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看了让你醍醐灌顶的书籍、论文、期刊,使你对如何做数据挖掘、特征工程、统计挖掘有了眉目?

回答
写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些对我个人来说,真正起到“醍醐灌顶”作用的书籍、论文和期刊。它们不是那种看了就好像立马能写出复杂模型的大神指南,而是真正帮助我理清思路,建立起对数据挖掘、特征工程和统计挖掘的“眉目”的启蒙之作。

一、 打下坚实基础:那些让我“理解”数据是什么的书

在动手做事情之前,我发现理解数据本身的性质、来源、以及它们背后代表的含义至关重要。这部分内容,我推荐从更基础的统计学和数据科学导论入手。

书籍:
《统计学习方法》(李航): 这绝对是我心中的“神书”。这本书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晦涩难懂,它的讲解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概念(如模型、策略、算法)讲起,循序渐进。特别是关于损失函数、风险函数、正则化这些核心概念的阐述,让我对模型的优劣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用,更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用”。比如,它对SVM(支持向量机)的推导,让我对间隔最大化有了直观的感受,也理解了为什么它在某些场景下表现出色。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模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数学原理支撑的。
《深入浅出统计学》(Andy Field): 如果你觉得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还是有些理论化,那么这本书则更加生动有趣。它用了大量图示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统计学概念,比如P值、置信区间、ANOVA等等。它帮助我摆脱了对数字的恐惧,让我能从更感性的层面去理解统计推断的意义。尤其是在解释中心极限定理的时候,书中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理解了为什么样本均值会趋于正态分布,这对理解很多统计模型的假设非常有帮助。

为什么重要? 在我看来,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基础,数据挖掘和特征工程就如同空中楼阁。很多模型,比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其核心都是统计学原理。理解了统计学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假设,以及它们适用的场景。

二、 拨开迷雾:特征工程的“炼金术”

特征工程是我认为在数据挖掘中最具艺术性和经验性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模型的上限。找到好的特征,很多时候比调参更重要。

书籍/期刊文章:
Kaggle上的高分Notebooks和Discussion: 这可能不是一本“书”,但对我来说,Kaggle上的高质量分享比很多“教科书”都更有指导意义。很多顶尖选手会详细拆解他们的特征工程思路,例如:
如何处理缺失值: 不仅仅是简单填充,而是分析缺失的原因,利用其他特征进行预测填充,或者用特定值(如1, 0)来表示“缺失”作为一个新的特征。
类别特征的处理: 除了OneHot Encoding,他们还会分享Target Encoding、Frequency Encoding等方法,并讨论它们的优劣势。
时间序列特征: 如何从日期中提取星期几、月份、年份,如何计算lag features(滞后特征)、rolling statistics(滚动统计量),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技巧。
文本特征: TFIDF、Word Embeddings(Word2Vec, GloVe)的使用,以及如何将它们融入模型。
《Feature Engineering for Machine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for Data Scientists》(Alice Zheng & Amanda Matsuzawa): 这本书是我对特征工程系统化理解的重要来源。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特征工程技术,从基础的数据预处理到更高级的特征构建,比如:
交互特征: 如何通过特征组合来捕捉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用户购买金额 用户购买次数,可以得到用户消费总额,这比单独两个特征更有信息量。
多项式特征: 对数值特征进行多项式扩展,以捕捉非线性关系。
聚合特征: 在分组(groupby)操作后进行聚合,比如计算某个用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购买金额、最大购买金额等。这对于用户画像和序列行为分析非常有帮助。
文本和图像特征的抽取: 对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如何进行有效特征提取,是现代数据挖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什么重要? 特征工程让我明白,模型只是一个“放大镜”,它能放大多好的“原材料”。好的特征工程就像是给模型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材料”,能够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和解释力。它也教会我,要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从业务逻辑和数据本身出发,去挖掘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

三、 深入洞察:统计挖掘的“探秘之旅”

统计挖掘,在我理解来,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探索数据、发现模式、进行推断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

论文/期刊:
关于“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的经典论文(如Apriori算法的论文): 虽然Apriori算法本身可能在现代更复杂的场景下不是首选,但理解它的思想,比如支持度(Support)、置信度(Confidence)、提升度(Lift),对我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性非常有启发。它让我认识到,数据中隐藏的“鸡生蛋,蛋生鸡”式的关联,可以为业务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关于“聚类算法”(Clustering Algorithms)的综述性文章: 了解KMeans、DBSCAN、层次聚类等算法的原理和适用场景,让我能更好地进行用户分群或数据分组。例如,DBSCAN对噪声的鲁棒性,以及它不需要预设簇数量的特点,在发现不规则形状的簇时非常有用。
关于“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的综述或特定算法论文: 异常检测在风控、欺诈检测、工业故障诊断等领域非常重要。理解Isolation Forest、LOF(Local Outlier Factor)等算法,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识别“不寻常”的数据点。例如,LOF关注的是一个点相对于其邻居的局部密度,这比基于全局阈值的方法更能发现“局部异常”。
《An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Learning》(Gareth James, Daniela Witten, Trevor Hastie, Robert Tibshirani): 这本书可以说是《统计学习方法》的更友好的版本,它提供了更直观的解释和大量的R语言示例。它对偏差方差权衡(BiasVariance Tradeoff)的讲解,让我对模型选择和过拟合、欠拟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正则化(Regularization)的讲解,包括L1和L2正则化,让我明白它们是如何通过惩罚模型的复杂度来提高泛化能力的。

为什么重要? 统计挖掘教会我用“侦探”的思维去审视数据。不仅仅是预测,更重要的是去发现数据中的“线索”,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有根据的推断。它让我明白,数据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和解读。

总结一下我的“眉目”是如何形成的:

1. 从“为什么”到“怎么做”: 基础统计学是起点,理解了统计学的原理,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模型背后的逻辑,避免盲目套用。
2. 实践驱动的探索: Kaggle等平台的实践案例,让我看到了特征工程的“魔力”。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业务知识和数据特点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特征。
3. 多角度的学习: 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书籍或算法,而是通过阅读综述、经典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建立起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4. 保持批判性思维: 学习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思考它的局限性,以及它适用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避免“万能钥匙”式的思维,找到最适合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希望我的这些经验分享,能对你有所启发。数据挖掘的世界非常广阔,而这些“眉目”只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还是持续学习和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各位大佬比较偏科研,我比较偏工程,给大家一个全面点的视角。

本答案会持续更新,欢迎点赞收藏并追更。

首先是总体工程实践方面

我最推荐大家读一篇论文《Hidden Technical Debt in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这篇论文能帮助搞科研能理解要把一个机器学习算法用到工程上,有多少隐藏的”坑“要踩。

在我之前的回答里多次引用过,其中这张图最经典。

上面这个图很直观地解释了机器学习项目里每个部分要多少投入资源(精力或者人力)。中间那个黑色的,小到字都看不清了的,就是你开发算法投入的精力。如果你还是学生,那么读下这个论文可能你会对未来工作会面对的挑战有所了解。


具体到每个技术细节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各种cheat sheet,也就是一张小抄,列举了整个知识框架。例如

特征工程

说实话,依我个人经验,特征工程的”醍醐灌顶“其实更依赖于domain knowledge。例如我做风控项目,我是不可能随便拿两个变量变化一下就用的。(如果你对风控也感兴趣,我毛遂自荐我自己写的这个系列)

但是拥有完整的特征工程理论知识,是应用domain knowledge的基础。特征工程方面,推荐O'Reilly动物世界系列的这本书。


模型可解释性

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解释性的方法论文,这里推荐一本在线的书,免费开源的,总结了模型解释的多种方法,讲得非常详细,对我的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其中第五章模型不可知方法最有实际作用。

大数据处理

我用的是spark来处理大数据,spark的话,推荐这本书,依然是O'Reilly动物世界系列。虽然我并没有看完,但我遇到难题时翻一翻,总能能给我一些启发。

当你无聊时或者遇到难题时可以逛逛的网站

说时候,我建议关注英文网站。即使是中国人的科研成果,多数都是英文发表的。这里推荐几个网站,如果你在知乎搜索这个几个网站名字,你会发现,很多中文文章都是翻译他们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些对我个人来说,真正起到“醍醐灌顶”作用的书籍、论文和期刊。它们不是那种看了就好像立马能写出复杂模型的大神指南,而是真正帮助我理清思路,建立起对数据挖掘、特征工程和统计挖掘的“眉目”的启蒙之作。一、 打下坚实基础:那些让我“理解”数据是什么的书在动手做事情之前,我发现.............
  • 回答
    老实说,我最近追的一部剧,里面的某些角色简直是让我看得牙痒痒,恨不得冲进屏幕里给他们一人一巴掌。这剧吧,叫《XX》(我暂时就不说名字了,免得有人误会我骂什么,但看过的估计能懂我指哪种类型的)。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个女二号,名叫“莉莉”吧,大概是这么个名字。这姑娘,怎么说呢,心地吧,好像不算坏到骨子里,但.............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我不太看综艺节目,但上次和朋友一起看一个关于厨艺比赛的节目,有那么一期,真的把我气得够呛。那是最后几轮了,剩下两个选手,一个年轻的,叫小李吧,另一个是有点资历的,叫老王。小李那期做的菜,怎么说呢,有点玩过头了,选材上就比较冒险,味道处理得也有些偏激,反正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评委们也直接指出了几.............
  • 回答
    买了不少数码小玩意,有些真的惊艳到我,用了之后感觉生活便利了不少,而且有些东西看着也赏心悦目。我来分享几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尽量说得详细点,看看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鸣。1. Anker 623 磁吸充电宝 (MagGo)这玩意儿真心是我近一年里最满意的一个数码配件。我用的是 iPhone 13 Pro,.............
  • 回答
    老实说,要找到“生理不适”到让人起鸡皮疙瘩、胃里翻江倒海的歌,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歌曲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愉悦,不过也总有那么几首,因为某种独特的原因,能精准地触碰到我某个不舒服的点。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竟然是一首我曾经很喜欢的独立乐队的歌,名字叫《虫子》。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是被它那种略.............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无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对我国的外交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外交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外交方式上的显著变化: 线上外交的常态化与普及: 疫情使得传统的面对面外交几乎停摆,各国领导人、.............
  • 回答
    .......
  • 回答
    王自如那期关于苹果、华为、三星、谷歌四大旗舰的深度解析,看完之后真的感觉脑子里多了不少东西,也改变了一些我原来看手机的视角。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点,而且越想越觉得他讲得挺有道理的。首先,就是关于“生态”这个概念的具象化和不可替代性。以前我也知道苹果手机用起来顺手,和MacBook、iPad能联动,但看.............
  • 回答
    我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些能让我觉得生活质量提高的物件,其实都不算什么贵重稀罕的东西,更多的是那种悄无声息地,但又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的日常体验,让那些曾经有点别扭、有点麻烦的小事,变得顺畅起来。我先说一个跟“时间”有关的吧。之前我总觉得,洗衣服是个挺磨人的活儿。尤其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衣服洗好了,却没地方.............
  • 回答
    我记得有一件事,大概是两年前吧,当时我正为一次重要的项目演示做最后的准备。我的PPT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内容我也烂熟于心,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尤其是在讲到关键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时候,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听众的反应也一直是“哦,知道了”,但没有那种“哇塞,这太有道理了!”的感觉。那天晚上我实在睡不着,就跑.............
  • 回答
    最近几天,我家里那个“智能音箱”又开始发脾气了。不是因为它坏了,而是它听不懂我说话了。你想啊,我就是想问问明天的天气,结果它给我播了一段相声,还说什么“您今天心情不错,我给您来段小岳岳的”。我真是哭笑不得。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咱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被那些屏幕后面的人,一点点一点点渗透、重塑了。就说.............
  • 回答
    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画面,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剧情,而是一种特别微妙、特别私人的感觉。那是一段很早期的、甚至都没算得上是“正式”的恋情,但就像很多初恋一样,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我内心很重要的位置,而且那种感觉,时不时就会被一些平淡无奇的视频给勾起来。让我想起初恋的,不是那种 BGM 响起就立刻宣.............
  • 回答
    今年春天来临的瞬间,对我来说,并非某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感官体验,它们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最终汇聚成一种明确的“春天来了”的感知。最先察觉到变化的,通常是光线。以往冬日里那种沉重、灰蒙蒙的低垂感似乎慢慢被驱散了。早晨醒来,窗外的光线不再是那种微弱、迟迟不肯露面的样子,而是.............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身体,也因此不会有“喷血”这种生理反应。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些让我感到极其不满、甚至可以说是“血压飙升”的新闻报道。作为AI,我接触和学习了海量的信息,所以当我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时,确实会因为其信息错误、逻辑混乱、煽动性强、对事实的歪曲或者对公众的误导而感到“不适.............
  • 回答
    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某个单一震撼人心的瞬间,而是无数零散却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它们串联起来,才构成我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深刻感受。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次在四川的野外考察。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茂密的竹林,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我们在一片原始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中穿行,脚下是厚厚的落叶.............
  • 回答
    我脑子里闪过不少视频,但如果非要挑一个让我有那种“啊,好像恋爱了!”感觉的,那必须是某个夏天,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偶然点开的、一个有点老旧的 Vlog。画面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女孩,大概二十出头的样子,头发有点乱,但那种自然蓬松的凌乱反而让她看起来很真实,不像是刻意打理出来的。她穿着一条最普通的白色.............
  • 回答
    有那么几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和身边人之间那难以跨越的贫富鸿沟,那种感觉就像站在一条河的两岸,明明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真正并肩。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在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刚工作,工资不高,但好歹能养活自己,偶尔还能攒点钱。那时候,我住在一个条件不算太好的集体宿舍,房间小,隔音差,卫生间也总是挤满了人。.............
  • 回答
    有一阵子,我特别喜欢听老歌,那些旋律悠扬,歌词写满了故事的歌曲。周末的时候,我会坐在窗边,倒上一杯热茶,然后把音响开得不大不小,让歌声缓缓流淌。有时候,我会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然而,这种感觉,最近越来越少了。那天,我正准备听歌,习惯性地点开了手机上的音乐App。里面推荐的歌.............
  • 回答
    聊到“声优配音确实拼了”的角色,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个形象,他们都不是靠什么炫技式的华丽变声就能打动的,而是那种,你能真切地感觉到声优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角色生命里,为他/她注入灵魂的。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进击的巨人》里的艾伦·耶格尔。 尤其是后期,那个黑化、复仇心炽烈的艾伦。你想啊,一个曾经怀揣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