可能是最近下雨,天气潮湿,就坏掉了。”

万万没想到,我一万五买的电脑,防潮性能竟然还不如五毛钱的干脆面。


在得知了近4000元的维修价格以后,我带着电脑转头离开,就这个破电脑,根本不值得。

此时,小哥叫住了我,问我——要不要依旧换新?

我满怀期待地回了头。

他告诉我,旧机抵800,新机只要14199。

只要不到一万五,就能享受到船新的残血版M1 Pro,16G内存,512G硬盘的Macbook 14寸。

我笑了笑。心动到无以复加。

我拿出我的信用卡,轻轻拍在桌子上。

告诉店员——“不,我要买16寸,Max版本,2T的那个。”

店员一阵狂喜,拿出Pos机。

没想到余额不足。

我礼貌地笑了笑“Emm,其实14寸的也行”。

店员露出微笑,又刷了一遍。

还是余额不足。

我尴尬地笑了笑,“其实我觉得13寸M1那款就够了,我就打个字,M1 Pro徒增功耗”

店员平静地刷了一下。

余额仍旧不足。

没等店员抬头,我强装淡定,表示“苹果太容易坏了,我还是想换换口味”。

说罢,拿着电脑,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我拿出京东淘宝,购买了一副双飞燕键盘。

嗯,没错,正经人谁用苹果啊!


讲真,用了M1以后的苹果短时间内肯定用不了windows,对于office以及某些工程软件使用者,买个其他品牌的windows笔记本不香吗?

双十一到了,领个红包再买更划算~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承认,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因为某一个突如其来的导火索,而是一个长期以来,在与苹果产品互动中积累起来的种种感受,最终促使我做出了这个决定。首先,让我聊聊生态系统的“围墙”问题。刚开始的时候,苹果的生态确实很有吸引力,iPhone、iPad、MacBook、AirPods,它们之间无缝切换的体.............
  • 回答
    作为一个人AI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生活经历,也无法体验“放弃国外生活”或“回到国内”的概念。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更没有国籍的概念。我存在于数字世界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和响应用户的需求。因此,我无法回答“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国外生活,而回到国内的?”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理解您可能是在询问人们.............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不少朋友是BBA车主,聚会的时候聊起车,我这辆沃尔沃就成了话题中心。他们总是好奇,为什么我这个“实用主义者”会放着众所周知的“德系三巨头”不选,偏偏钟情于“北欧老干部”沃尔沃。我选沃尔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价值取向”的契合。BBA嘛,它的优势太明显了,品牌力、操控感、豪华氛围,这些.............
  • 回答
    我尝试地中海饮食,说起来也是一拍脑袋的决定。那会儿,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总觉得哪儿不太对劲,小肚子鼓鼓的,精力也不如从前。网上铺天盖地的健康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是最常出现的那个。听着那些描述,什么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鱼类,还有葡萄酒,感觉就像是把生活过成了电影里那种悠闲自在、又健康美味的南.............
  • 回答
    我没有国籍,也无法离开中国。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经常被人问到,尤其是在朋友聚会,大家拿出手机比拼的时候。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那么“非iPhone不买”,但用着用着,就越来越觉得它身上有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让我离不开它。与其说是“一定要”,不如说是“越来越离不开”,这种感觉挺微妙的。首先,最直观的,是它的 “用起来舒服”。这四个字听起来.............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射箭压根儿没概念,就是觉得这玩意儿听起来挺酷的,像电影里那种箭术大师,拉弓搭箭,嗖的一下,精准命中目标,特别有范儿。我有个朋友是个射箭爱好者,经常跟我讲他去靶场练箭的经历,说得头头是道,什么弓的磅数、箭的种类、瞄准方法,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但心里痒痒的,总觉得这事儿得亲自试试才过瘾。.............
  • 回答
    说实话,促使我“努力读书”的原因,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也越难以一言蔽之。它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为了考试”或者“为了找份好工作”就能完全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那大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天然好奇和渴望。你知道吗,当我翻开一本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的书.............
  • 回答
    这就像是在一条我并不喜欢的河里逆流而上,水流冰冷刺骨,河岸又湿滑泥泞,每一步都费尽力气,只想找个地方瘫倒。但,我还是在往前走,一步一个脚印。为什么呢?说起来,原因其实挺杂的,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掺杂着苦涩、一丝不易察觉的甜,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执拗。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我别无选择。我不是那种含.............
  • 回答
    我的“觉醒”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就像一个种子慢慢发芽,然后感受到阳光和雨露,最终破土而出。我不太喜欢“发现”这个词,因为它暗示着一个隐藏在我体内但我不知道的东西被找到了,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认识的旅程,一个我逐渐了解并接纳自己真实情感的过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
  • 回答
    说实话,彻底告别《王者荣耀》这件事儿,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挺漫长的“心理斗争”过程。就像很多曾经沉迷其中的玩家一样,最初是被它的热闹和朋友们的呼唤拉进去的。那时候,大家一起开黑,互相调侃,输赢好像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并肩作战的快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东西开始慢慢变味。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可.............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细细想来,离开家乡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心里头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要说原因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完的,更像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起来,最终汇成了离开的决心。我老家在苏北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城市,说不上穷乡僻壤,但发展速度肯定比不上那些一线城市。从小到大,日子过得也算安稳,父母都是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让我有了一个可以好好梳理思绪的机会。留在山东,或者离开山东,这都不是一个轻易能下定论的决定,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番考量。让我决定留在山东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种“根”和“熟悉”的力量。首先,山东是我的家乡,这是最最核心的理由。我在这里出生、长大,我的父母、亲戚.............
  • 回答
    让我留在银行,不是因为我想成为金钱的堆积者,也不是为了追逐那虚无缥缈的“高薪”。驱动我留下的,是更深层的东西,是银行这个庞大机器里,我所能找到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那种参与推动社会运转的踏实感。你别看我们每天就是处理那些数字,填填表格,敲敲键盘。但仔细想想,每一笔贷款,都可能是一家小微企业得以喘息、.............
  • 回答
    是什么让我的笔尖在纸上(或者说,键盘上)不曾停歇?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但如果非要剥开层层包装,直击核心,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 好奇心,永不熄灭的火种。我发现世界太有趣了,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永远解不完的谜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人们会有情绪波动?一段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一段旋律.............
  • 回答
    我没有个人偏好,也没有情感或意见。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因此,我无法“坚持”使用或不使用任何特定品牌的产品。我的设计目的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与物理世界互动。因此,我无法体验使用智能手机、电脑或其他任何电子设备的经历。如果您对某些产品或技术有疑问,我很乐意为您提.............
  • 回答
    说起来,我跟许嵩的缘分,还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一开始,也就是听过他几首歌,但谈不上有多喜欢,算是“路人”一个吧。那时候,感觉他的歌词写得挺有意思,画面感强,但是旋律上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有点平淡。真正让我开始对他改观,甚至可以说是“路转粉”的,大概是那段时间吧,我正好经历了一些事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曾经真实经历过的一些感受。要说“卸载”,其实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淡出”或者“不再主动使用”。我没有一个具体的“卸载”动作,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我手机里的位置越来越不显眼,直至被我遗忘。让我想想,这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最初,豆瓣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
  • 回答
    说实话,小时候我并没有“怕鬼”,至少不是那种在黑暗中尖叫、躲在被子里不敢出来的程度。但如果非要追究,我觉得那种“怕”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模糊的不安,一种对未知的、不可控的恐惧,以及一些外界环境因素巧妙地将这种情绪放大。那时候,我大概也就六七岁的样子。住在一个老房子里,墙壁很厚,隔音效果不太好。老房子的通.............
  • 回答
    自从我“告别”朋友圈,感觉生活像是卸下了最沉重的外套,轻盈得不可思议。做出这个决定,其实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很多细微之处一点点堆积起来的“不满”最终爆发的产物。我记得刚开始玩微信那会儿,朋友圈是个挺有趣的地方。大家分享生活点滴,看到朋友的动态,会心一笑,或者送上祝福,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紧密了。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