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人在评论区问我为什么人在纽约还喜欢刷知乎,有一个原因是:
我在知乎的时间线和热榜上看美国的新闻比从cnbc上看更及时一些。
特别是很多美国主流fake news不愿意报道的新闻.......
回头看看自己这三年写的高赞答案,真正有干货的不多,但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包含和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情绪。
同时,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谈刷知乎,却从不谈刷新闻,更不谈刷知网。
结合上述两点,我理解,我们刷知乎的本质根本不在于去学习什么,而在于寻找一种情绪的共鸣。
这也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者都心照不宣的行业守则:对情绪的传递高于对内容的传递。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很多网络爆款文章的套路,其实都是在围绕几个简单的事实和信息,不断填充浓烈甚至偏激的情绪。
这样强烈的情绪传递显然不具备客观性,违反了新闻采写的标准原则。但它又是非常符合人性的现实需求,因此拥有广大的市场。这就是自媒体崛起的基石——它提供了新闻内容之外的情绪内容。
很多人看了一些新闻后,对其中理客中伟光正隔靴搔痒的情绪非常不满,因此他们渴望在别的地方找到能够迎合他们情绪的评论共鸣,哪怕这些评论共鸣根本没有任何新的事实或者信息也无所谓。很多人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心里留下了情绪,却无法透彻地讲出来,他们渴望在别的地方找到能够迎合他们情绪的故事共鸣,哪怕这些故事共鸣根本就是答主自己杜撰出来的也无所谓。
而情绪共鸣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解个体的孤独感。我们平时人云亦云时是最不孤独的,只有在我们的情绪变得浓烈时,才会有一种强烈的对于个体孤独感的自我意识。如此,当我们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很多和自己类似情绪共鸣时,我们的孤独感才会得到消解,我们通过评论,赞,感谢来抱成一团,共同捧起一个个情绪浓烈的高赞答案——它们,就是我们情绪的精神图腾。
因为感觉这里能够让我在虚拟的世界里获得存在感。
能够让我感觉到我的学识并不是一肚子腐朽,而是可以体现出他的价值,让别人认识、了解或者学习。
然后,忘记了现实。
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以为自己也同样优秀,就忘了努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半瓶子醋观察生态.docx
捧着业内公认垃圾的玩意当圣经.jpg
新洗肠新皈依新剃头傻逼怒刷存在感纪实.gif
有这三个看就足够了。
——强调,特别是在政治、军事方面下的话题。
根据我司规定,五十人以上猿工群以及五万粉以上微博账号、一万粉以上抖音账号、不论粉丝多少的公众号,不管是因公注册还是私人持有,都必须填表上报。我司不知道知乎。
知乎上骂我司的负面消息比微博上骂的更有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