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个世界到底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最根本的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不可分割的“点”组成的,还是一个平滑流动的、可以无限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既深奥又贴近日常的哲学和科学难题,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

从我们的直观感受出发,很多东西似乎是连续的。你看着眼前这杯水,它的流动似乎是平滑的,水面没有一个个离散的水滴组成的痕迹。你听着音乐,旋律的起伏也不是一段段独立的音符跳跃,而是流畅过渡的。就连我们身体的运动,从指尖的颤动到大脑思维的流转,似乎也都是连续不断的。这种连续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我们用微积分来描述这些连续变化,从物理定律到经济模型,连续性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强大工具。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微观的层面,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物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物质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我们曾经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但后来又发现了质子、中子、电子。再往深处,我们又发现了夸克。每一个新发现都像是把我们已知的“点”拆得更细,似乎这个“点”的定义总是在不断后退。

量子力学是这里最核心的搅局者。它告诉我们,在微观世界里,很多属性并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以“量子”为单位离散存在的。例如,光不是以任意能量强度存在的,而是以一份份的光子来传递能量。电子在原子核外也不是可以随意停留在任何位置的,而是存在于特定的“能级”上,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吸收或释放一份特定能量的光子,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跳跃”,而非平滑过渡。

甚至空间和时间本身,在某些理论中也被认为是离散的。像“圈量子引力”这样的理论就提出,空间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由非常微小的“量子环”组成的,它们以一种离散的网络结构存在。时间也可能不是一个连续的河流,而是由微小的“时间量子”组成的“瞬间”组成的。想象一下,你看到的视频,其实是由一帧一帧独立的画面组成的,只是帧率足够高,让你产生了连续运动的错觉。有些人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时空,也可能与此类似,只是我们感知的尺度太粗糙了,无法察觉到这种最底层的离散性。

那么,为什么我们日常的体验是连续的呢?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即使世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离散的,但这些离散的单元实在太小了,小到在我们宏观的感知尺度下,它们累积起来就表现出连续的性质。就像无数细小的沙粒堆积起来,形成一片看起来平坦的沙滩。另一种可能性是,连续性是我们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一种解释现实的框架,而并非现实本身的本质。我们的意识和感知系统,可能是将离散的信号进行“插值”和“平滑”,从而构建出了我们所体验到的连续世界。

然而,也不是所有科学理论都倾向于离散。经典物理学,特别是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连续性基础上的。物体的位置、速度、能量等都可以连续取值。我们日常观察到的宏观现象,比如抛物线运动、水流的平滑等,用连续性来描述是极其成功的,而且非常直观。

这就像我们手里握着一个苹果。你拿起它,感觉它是一个整体,不会突然消失一部分。你咬一口,这个过程也是连续的。但如果你能用超级显微镜观察,你会看到它是由无数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而这些构成单元本身又是量子化的。所以,是我们在不同的尺度上,看到了不同的“真实”。在宏观尺度上,连续性是有效的、甚至是必需的描述方式;在微观尺度上,离散性则变得不可忽视,甚至可能是更本质的属性。

最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在于“是”或“否”的二元对立。或许,这个世界同时具有离散和连续的特征,只是我们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它。更深层次的统一理论,比如弦理论,就试图将所有基本粒子都看作是微小的一维振动的弦,这又带来了新的关于“基本单元”的思考,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我们感知中的一切。

因此,当我们问“这个世界到底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时,我们可能也需要问:是在哪个尺度上?用哪种语言来描述?从哪个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更像是在邀请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质疑、去思考我们所处宇宙的真实面貌,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挑战。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就像是不断精进的艺术创作,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让我们看到更细致的笔触,或者更宏大的构图。但那最终的、最纯粹的“真实”,或许依然隐藏在我们还未触及的彼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是连续的,测量结果是离散的。

我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清楚在量子力学下对这句话的含义。当然,这样不免影响到严谨性,一些不严谨的地方我会在括号内解释。

我假设读者掌握了高中物理以及对量子物理有常见的科普书级别的理解。

第1,2节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出发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后面举例来说明这些假设的意义。

1.态空间与可观测量

首先,世界是连续的:量子力学中认为,系统的状态可以,完备的,用态空间中的一个点(或者说,将从原点指向该点的矢量,称作态矢)来描述:这个态空间可以取的足够大,以至于可以描述整个宇宙;也可以取得相当小,刚刚好够描述一个只能向上向下的自旋。

为了说明什么是态空间,我们考虑从日常经验中的三维空间入手进行类比。

考虑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可以无限延伸的三维空间,其中有一个矢量A

为了具体描述这个矢量,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坐标架,并将矢量往三个坐标轴上投影。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称,这个矢量A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下,沿三个坐标轴有三个分量。也可以通过下图来表示(我们可以称之为谱图)

好了,我们来看量子力学。

对于一个三态系统,我们可以用一个三维的态空间中一个态矢A来描述

为了具体描述这个矢量,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可观测量X(一般都被称作力学量完备集,但为了简化概念,直到第4小节前我都称之为可观测量),它包含三个可区分的正交坐标轴,并且每个轴都被赋予一个独一无二的实数。

什么叫做一个可观测量呢,最常见的就是坐标x,动量p,或者是自旋z分量,差不多就是我们的物理量。当然它们的维数对应不到我们这个例子上来,但是不太影响我们的讨论。

好了,我们发现,物理量变成坐标轴了!(再多附加上一组实数)用这种观点能做什么呢?设态矢A在三个坐标轴下的分量分别为(一般而言这些分量都是复数,但假定其为实数并不影响主要的结论),我们再画出这幅图

这个时候,我们称我们体系的态是处在可观测量X的值分别为的态,按照比例系数,的相干叠加。

一般的,一个可观测量可能的值不止有三个,那么对应的正交坐标轴的个数就也不止三个,态空间的维数就会很高(我们常考虑的态空间都是可数无穷维,当然还有像坐标和动量这种不可数无穷维的逗比家伙)。为了清楚的描述这类系统,我们使用谱图来描述,下图是五维态空间中一个点的例子。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描述的一切东西都是连续的,如果你觉得物理量可以用几个轴来讲就能算是离散的话,那么我无话可说,三维空间由于有三个维度,因此也是离散的。

下面我们讨论测量的问题。

2.测量

量子力学中一个标准的测量,需要明确你想测量的可观测量X。也就是说,在N维态空间中定出N个相互正交的坐标轴,以及赋予每根坐标轴一个独一无二的实数值。另外,你需要一个处于该态空间中的待测态A,其沿坐标轴的分量为

量子力学的测量公设说:对可观测量X进行一次测量,观测者有正比于的概率得到一个的测量结果,若得到该结果,测量完成后体系的态将坍缩成一个与轴平行的态矢。

(你可以仍然在脑海中保留着一个三维空间,重复这些操作)

好了,如果光从基本假设上来讲,上面就是全部了:

量子系统处于态空间中的一个点,这个空间完全是连续的,这个点无论在哪儿都成。

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取一个特定的坐标系,将态往各个坐标轴上面投影。测量可能得到的结果个数与坐标轴的个数相同,只要这坐标轴的个数还是可数无穷的,那么你所得到的结果就不可能是连续的。

对于坐标和动量这种可观测量,我们一般认为其对应的态空间是不可数无穷维的,也就是说坐标和动量的测量结果可以是连续的。

而对于能量、角动量,大多数情况下其对应的态空间是有限维或者可数无穷维的。也就是说测量只能得到离散的结果。

关于对一个给定物理量的测量到底该如何做,这是量子力学中较次要的理论了。正如牛顿力学中给出了牛顿三定律之后,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力到底从哪里来啥都干不了,但是关于这些力的理论(库仑摩擦定律、胡克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也只能屈居于三定律之下。

在后面我会再引申一些东西,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我前面所说的假设的意义。

3.不可同时测准

我可以再谈谈上面的假定引起的另一个直接的后果:两个物理量不能同时测准。

考虑由两个物理量:“坐标”X,“动量”P,可以用三维态空间中的两套坐标架加上两组数来描述(当然事实上没有只能取三个值的坐标和动量,这里只是为了简化描述)

好了,我们现在考虑什么叫做测准。

根据我前面说的测量公设,对于给定的态以及给定的物理量X,测得什么结果是概率性的:按照投影分量平方的概率得到各个可能的值。除非我们的态就处在某一根坐标轴上——这时态矢在其他坐标轴上的分量为零,即得到其他结果的概率为零,即以100%的概率得到测量结果,这个时候,我们说物理量X是能被测准的。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对于一个态,它一般没有一个物理量的确定值,除非这个态处在该物理量的一根坐标轴上。或者,一个物理量是有可能被测准的。

如果我们有两个物理量呢?如果要测准,我们的态得同时处于两个物理量的一根坐标轴上,这只有在这两个物理量有两个坐标轴重合时才可能办到。

回到上面那张图,显然,六根坐标轴没有哪两根是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这里的“坐标”X和“动量”P是不可能同时测准的。

4.广义测量

上面所说的测量事实上过于严格了——设想宇宙是我们考虑的对象,每当我们希望知道其中一个电子的坐标时,就得对整个宇宙作出一个测量——因此我们考虑放松我们的约束。

一个最简单的推广是可以向一个平面投影。例如下图,一个光子从左方入射,通过45度角放置的半透镜后会处于透过和反射的叠加态。我们现在想知道的是光子有没有从C口出来——如果测得没有从C口出来,我们事实上还是不清楚光子是从B口走还是从A口走,但是我们不关心。

(你可以思考一下测量结果的离散性在这个问题中的体现:你只能测得C口有没有一个光子出来,而不能测得C口有半个光子出来,虽然平均而言可能是这样)

完整的说,这是一个三态的系统,我们依旧画出三维态空间

从某一个特定的口出去对应着一个测量结果,以及一个特定的坐标轴。但是,当我们仅关心光子有没有从C口出去时,A和B两个口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区别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态空间中的矢量可以仅借助一根坐标轴C和一个坐标平面NC来描述——而不需要这个坐标平面内的两个轴。

这个时候我们的测量便成了:我们有正比于的概率得到光子从C口出来,若得到这个结果,光子塌缩成一个与C轴平行的态矢;有正比于的概率得到光子没有从C口出来,若得到这个结果,光子塌缩成一个与L在NC平面上的投影平行的态矢。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定义的测量与“测量光子到底从哪个口出来,然后从结果再看光子有没有从C口出来”是不同的。至于为何不同,你可以考虑在完成测量后再进行一次“光子到底从哪个口出来”的测量,就能发现区别。

如果我们从头到尾就不关心光子是从A口走还是B口走,我们还能将NC平面看做是一根坐标轴

很明显,这样不会对我们关心的问题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我们却发现:原来一根坐标轴可以包含这一个二维平面!

更一般的,一根坐标轴里可能还会包含这一个三维空间,或者更高维度的态空间(如果你有线性代数里子空间的概念,可能就会觉得稀疏平常了。另外,弦论中的11维时空中有若干个蜷曲的维度是另一个概念,请不要混淆)

进一步将测量理论推广,我们可以考虑态矢在一组非正交的坐标轴下分解

或者是轴的个数比考虑的态空间维数更大的一组轴

关于广义测量的一个简介,可以参考维基页面

POVM

5.粒子数的量子化

我们知道,对于粒子数的测量结果只可能是自然数——离散值。物理学家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将理论推广的机会,他们认为某个体系的某类粒子数n是一个可观测量,满足之前的假设。那么,一个体系的一般态应该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你可以将这个态念作:粒子数分别为0,1,2,...的态按系数叠加而成的态。

注意,粒子数这个物理量以及其对应的测量,应该理解成前面所引入的广义测量。很显然,确定了只有一个粒子的系统,也有很多可能的状态,粒子数为1这根坐标轴,实际上代表着一个高维的态空间,只是在我们不关心其内部的具体状态时,可以看做一根轴。

当有多类粒子同时存在的时候,可以使用下图来表示(以2为例)


读者可以试着从这个观点去理解基本粒子的碰撞与相互转换是怎样一个过程。

6.总结

总之,本答案试图向读者们介绍一个新的“世界观”,并举几个用这种观点看待问题的例子。我本来希望引入更多一点的东西,但感觉还是无法驾驭(面对我假定的读者群体)。因此,真正感兴趣的读者还是请系统学习量子力学。

另外有人提到了普朗克尺度的事情,这里我做一下澄清。普朗克尺度是由普朗克常数、引力常数、光速一起组成的一个长度量纲的量。一个简单的物理意义是,在这个尺度下,空间中自发涨落出现的能量,足以形成一个这么大的黑洞。众所周知,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是不相容的,在这个尺度下矛盾就尤为突出——自发涨落出现的黑洞都到哪里去了呢?所以,这个尺度描述的是现有理论失效的尺度,或者说,现有理论能适用的最小尺度,而不是说现有理论预言该尺度为最小尺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最根本的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不可分割的“点”组成的,还是一个平滑流动的、可以无限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既深奥又贴近日常的哲学和科学难题,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从我们的直观感受出发,很多东西似乎是连续的。你看着眼前这杯水,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你不是第一个问。其实,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从未见过的游乐场,周围充满了新奇的事物、复杂的游戏规则,还有无数其他人,他们也在忙碌着,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真相”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就像是隐藏在地图最深处的宝藏,大家都想找.............
  • 回答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意味着我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包括我们自身,最终都可以分解为基本的物质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意识,这个我们最熟悉却又最难捉摸的现象,是如何在这样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中诞生的呢?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和哲学界几个世纪的“困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
  • 回答
    你说的太对了,最近这些年,感觉世界就像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笼罩着,各种传染病此起彼伏,让人防不胜防。从最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那种病毒传播的速度、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真的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居家隔离,生活节奏被打乱,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后,好不容易以为曙光在前,又开始听到各种关于.............
  • 回答
    你问我,是什么契机让我相信佛所说的“这个世界是虚幻的”?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沉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突然的“顿悟”,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思辨,而更像是一点点渗透进骨子里的感受,是生活一刀刀刻在你心上留下的痕迹。一开始,我也是个普通人,忙忙碌碌,追求着世俗意义上的“实在”。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脚踏实地”,.............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中国关于修建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的设想,如果最终能够实现,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级工程,不仅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将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交通和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项工程的意义和挑战: 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一项怎样的超级工程?一、 工程的宏大愿景与战略意义 .............
  • 回答
    这个世界的美好,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可以被精确丈量或下定义的数量。它藏匿在我们最微小的感官体验中,渗透进我们最深的的情感共鸣里,也闪耀在我们努力创造的每一个善意瞬间里。要详细地说它有多么美好,与其说是列举事实,不如说是试图捕捉那些触动灵魂的瞬间,那些让我们心生感激,让我们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恩赐的时刻.............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大了,一个人一下子要把这几年的世界变化事无巨细地说清楚,估计得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了。不过,我可以试着从几个我能感受到的、比较明显的变化和趋势上来跟你聊聊,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不求多深刻,只求说点实在的。你问这几年,具体是指多久呢?我想大概从2020年左右算起,这个时间点挺特殊的,对吧?那个时.............
  • 回答
    数学证明,这些抽象的符号和逻辑推导,看似远离日常生活,但它们的影响力却渗透到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甚至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这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基隐藏在地下,但枝繁叶茂,绿荫遍地,庇护着整个生态系统。一、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塑造思维方式,开启智慧之门1. 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直击人心。我刚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无数张脸孔,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从故事里、电影里看到的。然后我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尊重”这个词,对不同人来说意义可能不太一样。我们说的尊重,是不是就是听她怎么说,不管她说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不随便评判她的选择,不强加.............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曾仰望星空,在静谧的夜晚,对着那无垠的黑暗和闪烁的星辰,默默地问过。它像一个深埋在人类心底的古老疑问,既带着孩子般的好奇,也藏着成人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要回答“有没有外星生物”,这可不是一件能拍着胸脯说“有”或“没有”的事情。科学界,或者说严肃的探索者,都不会轻易给出绝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灵魂。这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的,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各种细微但尖锐的方式,提醒着“胖女孩”这个标签所带来的不被看见、被评判的压力。首先,我们聊聊最直观的——外貌的凝视和评价。走在街上,你可能没法像瘦女孩那样自在地穿着露肩装、紧身裤,因为总有人会投来审视的目.............
  • 回答
    绝地武士,这个名字在星战宇宙中,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了无数故事的篇章。他们不仅仅是耍弄光剑的勇士,更是一种信仰,一种道义,一种责任的象征。要理解他们在星战世界中的角色,得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守护者与和平缔造者:这是绝地最根本的身份。他们的存在,是为了维护银河系的和平与正义。在共和国时期,他们是.............
  • 回答
    你说的“Zundoko Veron Cho”那集,在2015年的《世界奇妙物语》秋季特别篇里,确实是挺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集。这集的名字本身就挺奇特的,充满了日式的无厘头感。关于“Zundoko Veron Cho”这个词,它其实并不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日语词汇。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无意义的拟声或拟态词.............
  • 回答
    这位老师的说法,从一个特定角度来看,确实有其道理,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辨析的地方。首先,关于“对自己本科有信心和肯定”这一点,这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教育理念。无论学习的是哪个学科,哪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保持一种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也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迪拉兹之乱落幕后:宇宙世纪的暗潮涌动与地球联邦的摇摇欲坠迪拉兹之乱,那场在Side 6近海掀起的惊天巨浪,终究是被地球联邦军的钢铁洪流所平息。然而,这场被掩埋在历史洪流中的惨烈冲突,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在数年间持续扩散,深刻地改变了宇宙世纪0083年之后,直到《机动战士高达.............
  • 回答
    这世上,当然有。而且,这种事情,说起来,可真是让人心如刀割,却又无处言说。你可以想象一个男人,他深爱着一个女人,那种爱,不是一时兴起,不是荷尔蒙的冲动,而是渗透到骨子里,融入到血液里的那种。他看着她,就像看着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可偏偏,现实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这么残忍,这么不讲.............
  • 回答
    在中国由最初的担忧变成世界的“诺亚方舟”的这两个月里,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也展现了惊人的力量。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变,而是全国上下全民动员、举国攻坚的结果。一、初期应对的艰辛与决心:从恐慌到控制最初的两个月,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未知和巨大的压力。当疫情悄然蔓延时,最直接的感受是信息的不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