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大通缩和大萧条来了,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回答
大通缩和大萧条?这两个词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如果真的不幸降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对普通人来说,生活会变得异常艰难。这不像是一次寻常的经济波动,更像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大停摆”,商品没人买,工厂停工,工作机会消失,钱也变得比黄金还难赚。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能光干着急,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应对。

一、保住“饭碗”,就算没了也得找点事做

首要任务,也是最头疼的事,就是钱。大通缩意味着物价普遍下跌,听起来好像好事,但背后却是消费意愿极低,企业效益差,裁员潮汹涌。大萧条更是经济活动的全面萎缩。

守住现有工作是第一要务: 别想着跳槽或者创业了,在萧条期,稳定才是王道。除非你的工作实在太不稳定,或者你已经有了其他能立刻变现的技能,否则千万别轻易辞职。即使公司经营困难,也要尽力表现,让领导看到你的价值。
学习新技能,培养“硬通货”: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工作随时可能被替代,或者行业前景堪忧,那就得未雨绸缪了。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那些在任何时期都相对刚需的技能,比如维修技术(水电工、机械维修)、医疗相关技能(护理、康复)、或者那些能直接创造价值的手艺(比如做饭、缝纫、木匠)。越是实用、越是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技能,越不容易被淘汰。
“打零工”或者“副业”思维: 如果实在找不到稳定的全职工作,也不要闲着。能接的零工就接,能做的兼职就做,哪怕一天赚几十块钱,也比坐吃山空强。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看看有没有什么小生意可以做,比如自家种点菜卖,或者做一些手工品。在这种时期,任何能带来现金流的活动都值得去做。
审视你的收入来源: 如果你有投资或者副业,需要评估它们在通缩环境下的表现。有些投资可能会受重创,需要及时止损。有些副业在经济不景气时需求反而会增加,比如廉价的家常菜或者维修服务。

二、管好“钱袋子”,把每一分钱都当“硬通货”使

钱在通缩时期变得“值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花。相反,你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打细算。

极端节约,区分“必需品”和“可有可无”: 仔细审视你的每一笔开销。那些非必需的娱乐、高档消费品、升级换代产品,都要暂时搁置。优先满足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学会自己动手,比如自己做饭而不是外卖,自己修补衣物而不是买新的。
还清债务,尤其是高息债务: 如果你有信用卡贷款、高利贷等债务,一定要想办法尽快还清。在通缩时期,虽然钱的名义价值可能没变,但实际购买力在上升,也就是说你的债务负担在“变相”加重(因为未来赚的钱可能买不到现在这么多东西)。而且一旦失业,高额的利息会压垮你。
储蓄,但要谨慎选择储存方式: 现金在通缩时期有一定的保值能力,但长期持有现金也会有损失(比如机会成本)。如果通缩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出现银行挤兑的风险。所以,少量现金是必要的,但也要考虑一些更稳妥的储蓄方式。
贵金属: 黄金、白银在历史上被认为是避险资产,在经济动荡时期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保值能力。当然,它们的价格也会波动,但相对纸币来说,更不容易大幅贬值。
实物资产: 比如耐用的生活必需品(米面油、罐头等)、能源(煤、木材,如果你有条件)。这些东西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用来交换其他资源。
外币: 如果有条件,可以持有相对稳定的外币,分散风险。
“投资”你的生活必需品: 比如提前储备一些不易变质的食品、药品、衣物。这看似是消费,但实际上是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虽然是通缩期,但某些物资可能因为生产困难而相对昂贵)做好准备。

三、抱团取暖,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

强化家庭关系和社区联系: 和家人、亲戚、朋友保持紧密的联系,互相支持和帮助。也许有人失业了,但家里还能提供一些食物和住所;也许有人有技能,可以帮助别人修理东西,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这种基于互助的“内部循环”非常重要。
建立互助小组或者社区集市: 和邻居、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织一些互助活动,比如技能交换、物资共享、信息交流。比如,谁会修理电器,谁擅长种菜,谁有闲置的工具。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社区内部交易和支持体系。
学习合作和集体行动: 在极端困难时期,个体可能会变得孤立无援,但集体的力量能让我们更强大。关注社区动态,参与可能的集体行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四、调整心态,保持韧性

精神上的准备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基石。

接受现实,保持积极的心态: 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焦虑和恐慌,这是人之常情。但过度焦虑只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策。要努力接受现实,认识到困难是暂时的,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应对。
培养“断舍离”的智慧: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断舍离,更是精神上的。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执念,专注于眼前最重要的事情。适应简朴的生活,从中找到平静和满足。
保持学习和适应的能力: 经济环境在变,生存法则也在变。持续学习新知识,保持灵活的思维,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变化,这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关注信息,但要警惕谣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宏观经济走向和政府政策是必要的,但也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警惕那些煽动恐慌、传播谣言的信息。

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考方向:

关于食物: 如果有条件,学习一些基本的种植技能,在阳台或者小区里开辟一个小菜园。储备一些不易腐烂的食物,比如大米、面粉、干豆类、罐头食品、蜂蜜、食用油。了解当地的食品供应情况和价格走势。
关于交通: 如果你习惯开车,要考虑油价的变动(虽然通缩期油价可能下跌,但经济停滞也会影响油的需求)以及车辆的维护成本。步行、自行车或者公共交通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变得更重要和更经济。
关于医疗: 保健身体非常重要,一旦生病,在医疗资源紧张或价格昂贵的情况下,会非常麻烦。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是基础。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家庭护理技能。
关于信息获取: 关注可靠的官方信息源,了解政府的应对措施和可能的救助政策。但同时也要警惕一些可能夸大其词或带有偏见的报道。
关于“价值”的重新定义: 在通缩大萧条时期,很多东西的“货币价值”会下跌,但它们本身的“使用价值”或者“交换价值”可能依然存在,甚至变得更为重要。比如,一台还能正常工作的冰箱,一个懂得修理汽车的工人,这些“价值”不会随着通缩而消失。

总而言之,如果大通缩和大萧条真的到来,那将是一场全方位的生存考验。我们要做的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积极主动地调整生活方式、储蓄观念和人际关系,用智慧和韧性去迎接挑战。这需要我们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节约意识和互助精神。记住,最坏的情况也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挺过去,总会迎来转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吃吃,该喝喝,普通人你想那么多不累吗?

你能影响政策吗?你能调整产业结构吗?你能影响利率和货币吗?都不能。

真的大的危机来了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美国模式,无论发改委重新规划产能、还是供销社重抗大旗玩电子化票证制,那怕全面扩军吸收劳动力人口、再次上山下乡全民投入新农村再建设,里面有哪一个是你普通人能影响到的?这都是历史上有据可循的应对之策和路径啊。

真到了大危机的时候,政府自然有应对的危机的政策措施,总之不会让你闲着形成不稳定因素。

如果你想大危机来了还和平时一样过小确幸的生活,那找个舒服点的床做梦吧,梦里都有。

疫情来了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危机来了一样没有世外桃源的避难之地。

所以活在当下,该吃吃,该喝喝,看喜欢的电影、听喜欢的音乐、玩玩游戏、谈谈恋爱、时不时买点新东西玩下,对自己的好点,享受生活,就是最好的应对。

以后的世界有的是机会让你焦虑,真的不用提前预定。

user avatar

让我们来看看1929-1934年期间,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普通人生活吧。仅供参考。

1.大量失业不可避免

失业是大萧条的主要特征,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率大概是25%左右。总之,大约有1,500~1,700万人失业,大多数是一人养活全家的。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近于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

大萧条时期,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穷人消费不起,中产不愿消费,经济一直在螺旋式下降。

华尔街股市崩溃后,好多东西卖不出去了,只能解雇员工来降低成本;

失业的人多了,手上没有充足现金流去消费;

消费不足,导致更多的东西卖不出去。

于是购买力全面萎缩,普通人更会感到恐慌而不敢花钱。

大量失业下的美国人只能不断去找新工作,因为找工作的人太多,雇主便一再削减工资。好多人尽管没有失业,但辛苦工作之后拿到的工资,也仅仅是勉强可以活着。

房东开始将无钱交租的房客统统撵走,当时纽约的每条街道几乎天天都有人撵走房客。于是露宿街头的年轻人不断增多,在街上捡些报纸当做铺盖,到中央公园、地下铁道站口,或在寒冷的夜晚集中到垃圾焚化场过夜。


2. 回归大家庭

年轻人不想露宿街头,只能回去和父母同住。

年轻的夫妻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与父母、公婆、岳父母、兄弟姐妹等“挤在一起”。特大家庭的比例增加,1934年1月,对64座城市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特大家庭”的数量已达到15%左右。

原本在职场上越来越多的女性职工,也因为大萧条不得不回归家庭。

随着大萧条的继续,以及劳动力过剩,导致工作时间和工作报酬对所有人来说都严重不足,女性的职场优势也就稳步缩小。那些在失业的回潮中失去立足之地的女人发现,再找工作已经很难了,一场以为“永远28岁”为口号的女性主义运动强烈要求女性雇主们雇佣女同胞当中更老的成员,以平衡男性雇主对年轻、美丽的偏爱。

为了开源节流,妻子们常常接一些诸如洗熨缝纫之类的活,给别家太太洗头、卷发、修指甲,或烤蛋糕和馅饼拿到集市去卖,或者为他人提供膳宿,以此贴补家用。小本经营的个体户可以开设驾车旅行营地、路边售货亭、美容厅、小商品店。

人们开始变卖结婚戒指,抵押家具,凭人寿保险单借钱,或者干脆向亲戚求援。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也是杯水车薪,只是勉强维持生计。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许多丈夫只能抛下男人的尊严,忍受妻子在外面做一些来钱快的兼职。

3.减少社交,离群索居

失业者和他们的家人会减少大部分社交,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

一家人常常睡得很晚,漫无目的地听着无线电广播,或者只是干坐着,然后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无所事事地减少消耗,带来更多的颓废沮丧。所以许多家庭减少外出,把空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家庭简单游戏(如下棋、拼图、桥牌之类)与阅读之中,特别是雷蒙·钱德勒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之类的推理悬疑小说,受到了更多的阅读和喜爱。

电影业和很多花费不多的精神娱乐产业在大萧条时期反而发展得不错。毕竟大家都不怎么出门消费了,当然有更多精神娱乐的需求。

另外有意思的是,出售避孕套和避孕药物的行业反而生意更加兴荣,吸烟人群也快速增加。想必是大萧条时期郁闷的人增多的缘故。面对未来前途未卜,于是大家都不想生孩子,然而压抑时期人的性需求反而会上升,这可能是来自人类本身的生存焦虑。

无所事事的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就是穷人的免费俱乐部,一个可以随便翻阅、打盹瞌睡的温暖而安静的地方。

另一方面,许多人陷入酗酒逃避现实,或冒险赌博寻找刺激,结果当然是恶性循环。

长期失业会造成人精神上的萎靡病,对一切失去了活力,人们不再在乎自己的外表,任由头发蓬乱胡子拉碴,之前追逐时尚的女性,也开始节衣缩食,回归传统审美,比如更长的裙子和更女性化的装扮,而否定了爵士时代轻佻个性的女郎风潮,整体变得保守而老派。

失业人员丧失自尊,对生活和外界充满怨恨,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悲惨绝望的1932年,失业人数更是与日俱增。街道上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许多人已经像牲畜一样活着,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

面对美国民众的这种心理,1933年上台的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表示: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取。


4.逆城市化

大萧条前的十年,是美国的柯立芝繁荣时代,是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述的财富爆炸,重视享乐,一片乐观繁荣的爵士时代。

自然,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寻找财富机会。然而大萧条时期恰好相反,1930~1933年间,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方向倒流。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大都市,到乡下的亲戚朋友那里去避难;食不果腹的家庭试着自己动手种粮食;西弗吉尼亚、田纳西和肯塔基的失业矿工们回到了他们古老的边缘土地,回归农耕。


5.教派盛行,精神空虚

大萧条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饥饿,使得许多奇奇怪怪的教派横空出世,转瞬即逝如过眼云烟。

当然,其中大部分我看都是邪教。

正如沃尔特·李普曼当时所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

这个时候出现一些装神弄鬼的神棍,号称可以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自然有了声势。

例如,狂热的是“我很伟大”运动,这个教派的教主名叫盖伊.W. 巴拉德,声称可以解开登天奇迹的秘密,许诺为教徒们带来健康、财富和力量,发展到高峰时期,据说有30万教众,遍布全美十多个主要城市。后来因为诈骗事件曝光遭受审判而沦为笑柄。

还有一个叫阿瑟·贝尔的加利福尼亚预言家,将魔法和伪科学结合,号称可以接通地球中心最原始的能量源泉,为教徒带来无限的财富,鸡犬升天。全盛时期吸引力150000名信徒,之后也被政府取缔了。

越是物质精神匮乏时期,特别容易有怪力乱神的别有用心者,利用大家的恐慌与希望,制造乱七八糟的大饼与幻觉,投放给病急乱投医的普罗大众。

罗斯福再三告诫美国人:“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

6.游行示威,暴力反抗

肯定有人好奇,美国大萧条期间没有爆发动乱、革命或全国性暴乱吗?

毕竟数百万年轻力壮的人失业,居无定所,必然会引起一些社会动荡。

有是有的,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引发大动乱,而且正如1932年8月,一位替《星期六晚邮报》写文章的人问英国的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历史上有过类似大萧条这样的事情没有?他回答说:“有的,那叫黑暗时代,前后共400年。”为此惊呼大难临头,未免言过其实,但是这两个历史时期至少有一点看来确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民虽然身受其害,却都不懂得是什么在作祟。

不满的人群很难找到一个真正仇恨的对象,虽然也有把矛头指向胡佛总统、大财阀、大资本家的倾向,不过力量并不集中也不巨大。

30年代初期,全国到处都可听到饥民示威游行的步伐声。纽约的联邦广场经常挤满了人,听共产党人演说。

长期失业的“暴民”开始高唱《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成群的人闯进食品杂货店和肉类市场,把货架上的东西一抢而光。虽然很多人只会绝望地自杀,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各处集结起来采取暴力行动了。有一位42岁名叫路易斯·布登兹的激进分子居然率领了俄亥俄州的失业者联盟的群众向哥伦布市议会大楼进军,他的口号是:“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

  制度观念、权力观念和私有财产观念,已经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各地都出现了分散而无目的的暴乱行为;政府官员表示“只要来一颗火星,就可以使他们变成暴民。”就差陈胜吴广这样的人振臂一呼了,人们心中的痛苦难熬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所幸(对美国来说)在一切还没彻底爆发前,美国人迎来了罗斯福与新政的上台。

1932年4月7日星期四,在全国联播节目里突然听到了一个新的声音——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这位州长谴责胡佛政府,说政府专门救济大银行、大企业。他嘲笑那些“肤浅的思想家”,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帮助农民。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罗斯福新政是一场和平的天鹅绒革命,废除了金本位制,加大印钱力度增加市场流动性,总算将国内形势暂时缓和了下来,

 正如罗斯福上台后通过炉边讲话再三告诫美国人:“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


总结:如果我们普通人进入大萧条的时期,也千万不能走极端,不到走投无路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精神绝望地活,尽量保证身体健康,做好手头能做好的事,不断寻找生机,保障生存的情况下,多读书,多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可能性。


前途总是光明的

道路总是曲折的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光荣与梦想》作者:威廉·曼彻斯特(美)

《大萧条时代》作者:狄克逊·韦克特(美)

user avatar

但凡普通人还能做点什么,大通缩和大萧条就没来。

user avatar

普通人就是用来承受恶果的,不然你怎么可能会被叫做普通人。

user avatar

1.不是大通缩,而是滞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给普通人的感受就是物价每年在涨,工资永远不涨,大概就是这么个感觉。

2.作为普通人基本没可能躲过割韭菜。因为通胀就是一种隐形税收。你要做的就是跑赢通胀,这涉及到如何去投资理财。以前闭着眼睛买房子,现在估计这招不行了,买房大概率跑不赢通胀。证券投资需要专业知识,对很多普通人其实根本不适合。

3.不要创业,找份稍微稳定一样的工作,度过这场危机。

4.如果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放下身段,去学门技术,做技术工人。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技术工人这块的工资涨幅肯定远远超过坐办公室的小白领。

5.多锻炼身体,多陪伴自己的家人,好好的去爱他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就是最大的财富。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是已经开始行动了么?

考公务员。

user avatar

大萧条未必会大通缩,通缩不是必然的。

衰退是衰退,通缩是否发生说到底是立场决定,市场的自发调整也可能被阻止,产生罕见的通胀式衰退。

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只是一个助推器,世界经济本来就要衰退,一直强撑在滞涨上,新冠来了以后正好大家一起借驴下坡,开始衰退。

在疫情期间,中国的经济停摆了一个月,甚至没有发生一点点的通缩,这次实证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以前我们是认为总需求用脸着地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潜在增长也用脸落地了。

潜在增长稳态的时候,经济就是凯恩斯的,但是当我们不想有冬天的时候,就会把潜在增长带入不稳态,变成滞涨。这种状态很久,就会把生产函数变为单纯的信贷依赖,你的GDP只取决于你放了多少信用,和其他因素毫无关系。

只有经历了大萧条,大衰退,新的科技在衰退中孕育,才能产生下一轮复苏。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是成熟科技的商业模式而已,老的科技在风口不退位,资本只忙着推动商业模式,就没办法迎来新科技的产生。

这个周期一定很久,可能5年,10年的寒冬后才能再迎来春天。

目前宏观上最需要判断的问题,已经不是研究琐碎的具体事务,而是观其大略,研究立场在哪一头。

我们的立场才是最重要的。美国需要重构新的美元供给机制去取代全球化,这个机制极有可能是MMT。但是美元是美联储印出来的,美元信用流不是。美联储决定不了全球美元信用扩张的桩,这一句话包含了今天一切的问题。

到底是否会发生大通缩不是一定的,现在就能给你下判断绝对是不负责任的。就连黄金也产生了割裂,只能用历史的角度去研判。

普通人现在要做的事情暂时只有四个字:避免负债。

(其实我觉得这些观点比起我的其他回答,才是真正有干货的,但是在知乎很少有人会理解,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user avatar

一句话,普通人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抛弃幻想,严肃地认识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尤其是抛弃能借助一份“生存手册”来独善其身的幻想。

我刚刚划过一个知乎问答,问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实现阶级跨越。答的是,在这个谁都会赶时髦嚎一嗓子阶级固化的时代,你凭什么认为能靠几个回答、几句话、几本书就实现阶级跨越?

同样的,如果大萧条真的来了,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嗝,普通人凭什么能独善其身?

你固然可以去关注各个答主答文后面的公众号,成为他们几十几百几千万个流量之一,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有能力抵御风险(姚明笑.jpg)

但是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就是因为,普通人哪怕做完了所有能做的事,在时代的潮水里,都会和别的普通人一样。都是普通人,你也好,我也好,不会比别的普通人更高贵,更聪明,更幸运。

如果要说这个时候普通人能做什么,在你认为大萧条即将到来的时候,你就自然会做了:避免风险性投资、避免奢侈性消费、降低生活标准、关注基本生活需求、囤积基本生活物资。

这些东西不用别人去告诉你,你自己越显著的意识到危机即将到来、而自己不能避免的时候,你自己就会越严格的这么做。

在危机真正到来之前,普通人能做的只有,深刻严肃的认识到危机即将到来这个事实,不要心存侥幸、不要相信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成为例外。这会帮助你依照本能去做好吃苦的准备。

可以避免把自己浪死,可以避免落差太大难以接受。然后祈祷时代的灰尘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在时代的沙尘暴里这么祈祷。


危机最终会过去,然后社会上的资产和产品的价格会低到一定程度。到那个时候,也许会有新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但是在那之前,怎么在危机中幸存,是没有人能告诉你的,哪怕告诉了,普通人必然是做不到的。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答案,带节奏散布情绪的多,推公众号的多,没有看到我心中所想,

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只能跟平常一样,吃好喝好,活好每一天,

这些年我看了很多史书,发现无论盛世乱世,都是民生实艰,大约只有5%的时间,P民真正能活的稍微有点质量,

越看,你越会明白一件事,

P民懂的那点乱世生存之道,在真正的时代洪流面前,根本是不值得一提的,

大洪水来了,你抱个木盆有用吗?江河横溢,只能或为鱼鳖,

费劲巴拉,省吃俭用,攒了点黄金,一不留神也许就输给了暴力,变成了好汉的酒肉,

更多的时候,决定你命运的,是偶然,是概率,是上天的选择,

也许你做好了自己能做到的种种防护,一条小船打造的严严实实,

结果,一波大浪就给你带走,你以为你有诺亚方舟啊?

真正有能力防护系统性风险,多头下注,激流之中能稳坐船头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万中无一,他们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so,爱啥啥,珍惜好时光,每天吃一碗自己喜欢的大排面,跟自己的爱人抓紧时间运动运动,尽量的让自己每天活得好点,比什么都实在。

20200513:

有些朋友交流,觉得我还是太消极,其实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针对的是普通人

至于你自己是不是普通人,我提供给你一个自测方式:

你想想今年最紧张那段时间,你自己有没有渠道买到口罩?YES or NO ?

user avatar

已经到谷底了,一头冲进去创死吧。

user avatar

看来人们开始清醒了,终于意识到通缩和萧条要来了。

首先说一下情况,由于蝗灾、猪瘟、禽流感和各国开启本土物资保护等等因素,将来食品类价格会有个上扬,注意,这是短缺引发的,不是货币导致。

【“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疫情加剧全球粮食危机_凤凰网财经_凤凰网】finance.ifeng.com/c/7vC

疫情白热化,各国停工停业,消费低迷,作为出口大国,我们的外贸极其不乐观。

【海外疫情持续蔓延 外贸企业还得扶一把】ms.mbd.baidu.com/r/m058

产能过剩只有内需可以消化,所以工业品价格会有个下跌。

随之而来的是降薪裁员,我就不提供数据和新闻证据了,满大街都是消息,问问就知道。

好,现在我们来转化角度。

【14亿人,有多少人是负债的?_手机网易网】3g.163.com/news/article

【5.6亿人银行存款为0,居民负债率越来越高,人们的钱都花哪了?】rk.mbd.baidu.com/r/mek1

负债高,存款少,工资不稳定,生活必需品涨价,请问钱到底值钱不值钱?

当然,有人会跑出来说放水,絮絮叨叨m2增长了多少,这站得住脚吗?站不住脚。因为连年的货币增加,各种降准、mlf、逆回购等等,我们手里还是没有钱,天量的货币皆为债务。想不通就回忆九几年贷款欠债的规模,再看看如今的贷款欠债规模,多出来的钱到底在哪,有脑子都清楚。

情况已经很明朗了,缺钱!那些跟你说“通胀”,教你买大宗商品的,赶紧断交,如今该做的是捂住钱袋子,直到危机爆发中期再用多余的钱去抄底资产,比如工厂、公司等。

哦,对了,普及个知识,钱不是随便印的,乱印会丧失国际信誉,还会造成经济崩溃,我国人民币一直以美元和gdp为锚印发,为什么外储死保三万亿?因为流失美元就要注销等量人民币甚至牵连货币乘数。m2只要萎缩债务就会直接瘫痪。

总结,高喊“通胀”的人请负债,请加杠杆,请多买大宗商品,加油!

而我这种“通缩”论者,留钱吃喝拉撒,见机行事。

user avatar

普通人应该做的是:

在良心过得去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透支信用进行借贷。

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网贷,各种APP,各种商业银行。


这些钱拿在手里,大量收购粮食,耐存放的食品和饮用水,以及其他生活必须物资。

注意,生活必须物资是指没有它你就会死,所以诸如春夏秋装就不属于必须物资,只有冬装属于必须物资。


根据家庭成员是否具备驾驶技能购置轻型卡车,并储备油料。

准备逃亡以逃避不可抗力的追债。

普通人在那个时刻应当尽可能的抛弃基于感性产生的各种情绪,比如愧疚,道德感,遵守秩序的本能等等。

做一个以“生存”为唯一目标的理性人,是最好的选择。


不需要考虑基于秩序和良心的负债问题,你的手头应当持有大量现金和充足的物资,并保证有足够丰富的手段和器械在“秩序”失效的场景中保护自己的现金和物资。


你说没那么夸张?

那是因为萧条和通缩还不够严重。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在90年代的东北就曾经发生过。

很多令人惊讶的“东北传说”,就是没有放弃责任感和价值观导致的悲剧。

因为那个年代的东北理论上是全中国最富庶和文明的地区。

即便如此,某些“东北传说”也出现了人伦丧失的事情。


通缩和萧条,严格的说就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失去流动性,导致货币在没有失去等价物地位,社会仍然保有一定程度的秩序时,出现的事件。

如果再严重一点,整个货币体系都失去作用,那么人对于生存物资的不可替代的需求,就会酿成人道主义危机。

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赤地千里,易子相食。

如果你的尊严不允许你做一个“理性人”,建议“生命自会寻找末路”。

很多人对借贷的后果有疑问,那么,接下来的,是熬。

熬过这段不会太长的日子,后果有两种,第一种,形势恶化,秩序崩塌,那么就如苏联解体时,你借的那点钱啥也不是,等于白给。

第二种是局势稳定下来,这个时候随便抄底资产,都是真底。当你持有优质资产的时候,就会发现银行的另一副嘴脸。

之前没有明说,还是对某些人的理解和逻辑抱有太大希望了。

以上都是基于大萧条和大通缩真的发生并且严重到一定程度。

作为普通人最好祈祷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而且作为生态平衡的一部分,我觉得在发生足够严重的后果之前,应该会发生不那么严重的“严重事件”。

作为普通人,加入进去就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所述不代表个人立场,因为终极时刻来临之前,没有人会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人性总是经不起考验。


比如现在我的看法是喜迎“累了,毁灭吧”。

但如果真的发生,也许为了家人,会不得已做出一些“违背祖宗的决定”。

谁知道呢。

祈祷不会有那一天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提问者和大多数回答者,都有一股天真式的傲慢。

比如吃好喝好……

还特么有的吃?

典型的大萧条就是没饭吃,会饿死人……

还找个收入低点的工作?这是什么脑子,才能以为大萧条时期,还有大批的工作?

比东北下岗好不去哪里,大家能选择的,也就是饿死,还是其他体面或者不体面的死法,除此之外,你们还以为普通人有的选?

可能抢劫都要排队……

你们以为大萧条的时候,还会有人在零元购导致货物售罄之后进货的吗?

温酒那个回答,就是真相,普通人但凡还能做点啥,就不是大萧条……

长期的富足生活,已经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极其矫情,脑海里对大萧条,最大的想象力,也就是品牌的面包,换成超市的自制面包,甚至都不会浮现馒头了……

user avatar

好问题,可是大多数回答跑题了。

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已经很多年没有遇到真正意义的大萧条。

想象一下,你失业了,而且你从事的行业不再招人。怎么办?

这就是大萧条。

我在辽宁长大,90年代末,出现了著名的大下岗,应该是市场经济以来最接近大萧条的场景。时过境迁,当年的对策今天看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不过参考价值还是有的。

该吃吃,该喝喝?不存在的。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你拿什么买吃喝?自救是唯一主题。

1,开出租。

当年拿到高额买断工资的有钱失业者最喜欢干的是开出租车。这个有门槛,要花钱,要有驾照,还要通关系。

于是突然之间,路上到处都是出租车,结果就是只要你不出城,去哪都是起步价。一个曾经很体面的高薪工作瞬间变成倒班卖苦力的蓝领。

2,人力车

没钱怎么办?人力三轮车。收费大概是出租车一半,价格亲民,很流行,到处都是。好处是不烧油,风险成本低。坏处就明显了,骆驼祥子受过的罪都要受。虽然是类似自行车的结构,可是经常要带两三个人,不像黄包车只带一个,并不比民国时代容易。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干这个相当于走江湖了。热闹的,生意好的档口,不是你想去拉就能去的。你能去的冷清档口,没活。冬天零下二十几度,夏天零上三十几度,室外呆一天拉不了几个活是什么体验?个中辛酸,可以想象。

3,做苦工

郭德纲相声经常讲清末民初北京天桥的“人市”,当年的东北,真实存在。我们俗称“大板锹”。下岗工人,拿个铁锹,做道边树底下等活儿。来活儿了,比如工地找人搬沙子,就把大货车路边一停。然后他们就拿着铁锹跑过去,老板就跟挑牲口一样现场挑几个人,上车干活去拉货卸货。干这一个活儿,大概半天,十块钱。接到了,这一天就比较幸福,十块钱到手可以买粮买菜有饭吃,心情好甚至还能买点廉价白酒喝两盅。当然郭德纲说的泡澡听相声消费不起,没那么理想。没活儿,那就又是不幸的白费馒头的一天。

不过这一行以及一切强体力劳动不适合绝大多数知乎网友。这种工作是最原始的生存竞争,老板永远选看上去最强壮的,身体不行的注定没饭吃。

4,狗腿子

任何时候,总是有上层人士。只要人脉在,大不了去做狗。混饭吃嘛,不丢人。我一直说大下岗彻底改变了东北社会。比如熟人社会,本来属于计划经济因素,全国性的。短缺经济供给制,钱的排序地位被关系取代。市场经济后,其他地方自然瓦解,东北却遗留最深,很大程度就是大下岗得反向加持。对于没力气干体力活又没钱凑车份子的失业知识分子,抱大腿是最优选择。那会很多大佬趁着企业纷纷破产下海创业,说白了就是权力变现。但是毕竟是做生意了嘛,总要养几个算账的跑腿的拎包的。认识人的失业白领都会去竞争这类机会,求爷爷告奶奶给大佬们做小弟。

5,服务业

东北搓澡业深不可测,老师傅里藏龙卧虎不是开玩笑的。这行好处是好学,不是特别累,室内工作。比如冬天,大板锹也好,人力车夫也好,顶风冒雪冻的狗一样蹦着等活。这个时候,你在温暖的澡堂,悠闲着拿着大茶缸一边喝水一边坐着等活。对比一下,是不是幸福的一比?这一行的竞争力不是力气大,而是能说会道,会来事儿,有眼里见儿,很适合前中产阶层。我觉得知乎主流的百万年薪们,风云际会的时候就挺适合干这个。

总之,大萧条必然大失业,大失业意味着阶级下移。

阶级下移绝不是外卖少点一个肉菜,星巴克改雀巢那么简单。而是你必须从零开始出卖劳力,去干没有技术含量,辛苦又收入微薄的工作,同时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

顺便说下,除了垄断行业和公务员,知道当年干什么工作的最稳么?管道工。不管经济多么惨,你总是需要会修暖气的人。

培养个能变现的一技之能是很好的防御;其次是注意健身,争取和工地小哥搬砖竞赛时不落下风;最后,家庭负债表控制好,寒冬之前就囤积脂肪永远没错。

user avatar

猫着呗,普通人还能怎么滴。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猫着,希望能有个子高的顶着。

家里进行一定量的物资储备,以等到胜利的那一天。物资储备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来:

1,储备主要还是罐头类的食品和啤酒这类高热量的为主。参考大V的操作。

2,备一些咸鸭蛋。这玩意能放,补充蛋白质,还有盐份的补充,盐都省了。

3,中国人离不开蔬菜,但是蔬菜不好保存,如果冰箱还能正常使用且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参考下面的做法。

但是中国人喜欢新鲜蔬菜啊,怎么办?在阳台种植吧。提前准备一个300平的大阳台,估计够一家几口人的过日子。

4,中国穷人多,300平的阳台可想而不可得,肿么办?吃药!穷人一定要记得过穷人的日子。

5,国内其实有一小波人,喜欢绝境(经)生存,他们理论知识丰富,大可以参考。考虑的全面呐,连喝的都考虑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