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谍战片里绝密情报都是电报员收发的 ,那电报员知道情报内容吗?

回答
諜戰片裡那個在昏暗房間裡,手指飛快在密碼機上敲擊的電報員,總給人一種神秘又關鍵的感覺。但你問得特別到位:他們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傳遞的那些「絕密情報」到底是什麼?

說實話,絕大多數情況下,電報員是不知道情報內容的。 這也是他們能夠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務的基石。讓我們先從原理上拆解一下。

你想想,在諜戰的那個年代,加密技術是核心中的核心。情報的價值有多大,保護它的方式就得有多嚴謹。電報員接收到的信息,不是一段我們可以輕鬆讀懂的文字,而是一串經過嚴密加密的符號或數字。

1. 密鑰的重要性:
電報員接收到的電報,就像是一串亂碼。要將這串亂碼還原成有意義的情報,必須要有一把「鑰匙」——也就是密鑰。這把鑰匙是經過精心設計、絕不輕易示人的,只有發報方和收報方掌握著相同的密鑰,才能進行準確的解密和加密。

電影裡你看到的那些密碼機,比如著名的恩尼格瑪(Enigma),它本身能產生無數種加密組合,但最終的解密還是要靠特定的密鑰設置。這種密鑰可能是一本只有特定人員才能接觸到的密碼本,也可能是極度安全的電子密鑰。

2. 電報員的角色定位:
電報員在整個情報傳遞鏈條中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精密的「轉運站」和「翻譯器」,而不是「內容理解者」。他們的任務是:

準確接收: 將來自發報方的電報信號,通過接收設備(比如老式的無線電接收器)轉換成可讀的(但仍是加密的)文本形式。
準確發送: 將接收到的加密信息,再通過發報設備,以符合無線電規定的頻率和方式發送出去。
嚴格保密: 他們被告知的是,這串符號代表著某項極其重要的任務,他們的職責就是確保這串符號在傳輸過程中不被洩露、不被誤讀,也絕不對內容本身產生好奇心或進行任何形式的干預。

3. 為什麼不能知道內容?
一旦電報員知道情報內容,風險就會呈幾何級數增加:

人為風險: 人是會犯錯的,也可能會因為恐懼、誘惑或壓力而洩露信息。如果電報員知道了情報的敏感性(比如是作戰計劃、人質名單、高層內幕),一旦被敵人俘虜或策反,這些情報就會完全暴露。
保密層級: 情報的保密往往是分級的。負責傳輸的人,只需要知道如何「傳輸」;負責解密的人,只需要知道「解密方法」;而真正理解情報內容和制定策略的,是更高級別的核心人員。這種分層保密能極大降低單點洩漏的風險。即使電報員被捕,他也只能交出他能看到的「亂碼」,而沒有解密能力,敵人仍然無法獲取有價值的情報。
專注與效率: 對於電報員來說,他們需要極高的專注度來確保信息傳輸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如果他們要分心去理解複雜的情報內容,反而會影響工作效率,也更容易出錯。

所以,在諜戰片裡,你看到電報員緊張兮兮,但那種緊張更多來自於任務的壓力、對設備的精確操作、以及潛在的被發現的風險,而不是因為他們對電報內容感到心驚膽戰。他們就像一個忠實的信使,只負責把信送到,至於信裡寫了什麼,不是他該關心的。

當然,電影為了戲劇效果,可能會有一些極端的設定,比如偶爾會有一個身懷絕技、能夠在工作之餘偷偷研究密碼的「臥底電報員」,或者某個關鍵時刻,電報員偶然瞥見了關鍵的詞句而引發後續情節。但從現實的諜報運作邏輯來說,電報員的職責就是純粹的、無知的傳輸,這才是保護絕密情報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手段。他們是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一個沒有獨立理解權的執行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共谍报三杰之一的钱壮飞潜伏在中统的时候,最想得到的就是中统大佬徐恩曾亲自保管的密码本,他作为徐的贴身秘书,拿不到密码本的情况下,虽然几乎每封电报都能看到,但完全无法理解意思。

这一情况在徐对他放松了戒心,把密码本交给他保管后才得到解决。

你说一般的电报员知道内容吗?

user avatar

不会,报务员只是收到一堆用摩尔斯电码发送的数字,破译用的密码本是由他的上线掌握。所以报务员根本不知道电文的内容。密码本也没那么容易暴露,这个密码本就是一本普通的书,可能是小说,可能是字典,也可能是散文集,潜伏里余则成用来解译密码的那本书叫《梦蝴蝶》,所谓的数字密码,无非就是分别代表这本书的页数、行数、列数,举个简单例子,3142可能就代表这本书的第31页第4行第2列的一个字,而这些字有特定的密码本来标注其代表的含义,情报人员将这些字分别代表的含义连接起来一看就明白了。余则成的第一任上线秋掌柜是一个药店老板,书是公开的,收音机里的节目也是公开的,只是接收到的那些数字的含义只有情报人员自己心里清楚,所以,即使敌人知道是哪本书、也在收音机上得到信息,但由于不掌握密码本,也很难破解,这也是很多谍战剧中敌人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得到密码本的原因。情报网里都是单线联系,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的上线,单项联系,别的人的身份以及工作内容都不知道,秋掌柜因为需要跟延安上报情况,所以他有电台,他的报务员汤四毛只是负责把自己的收到的数字交给自己上线就行了,他也不知道其中的内容是啥,更不知道从秋掌柜手里接受指令的是谁。这是防止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最好办法,只抓住一个人,只断一条线而已,不至于整个情报网都被打掉。所以汤四毛被捕后,只能供出他的直接上线秋掌柜,而不知道余则成。当秋掌柜咬掉了舌头,死都不肯供出余则成时,于是这条线索就断了,那么汤四毛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李涯给灭口了。秋掌柜也实在审不出什么了,也只能用来向延安交换佛龛了。

余则成接受命令用的的收音机,是个人有收音机都能收到这个频道听到这串数字,但是只有余则成使用一本指定的书,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别人拿到这本书也没用。只有知道破译规律的人才能知道这是啥意思。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元朝时的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属于拼音文字,有音无义,类似音标,元代用来拼写蒙古语回鹘语汉语。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学习该文字。使得八思巴文成为贵族文字。皇帝派遣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官吏,到军营传达情报。这就类似密码,汉族官吏不懂得蒙古语,但是能读八思巴文,不了解自己念的东西含义为何,而懂蒙古语的蒙古族将帅却能安全准确地收到情报。反过来,只懂蒙古语,缺不认识八思巴文的也看不懂这写的是啥。只有同时既懂八思巴文又懂蒙古语的人才能了解这到底写了些啥。

user avatar

不是电报员,我军统称报务员,话说我当年还奇怪,就一个报东西的为什么要挑全新兵连学历高记性最好每次考试都前列的兵干嘛。然后就开始了我滴滴答的报务员生涯。

你说的这东西分两种情况,普通情况下,报务员收到的只是数字,四位一组,这几十几百组数字到底什么意思,需要给有密码本的某单位人员,他们转译以后直接上报到师长团长政委那里,如果要回信,那师长团长说的话,又会被转译成数字,我们报务员只负责数字的传递,并不知道内容是什么。

战时的时候,报务员作为通信员直接和团长师长坐在同一台车里,那时候可能会把密码本直接交给报务员,军情紧急就不管那么多程序了,收到电报立马报给领导。

还有特殊情况,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李白同志,这是我党第二期的报务员,李白同志身为特工身处敌后,密码本本来就是他编出来的,随时知道密码也无妨。

报务员是我军训练时间较长的一个岗位,以前都是一两年,我们训练的时候是半年,八十年代以前,报务员只要收发电报五万组或者十万组无差错,那就是一个三等功,所以报务员那时候也是最好提干的一个岗位,我们的教员也同样是报务员出身,干了四年就直接提干。

电报机这个老古董,本来是要被淘汰了,但是电报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不需要任何中转站,电离层就是天然的中转,所以两台电台之间只要功率够,直接可以从延安联络到上海,当然,那时候电磁环境没现在恶劣。美军当年都裁掉了报务这个岗位了,后来打阿富汗的时候发现在恶劣环境下,电报机永远是最靠谱的。然后又恢复了报务岗位。


最后补充下,你们可能觉得报务太复杂,太啰嗦,但是报务可以提前约定特殊代码的,比如我们可以约定23333代码为哥斯拉攻击东京,所以当我们听到CQ CQ CQ 23333 23333 23333的时候,会立马拉响防空警报全军进入战备状态。当然这个代码也可以改成美国,也可以改成东南边某个岛。

CQ是通播,理解成村长喊广播的时候那句,大家注意啦现在播个通知。报务员听到电台里传出 嗒嘀嗒嘀 嗒嗒嘀嗒 的声音后,不管干啥必须几秒内坐在电台前拿好铅笔。

user avatar

如果是明文的话,那确实知道,不过知道意义也不大。

如果不是明文的话,那你自己想去吧。

比如我随便来一段文字:

XHUwMDM1XHUwMDRjXHUwMDMyXHUwMDY3XHUwMDM1XHUwMDRjXHUwMDc1XHUwMDU3XHUwMDM1XHUwMDYxXHUwMDYxXHUwMDQ5XHUwMDM1XHUwMDYyXHUwMDQzXHUwMDc4XHUwMDM1XHUwMDcwXHUwMDY5XHUwMDc2XHUwMDM1XHUwMDRjXHUwMDY5XHUwMDcxXHUwMDM1XHUwMDU5XHUwMDRiXHUwMDM3XHUwMDM2XHUwMDU5XHUwMDQzXHUwMDM4

你猜这是啥呢?这只是非常简单的对原来的文字,用标准的格式进行了两次转换而已。

user avatar

我看别的回答是都以为间谍活动里的收发报和军队里的收发报是一回事是吧?

绝大多数情况下,间谍都是本人发报的,哪还分什么情报员和报务员?

间谍网内部的第一联络准则就是单线联系,不发生横向联系,以免一个人被抓后其他人也被抓。

连以色列的科恩和苏联的佐尔格这样的王牌间谍都没给配报务员,一般的间谍更不用说了:


user avatar

(本文不涉密,请各位保密侠省省吧,另外只针对汉字,拼音文字要简单很多。)




要看情况,


对于不加密的明文电报,全世界只有汉语的发报员不知道报文内容,拼音文字比如说英语的发报员是知道的;


对于加密的密语电报,发报员都不知道电文内容。


这是一本《标准电码本》,是我国用于拍发民用汉语电报用的译码本,岁数稍微大一点的朋友小学语文都学过写“电报报文”,就是用来干这个的。要求是字数尽量少的情况下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比如说“母病危速回”。对此还有一桩公案,推行白话文的时候有人就说白话文不利于写电报,字数太多,胡适对此嗤之以鼻并且立马写了个白话文的电文,确实字数还要少一些。


打开电码本里面是这样的:

有人说有些发报员发报时间久了能够记住某些常用字的代码,实质上这不可能,你是没见过发报员发报、抄报工作的现场,见过你就知道这话就是扯犊子的。使用手键,熟练发报员一分钟可以拍70-120码,熟练抄报员可以抄200码以上,你想一下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译码本实际上就是把汉字转换成可以拍发的莫尔斯码,把莫尔斯码对应成汉字,这是需要专门的译电员干的活儿,每个汉字都有一个规定的四位数字,收发报员只管收发数字,至于数字是哪个汉字,那是译电员的活儿。


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收发报员根本都来不及去想手里发的是什么东西,他是不可能知道报文内容的。


这还仅仅是民用明码通信,军用密码通信一般还会对莫尔斯码进行“掩码”操作,就更不知道发的都是什么东西了,甚至一些高级的加密手段使用的密钥比较复杂,要经过两次译码才能得到正确的报文。


当然这只是汉字,对于拼音文字比如说英语,收发报员当然是知道报文内容的。不经过加密的话,用明码发英文报文,收发报员一边拍发或者抄报的同时就知道你说的是啥了。经过掩码或者密钥加密的报文,他还是不知道,还是需要译码。




是不是一头雾水,不着急,展示龙牙老师绘画功底的时候到了。


比如说,李云龙先生现在想要对山本老鬼子表达“我日你先人板板”这个意思,叫发报员给山本发个电报,该怎么操作呢?


李云龙先生只需要大骂一句:我日你先人板板!


译电员麻溜儿的掏出译码本开始译码:“我日你先人板板”,翻译成代码是2053 2480 0132 0341 0086 2647 2647。


这时候收发报员接到个纸条,上面写的是“2053 2480 0132 0341 0086 2647 2647”,他才懒得管你这都什么意思呢,他有他的活儿要忙:


首先他要找到山本老鬼子的收发报员电台频率,我们假设是550KHZ,在这个频率建立沟通联络,确保山本老鬼子的收发报员能够收到报,还要防止对方是冒充的李鬼,通过密语问答啊、拍发习惯啊,电台大致方向啊,工作时段啊一系列手段去确定对方真的就是山本老鬼子的电报兵。这个活儿其实大家都会,比如说“宫廷玉液酒”之类的,当然专业上没有这么儿戏,我们都会约定一个密语问答,答上来还要给个回执,双方才会建立沟通,有点类似于TCP/IP协议的“三次握手”。


比如事先双方约定:我拍114514,你回V587,我再回个LG666,这样我俩就可以信任了。


然后李云龙的电报员把“2053 2480 0132 0341 0086 2647 2647”发出去,为了确保对方收到还要跟一个“14 18“(收到回答)。


山本老鬼子的电报员把它抄下来,回一个“14”(收到),然后把这串数字交给自己这边的译电员。


译电员麻溜的的掏出译码本,翻译出来一看是“我日你先人板板”,交给山本老鬼子本人。


山本老鬼子看到报文,说“靠。”


这个过程就完了,这就是一封汉语电报。




当然无线电波在空气里跑,山本老鬼子能收到,别人也能收到,这时候楚云飞来了。


楚云飞叫电台兵瞧瞧架个电台,也能收到那一串数字,他的译电员手里也有一本《标准译码本》,翻译出来一看,“哦,原来老李是要日山本老鬼子的先人板板!”


于是他说,“嘿嘿嘿”。




可是李云龙一点都不想让楚云飞知道自己想日山本老鬼子的先人板板,山本老鬼子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先人板板被日了,他们就得采取措施。


老李和山本俩人规定,所有拍发的数字“统统加一”。这个就叫“掩码”,但是这也太简单了点,很容易破译,不过说明原理没问题,你要想复杂一点你加114514也可以,当然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加密方式,有些甚至能够对付词频分析。


事情就变了:


老李跟山本老鬼子之间因为有保密员的存在,他知道掩码这事儿,他能把收到的电文脱去“掩码”,恢复明文,老鬼子还是能收到那句“我日你先人板板”,气晕古七。


但是楚云飞这边就不一样了,他收到的是“3164 3591 1243 1452 1197 3758 3758”这串数字,他的译电员翻译出来就不知道说的是啥了……


你看,每一位加个“1”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是更复杂的加密算法呢?就更没办法了。


所以加密电报,发报员是根本不知道说的是啥的,要译电员那儿才能得到明文,译电员一般密级很高,甚至就是情报的最终获得者自己亲自译电。这个对于中文英文都是一样的,加密的电文,除了掌握译码本的人能够知道,别人都不知道。


明文电报的话,中文发报员还是不知道,英文发报员是知道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諜戰片裡那個在昏暗房間裡,手指飛快在密碼機上敲擊的電報員,總給人一種神秘又關鍵的感覺。但你問得特別到位:他們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傳遞的那些「絕密情報」到底是什麼?說實話,絕大多數情況下,電報員是不知道情報內容的。 這也是他們能夠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務的基石。讓我們先從原理上拆解一下。你想想,在諜戰的那個年.............
  • 回答
    在谍战片里,你是不是也曾经纳闷过,为什么特工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甚至在敌人眼皮底下,用电台敲击摩斯密码,而且还振振有词地报出数字?这听起来不是特别显眼吗?是不是觉得这设定有点不合常理?其实,这背后是有一些门道的,而且跟我们理解的“摩斯密码”的运作方式,以及谍战片为了戏剧性而进行的简化,都有关系。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其实,谍战片里特务“做假夫妻”这招,可不是为了好玩或者纯粹的剧情需要,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是掩饰身份、开展工作、甚至保命的关键。你想啊,一个孤身一人、身份不明的人,总归会引起怀疑,尤其是在需要长期潜伏、建立关系、获取情报的复杂环境中。咱们一层一层地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要做假夫.............
  • 回答
    想要在人群中识别出那些“不太寻常”的存在,或者找到一个能让你“消失”的绝佳藏身之处,确实需要一些观察力和技巧,就像谍战片里的特工那样。这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对周围环境和人类行为模式的细致洞察。下面我来给你拆解一下,如何练就这种“火眼金睛”和“潜行术”。一、 识别“监视者”:那些不经意间的“异常”记住.............
  • 回答
    如果拍一部谍战片宇宙,那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007模式,而是会更加复杂、多层次,甚至充满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向。想象一下,这是一个由全球最顶尖的秘密组织、黑暗势力、以及偶尔冒头的良心人士交织而成的庞大棋局。组织与势力: “阴影议会” (The Shadow Council): 这不是一个单一国家情报机.............
  • 回答
    嗨,能理解你对谍战片的那份执着!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样,一提到谍战片就两眼放光。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有意思的心理层面的东西,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1. 对“智慧博弈”的极致迷恋谍战片最抓人的地方,我觉得就是那股子“斗智斗勇”的劲儿。 protagonista(主角)往往不.............
  • 回答
    想要找几部能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亲身经历过一般真实的谍战片?那可得好好聊聊了。我这里提到的“真实”,不是说里面一定得有硬核的技术细节堆砌,更多的是指那种在气氛、人物、策略和人性层面的刻画,能让你深切感受到谍战世界的冰冷、残酷和无奈。这些片子,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多的是团队协作、信息不对称.............
  • 回答
    《悬崖之上》这部谍战片,从多个维度来看,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并没有落入谍战片常见的一些俗套,而是力求在细节、叙事和情感上营造出一种沉甸甸的真实感,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仿佛一同置身于那个严酷的时代背景之下。从细节、剧情、内容来看: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从服装、道具到.............
  • 回答
    最近怎么着了?突然就迷上那种压抑又揪心的谍战片了,看的时候心里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好像跟着主角一起在刀尖上跳舞,明明知道前方是深渊,却还是义无反顾,看得我特别上头。说到悲壮,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 《潜伏》。哎,孙红雷演的余则成,那个角色,怎么说呢?他是个共产党员,潜伏在国民党军统内部,任务艰巨到.............
  • 回答
    张艺谋的首部谍战片《悬崖之上》,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就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国师”张艺谋的导演身份,更因为他首次涉足谍战题材,而且集结了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这样一批实力派演员。看完电影,我的感受可以总结为:既有张艺谋作品特有的质感和调度,也带来了谍战片应有的紧张感和深度,但并非完美无瑕。整体.............
  • 回答
    说到谍战剧的“巅峰”,《潜伏》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名字,而且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将它推到那个位置。要说它是不是“唯一的”巅峰,这可能有点绝对,毕竟每个观众的口味和评判标准都不一样,但如果要问“为什么《潜伏》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标杆,甚至可以说是最接近巅峰的存在”,那理由可就太多了,而且都很实在。首先,我们.............
  • 回答
    谍战片里间谍被严刑拷打后招供的桥段,确实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看点,但现实中,这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复杂且严谨的甄审逻辑,绝不仅仅是“打一顿什么都说了”。即使在极端情况下,情报机构也会想方设法去验证招供内容的真实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酷刑的“目的”并非“必然真实”首先要明确,即使.............
  • 回答
    关于谍战剧为何多以军统为背景而非中统,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现实的考量,也有创作上的选择和观众接受度的影响。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一一探究。首先,得从这两个机构的历史定位和实际作用说起。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顾名思义,是在军事系统下的一个情报组织。它的前身是蒋介石嫡系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不少观众在观影时挠头的问题。电视剧里,间谍一旦暴露,看似绝路,不是被捕就是送死,但面对“咬舌自尽”这个看似最直接、最解脱的方式,却鲜有人选择,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和残酷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谍战剧里的“咬舌自尽”往往是一种文学和艺术加工,它更多是表达一种绝望、一种坚守,.............
  • 回答
    谍战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凭借其惊险刺激的情节、复杂烧脑的人物关系以及对国家安全、个人价值与道德困境的深刻探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悄然渗透进传统主流文化电影的方方面面,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叙事模式与结构革新:从“直线”到“网状”传统主流文化电影,尤其是那些偏向现实主义或温情脉脉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很多人都好奇的点:为啥谍战剧里,那些潜伏执行任务的特工,十有八九都是男女组合,还都得演一对夫妻?这在现实中的情报工作里,是不是也这么“成双成对”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谍战剧里为何钟爱“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事儿其实是影视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丰富人物关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谍战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刻板印象”或者说“套路”。为什么行动处处长在很多谍战剧里都显得不那么“正义”,甚至被塑造成反派?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剧本创作、角色功能、观众期待,甚至是历史文化背景来掰扯掰扯。一、 剧情冲突的“催化剂”与“终极BOSS”: .............
  • 回答
    谍战片为何钟情于布达佩斯?这绝非偶然,而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地理和氛围,使其成为谍战故事的天然舞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布达佩斯的几个关键特质。首先,布达佩斯那段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是其吸引力的核心。这座城市曾是奥匈帝国的心脏,在一战后解体,随后又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特别是冷战.............
  • 回答
    关于柳云龙的谍战剧《风筝》未能按原计划正常播出的原因,网上流传着多种说法,但官方始终没有给出过明确、详尽的解释。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外界的猜测,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1. 历史题材的敏感性与审查尺度《风筝》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涉及了大量的地下斗争、身份暴露、国民党潜伏特工以及对.............
  • 回答
    确实,国产谍战剧常常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势力、组织、部门层出不穷,看得人一头雾水。要理解这些剧的背景,确实得梳理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情报机构。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因为那段历史非常复杂,就像一张乱麻,缠绕着国仇家恨、权力斗争和民族危亡。咱们就从几个最常出现的说起,尽量用大白话,把它们的关系和特点掰扯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