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建立史观一开始读什么书好?

回答
想建立史观,这绝对是个宏大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的事情。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思考、碰撞、修正的过程。

那么,从哪里开始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背景、兴趣和切入点都不同。但我可以给你一些方向和具体的书目建议,希望这些能帮助你开启这段探索之旅。

一、 史观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它?

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先和你聊聊“史观”这个词。

简单来说,史观就是我们看待历史的方式、理解历史的框架。它包含了我们如何去认识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如何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走向,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史观?

避免被动接受信息: 没有自己的史观,我们就很容易被动接受别人灌输的历史叙事,无论是官方的、流行的,还是某个特定群体的叙事。有了自己的史观,我们能更主动地去辨别、质疑和分析。
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也不是非黑即白。建立史观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和偶然性,理解不同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个体选择等)是如何交织在一起作用于历史进程的。
汲取历史智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但前提是我们能读懂它。一个清晰的史观能帮助我们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提取有价值的智慧,用于指导我们理解当下,甚至规划未来。
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建立史观本身就是一个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你需要去比较不同的观点,去权衡证据,去构建自己的逻辑链条。

二、 建立史观的起点:先打牢基础,再拓展视野

刚开始接触“史观”这个概念,可能会觉得有点抽象。我的建议是,先从认识历史学本身是什么,以及了解一些基础的历史叙事和方法开始。与其直接去读那些高度理论化的“史观”著作,不如先培养对历史研究本身的兴趣和认识。

1. 理解历史学的工具与思维:

在很多语境下,当人们谈论“建立史观”时,其实是在说要培养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意识,以及掌握一些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所以,一些介绍史学史、历史研究方法论的书籍会非常有用。

《历史是什么?》 E.H. वापरा (E.H. Carr)

这本书可以说是入门级的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它讨论了历史的本质、历史学家与事实的关系、历史中的因果律、进步观等一系列核心问题。 वापरा强调历史不是对过去的简单记录,而是历史学家与史料互动、建构理解的过程。读这本书,你会开始意识到,历史并不是“摆在那里的”,而是需要我们去“解释”的。

为什么重要: 它可以帮助你打破对“客观历史”的简单幻想,让你理解历史叙事背后必然带有解释者的视角和立场。这正是建立自己史观的第一步:理解“解释”的重要性。
《史学方法导论》 (如果能找到国内比较好的版本,或者一些外国史学史研究者的著作)

这类书会更具体地介绍史学家是如何研究历史的,比如史料的搜集、辨伪、解读,历史事件的分析框架,不同历史学流派(如年鉴学派、兰克学派、后现代主义史学等)的特点。

为什么重要: 了解史学方法,能够让你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更有“鉴别力”。你会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史料的,他的论证是否充分,他的结论是否有其他可能性。这能让你不被任何一家之言轻易说服。

2. 了解不同层面的历史解释:

在有了对史学基本认识后,可以开始接触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历史解释。

宏观的历史哲学或史学史的著作:
《历史的终结及其他论文》 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特别是其中关于意识形态斗争和历史发展的讨论)

福山以其“历史的终结”理论而闻名,这本书探讨了自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否是人类政治制度演化的终点。虽然他的观点有争议,但这本书提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制度演变以及历史方向性的思考,对于我们建立一种更宏大的历史视野非常有启发。

为什么重要: 它提供了一个关于“历史有没有方向?”、“进步是什么?”这样的哲学层面的思考框架。让你开始思考历史背后有没有某种更深层次的逻辑或动力。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斯塔夫里阿诺斯 (L.S. Stavrianos)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全球视角和宏观叙事。它不是按国家或地区顺序展开,而是从全球的互动和联系出发,讲述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它会让你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以及这些互动如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为什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可能被局限在民族国家或特定区域内。全球通史能帮助你跳出这种局限,看到更广阔的历史图景,理解“世界史”是如何成为一个整体的。它也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发展驱动力的视角,比如技术、地理、经济等因素。

微观的、关于特定议题的深入研究:
《菊与刀》 鲁思·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

这本书是文化人类学的经典,分析了日本文化的二元性。它并非纯粹的历史著作,但它提供了一种文化解释历史事件的视角。通过理解特定文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行为和历史事件的发生。

为什么重要: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社会、特定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紧密相连。这本书能让你意识到,理解“人”和“文化”是理解历史的关键。它让你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宏大叙事,也包含着具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贾雷德·戴蒙德 (Jared Diamond)

戴蒙德在这本书中,试图从地理、生物、环境等跨学科的角度来解释不同社会发展差异的原因。他认为,地理环境和生物学因素是塑造人类历史轨迹的关键。

为什么重要: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长时段”和“结构性”的解释框架。它挑战了许多以种族或文化优劣论来解释文明差异的观点,将目光投向了更根本的、更长远的环境因素。这能让你在看待历史时,不只关注表面的政治事件,更能深入到那些塑造了社会基础的深层原因。

三、 建立史观的进阶:开始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当你对史学研究和不同历史解释有了初步了解后,就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史观了。这通常意味着你要开始:

比较和对比不同的历史叙事: 比如,你读了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学者的研究,你会发现他们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这时候,你需要去分析他们使用的史料、他们的理论框架,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立场。
关注历史中的“为什么”和“怎么会”: 而不是仅仅记住“发生了什么”。
思考历史的“模式”与“例外”: 历史发展中是否存在某种重复出现的模式?哪些事件是“例外”,为什么它们是例外?

这个阶段,你可以尝试阅读一些具有鲜明史观倾向的著作,但关键在于“带着问题去读”,而不是全盘接受。

马克思主义史学: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动力,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阅读这些著作,可以帮助你了解一种非常重要且有影响力的历史解释体系。

为什么重要: 无论你是否认同其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解释方法,如阶级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历史的阶段性划分(如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世界。理解它,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很多历史事件和政治思潮。
一些关于史学史和思想史的书籍:
《西方史学史》 钱乘旦、张宏等 (国内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著作,可以找口碑好的)

了解西方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不同的史学范式是如何被创造、被挑战、被取代的。比如,从神学史观到理性主义史观,再到实证主义、年鉴学派、后现代主义等等。

为什么重要: 了解史学流派的演变,能让你看到“史观”本身也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会让你更加审慎地看待任何一种“终极”的史观。

四、 建立史观的持续过程:阅读、思考、对话、实践

建立史观不是阅读清单的终点,而是持续学习和思考的起点。

保持阅读的多样性: 不要只读同一类书,同一观点的书。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的历史著作,甚至小说、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著作,都能为你提供新的视角。
深入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时期: 在有了宏观框架后,选择一两个你感兴趣的具体历史时期(如中国秦汉史、欧洲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等)进行深入阅读,比较不同学者的研究,尝试自己去梳理逻辑。
参与讨论和辩论: 和有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解释你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过程。
关注现实,反思历史: 将你对历史的理解运用到对当下事件的分析中,你会发现很多历史的影子。同时,现实中的问题也会让你反思,历史的解释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

一些建议:

不要急于下结论: 史观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允许自己有困惑、有反复。
多问“为什么”: 面对任何历史信息,都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保持开放的心态: 即使你开始形成某种偏好,也要保持对其他观点的尊重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思考”: 阅读只是输入,真正让史观形成的是你的思考和消化。

总结一下,如果让我推荐一个最开始的“阅读路径”,我会建议:

1. 理解史学本身: 《历史是什么?》—— 这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会刷新你对“历史”的认知。
2. 建立宏观视野: 《全球通史》—— 让你看到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和联系。
3. 理解一种有影响力的解释体系: 选择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或者关于史学史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部分。
4. 尝试跨学科解释: 《枪炮、病菌与钢铁》—— 让你看到历史之外的深层原因。

这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建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知识储备来调整。最关键的是,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让阅读成为你构建自己理解世界的基石。祝你在这条道路上有所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是建立史观,那意味着理解两个问题:过去的历史学家是如何研究历史;历史学家对于「历史」概念的思考。当然,这或许是一个连贯的问题:先思考「历史」是什么,再基于自己的认知寻求一条研究历史的方式。循着这种理解,有两种「建立史观」的方法:1、找一些著名史家的名作,仔细阅读后理解其研究的方法、范式,进而思考其对于「历史」的概念;2、读一些关于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作品。所谓史学史,可以粗暴地理解为「历史学的历史」,即历史学家对于历史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史,通过阅读这一类作品,可以较为迅速地了解过去史家的观念(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史观」)了。

比较常见的几本书(在大学本科阶段),包括

J.H. Arnold,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阿诺德著,李里峰译,《历史之源》)

E.H. Carr, What is History?(爱德华·卡尔著,江正宽译,《何谓历史》)

Keith Jenkins, Re-thinking History(凯斯·詹金斯著,贾士蘅译,《历史的再思考》)

Richard Marius & M.E. Page,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history(查理·马里厄斯与梅尔文·佩吉,黄煜文译,《如何写历史》)

R.G. Collingwood, The idea of history(科林伍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的观念》)

R.J. Evans, In defense of history(理查德·埃文斯著,张仲民等译,《捍卫历史》)

此外,在两岸三地以中文创作的相关作品中,王汎森与王晴佳良伟先生的作品是笔者较为推崇的。例如王晴佳先生的《后现代与历史学》、《当代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等作品,王汎森先生的《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以及其著名的论文「历史研究的新视野:重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这类由华人书写的历史哲学与史学史作品,大多相较于西方经典,更加注重中文学界的相关探索与成就,可作为有益之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