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楚怀王熊心?

回答
说到楚怀王熊心,这可真是个能让人说上三天三夜的人物。一提到他,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怕是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说得何等霸气,何等决绝,至今听来仍是振聋发聩。然而,这位“怀王”的名头之下,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他的一生,又该如何评价呢?

开局一张牌,一手烂牌:复国希望的寄托

熊心这个人,他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传奇色彩。在秦灭楚之后,这个曾经庞大的帝国化为焦土,而熊心,却是在民间被冠以“怀王之孙”的名号,受到楚国遗民的拥戴,被推举为新的楚王。你想想看,在亡国灭种的悲痛和屈辱之下,一个年轻的王孙能够被众人视为复国旗帜,这本身就说明了他身上有某种能够凝聚人心的特质,或者说,至少代表了楚国人那份不屈的民族精神。

他刚即位的时候,可以说是背负着整个楚国复兴的希望。那时候,项梁,也就是项羽的叔父,是扶持他上位的关键人物。项梁这个人,当年也是跟着楚怀王一起反秦的,对楚国忠心耿耿,也深谙军事。他看中了熊心这面“王旗”的象征意义,觉得有这么一个名正言顺的王,就能更好地号召六国遗民,一起对抗秦朝。所以,熊心一上来,就有项梁这样的实力派在背后支持,虽然他自己可能没什么实际的治国经验,但至少有靠山,有理想,有群众基础,可以说是“开局一张牌”,虽然是烂牌,但至少有翻盘的希望。

军事上的初露锋芒与政治上的青涩

熊心在位期间,打的第一场硬仗,就是著名的定陶之战。项梁率军与秦将章邯决战,虽然项梁最后战死,但熊心这个时候并没有被秦军的强大吓倒,反而是在项羽的接替下,继续着反秦的征程。你看,在秦国兵强马壮的情况下,楚军能够屡战屡胜,甚至一度攻破秦都咸阳,这不能完全归功于项羽。作为一国之君,熊心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但是,熊心毕竟年轻,又经历了亡国之痛,他的政治经验确实不足。在军事上,他听取项羽的建议,在项梁战死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救援,而是选择在胸前刻上“楚”字,然后去攻打陈留。这其中的考量很多,一方面是为了保全实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于对项羽的信任,想让他去打头阵。但从结果上看,如果他能及时支援项梁,或许定陶之战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项羽的崛起与熊心的尴尬地位

随着项羽的军事才能日益显现,他逐渐成为了反秦战争中的实际领导者。项羽的勇猛无敌,他的“破釜沉舟”之举,加上后来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垮了秦军主力,可以说是一战封神。而熊心,虽然名义上是楚王,但他的权力却被项羽牢牢掌握。项羽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而熊心作为楚王,某种程度上就是他权威的一个潜在威胁。

项羽后来分封诸侯,自己做了西楚霸王,而熊心则被封为楚怀王,封地在长沙。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长沙在当时可以说是偏远之地,而且远离曾经的楚国核心区域。这分明是项羽在故意疏远和压制熊心,把他放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上。熊心对此肯定是有不满的,他本来是复国之君,却沦落到这个地步,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项羽的猜忌与熊心的悲剧结局

项羽的分封,虽然是源于他的霸权,但熊心被封在长沙,实际上是将他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而项羽对熊心的猜忌也并非空穴来风。熊心作为楚怀王,是楚国复兴的象征,他身上寄托着太多楚国人的希望。一旦项羽出现失误,或者反秦的力量有任何动摇,熊心就可能再次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

项羽是一个极度骄傲且猜忌心重的人。他无法容忍任何潜在的竞争者,尤其是这个竞争者还代表着他曾经依靠的“王旗”。所以,当项羽在其他地方征战的时候,他必然会想办法限制熊心的活动和影响力。

最终,熊心的悲剧,发生在项羽入关之后。项羽之所以在杀宋义之后能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项梁死了,而熊心这时候并没有权力去真正制约项羽。项羽进驻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这本就是对熊心的极大冒犯。而熊心在得知项羽自立为王之后,似乎并没有采取什么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这或许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力对抗项羽,也或许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思已经有所变化。

而项羽对熊心的处理,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残暴和无情。在项羽的分封中,熊心被封为楚怀王,但他的封地却不是原来的楚国故地,而是被迁到了长沙。更要命的是,项羽还“以王在定陶为故,不能专封,故封彭城为沛公,而王武信君为梁王,又王故王三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对熊心的封赏,其实是非常勉强的,而且是在其他诸侯的“夹击”下进行的。

更让人扼腕的是,项羽最终对熊心下手了。史书中记载,熊心在前往自己的封地长沙的途中,被项羽派出的部队在途中拦截并杀害。这直接导致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愿望,最终没有能够由熊心本人实现,而是由项羽这个“楚人”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

如何评价熊心?

评价熊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一个被历史潮流裹挟的无奈之人。

优点:
复国象征,凝聚人心: 在亡国之际,他被推举为王,成为了楚国人复国的希望和精神寄托。这本身就说明了他身上具备一定的感召力。
勇于担当(某种程度上): 在项梁战死后,他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继续支持反秦斗争。虽然他的决策可能不总是最优的,但至少他没有选择退缩。
代表了楚人的不屈精神: 熊心以及在他身上寄托的希望,是楚国人对于恢复民族荣耀的强烈愿望的体现。

缺点与局限:
政治和军事经验不足: 作为一位年轻的王孙,他在经历亡国之痛后,又被推上王位,显然缺乏足够的政治和军事历练。很多决策可能不够成熟和周全。
未能有效制衡项羽: 这是他最大的遗憾。在项羽日益强大的过程中,熊心未能找到合适的策略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反而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成为项羽猜忌和铲除的对象。
被动性: 很多时候,他的行动似乎是被动的,是被项羽的势力所裹挟。他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能动性和决断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终的死亡: 他的死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亡秦必楚”的口号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总而言之,熊心是一位充满了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 他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产物,承载了整个楚国的复国梦想,却最终在权力的漩涡和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陨落。他的悲剧,既是他个人能力的局限,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弱小势力在强大力量面前的无奈缩影。

与其说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不如说他是一位值得同情的“王旗”,一个在历史的巨轮下,拼命想要抓住一丝生机,却最终被碾碎的个体。他留给后人的,除了那句掷地有声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有对那个时代无数个体命运沉浮的深刻反思。他的故事,也再次提醒我们,在乱世之中,拥有梦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拥有与之相匹配的智慧、力量和决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于我而言,对于楚怀王熊心总的评价就七个字:

楚国最后的辉煌

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熊心是如何缔造这楚国最后的辉煌的:


秦二世二年正月,随着张楚王陈胜的败死,一部分楚人便拥立了贵族景驹为新楚王。然而从江东起兵的项梁,却拒绝承认景驹的新楚王地位。

于是,楚国内战随即爆发。

四月,新楚王景驹与项梁的战争结束,新楚王景驹被杀,项梁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五月,项梁正式发告给楚地各路起义军,邀请他们来薛县参加会盟,一同讨论楚国的未来。

六月,会盟结束,最终的结果是,以项梁为首楚地各路义军共同拥戴原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新的楚王,并仍旧命名其为楚怀王。

至此,楚怀王熊心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关于熊心的曾经,史书中只是简单的记录了这么一段话:

(项梁)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录,熊心贵为楚国王族,却因家国沦丧,到秦时就只能靠给人牧羊以求生。

对于史书中的这段记载,虽然也有人提出了“牧羊人不等于放羊娃”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此时的熊心确实地位比较低下。

而另外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熊心那时的年龄到底有多大?

如宋代学者洪迈说过的“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以及清代学者李晚芳所谓的熊心为“牧羊儿耳”,都认为熊心成为楚怀王时只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小儿。

但一方面在古代“小儿”二字并非仅仅是指的小孩的意思,有时候老人、年轻人也会被称作“小儿”;另外一方面“小儿”的说法也是后人传出的,至少在《史记》中是没有这样的记载的。

再根据熊心为原楚怀王熊槐之孙,而熊槐是死于公元前296年,熊槐的另外一个孙子楚考烈王熊元则是在公元前262年登基,死于公元前238年。虽然现在无法确定熊心与楚考烈王熊元是否为亲兄弟,但至少年龄上不会差太多的,那么假设熊心最迟是在楚考烈王登基之时出生,也就是公元前262年,如此到公元前208年熊心继任楚怀王,则差不多就是54岁了。

即使熊心的年龄再小几岁,也差不多有五十岁,所以熊心绝对没有可能是所谓的“牧羊儿”,当然了,在《史记》和《汉书》这两本记录楚汉历史最权威的史书中也并无记载过熊心为“牧羊儿”,因此对于熊心的年龄我们就能基本确定了。

而既然熊心能有如此年龄,那么熊心虽然在之后只能以牧羊为生,但其人前半生也必然是经历了一番风雨。毕竟原楚怀王熊槐虽然被秦人扣压至死,但熊槐的儿子和孙子都能相继接任楚王,因此作为原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也算是楚国嫡系一脉了。

另外还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假设熊心真的仅仅是一个流落街头的牧羊人,何以会被义军得知呢?尤其是被范增得知呢?

所以熊心虽然沦落为牧羊人,但其身份和地位却应该也是比较有名的,甚至于我们可以大胆推断,熊心成为牧羊人只是他为了保全自己所进行的掩护罢了。毕竟楚国覆灭,楚系一脉的王族子弟必会遭到秦军清洗,其他如赵国的外臣张耳、陈馀之流都只能隐姓埋名,更何况是作为楚怀王之孙的熊心。

而只有假设熊心确实是以牧羊人作为掩护,那么才能为之后熊心以楚国王室的身份顺利接掌义军,并为之后熊心彻底掌权作出最合理的解释。否则如果熊心真的只是一个牧羊娃,在上位后不到几个月便能趁着项梁死去夺权,这种超凡的政治手段对于一个放羊娃来说是不是有点太过夸张了。

至于为何熊心就能上位,并且还非要立号为楚怀王,史书中对此也作出了相应解释,那就是《项羽本纪》中记载的“从民所望也”。

原楚怀王熊槐虽然不算是楚国的兴盛之君,但却是楚国历史上少有的因为冤屈而死的君主。

当年为了与秦达成和谈,原楚怀王熊槐不惜以身犯险去秦国,熟料被秦人公然扣押,秦国此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必然是为楚人所深深铭记,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对于原楚怀王熊槐的深深同情。

因此在张楚王陈胜和新楚王景驹纷纷败死的情况下,以楚人最为同情的原楚怀王熊槐嫡系子孙熊心为领袖,并继续以楚怀王为号,自然是能重新唤起楚人的记忆,并团结楚人对秦发起最大规模的反抗。

接着再看熊心成为楚怀王后,楚国当时的基本情况:

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史记·项羽本纪》

当时的楚国大概分为两个团体,一者以武信君项梁为首,作为楚军的最高军事统帅,负责伐秦事务;一者是以上柱国陈婴为首,与楚怀王熊心一同坐镇都城盱台。

其实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虽然楚国是以项氏为首,但楚国也并非完全是由项氏主导。毕竟如上柱国陈婴,他起义之时的初始兵力便是“从者得二万人”,一点也不输于项氏的九千人。

在史书中虽然记录的是陈婴投靠项氏,但其实应该是投靠项氏拥戴的楚怀王,不然何以陈婴能够独居上柱国之位呢?陈婴如此,其他诸如刘邦、英布、蒲将军之流自然也是,这些一开始也都是独立于项氏的势力,正是在项氏拥戴楚怀王后才真正加入到了其中。

所以说,虽然项氏是拥戴楚怀王的首功之臣,但确实还无法完全控制整个楚国,因此这也是之后楚怀王有机会逃脱项氏控制的根本原因。

下面再看楚熊心是如何在成为楚怀王后控制整个楚国的:

秦二世二年九月,已经是楚怀王上位的第四个月了。

虽然表面上整个楚国还处于项氏的控制之中,但随着项梁的长时间在外征战,楚国境内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势力开始汇聚在楚怀王麾下了。

而随着项梁战死定陶,再加上项羽还在外,楚国的权力中心便出现了短暂的真空期。于是,在原楚地贵族的拥戴下,楚怀王熊心遂正式入主彭城,开始全权掌控楚国军政要务。

至于作为当时楚军中拥有实力最强的吕项刘三大将领,对于楚怀王的突然上位可能也反对过,但最终他们应该还是妥协了。

沛公、项羽方攻陈留,闻梁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台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汉书·高帝纪》

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图所示,从局势的发展来看,虽然史书中强调说是因为“怀王恐”,才从盱台迁都到彭城。但是从吕臣、项羽和刘邦三人败退的方向,以及楚怀王迁都的方向来看,楚怀王熊心迁都彭城显然并不是因为“恐”,而是为了夺权,否则楚怀王熊心为何不退反进呢?

再看楚怀王熊心入主彭城后的情况,刘邦军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毕竟从之前攻陷砀县后,刘邦就应该是用心经营那里了,所以此次退回来,入主砀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那么吕臣和项羽呢?因为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所以只能牢牢盘踞在彭城周围,一方面是威慑楚怀王,一方面可能也是想要通过楚怀王控制下的楚政府获取到补给吧。

但是楚怀王就能这么甘心当吕臣和项羽的傀儡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史书中便有了接下来的这一幕:

后九月,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以羽为鲁公,封长安侯。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汉书·高帝纪》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楚怀王熊心突然发难,接管吕臣和项羽的军权,而后又封刘邦为武安侯,领砀郡长一职。

接着楚怀王可能也是为了安抚吕臣和项羽,便封吕臣为司徒,吕臣之父吕青为令尹,同意二人进入楚庭中枢;最后又封项羽为长安侯,食邑鲁地,所以项羽又号鲁公。

表面上看,项羽的封赏最多,但实际上项羽却是失去最多的一个。如吕臣只是放弃了军队中的权力,就能够顺利入主中枢,便说明楚怀王对他还是信任的。另外的刘邦不仅没有被夺军权,反而被任命为了砀郡长,如此刘邦就能正大光明的在砀郡扩张自己的实力。唯有项羽,只是单单有个看似好听的虚名鲁公,却失去了最重要的军权。

只能说,楚怀王熊心的目的确实是达到了,因为此时的熊心确实已经真正成为了楚国的最高主宰。

当然了,楚怀王的夺权也并非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本质上楚怀王的这次夺权也让楚国顺利的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期。之前虽然有项梁主政,但一方面项梁只重点负责军队,一方面不服项梁的势力还有很多,所以其实是限制了楚国的发展。而在楚怀王掌权后,楚国便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政治实体。

对于掌权后的楚怀王熊心所做的事,现代学者张式成曾在其文章《论义帝研究的史学价值与文化意义》中做出过一段非常不错的叙述:

在起义军成败的紧要关头,他(楚怀王熊心)扭转局势,兴楚、援魏、扶韩、稳齐、救赵,制定了反秦救民的战略决策。

所以我们就按照这段描述,详细阐述楚怀王熊心为灭秦而做出的努力。

第一条:“兴楚”

关于这点前文也有说过,在项梁败死之后,楚军各路军队可以说是溃败而归。当此之时,楚怀王熊心却不退反进,毅然从盱台迁都到彭城,顺利稳住了楚军大败的局面。

接着楚怀王在成功夺取各路将领的军权后,又开始大力启用一些老臣担任重要职务。诸如吕臣为司徒,吕臣之父吕青为令尹,共敖则为柱国,以此三人组建了新一轮的楚国领导核心。另外楚怀王也并不是就真的要清剿项氏,楚怀王只是夺了项羽的兵权,但却同时任命项羽的另外一位叔父项缠(项伯)为左令尹,让其一同进入楚国的核心领导层。

因此楚怀王的掌权只是对楚国原有的一些问题进行修复,并不是一味的争权夺利,哪怕是曾经的主导者项氏一族,楚怀王也依然还是委以重任的。

所以就在这种局面的发展下,楚军不仅很快就走出了定陶惨败的阴影中,并且还重新整合出了一支大约五万人左右的精锐主力。

而在之后的救赵之战中,便是由这支精锐主力打赢了决定历史的巨鹿之战。

第二条:“援魏”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史记·魏豹列传》

原魏王咎的弟弟魏豹在逃到楚国后,为了救援魏国,楚怀王便主动资助了魏豹数千人。虽然兵力并不多,但这确实是魏豹后来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

之后的魏豹便是靠着这数千人顺利恢复魏国,并逐步成为了当时中部一带的强大诸侯国。

第三条:“扶韩”

项梁死定陶,成奔怀王......(楚怀王)使张良以韩司徒徇韩地。《汉书·韩王信传》

原本被项梁拥戴的韩王韩成,在项梁败死后便跟随楚军逃到了彭城,前来投奔楚怀王。于是楚怀王继续以张良为韩司徒,令其带兵拥护韩王成进攻韩地,从而恢复韩国。

之后的韩王成也顺利恢复韩国,并为刘邦攻入关中间接上提供了支持。

第四条:“稳齐”

项梁之所以败死于定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齐国不愿参战,导致了项梁军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为秦军所击败。因此楚怀王为了解决齐国的问题,便授权给上将军宋义,让其去拉拢齐国,最好是能将齐国也拉进反秦同盟之中:

(宋义)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上将军宋义在救赵期间,做出的最重要一项决策就是派出自己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从而拉拢齐军参战救赵。

在当时现存的诸侯国中,除了已经被灭的韩、魏二国之外,赵国已经被围,而燕国又很弱小,楚国则是刚刚惨败,所以唯有齐国尚处于强盛时期。因此从当时的局势来看,稳住齐国,并让齐国参战救赵,确实是非常正确的一件事。

第五条:“救赵”

这一点自然不用多说,楚怀王时期做出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就是派出了救赵大军: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帅诸军前去救赵。

第六条:“攻秦”

虽然说“攻秦”是楚怀王上位后的主要目标,但因为当时秦军还处于强盛阶段,所以楚怀王并没有把主要目标放到“攻秦”这里,但这不代表楚怀王就忽视了这一点。

正如下面这段记载:

(楚怀王)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史记·高祖本纪》

这里记载了楚怀王在派出援赵主力的同时,又派遣沛公刘邦率领砀郡兵向西攻秦,并收拢原张楚王陈胜和项梁败死后逃散的军卒。

其实有关楚怀王派遣沛公伐秦这件事,当时在楚军中还引起了一番争议:

当是时,秦兵彊,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原与沛公西入关。《史记·高祖本纪》

如上记载,当时秦军还非常强大,所以没有将领愿意去向西攻秦关中。唯有项羽因为秦军杀了项梁的原因,所以非常积极,想要跟随刘邦一同向西攻秦。

但正如楚怀王麾下的那些老将们所说: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秦宽大长者。”《汉书·高帝纪》

其实这段话也是楚怀王攻秦的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楚军的攻秦并不是真正为了报复秦国,只是因为秦帝国的统治太过残暴,不光是六国之人受不了,其实秦人自身也受不了了。所以楚怀王的此次攻秦,绝非是真正靠蛮力去强攻,而是试图通过离间的方式,将秦人也拉拢进反秦的阵营中。

说白了,楚怀王时期的反秦只是为了反秦帝国的暴虐统治,并不是反秦人。因此鉴于项羽的残暴,害怕项羽会激起秦人的反抗之心,所以楚怀王才派遣了比较“宽大”的刘邦率军西征。

因此楚怀王的这次西征,可以说是对秦帝国真正的釜底抽薪。

第七条:发布灭秦宣言

在楚怀王完成对各路部署之后,便正式发布了灭秦宣言,也就是那句“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口号。

虽然这就是一句口号,而发布这句口号的也只是楚国之王,但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相信呢?

毕竟楚怀王在之前的那一系列部署中,又有哪国人不感谢楚怀王呢?楚国人自然不必说,魏国和韩国更是靠着楚怀王的资助才得以勉强恢复,而齐国更是在楚怀王的手上才和楚国有了联盟的可能,至于赵国更是需要楚国的援救。

因此可以说,楚怀王在当时其实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诸侯领袖了。而正是基于这一点,楚怀王才能立下那道“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承诺,并让各国诸侯将领都有了奋力攻秦的渴望。

只是可惜,虽然楚怀王的计划非常完善,并且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还是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原因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原本负责救赵联齐的上将军宋义,因为迟迟不前进,被次将项羽以勾结齐国的方式发动兵变杀死。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楚怀王熊心深知已经无可挽回了,所以只得同意由项羽担任上将军,继续领兵北上救赵。

虽然联齐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救赵还是必须要完成的。

好在,项羽最终还是不辱使命,成功在钜鹿一带击败了秦军主力。只是因为项羽是通过兵变上位的,导致楚怀王对于那支楚军主力的控制力越来越小。并且因为宋义的死,齐国终究还是没有参战,因此齐国最终还是没有进入到反秦联盟之中,而这也就为之后的齐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之后更令楚怀王没有想到的是,随着项羽率领诸侯大军攻入关中后,局面便彻底失控了。

因为当时的项羽居然派人给还在彭城的楚怀王送来了一道极其不友善的请示: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项羽派人问怀王此时当如何,然后楚怀王便只回复了两个字“如约”。

什么是如约?如什么约?不言而喻,自然是如之前的怀王之约,也就是“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

而项羽在明知道有这道约定的情况下,居然还是要派人来问楚怀王,自然就是为了否定这道约定。只是项羽估计都没有想到,此时已经失去对楚军主力控制的楚怀王,居然还是能够那般强势的回复“如约”。

不得不说,此时的怀王对于项羽的行为确实已经是无法再容忍了。但可惜的是,此时的怀王已经再也没有能力控制住项羽了。

之后随着项羽在诸侯将领面前说出这句“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之后,项羽便正式开始彻底颠覆原有的楚怀王秩序了。

虽然说项羽的那句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但试问楚怀王之前的那些规划和部署真的就没用吗?除了联齐失败之外,其他的哪一条没有实现?

甚至刘邦在攻入关中之后,不也是因为严格按照怀王既定的宽大政策,采取“约法三章”的方式与秦人达成了和谈,进而顺利接管了关中吗?至于其他魏国、韩国、赵国不都是因为怀王的部署才恢复了生机吗?

只是可惜,因为楚怀王熊心丧失了对于军队的控制力,所以他之前作出的这一切努力,便被项羽的一句话给彻底清除了。而其他诸侯将领,也无人敢再去质疑项羽。

可纵然如此,哪怕项羽嘴上说的“义帝虽无功”,却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怀王的领袖地位,并正式拥戴楚怀王为义帝。

当然了,楚怀王成为义帝,也并不只是项羽拥戴的原因,其实更应该是天下诸侯拥戴的结果:

义帝元年,诸侯尊怀王为义帝。《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这里就明确记载了,是诸侯们共同尊怀王为义帝的。

而《史记·高祖本纪》中则是更进一步明确了:“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因此楚怀王能成为义帝,一方面是项羽想要为楚王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楚怀王在天下诸侯中的威望导致的。

但可惜的是威望毕竟不能当饭吃,虽然人人都知道楚怀王功绩最大,所以才能称帝,但又因为楚怀王已经失去了兵权,所以也无人真正愿意护卫楚怀王。

而项羽因为在之前和怀王的交流中就已经和怀王产生了冲突,所以在他成为楚霸王后,便迫不及待的率领主力大军回归彭城,意图对已经成为义帝的熊心势力进行彻底清除。

其实项羽之所以这么急着清除熊心的势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项羽对于义帝熊心还是心存畏惧之心的。哪怕这位老人已经失去了反抗他的实力了,但毕竟这位老人曾经在楚国大败的情况下一举撑起了整个国家,其后更是将反秦事业发展到了巅峰,所以项羽是不会放心的把义帝熊心继续存在于彭城的。

当然了,项羽也没有一开始就撕破脸面,而是先将义帝迁徙到了长沙一带:

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项羽还没有抵达彭城呢,就派人请义帝去长沙郴县一带建都。

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史记·项羽本纪》

而后随着义帝前行,因为义帝麾下的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反叛项羽,所以项羽便暗自命令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开始清洗那些反叛的人。

(汉)二年冬十月,项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于郴。《汉书·高帝纪》

最后一直到汉二年冬十月,由于此时齐国已乱,项羽已经率领楚军主力前去镇压齐国了,但为了避免义帝趁机再次崛起,所以项羽便下令九江王英布率军将义帝杀死于郴县一带。

到此,楚怀王熊心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也就彻底落下了帷幕。

从汉元年二月到汉二年冬十月,总计八个月左右,便是熊心担任义帝的所有时间。

只是很遗憾,熊心的这个义帝从一开始就和傀儡差不多,到最后更是惨死于叛军之手。

但即使如此,熊心作为原楚怀王的熊槐的嫡系子孙,还是带领楚国进入了短暂的楚帝国时期。

而熊心作为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以后的第三位帝王,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帝王,当然也是最为传奇的一位帝王。

从一位牧羊人,一朝之夕成为楚王,而后一年便成为义帝,最后又是不到一年便命陨他乡。

从灭秦的部署来看,熊心有足够的胆气和谋略,再从身负灭国之仇却还是能对秦人实行宽大政策,也能看出其与生俱来的圣人品质。

只是可惜,熊心虽有圣人之气概,但终究还是棋差一招,输给了项羽,当然也可以说是输给了天意。

毕竟项羽在当时的行为确实是无人能够预料的到的,他发动兵变之快无人可以制止,他攻秦之迅猛更是天下无敌,最终他能获得兵权确实也是实力和能力所致。

正所谓既生瑜何生亮,楚义帝熊心和西楚霸王项羽这二者,皆为当世雄主,只是一山终究难容二虎,所以最终只能由一人活下去。

当然也可以说义帝熊心确实是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并以义帝之尊完美谢幕,结束了楚国的最后辉煌。


本回答中部分内容节选自下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楚怀王熊心,这可真是个能让人说上三天三夜的人物。一提到他,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怕是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说得何等霸气,何等决绝,至今听来仍是振聋发聩。然而,这位“怀王”的名头之下,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他的一生,又该如何评价呢?开局一张牌,一手烂牌:复国希望的寄托熊心这个人,他的出现本.............
  • 回答
    楚成王,一位在春秋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君主。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几个标签来概括,他的功过是非,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浪花,既有激荡前行的力量,也有曲折回荡的遗憾。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楚成王无疑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他继承的楚国,虽然疆域辽阔,但内部却有着不小的隐患。成王登基后,最显著的成就便是“一鸣惊.............
  • 回答
    “西楚霸王”项羽:一位悲剧性的英雄的评价项羽,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被后人誉为“西楚霸王”。他以其无双的武勇、赫赫的战功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成为了无数文学作品、戏剧表演中的常客,也引发了后世无数的讨论和评判。要评价项羽,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
  • 回答
    《楚门的世界》,这部1998年的电影,至今仍是我心中的一部经典,它带来的震撼与思考,远非一部“好看的电影”可以简单概括。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一场关于真实与虚假、自由与束缚、个体与社会深刻的哲学探讨,而这一切都包裹在一个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事外衣之下。首先,影片的设定就极具颠覆性。Ima.............
  • 回答
    彭楚粤这首《她她》,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夏日午后,一阵突如其来的温柔微风,带着点阳光的暖意,又掺着些许淡淡的忧伤。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而是如同窗边飘落的一片叶子,让你忍不住驻足,细细品味它曾经的鲜活和此刻的静默。旋律上, 整体的编曲很是有巧思。开头的吉他扫弦,那种干净、清澈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一.............
  • 回答
    《我要我们在一起》:一次关于青春、承诺与成长的仓促告白提起《我要我们在一起》,你可能会想起屈楚萧那张带着点桀骜不驯却又眼神执着的脸,以及张婧仪身上那种初恋般的清澈与倔强。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试图描绘一段“我们在一起”的动人誓言,但最终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在时间洪流里,带着些许遗憾和不甘的仓.............
  • 回答
    屈楚萧这次的“黑料风波”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这次被扒出来的东西,性质可不是一般的“粉丝脱粉回踩”那么简单。从他在豆瓣和微博的几个小号里流出的内容来看,他这个人的人设算是塌得彻底,而且是那种塌得有点令人不适的类型。首先,我们得说清楚,这件事儿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屈楚萧之前.............
  • 回答
    最近关于屈楚萧疑似贬低爱豆的讨论,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说说,事情是怎么曝出来的。大概是屈楚萧在一次采访或者社交媒体的发言里,无意间说了一些话,被网友解读为是在“内涵”或者“贬低”偶像(爱豆)这个群体。具体细节我不太记得了,但大概意思是说,他觉.............
  • 回答
    张智尧版《楚留香新传》是一部在众多楚留香影视化作品中有着独特地位的作品,它在播出后引发了不少讨论,也留下了许多观众的鲜明印象。要评价这部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包括选角、剧情改编、制作水准、以及它在观众心中的整体感受。一、 选角:张智尧版楚留香的争议与赞誉这是这部剧讨论的焦点,也是最能引起两.............
  • 回答
    楚留香这个人物,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也让人忍不住去琢磨。初见他,你可能会觉得他不过是个风流倜傥的浪子,整天在花丛中打转,什么大事都好像跟他没太大关系。但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东西,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这魅力不像杨过那样霸道,也不像郭靖那样敦厚,更像是一缕游离在云端的水,你抓不住,但.............
  • 回答
    屈楚萧,一个在近年来中国影视圈中话题度颇高的青年演员。他的名字,常常与“硬汉”、“实力派”、“流量”等标签一同出现,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讨论。要评价他,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表演风格与成长轨迹:屈楚萧的表演风格,最鲜明的特点莫过于他身上那股不羁的少年感和一股子狠劲。尤其是在他早期成名作《流浪地球.............
  • 回答
    楚云飞这个名字,在不少《亮剑》剧迷心中,简直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经典角色。说实话,要评价楚云飞,不能光看他那一身军装,更要看他骨子里透出的那股子劲儿,那股子“军人”的味道。有勇有谋的战场将军,却不失儒将风范首先,楚云飞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战场上的“硬汉”。他.............
  • 回答
    汉军包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突围后于乌江自刎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项羽的结局盖棺定论。垓下之围:历史的转折点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垓下。那是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汉军的胜利非偶然: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集结起如此强大.............
  • 回答
    楚休红这个角色,说实话,刚开始看《天行健》的时候,我没太往心里去。毕竟他不像主角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像某些配角那样性格鲜明到让人一眼难忘。他更像是那种你身边可能会遇到的人,不是最出彩的那个,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有着自己的重量。我得说,作者对于楚休红的塑造是比较克制的,也很真实。他身上没有那种“天命所.............
  • 回答
    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确定将湖北菜简称为“楚菜”:一次区域饮食文化的官方认证与推广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确定将湖北菜简称为“楚菜”,这一举措在餐饮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和评价。总体而言,这可以被视为湖北省政府对区域饮食文化的一次官方认证、梳理和推广。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 .............
  • 回答
    《一闪一闪亮星星》这部剧,说实话,从一开始的宣传片花放出,到播出后的口碑发酵,它就自带一种“小众但极致”的色彩。很多人一开始可能觉得是个普通的甜宠剧,但追着追着就发现,这剧有点东西,甚至能让你熬夜爆肝,然后回过头来细品,发现它比想象中更打动人。首先,它的故事内核是这剧最抓人的地方。 穿越、救赎、命运.............
  • 回答
    说到2021年2月库里想让扎扎·帕楚里亚上场打球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看。当时勇士队的情况,库里本人的心态,以及帕楚里亚他当时的状态,这几点都得聊聊。首先,当时勇士队的整体处境是挺微妙的。经历了王朝的辉煌之后,勇士进入了一个重建和调整的时期。库里作为球队的领袖,他肯定看到了球队在场上的很多问题,尤其.............
  • 回答
    电视剧《王牌部队》作为一部聚焦当代军旅题材的作品,汇聚了黄景瑜、肖战、钟楚曦三位人气主演,自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整体而言,《王牌部队》是一部优缺点都比较突出的作品,它在展现新时代军人风貌、塑造鲜活人物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评价这部剧:一、 优点分.............
  • 回答
    千面影帝,江湖再无楚留香——悼念楚原噩耗传来,香港影坛又一位巨匠陨落。年逾八旬的著名导演、演员楚原,于2022年2月12日病逝,享年87岁。消息一出,无数影迷扼腕叹息,香港电影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星辰黯淡。提起楚原,脑海中浮现的,绝不仅仅是“导演”二字,他更像是那个黄金年代香港电影的一个缩影,承载着无.............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