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应机理图中,活化能为负值的步骤是不是没有过渡态?

回答
关于反应机理图中活化能为负值的步骤是不是没有过渡态,这个问题,得好好捋一捋。 简单来说,活化能为负值,原则上讲,并不意味着那个步骤就没有过渡态。 不过,这背后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概念,咱们得一点点拆解开来。

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活化能”。 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通常用 $E_a$ 表示,它是指反应物分子要从起始状态转变为过渡态所需要克服的能量垒。想象一下,就像你要推着一个球滚过一个小山丘,活化能就是那个山丘的高度。没有足够的能量,球就滚不过去。

那么,负的活化能是什么意思呢?

在经典的Arrhenius方程里,我们看到速率常数 $k$ 与活化能的关系是:

$k = A e^{E_a / (RT)}$

其中,$A$ 是指前因子(也叫频率因子),代表了碰撞的频率和方向性;$R$ 是气体常数;$T$ 是绝对温度。

从这个公式里,我们可以看到,当 $E_a$ 是正值时,随着温度升高,$E_a / (RT)$ 的值会变大(因为 $E_a$ 和 $R$ 都是正的),那么 $E_a / (RT)$ 的值就会变得更负,指数函数 $e^{E_a / (RT)}$ 的值就会变小,从而导致速率常数 $k$ 变小。这跟我们的直觉是相反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反应的速率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的。

啊,这里就有一个误区! 实际上,Arrhenius方程描述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当活化能为正值时,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加。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们确实会遇到“负活化能”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所以,负活化能并不是说反应从“不需要能量”就能进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负活化能”的说法呢?

这通常出现在复合反应的某些步骤中。复合反应是指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反应。在实际测量时,我们测量的往往是宏观的总反应速率,而不是某个基元反应的速率。

当一个反应机理中,有一个放热且非常快速的平衡步骤,后面跟着一个吸热且速率缓慢的决速步骤时,总的反应速率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

假设一个两步反应:

1. $A + B ightleftharpoons I$ (平衡步骤,速率常数 $k_1$, $k_{1}$)
2. $I ightarrow P$ (决速步骤,速率常数 $k_2$)

其中,$I$ 是一个中间产物。

如果第一步是一个快速的平衡,那么中间产物 $I$ 的浓度 $[I]$ 大约与 $[A][B]$ 成正比。而总反应的速率,如果第二步是决速步骤,那么速率就与 $[I]$ 的浓度成正比,即 $Rate = k_2 [I]$。

现在考虑一下温度对这个速率的影响:

第一步(平衡): 如果第一步是放热的($Delta H < 0$),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温度升高会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I]$ 的浓度会降低。
第二步(决速): 如果第二步是吸热的($Delta H > 0$),那么其活化能 $E_{a2}$ 是正值。温度升高会使 $k_2$ 增加。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第一步平衡移动导致 $[I]$ 浓度降低的效应,可能会大于第二步速率常数 $k_2$ 增加的效应。这样一来,宏观测得的总反应速率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时候,人们会计算出一个表观的“负活化能”。 这个“负活化能”并不是某个基元反应的真实活化能,而是整个宏观反应对温度依赖性的一个整体表现。

重点来了:这个“负活化能”的出现,与是否有过渡态并没有直接的、简单的对应关系。

基元反应的定义:一个基元反应(Elementary Reaction)就是反应物分子一步到位的过程,它有明确的过渡态。
复合反应的步骤: 反应机理图中的“步骤”,通常指的是基元反应。如果某个“步骤”被描述为“负活化能”,那极有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的基元反应,而是由多个基元反应(可能包含平衡)组成的一个过程。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反应机理图中,活化能为负值的步骤是不是没有过渡态?

更准确的说法是:

1. 如果是指一个真实的、独立的基元反应,那么它的活化能理论上应该是正值。 一个基元反应的发生,总是需要越过一个能量垒,即过渡态。
2. 如果某个“步骤”被观察到有“负活化能”的现象,那么这个“步骤”很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基元反应,而是包含了更复杂的动力学过程,例如前面提到的快速平衡和后续的慢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该“步骤”背后可能仍然涉及具有正活化能的基元反应和过渡态,但宏观上的温度效应表现为负活化能。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卖冰棍。

正活化能的基元反应:就像你搬运一箱冰棍,需要举起来,这需要能量,有“高度”。
负活化能的“现象”:假设现在有很多摊位在卖冰棍,但生意不太好,大家都在门口等着。突然,有人喊:“冰棍大减价!”。 结果,人流一下子涌向了某个摊位,其他摊位反而门口的人变少了(这个“人少了”可以类比为速率降低)。 这种“人流转移”的整体效应,你可以理解为“负活化能”的“现象”。 但在这个现象背后,人进到摊位里买冰棍这个动作本身,仍然是需要“举手”、“付钱”的,这些都是有“能量”的。

总结一下,为了避免混淆:

活化能为负值,更常指的是宏观反应速率对温度的依赖性表现,特别是在复合反应中,由于各种因素(如平衡移动)的影响,导致整体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过渡态是描述一个基元反应从反应物到产物过程中,能量最高、最不稳定的那个点。
因此,一个基元反应总是伴随着过渡态,其活化能理论上是正的。
而“负活化能”这个说法,更多的是对复杂动力学过程的一种“表观”描述,并不直接否定其背后基元反应的过渡态。 换句话说,那个“负活化能”的“步骤”很可能不是一个单独的基元反应,而是由多个基元反应(可能每个都有自己的过渡态)构成的。

所以,如果你在反应机理图里看到某个步骤标注了负活化能,那通常意味着这个“步骤”在实际的动力学描述中,是一个复杂的组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分子碰撞一步转化。它可能是一个吸热的平衡常数乘以一个放热的速率常数,然后这个组合的温度效应是负的。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你对这个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没有AI的“痕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的理解是 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因为反应物不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混一起后因为某些作用能形成能量更低的复合物/络合物complex,比如气相反应中两种反应物能形成氢键,这种情况会在势能面上形成一个“势阱”,导致“负温度效应”的现象。

而Arrhenius 活化能只是Arrhenius 图上(ln k vs 1/T)上直线的斜率,上面的情况如果导致实验数据中出现“温度上升,反应速率”的现象,最终得到结论就是负活化能。这种情况一般就认为形成“中间络合物”了,不称作“过渡态”。

活化能的问题三个大学的教授联合写过科普[1],可以看看。

下面这个图和Arrhenius 活化能不是一回事,放这图只是想说明各个理论中Cr(复合物complex)和Ts(过渡态transition state)不一样。

下面这图可能有些不对,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Cr和Ts的区别类似势阱和鞍点,还是比较容易想象的。

参考

  1. ^ 罗渝然, 俞书勤, 张祖德,等. 再谈什么是活化能——Arrhenius活化能的定义、解释、以及容易混淆的物理量. 大学化学, 2010(3):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