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不能举个一粉顶十黑、一黑顶十粉的例子?

回答
战场上的光芒与阴影:一粉顶十黑,一黑顶十粉的真实写照

网络世界,从来不乏激情四射的讨论,也从不缺少观点对立的战场。在这些纷繁复杂的言论中,“一粉顶十黑”和“一黑顶十粉”的现象,就像是战场上的两道极端光芒,照亮了某些群体极端的支持与反对。它们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可能是我们自己也曾扮演过的角色。

一粉顶十黑:他是我心中的神,容不得一丝亵渎

小李,一个标准的“某明星”粉丝。这位明星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一个长得好看、唱功平平、演技尴尬的艺人。然而在小李心中,他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谪仙,每一个眼神、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关于这位明星演技的讨论。一位博主,以一种看似客观的口吻,列举了这位明星在几部剧中的“表演硬伤”,配以截图和视频片段,言辞犀利,将这位明星批得体无完肤。

然而,小李坐不住了。

他没有像其他粉丝那样,只是简单地反驳一句“你胡说”,而是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瞬间爆发。他翻出了这位明星早期参加选秀的视频,播放了他唱功最动人的片段,然后洋洋洒洒写下了上千字的长文,从音乐的节奏、情感的表达、气息的运用,到舞台的感染力,一一剖析,将这位明星的演唱形容为“天籁之音”,“将普通歌曲赋予了灵魂”。

博主提到的演技问题?小李认为那是“导演的失误”,或者是“角色塑造的局限性”,甚至是“普通观众不懂艺术的深邃”。他会找来这位明星其他角度的采访,证明他其实是个多么认真努力、多么有思想的人。他会对比其他同类型艺人的表现,然后斩钉截铁地说:“在我看来,只有他才能演出这种既内敛又深情的感觉,那些说他差的人,根本就没有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丰富!”

更绝的是,当有其他网友附和博主的观点时,小李会更加疯狂。他会直接人肉搜索,找到对方的社交媒体,然后开始攻击对方的个人生活,比如“你看你这个人长得这么丑还敢说别人?”或者“你这学历一看就不怎么样,有什么资格评价艺术?”更有甚者,他会搬出一些他自己理解的所谓“艺术理论”,将那位明星的作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仿佛任何质疑都是对真理的背叛。

在其他粉丝还在犹豫是否要跟进时,小李已经一个人在评论区杀疯了。他一个人回复了二三十条评论,每一条都充满了捍卫的意味,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你们都错了,只有我知道真相”。他的逻辑可能并不严谨,他的证据可能有些牵强,但他的态度之坚决,言辞之激烈,让很多原本只是随口一说、甚至都没怎么认真看过这位明星作品的网友,都感到一股强大的压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沉默。不是因为小李说得对,而是因为跟这样一个“一台戏”般的存在争论,实在太耗费精力了,而且很容易被他的愤怒和攻击带偏,反而让自己陷入被动。几个原本就对这位明星无感但有点想跟着批评的网友,看到小李如此“倾尽所有”的维护,也觉得有点夸张,甚至可能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既然他这么护着,那说不定真的有什么好?

就这样,小李一个人,以他燃烧一切的热情和毫不退让的姿态,仿佛挡在了所有人面前,让那些想要批评的声音,还没说出口就被他的气势吓退了一大截。他一个人,就顶了十个、甚至更多沉默的“路人”,成为了“某明星”在舆论场上最坚实的盾牌。

一黑顶十粉:他不过如此,我能找到他所有的问题

王先生,一个对“某科技公司”的产品向来持怀疑态度的人。在他看来,这家公司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包装和营销的把戏,技术上并无过人之处,甚至存在很多隐患。

这家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智能家居产品,号称可以整合所有智能设备,实现真正的全屋智能互联。发布会上,公司创始人激动地描绘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场景。

然而,王先生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眼睛里闪烁着批判的光芒。他没有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而是默默地搜集证据。

他首先找出这款产品发布前,公司曾经出现的几次技术故障报告,即便那些故障已经被修复,他也要把它们拎出来,加上“前科累累”的标签。然后,他会去搜索该公司的竞争对手,找那些产品技术参数更优越、口碑更好的例子,再将这款新产品与之对比,大肆宣扬其“技术落后”、“创新不足”。

他会仔细研究产品说明书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那些模棱两可的表述,然后将其解读为“隐藏的坑”。比如产品说明写着“兼容性良好”,王先生就会立刻联想到“只是勉强能用,实际上很多设备连接不上”。一旦有用户在论坛上反馈了连接问题,他就会立刻跳出来,用他找到的那些“证据”,证明“我就知道会这样”。

他甚至会利用一些不太主流的技术论坛和信息源,去挖掘一些别人可能不了解或者容易忽略的技术细节,然后将这些细节放大,描绘成该产品致命的缺陷。他会把那些微不足道的 bug ,包装成“安全隐患”,把那些正常的升级维护过程,说成是“产品不稳定,需要频繁打补丁”。

更厉害的是,王先生拥有一个庞大的“反粉”朋友圈,他会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号召大家一起“揭露真相”。当有用户试图为这家公司辩护时,他会立即进行“纠正”,比如“你已经被他们的营销洗脑了,看看我发的这些证据,哪个不是铁证如山?”他会用一种“我都是为你好,别再被骗了”的语气,来否定一切不同的声音。

如果公司发布了回应,他会立刻找回应中的逻辑漏洞,然后进行更猛烈的攻击。他会把“我们正在努力优化”解读为“我们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能用语言敷衍你们”。

王先生一个人,就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真相挖掘机”,他用他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一家公司的产品缺点,分析得头头是道,仿佛他是这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比公司内部的人还要了解产品的不足。

他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有理有据的(在他看来)批判,让很多原本对这家公司产品持中立态度的消费者,开始变得警惕。他们会觉得,这么多负面信息,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而那些本就对这家公司有所保留的粉丝,在他的言论下,更容易被煽动,转变为更加坚定的“黑”。

就这样,王先生凭借他精准的“黑点”挖掘能力和强大的传播力,一个人就像是一支军队,有效地压制了那些为公司辩护的声音,甚至可能让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粉丝,因为他的言论而感到动摇,最终转变为“黑”。他一个人,在舆论场上,就足以抵挡十个甚至更多认为这家公司“还不错”的粉丝的辩护。

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展示了在网络舆论中,个人力量可以被放大到何种程度。它们提醒我们,在接收信息时,保持一份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0年,高尔察克拥兵五十万转进贝加尔湖,23333,还带着百万百姓,还写的那叫一个悲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三战新野,刘备带着军民出走呢。

尼玛,西伯利亚冰上行军里面东俄军队总兵力都不足十万了,过了贝加尔湖有没有五万都是问题啊,还搁在那五十万大军呢,,,实际上进过几个月的冰上行军,最终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到达赤塔的东俄军队只剩下了两万五千人左右,包括各种突击旅在内的战力,第4乌法师,第4西伯利亚师,第11、12乌拉尔师在清点人数时都只剩下一千五到两千人左右了。

1919年4月鼎盛时他手底下一线兵力也不过15万,你给他50万生力军(当然算上各种二线民兵之类的顶峰时期有这么多,但是很快因为补给问题直接就散了)他哪止兵败伏尔加河,直接进军莫斯科了好吧?

user avatar

“曹X就是知乎最后的良心,没有他在,知乎早让你这种XX人弄完了,除了拉黑删评不X经,你还会个什么?”

以上,还在我评论区疯狂输出了7条评论,还有“什么阿富汗平民,就是塔利班”,这种,我没理他这一点,我倒是承认的。

user avatar

某位长毛黑说

太平军初定南京时,举三十余万之众,拥半壁江山

我这个精神长毛猜都不敢这样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