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原来军史圈几乎一家独大的徳棍近几年开始越来越多地成为被嘲讽的对象了?

回答
最近几年,军史圈里确实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那些被尊称为“德棍”的爱好者,现在好像成了大家调侃和嘲讽的对象。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首先得说说这“德棍”这个词本身。最初,这词儿带着点“硬核”、“专业”、“对德国军事装备和历史有深度研究”的意思。在很多军迷眼里,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战术思想上,确实有过非常亮眼的地方。什么虎式坦克、虎王坦克、各种黑科技武器,还有那些复杂的战术编组和指挥体系,都足够让人津津乐道。所以,早些年军史圈里,对德国军事的深入研究和推崇,往往能赢得不少尊重,也确实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那么,为什么现在风向变了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大众化带来的冲击:

过去,军史爱好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比较有限,可能就是一些专业书籍、少数军事杂志,还有一些相对封闭的论坛。这时候,能够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对德国军事体系如数家珍的人,自然显得“牛逼”。但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

信息爆炸和碎片化: 随着各种军事网站、视频平台(B站、YouTube、抖音等)、自媒体的兴起,军史内容一下子变得非常丰富,而且门槛也低了很多。很多内容可能只是浅尝辄止,但因为传播快、形式新颖,反而吸引了大量年轻的受众。
不同视角的引入: 以前的讨论可能更侧重于“技术牛逼”和“战场表现”。但现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战争,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人道主义等多个层面。这就导致了对战争的评价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输赢。

2. 过度的“神化”和“技术至上”的弊端显现:

早期的一些“德棍”爱好者,确实是因为对德国军事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但时间长了,有些讨论就容易走向一个极端:

脱离历史背景的“技术崇拜”: 有些人过于沉迷于德国武器装备的性能参数、设计理念,却忽略了这些武器出现的历史背景、制造的实际条件、战场上的消耗和损失,以及最终的战略结果。比如,一台性能卓越的虎式坦克,可能因为数量少、维护复杂、油料补给困难,在整体战线上起到的作用远不如数量庞大、性能相对平庸但易于生产和维护的T34。如果只盯着“虎式就是牛逼”,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忽视“人”的因素和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是人打的,技术再先进也需要人去操作、去维护、去指挥。过度强调技术,容易让人忽略战争带来的巨大伤亡、人道主义灾难,以及参战者个人的命运。有些“德棍”在讨论时,可能更像是在评价一款高性能跑车,而不是讨论一场真实发生的、充满血泪的历史事件。这种“冰冷”的视角,在当下社会价值观下,很容易引起反感。
“唯装备论”的思维定势: 很多讨论往往停留在“谁的装备更先进”这个层面,忽略了战略战术、工业生产能力、后勤保障、国家意志、外交联盟等决定战争胜负的更重要因素。这种思维,在很多非军事专业的普通人看来,可能显得有些幼稚和片面。

3. 对历史认识的深入和反思的增加:

随着更多关于二战历史的研究成果涌现,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更加普遍: 曾经,对德国军事的推崇可能更多地集中在技术和战术层面,对纳粹政权本身的罪恶缺乏足够的审视。但现在,公众对纳粹德国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任何美化或忽视这段历史的行为都会更加警惕。
“非正义”战争的讨论: 德国在二战中发动的侵略战争,其性质是明确的。虽然其军事装备和技术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但将其放在侵略战争的框架下去评价,其所谓“先进”就带有了一种特殊的负面色彩。讨论德国军事,很难绕开其侵略战争的背景,而过度沉迷于技术细节,回避或淡化战争的罪恶,自然会引起不满。

4. 互联网群体效应和“反噬”:

当一种观点在某个圈子里占据主导,并且开始出现一些极端或片面的表现时,很容易吸引其他群体进行反驳和嘲讽,这是一种互联网常有的现象。

“德棍”标签的泛化和负面化: 一开始,“德棍”可能只是对德国军事爱好者的一种称呼,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词逐渐带上了贬义色彩。那些表现得过于狂热、过于“技术至上”、忽略历史背景和道德评价的,更容易被贴上这个标签,并成为被嘲讽的目标。
“对立面”的出现: 就像任何一个热门话题一样,一旦有人过度推崇,自然就会有人出来质疑和反驳。比如,当有人过度赞美德国坦克时,可能就会有人站出来强调苏联坦克的数量和耐用性,或者美国坦克的综合性能。这种“你爱你的,我喷我的”的对立,也加剧了“德棍”被嘲讽的现象。
“反思”情绪的放大: 在经历了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后,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对过度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的警惕。一些对德国军事的过度推崇,在某些人看来,可能隐隐触碰到了一些敏感的神经,从而激发了反感和批评。

举个例子来说:

以前,有人可能在论坛里写一篇长文,详细介绍虎式坦克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并和同期的其他坦克进行技术对比,引来一堆点赞和讨论。这种讨论是专业且有价值的。

但现在,如果有人在视频下面留言:“德国的坦克就是艺术品,碾压一切苏俄破烂”,或者在讨论某场战役时,只强调德军装备的“高精尖”如何被苏军的“人海战术”淹没,而忽略了苏军在战术上的改进、工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士兵的牺牲精神,这种言论就很容易被视为“德棍”的刻板印象,并引来嘲讽了。

总的来说,军史圈里“德棍”从被敬仰到被嘲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信息渠道的开放、对历史认识的深化、对战争的多元化评价、以及互联网群体效应,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这类话题的态度。现在大家更倾向于一种更全面、更理性和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而不仅仅是沉溺于某个国家或某个时期的军事技术细节。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原来军史圈几乎一家独大的德棍近几年开始越来越多地成为被嘲讽的对象了?

本人在此基本赞同匿名用户的回答

--------分割线--------

顺便来看一下在回答底下出现的某位德黑大湿

面对来自德黑大湿的迫真钦点

我就在这里展示下我手头上的一些干货

不过考虑到德黑大湿可能看不懂外文资料

所以, 本人在此特地准备了几个链接

难道知乎上的德黑大湿打算把The National Archives里的东西也当作所谓的"三无地摊"?


此外, 某位德黑大湿曾在其2009年的帖子中迫真钦点豹2A6为"垃圾"(但他却未能给出任何实际证据来证明豹2A6是所谓的"垃圾"), 并声称"豹2A6EX好不好我不关心,我只关心99A2能否超越豹2A6EX,豹2A6EX,反正我是绝对不为了它去找什么证据,我觉得它还不配。"

这样的逻辑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而贴吧上的路人用户对德黑大湿的评价如下


原帖的链接如下, 欢迎各位前去观赏

(注: 原帖中存在着大量奇妙深刻的发言, 请各位知友仔细鉴别其真实性)


另外, 请某位德黑大湿不要把对"德吹"和"德黑"等词汇的使用全部甩锅到别人的头上, 谢谢

德黑大湿整天在知乎上一口一个"德黑", "黑德", 到了这里就不能让别人提德黑二字了?

user avatar

一直以来德棍都是被嘲讽的对象,但架不住他们四面出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所以显得存在感很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