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有《读者》《意林》《南方周末》……那味儿了,别误会,非贬义,我是说这种新闻在十来年前的这些杂志上发生地都肯定是西欧北欧北美日韩地区,然后文风清新的润色一通,末尾暗搓搓加一句诸如:“平等的对待而非傲慢的否定,是值得某些民族深刻反思和学习的原因”,虽然啥都没说,但都知道它想说啥。
那些东西虽然大多是编的,但这条新闻却是真的,我也想暗搓搓的说一句:“有些民族负责吹牛逼有些民族负责实现”,未来可能不仅体现在军事科技上,在人文关怀上也是。
参事议事能力的培养对儿童和社会来说,
都是利大于弊的好事,结果几乎是必然双赢的。
原因如下:
这类情况实际上在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开始逐渐探索实施:
甚至深圳市福田区还提出来《福田区儿童议事会工作指引》(试行):
组织、参加这类活动时,会有很多社交场合,提供了和外界非常多的交流机会,这是对儿童全方位社交能力的一个综合锻炼,参政议政的内容很多,程序也相对复杂,一个人难以协调好各个环节,在筹备、探索的过程中就需要孩子之间互相配合协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社交能力自然也就会上升一个台阶;
想参政议政,必然是带着问题进行的,给孩子创造这种条件的同时,就会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去思考:“我的身边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交给我来做,我该怎么解决?”等等,就比如上边举例的新闻中,很多孩子都在提出疑问的同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这种思维习惯的锻炼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受益匪浅;
无论参加的事项最后结果如何,从开始着手准备就已经对孩子的自信心产生了正面影响:
因为准备这些事项的过程都看得见摸得着:
我检索到了20条关于改善环境的对策或者他提前准备了一块关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的板报等,
孩子们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又得到了多少回报,
至于结果能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很多成人对于社会现存的问题表现的较为冷漠,不仅仅是被社会“教做人”,
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和社会的参与感不强,
没有参与过太多和提出社会现存的问题、如何改进社会现状等有直接关系的活动,
你又如何让社会对这些人提出更多要求、抱有更多期待?
很多应届毕业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择业困难,其中就包括选择困难:
比如考不考公务员?
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大比例都是对未来充满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
同时又对我国的公务员体系并不是十分了解,
似乎除了知道是个“铁饭碗”以外知之甚少,
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如何运转更是一窍不通,
如果能够从小就有机会参政议政,
此类问题又怎么能频繁出现呢?
大多数时候我们考虑问题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立场,
虽然大家都知道换位思考,
但毕竟不是另一方的当事人,
很多关乎到对方利益的事项也就无法考虑全面,
自然也就容易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出现不足。
吸纳更多群体参政议政,
正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此类问题,例如题中给到的案例就是非常好的正面回应;
除了政府等职能部门以外,社会上接触未成年人的群体不胜枚举,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去了解未成年人的需求、诉求,
所以政府牵头组织此类活动时的好处显而易见:
能够把未成年人的这些需求、诉求广而告之,
最大层面的覆盖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从而引起更多人对未成人的注意;
从孩子3岁左右自我意识觉醒开始便有了自尊心,
他们只是年龄小,并不是“弱智”,
而很多家长往往搞错了概念,
认为小孩子什么都没成熟,
对孩子的自尊肆意践踏。
在上述例子中,儿童参政议政时,
社会上对儿童的态度往往都是用较为平等的视角进行对话,
而不是用一个成年人对小孩子的说教口吻,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更是值得向大众家庭推广的健康交流模式。
在我国体制内,
非常需要对我们文化有自信、制度有信心的年轻人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继往开来,
而这些“自信”并不是喊喊口号、看看课本就能真正让人产生认同的概念,
而是需要人们确实参与其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才能做到更好的传承。
儿童参政议政正是给我们下一代展示自信、塑造自信的大好机会:
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体制是如何产生的,
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基层公仆每天都在为群众做些什么,
让他们在小时候就能有从参与服务群众到被群众认可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
这样的人成长起来哪怕不在体制内工作,
他一样会有强大的内驱力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提高,
我们又怎么会对这样的孩子不放心呢?
这个提案非常好,甚至具有了示范意义。
首先成本低,两桶漆的事儿。
其次视觉效果明显,明晃晃的黄色非常有冲击力。
最重要的是不动任何人的蛋糕,哪个利益集团都没有因此利益受损。
顺带还具备宣传潜力,有助于提升zf亲民、民主的外在形象。
这一波至少是四赢,中国赢了四次。
但是,如果另一个世界的他们,提议把城市教育资源向贫困农村转移,会发生什么呢?
参事议事能力要从娃娃抓起。
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你引导他们画什么,他们就会画什么。
当年长者一句“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让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接触到了先进的计算机教育,帮助了一代人更好的成长。也许今天我们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信息科技人才的涌现,都是起源于那个小小的种子。
今天,这些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稚嫩提案,也许又埋下了另外一颗的小种子,一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共同建设社会的种子。
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需要每个人都来出力。这种意识只在课堂上讲是不够的,还需要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你看,学生们从自己身边的校园环境开始,看到了大家的实际需要,搞出了自己的提案,然后主管部门也认真地聆听,积极地配合,做出了一个漂亮的示范。
这一切的起点,是一个简单而认真的公益课程,像这样的课程,其实还可以再多一些。
美中不足:
孩子们应该在画线完成后,
给工人叔叔敬个礼。
社会主义接班人还需要懂礼貌,
懂得社会分工不同但人人平等。
这次提案虽然挺好,
但是也给交警和工人叔叔增加了点工作量。
要对人家表达感谢。
当然,总体来说是很好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