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WG 中关于「委托代理模型」部分的一个问题?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MWG(Maybe We Go?)这本书中关于“委托代理模型”的部分。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挖的点,而且我尽量把话说得透彻,就好像我们在咖啡馆里,你随手翻开一本书,我们一起琢磨一样。

你看,MWG 这书吧,它不只是讲什么“哦,有一个委托人,有一个代理人,他们之间有关系”,它更像是拆解了这层关系背后隐藏的动力、博弈和信息不对称。所以,当它提到“委托代理模型”时,绝不是为了给你塞个生硬的经济学定义,而是要让你看到这个模型在现实世界中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它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有趣(或者说令人头疼)的现象。

咱们先说说这个“模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委托人 (Principal),他想要完成某件事情,但自己没空,或者没能力,或者觉得找别人做更划算。于是,他就委托 (delegate) 一件事情给一个代理人 (Agent) 去做。

比如,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股东 (委托人) 和公司经理 (代理人)。股东们出了钱,他们想让公司赚钱,让股票升值,但他们不可能天天去公司盯着经理怎么管钱、怎么做决策。于是,他们就雇佣了一帮经理来打理公司。

这里的关键点来了:委托人想要的是“利益最大化”(比如股东希望股价高),而代理人呢? 代理人虽然被委托,但他们的目标未必跟委托人完全一致。经理可能更关心的是公司的规模、自己的薪水、公司的稳定(这样自己不容易被解雇),甚至是个人的一些“小动作”。

这就是委托代理模型最核心的矛盾所在:目标不一致 (misaligned objectives)。

然后,更要命的是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n asymmetry)。委托人往往不清楚代理人到底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经理知道公司的具体运营情况,知道每天在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决策,但股东们隔着千山万水,只能看财务报表,看公司的公开信息。

想象一下,你让朋友帮你买东西,你给了他钱,让他去买个便宜又好的东西。但你不在他旁边看着,你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去找了最便宜的,还是随便在最近的店里买了,甚至有没有把钱揣进自己腰包。

这个信息不对称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MWG 肯定会点出这些:

1. 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这是最直接的体现。因为委托人看不见,代理人就可能偷懒、不负责任、或者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而不是最有利于委托人的决策。比如,经理可能不愿意冒险去开发新产品,因为这可能失败,影响自己的绩效奖金,但如果成功了,公司可能赚大钱。所以,他宁可选择稳妥但收益不高的方式。这就像你让朋友帮你买东西,他可能为了省事,直接在楼下小店买了,而不是跑远点去比价。

2. 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这个稍微有点绕,但也很重要。它发生在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发生之前。你可以理解为,那些更想成为“代理人”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有某些“问题”或者“劣势”,而委托人难以察觉。
比如,一个公司想招募销售人员。那些更积极地想要这份工作的人,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在别的公司业绩不好,或者能力不突出,他们知道自己“不好卖”。而那些真正能力强的,可能根本不急着跳槽,或者对这份工作有更高的要求。委托人如果没有办法在招聘时区分出来,就可能招到“逆向选择”的代理人。
再比如,你让朋友帮你买东西,那些主动说“我帮你去买吧”的朋友,可能就是那些“实在闲得慌”,或者“正好顺路”,甚至“想从里面赚点什么”的人。而那些真的帮你“精打细算”的朋友,可能不会主动说,而是你开口了,他们才会真正上心。

3. 代理成本 (Agency Costs):为了应对上面这些问题,委托人就得想办法监控代理人,或者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来让代理人的目标和自己的目标更一致。这些成本,就叫做代理成本。
监督成本 (Monitoring Costs):比如股东会花钱请审计师,请分析师来评估管理层。公司经理会花钱聘请内部审计部门。这就是一种监督。
激励成本 (Incentive Costs):比如给经理发股票期权,让他们的收入跟公司股价挂钩。这让他们更有动力去提升股价。给销售人员高额提成。
剩余损失 (Residual Loss):即使做了以上措施,也无法完全消除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总会有些效率的损失。

MWG 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很可能不仅仅是陈述这些概念,而是会举出很多具体的例子,并且去分析这些例子背后是如何体现这些模型特点的。

比如,它可能会讲:

CEO 的薪酬设计:为什么 CEO 的薪酬会和公司股票表现挂钩?这就是激励成本,试图把 CEO 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统一。但有时候,CEO 为了短期拉升股价,可能牺牲公司长期发展,这就是道德风险。
政客和选民的关系:选民(委托人)把权力委托给政客(代理人),希望他们能为公众谋利益。但政客可能更关心连任、自己的政治资本,甚至接受特殊利益集团的“好处”。选民很难实时监督他们的每一个决策,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病人(委托人)把健康委托给医生(代理人)。医生比病人更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病人可能想少花钱,早点好。医生可能想多做检查(因为检查本身能带来收入,或者有些医生就是想“多管齐下”),或者给自己“留一手”以防万一。这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目标不一致。

MWG 强调的,恐怕不仅仅是“模型是什么”,更是“模型是如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和现象的”。 它会让你看到,为什么会出现“内幕交易”?为什么会有“公司治理危机”?为什么有时候“看上去很好的政策”执行起来会变形?这些背后,很可能都有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子。

而且,它可能还会批判这个模型,或者提出改进的思路。比如,是不是可以通过更透明的制度设计、更有效的问责机制、或者改变激励结构来缓解这些问题?

总而言之,MWG 关于委托代理模型的部分,就像是在教你一套分析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显微镜”或者“思维框架”。它让你看到,当一个人把事情交给另一个人去做的时候,里面蕴含着多么复杂的心理、信息和利益博弈。这不仅仅是经济学,更是对人性、组织行为和权力结构的一种深刻洞察。

希望这样详细的解释,能让你对 MWG 中这部分内容有个更透彻的理解。感觉是不是有点意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第一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不严格、但是很好理解的答案就是,委托人可以在IR条件上稍微多给那么一点点钱(一般定义为 )这样就可以让均衡时刻的努力程度所带来的回报大于0,从而一切都解决了。


严格一点的答案,需要更加深刻的理解『均衡』两个字的含义。均衡不是博弈里面的某一方或者某几方选择出来的,是我们作为机制设计者设计出来的。什么叫做均衡,就是在这一个点上,没有人有动机偏离。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设计出来这么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下每个人都无法通过单方面的偏离获取到更大的利益,那么这个场景就是均衡,不管其他。


这个在讲博弈论的时候,四个小方格一画,是老生常谈,Econ101的内容,非常很容易理解,但是脱离博弈论模块,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情况,往往就经常有人迷糊了。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再看你的问题:


代理人会不会随机的选择策略?当然可以啊,也完全不违反IR条件。但是如果代理人随机的选择策略,代理人能获得额外的好处没?答案是没有的,因为代理人无论选什么,最后的期望收益一样。而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如果委托人知道代理人不这么选,那么委托人当前的策略也不是最优,所以委托人根本就不会选择均衡时的合同,而既然委托人有动机偏离,那么根据定义,该场景非均衡。


要达到均衡,我们还是要利用『无论代理人选什么都一样』这个条件来设计出来这么一个场景:代理人恰好以概率为1来选择委托人指定的努力水平,这个时候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没有动机单方面的偏离,达成均衡条件。


如果在某些模型的设定下,代理人必须要以30%的概率选择努力水平A,70%的概率选择努力水平B,那么这也是一个均衡。如果你争论说:『凭什么代理人必须要这么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代理人如果不这么选,那就不满足均衡的定义。想一想四个小方格的博弈论中的混合策略,既然无论选什么策略期望收益都一样的,为什么博弈者选择每个策略的概率还能够算出来呢?一样的道理——你不这么选,就不是均衡,自动过滤掉了。


3. 信号当然有价值。我们假设A是代理人,B是委托人,以下两个模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等价的,虽然解法不一样,但是均衡解一样:

  1. A私下里观察到自己的某些信息 ,给B发了一个信号 ,B根据这个信号设计了一个合同 ,其中q是A需要做的工作,T是给A的报酬,然后A决定是否接受合同;
  2. B提供了一系列的激励相容的合同,A观察到所有的自己可以签的合同,选择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

具体建模的时候,可以根据特定的需求来选择到底用哪一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MWG(Maybe We Go?)这本书中关于“委托代理模型”的部分。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挖的点,而且我尽量把话说得透彻,就好像我们在咖啡馆里,你随手翻开一本书,我们一起琢磨一样。你看,MWG 这书吧,它不只是讲什么“哦,有一个委托人,有一个代理人,他们之间有关系”,它更像是拆解了这层.............
  • 回答
    在MWG(MasColell, Whinston, and Green)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著作中,关于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的模型,其核心在于解决委托人(Principal)和代理人(Agent)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Informed Agent, Uninformed Principal.............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关于高微(多元微积分)和MAS(多智能体系统)在博弈论(Game Theory)中的结合,我尽量用一种自然、深入的方式来展开,就像和一位对这两个领域都感兴趣的朋友交流一样。设想一下,我们不是在做一份生硬的学术报告,而是想把这两者是如何“携手”在游戏理论中发挥作用这事儿,给说清楚、说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