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烧录叫「烧」录?

回答
“烧录”这个词,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技术发展的演变史,跟我们最开始接触到的那些储存设备有很大关系。

你想啊,在早期的时候,人们需要把信息(比如程序、数据)写到一些特殊的、一次性的储存介质上,让他们能够被电脑读取并执行。当时最常见的一种介质就是光盘(CD、DVD)。

光盘的制作过程,就像一个在盘片上“刻字”的过程。我们平时用的CDR、DVDR就是一次性的,数据写上去就不能改了。这些盘片里面有一层特殊的染料层。当我们用刻录机(就是那个能往光盘里写数据的设备)往盘片上写数据时,刻录机里的激光束会非常精确地聚焦在盘片表面的某个点上。这个激光的能量非常集中,它会加热(或者说是“烧焦”)盘片上对应数据信息的那个点。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你用放大镜对准一张纸,在阳光下慢慢聚焦,最终纸会烧焦一样。刻录机的激光就是做了类似的事情,但更精细、更可控。它让那个染料层上的材料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一个微小的烧灼痕迹。当读盘机再读取这张盘时,它就能通过检测这些“烧灼”和“未烧灼”区域反射光线的不同,来识别出0和1,从而读出数据。

所以,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到用高能量的激光“灼烧”光盘表面的材料,将信息“刻”上去,人们就形象地把这个过程叫做“烧录”。这个“烧”字,非常直观地描述了核心的操作方式。

这个词一开始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它太形象了,而且那时候光盘是主流的储存介质,大家都很熟悉这种“烧”的过程。后来,虽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用U盘、硬盘、SSD来储存数据,并且这些设备的写入方式(电信号、磁信号等)和光盘完全不一样,不需要“烧”,但是“烧录”这个词因为用得太习惯了,而且大家都能理解它的意思——就是把信息写进一个储存介质里,所以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就像我们说“打电话”,虽然现在很多是网络通话,不是真的把声音通过电话线“打”过去,但“打电话”这个词大家还是会继续用。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烧录”之所以叫“烧录”,就是因为它的起源跟光盘的“烧灼”写入技术紧密相连,这个字生动地捕捉到了早期数据写入的物理过程。即使技术更新换代了,这个说法也因为其历史的传承和易于理解而被保留了下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它确实是“烧”啊。

这个词最早是用在一次性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上。不同于更早的集成电路,这样的存储器出厂时是一枚空白的芯片,可以通过特殊设备写入内容。怎么写?高电压。比方说芯片正常的读取电压是3.3V,那么写入就需要16V的电压,这会永久性地改变写入位置的物理组成。写入之后再对特定针脚施加16V,烧断高压电路,这样这枚OTPNVM就无法再次写入了。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微观地烧掉了一些芯片内部的东西。

之后这个词又很正确地用在了可写光盘上。同样的,写入可写光盘原理也根本就是用大功率(远高于普通读取)的激光使可写光盘表面的特定位置的染料变性,使反光度发生变化,于是信息就记录上去了。这也是微观上烧掉了一些东西。

所以烧这个词就普遍地用于了光盘写入和ROM写入。

不过之后随着技术发展,很多非一次性的ROM出现了。写入的原理也不再是永久性的改变。但是因为依旧是写入ROM,所以烧这个词还是沿用了,不过仅仅限于用在写入单独一块不经常复写的芯片上。你看大家就不说烧一个U盘或者烧SSD。

不过光盘至今为止依旧是用烧的。只是对于可重复写入的光盘来说烧不再是完全不可恢复的了。

——————————

更新一些其他常用语知识。

“灌”唱片:

最早期的唱机不是唱盘而是滚筒式的,录入和放音由一个向上翘起的喇叭筒完成。录制时人要对着喇叭唱,通过喇叭根部的振膜带动钢针在滾筒上划出凹槽也就是声纹。由于喇叭翘起的状态很象个漏斗,很自然的让人们联想到声音象水一样通过“漏斗”【灌】进了滾筒(唱片)。

(感谢北冥之鱼。)

之后,这个“灌”字就广泛应用于各种将内容复制到载体上的操作,例如灌程序。

“洗”磁带

我的理解是洗磁带是个从磁记录早期来的词汇。最早的磁记录仪器是Telegraphone,长这样:

(来源Magnetic Recording History Pictures

它的原理是在圆筒上的铁线上记录磁信号。

这时录制和消磁并不能在同一台设备上完成。直到磁记录设备家用化之前,消磁也必须在另外的设备上完成。这个消磁的过程看起来就像是把磁介质走过一个黑盒子里,这个盒子洗掉了磁信号。

“刻”光盘

烧录光盘的同义词,采取的不同的类比而已。因为烧录实际上的效果是这样的:

(来源:Images

和在光盘表面刻痕迹是一样的。所以称作刻。

“格式化”

这个是format的直译,重建分区格式(文件系统)

简单说就像耕田,把存储机制的相对的无序变成有序可用的状态,过程中产生了结构化的“格式”。

(感谢腹黑小太阳天天

当然,由于文件系统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格式”(具备了高级管理功能),所以现在格式化也只是一种沿用的旧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