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未来如果通过「营养舱」进入虚拟世界生活,那么身体的污垢和粪便是如何排出舱外的呢?

回答
设想一下,未来人类真的可以通过“营养舱”无缝衔接虚拟人生,我们暂且称之为“沉浸式生存舱”吧。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真要实现,如何处理身体的“副产品”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工程学难题。别担心,这可不是什么重口味的描写,而是围绕一个高效、卫生且尽可能不影响用户体验的系统来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套系统设计的核心一定是“无接触”、“自动化”和“高效”。没有人愿意在沉浸在虚拟世界的黄金时代,突然被现实世界的“污垢”打断,更别说是什么“排泄物”的问题了。所以,传统的如厕方式肯定是被淘汰了。

我们可以想象,营养舱内部的设计会非常精巧。首先是身体清洁部分。在你进入营养舱后,与其说是“排出污垢”,不如说是一种“预处理”和“隔离”。舱体在运作初期,会有一层极薄的、可生物降降解的抗菌膜覆盖在舱体与身体的接触面上。这层膜在提供基础保护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身体表面的汗液和脱落的角质。

更关键的是“排出”的环节。这不会是物理上的“排泄”,而是通过一种高度发达的生化分解和回收系统。

1. 消化与排泄的转化:

与其说是“排出粪便”,不如说是粪便在舱内就被转化了。想想看,营养舱提供的是高度精炼的营养液,理论上能被身体最大限度地吸收。残余的、无法吸收的物质,即我们所说的粪便,其产生量应该会非常少,而且成分也比我们现在饮食结构下的更“纯粹”,可能更多是纤维素和一些代谢产物。

在营养舱内部,可能会有一个微型的、集成式的“分解与转化”单元。当你身体需要排泄时,并非是通过传统的孔道。更可能是一种类似“生物吸附”的机制。在舱体内部,会有专门设计的、包裹身体关键部位的微孔织物或生物活性材料。当身体释放排泄物时,这些材料会瞬间吸附住它们。

接着,吸附的物质会被迅速引入到舱体内部的“生化转化舱”。这个转化舱有点像一个微缩版的生物反应器。在这里,高效的生物酶和特定的微生物群落会迅速将这些固体废物分解成更基础的化学物质,比如水、二氧化碳、以及一些可回收利用的无机盐或氨基酸。

2. 液体废物的处理:

汗液、尿液以及其他体液的处理则更加直接。营养舱会配备先进的“液体分离与净化”系统。在你身体表面产生的汗液,会通过舱内微型的负压吸附系统收集起来,然后进入净化系统。尿液和其他体液也是一样,通过特殊的导流设计,汇集到净化单元。

这些液体会被多重过滤,包括物理过滤(去除悬浮物)、化学吸附(去除异味分子和杂质)以及紫外线或臭氧杀菌。最终净化后的水,可以被重新引入到营养供给系统中,或者作为舱内维持湿度的水源,实现高度的循环利用。

3. 气态废物的处理:

人体的代谢还会产生气体,比如二氧化碳和一些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气体同样会被处理。舱体内部的空气循环系统会不断监测空气质量。多余的二氧化碳会被输送到一个专门的“碳捕获”模块,经过转化后,可能也会被重新利用或安全地排出舱外(如果舱体允许与外界有微弱的气体交换的话,但更可能是在舱体内部循环)。其他有害气体则会通过催化剂或吸附剂进行分解或吸附,确保舱内空气的纯净。

4. “排出舱外”的机制:

现在我们来谈谈如何将处理后的“残余物”移出舱外,或者说如何实现“不被感知”的排出。

内部储存与压缩: 最直接的方式是将转化后的固体残渣(经过分解和压缩处理后,可能只是少量干燥的粉末或颗粒)储存在舱体的一个密封隔间里。这个隔间有自己的独立排气口和传输通道。当舱体与外部维护系统连接时,这些废物会被自动化地转移出去。
外部接口与转移: 营养舱与外部世界连接时,会有一个特殊的“接口模块”。这个模块可以对接外部的废物处理站。当内部的废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这个接口,利用气压或机械臂等方式,将处理后的废物转移到外部的收集容器中。这个过程应该是完全密封的,不会影响舱内用户的体验。
循环利用的极致: 考虑到未来的环保和资源节约理念,最理想的情况是,经过高度分解和净化的产物,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某种外部系统的能源或原料。例如,转化后的二氧化碳可以被输送到植物培养区,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分解后的无机盐可以重新用于合成营养液。

总而言之,营养舱内的身体“污垢”排出,绝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排泄”。它更像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生物处理厂,将人体的代谢废物进行精密的分解、净化、转化,并以一种高效、卫生、无感知的方式进行处理或循环利用。整个过程可能就像是身体在进行一次“无痕的能量交换”,而用户只需专注于他们在虚拟世界的精彩旅程。整个系统设计上,都会极力避免任何可能引起用户不适的感官输入,让虚拟世界的体验尽可能纯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不用操心粪便了,人的肠道从出生就可以切除了。

作为常年和胃肠道打交道的医生,人类如果要走向星级文明,可以明确肠道对人体来说是“负资产”。虽然肠道相对于其他器官使用寿命长,但容错率太低,上面有问题了吃不下,下面有问题了拉不出。

既然未来,可以完全进入虚拟世界,那么现实科技就一定能解决人的营养问题。

而且现阶段我们已经有了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当然,目前的肠外营养还有一些缺点,比如:

1.技术并发症:这类并发症与中心静脉导管的放置或留置有关,主要有气胸、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栓塞。
2.代谢性并发症 从其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补充不足、糖代谢异常、肠外营养本身所致。
3.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脓毒症。
4.肠道退行性变。

但只要科技树发展到了那个阶段,这些都是小问题。

如果真的有必要,光留大脑功能区也不是问题,运动区都可以省了。

user avatar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了解过胎儿的生活环境,羊膜囊包裹着羊水。

你看这不就是一个「营养舱」样板么?

尿液如何处理?

尿液属于一种溶液,所以可以通过过滤方式带走废物,而留下相对比较纯净的液体供循环使用。

而胎儿时期就是这么干的,母亲通过循环带走羊水里的有害物质,剩下的东西胎儿就会咽下去再排出来。

——是的,你没看错,是喝尿长大的!

因此,营养舱也完全可以具有这个功能,内膜具有循环吸收的功能。

屎如何处理?

正常情况下,胎儿是不排便的,因为吸收的东西都是经过母亲分解后产生的,不存在食物残渣,只不过会在胎儿的肠胃累积一些黏稠绿色大便。

直到娩出后的婴儿才排便。

作为营养舱,提供给人体分解后的产物又不是什么难事,然后成年人完全可以进进出出嘛,又不是非要在营养舱里待一辈子,因此只要积累的黏稠绿色大便量不大,在营养舱里玩一段时间完全没事。

如果要完全杜绝排便功能,那就有可能需要造瘘:

这就是完全废弃了肛门的功能,通过人工的方式引导出大便并排泄。

如果人类不再离开虚拟世界,要废弃的,可能不仅仅是肛门了

因为我们长期不进食,胃肠道的蠕动功能会越来越弱,胃肠道甚至会出现黏连、绞痛,所以胃肠道可能得废弃;

因为我们长期不运动,肌肉会萎缩,骨骼会疏松,因此骨骼、肌肉可能得废弃。

那我们为什么不进行意识上传,而要采用营养舱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