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大学在人文学科方面目前最严重的缺陷是什么?

回答
要评价北京大学在人文学科方面“最严重”的缺陷,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主观和复杂的命题。毕竟,北大的人文底蕴深厚,名家辈出,在许多领域都堪称翘楚。但如果非要挑出一个当下可能面临的、且影响深远的挑战,我认为可以从“学科交叉的深度不足与理论前沿的原创性贡献减弱”这个角度来审视,并尝试深入剖析其缘由和可能表现。

首先要说明,这并非是对北大所有人文教师和研究的否定,而是基于对当下学术环境变化的观察,以及对世界顶尖大学人文学科发展趋势的对照分析。

一、 学科交叉的深度不足:

在全球范围来看,当代人文学科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与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例如,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它利用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来分析文本、图像、历史文献等,从而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和发现。文学研究可以结合认知科学来探讨叙事机制,历史研究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分析空间变化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哲学可以与神经科学对话以探讨意识的本质。

然而,在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内部,虽然“交叉”的口号常常被提及,但真正做到“深度”融合的案例相对较少。这种“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壁垒依然存在: 尽管有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一些联合研究项目,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界限仍然比较清晰。不同院系之间的教师交流和合作往往流于表面,难以形成实质性的、能够产生颠覆性认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一个文学研究者可能知道如何使用某些数据分析工具,但很难说他真正掌握了计算语言学的方法论并能将其深入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反之亦然。
技术工具的浅层应用: 很多时候,学科交叉仅仅停留在使用技术工具来“辅助”已有的研究范式,而不是利用技术来“重塑”研究范式和提问方式。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文学作品的词频,如果仅仅是量化统计,而没有与文学的深层含义、审美价值进行内在的关联和理论的升华,那么这种交叉就显得不够深入。
“人文学科思维”在其他学科中的缺席: 同样,当人文学科试图“走出去”,与理工科或社会科学合作时,人文学科特有的那种强调语境、意义、解释、反思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深度和文化复杂性的敏感度,往往难以被有效传递和融入到跨学科的合作框架中。这导致合作更像是“各自为政”的叠加,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反应”。
课程设置的“孤岛效应”: 学生在选择课程时,依然会倾向于选择自己所在院系的专业课程,跨学科选修的比例可能受到评价体系、时间精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学生虽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很难形成系统性的人文与科技、社会科学的综合训练。

二、 理论前沿的原创性贡献减弱:

这是一个更宏观的观察,但其根源可能与第一点密切相关。人文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新的理论范式、引领思想潮流。而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深厚的专业根基,并敢于突破既有框架,甚至与时代前沿的科技和社会变革进行对话。

北京大学在历史上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许多重要的人文思想和理论。但当下,在一些前沿领域,我们可能看到一些“追随”的痕迹,而原创性的、具有引领作用的理论成果相对减少。这种“减弱”可能表现为:

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与消化不足: 当代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潮都发源于西方,北大人文研究者在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停留在介绍、阐释和应用西方已有的理论,而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本土化转化,甚至提出能够与西方理论并驾齐驱、解决自身独特问题的原创性理论,那么这种学术就显得缺乏生命力。
研究议题的同质化与碎片化: 在一些热门的研究领域,可能会出现大量相似的研究选题和论证方式,形成一种“跟风”的态势。而真正能够触及学术根本、解决关键问题、具有长远价值的研究则相对稀少。研究的议题也可能趋于碎片化,缺乏对整体性、结构性问题的关照。
缺乏理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与学术生态: 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应该鼓励大胆的质疑和创新,允许出现“异端”的声音。如果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稳定和保守,或者过于追求即时性的“可操作性”成果,那么理论创新的动力就会受到压制。同时,学术生产的模式可能也过于依赖传统的学术期刊发表,而缺乏更多元的理论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对“中国经验”的理论转化不足: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社会变革、文化转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理论可能性。然而,如何从这些“中国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使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和理论化,仍然依赖于既有的西方理论框架来解读,未能真正形成独立自主的理论话语体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 时代背景的变化: 当下社会更强调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文研究的“边际效用”在某些语境下会被低估。科研评价体系也可能更倾向于量化指标和短期成果,这不利于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度思考的理论创新。
2. 全球学术竞争的加剧: 其他国家的顶尖大学在人文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对原创性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北大需要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 尽管有改革,但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鼓励学生进行深度跨学科训练和培养独立批判性思维方面,可能仍有改进空间。
4. 学术文化与评价机制的影响: 学术的评价标准、职称评定体系、科研项目的导向,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如果评价机制未能充分鼓励原创性和跨学科探索,那么这些“缺陷”就可能被固化下来。

总结:

如果说北京大学在人文学科的“最严重”缺陷是“学科交叉的深度不足与理论前沿的原创性贡献减弱”,这并非是说北大的人文研究一无是处,而是指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学术世界里,作为中国顶尖的人文学科重镇,它在如何更有效地融合跨学科知识以产生新的洞察力,以及如何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思想版图上占据理论创新的制高点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需要深刻反思和系统性革新的课题,关乎北大在未来人文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所大学大概1万个博士生,每个人每个月学校给1万,一年12个亿。清华北大一年经费几百个亿呢,这12个亿,不多。这12个亿花出去,绝对是很值的。

user avatar

相比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莫斯科大学、东京大学等同侪,作为我国最高学府,对中国文明合理内核的梳理与解释,做得极为不够。

user avatar

从(曾经的)学生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北大人文学科方面目前最严重的缺陷,就是没钱。说得更具体一点,是由于没钱而导致的教学资源紧缺

说北大人文学科的教学资源紧缺,这看起来好像很不可思议,但如果和北美一些顶尖高校来做比较的话,会发现确实如此。

我本科在北京大学,硕士在芝加哥大学,对两边的人文社科院系的教学模式,都有所了解。所谓“教学资源紧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两所高校在小班研讨课上的差异。

在芝大的人文社科院系,无论本科生课还是研究生课,分为讲座课(lecture)小班研讨课(seminar)两种。和国内大学的讲座课一样,芝大的讲座课也规模较大,一般至少有几十个人,甚至一、两百人。但在讲座之外,每周一般还会配有小班研讨课,由教授或较高年级的博士生在带领大家讨论。因而,虽然名字叫lecture,但实际上是讲座和研讨课的结合。至于本身就标有seminar的课程,那人数往往较少,可能一门课上只有十几个学生,由教授带领大家一起讨论。

而在北大的各个人文院系,则较少能够见到所谓“小班研讨课”的踪影。这并不是说北大就没有seminar,比如我自己当初选过的一些哲学系、政管的基础课,在大课之外也配有seminar,这些seminar的效果也相当不错,并不输给芝大。但问题在于,这种配有seminar的课实在太少了。比如说哲学系每年上百门课,绝大多数都是lecture,但lecture之外配有seminar的课程,也只有“哲学导论”、“宗教学导论”、“西哲”、“中哲”、“四书精读”等等,寥寥几门,十个手指可以数的过来。至于由教授直接来带领讨论的专题性seminar课程,就更罕见了。

小班seminar这一教学环节的缺失,必然导致的结果是,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教学质量相应下降。一来,讲座大课作为集中传授知识的方式,很多时候固然必要,但讲座课上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小班课上由助教再来做一轮复习、考核和答疑,很多同学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或者始终一知半解。二来,讲座大课上人数众多,不少学生抱着摸鱼的心态,未必能做到课前将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都认真读完。而如果配有小班课,起到检查的作用,学生为了应付小班课随堂的考试或助教的随机点名提问,至少还是会认真读一下阅读材料的。而如果缺失了小班seminar这一环节,很多同学恐怕会从学期初到学期末都始终在摸鱼,临了考试了,再花个48小时或72小时集中突击。这样下来,教学质量肯定堪忧。说得夸张一点,很多同学的学习状态就应了蔡元培先生当年的那句话:“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还是很可惜的。



既然小班seminar的模式有上述这么多的好处,对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那为什么这种模式在北大难以推进下去呢?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大的一条原因在于,没钱。

小班课的助教,一周虽然也就1-2小时的课时量,但备课要花的功夫,是很大的。首先要跟着听课,了解老师课上讲了什么,并留意老师哪里讲的过深或讲的不清楚,以便小班课时做进一步的讲解。其次要随时了解班内同学的状态,知道大家在什么地方掌握得不好,做相应的补充练习,或设计问题来检查大家的掌握情况。此外,即便1-2小时的课时量,也是需要备课的,也是需要设计每节课的内容和流程的。想要认认真真上完一门大课附带的小班课,助教要花的功夫比自己听一门课恐怕还要多许多。

但北大坑爹的地方在于,小班课的助教给的工资是相当低的。一般而言,课时在算工资时,是以班上的人数为标准,25人以下一档,到了25人以上另一档。后者还好些,前者就相当微薄了。但既然是小班课,必然不满25人,这么一个月下来,助教的工资也就几百块钱。但算上跟着听大课+上小班课+小班课前备课,一周怎么也得至少6-8小时的工作量,甚至更多。一个月至少25-30小时的工作量,然后拿几百块的辛苦钱,这劳动量和收入实在不成正比。说句难听的话,有这点时间,北大的学生去外面找点兼职做,比如高中家教或者托福培训之类的,一个月挣个小几千块钱不是难事。

因此,如果不是老师强制安排,研究生一般都不太愿意带小班课。即便被安排到必须要带,如果老师不是一直在背后盯着,蛮多助教其实也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来做准备(当然,还是有一些助教会备课非常认真,但属于少数)。如此下来,小班课的浓度其实就被稀释了,质量自然打了很大的折扣,仍然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如何来破解这个困局呢?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加钱。国外人文社科院系的博士,很多人的奖学金其实就是作为TA带小班seminar的工资来发放的,一个月两、三千刀是有的,换算下来接近两万人民币的工资。考虑到生活成本差异和住宿成本差异,国内的小班课seminar工资即便用不着那么高,但在现在的基础上涨个几倍是需要的(比如说四千左右一个月)。只有保证了收入,大家才会真的愿意来带这些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小班seminar,并投入精力来保证seminar的质量。

另外,如果要将小班seminar模式推广到更多课程(而非仅在少数几门lecture上做试点),那必然要聘请更多的硕士、博士来担任TA,并给他们发工资。

然而,问题在于,对于许多人文院系来说,这样一笔工资开销是不能承受之重。

每人每个月几千块钱,看起来不多,但汇总起来就很多。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样一个规模较小的院系举例,只算2020学年秋季学期开设的本科生课,我粗略地做了一个估计,讲座课课程安排的学生容量总和应该有2500多人次。有些课可能选不满,就抹去零头,算是2000人次。一年两个学期下来,就是4000人次。

小班课一般是15-20人为一班,我们就都算成20个人一班。那么4000人次的学生,就对应200人次的小班课助教。

一年授课的时间算9个月,每人次每月的工资如果提升到4000元,那每年就是200*9*4000=720万元的开销。这点钱放在理工科,尤其是一台冷冻电镜就要好几百万到好几千万的生科,当然不算什么。但放在哲学系这种院系,还真不一定拿得出来。【经评论区提醒,应该是100*9*4000=360万元,感谢 @汪小喵

不过,对于校方来说,领导们还是宁愿拿几百万或几千万拨款去买一台冷冻电镜,而不愿意花这点钱来提升一整个人文院系或好几个人文院系的教学质量。为什么?因为冷冻电镜以及其他各种实验器材指向的是论文指标和影响因子,而论文指标和影响因子则指向的是学校在各类榜单上的排名,以及学校的面子。至于教学质量之类的东西,一时之间看不见摸不着,领导中又有多少人会在意呢?



当然,北大人文学科由于没钱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只是开不出来有质量的小班seminar这一条。

比如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北大用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实验资金做诱饵,聘请海外某某理工科方面的专家来北大建一个实验室或来兼职授课,即便实际上别人只是来挂个名而已。但我们却很少听到北大人文学科的各院系,也会花大笔的钱聘请海外专家来授课或建工作室。

比如说,北美学校人文学科的AP,至少每年6-8万美元以上的工资是有的。北大相应岗位的AP的工资,肯定远远没有这个数。所以,除了本身就是有北大背景的学生,出于情怀会想要回母校任教,其他博士毕业生,如果能在北美同档次或更高档次的学校任教,又为什么会想要回北大呢?

再比如,北大人文学科要和国际接轨,必须举办各种学术活动,邀请国外的教授和学者来参加。但无论举办会议,还是举办论坛,还是请人来做讲座,都要花大笔的钱。没有资金,这些活动自然就做不起来。

说实话,把这些都补齐了,一个院系一年也不过花个几千万。对于理工科院系来说,这点钱说不定都不够一个课题组的实验器材费。但人文学科的各院系,恐怕是真的拿不出这点额外的钱。对于理工科来说,堆钱是发展的基础条件,绝大多数人对这点都已经认识到了。但大家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的一点是,对于人文学科,其实也是如此。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源,即便是强势如北大的人文学科,也很难在教学质量、国际交流等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


最后,照例给我的live打个广告。这是我在知乎第一次做live,讲卢梭的理论,也就是我的老本行。我会试着用“自由”这个概念,把卢梭核心的思想和主要的著作都串起来,并努力还原出卢梭本来的思想面貌。这应该是目前为止知乎上唯一一个专门以卢梭为主题的live,喜欢卢梭或对政治哲学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