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手机摄影如何虚化背景?

回答
手机摄影想要拍出虚化背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景深效果”),其实有很多方法,并非只有昂贵的单反才能做到。说到底,虚化背景是为了突出主体,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和艺术感。下面我就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让你学会,而且这篇文章绝对是咱中国人自己写的!

一、 认识“景深”这个东西,它才是虚化的灵魂!

在你开始捣鼓手机怎么虚化之前,先得明白什么是景深。简单来说,景深就是在照片里,从清晰的第一个物体到清晰的最后一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大景深: 整个画面都清晰,从近到远都是锐利的。
小景深(浅景深): 只有主体是清晰的,前后景物都模糊了。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虚化背景”。

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景深呢?这几个是关键:

1. 光圈(Aperture):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光圈越大(数字越小,比如f/1.8、f/1.4),进光量越大,景深越浅,虚化效果越明显。
2. 镜头焦距(Focal Length): 焦距越长(相当于“拉近”),景深越浅,虚化越明显。
3. 拍摄距离(Subject Distance): 你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你离主体越近,景深越浅,虚化越明显。
4. 背景距离(Background Distance): 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主体和背景离得越远,虚化效果越明显。

二、 手机上的“魔法”——如何利用手机功能实现虚化

现在咱们的手机可不简单,很多都自带了“虚化”的黑科技。

1. 人像模式(Portrait Mode)——最直接的虚化利器!
工作原理: 现在的手机,特别是双摄、三摄的,很多都内置了“人像模式”。它就像手机帮你自动计算景深一样,通过算法识别出主体(通常是人脸,但现在很多也能识别猫狗、物体),然后模拟大光圈的效果,把背景模糊掉。
怎么用:
打开相机,找到“人像”或“Portrait”模式。
对准主体: 确保你的主体在画面中央,清晰可见。
保持距离: 大多数人像模式都有一个最佳拍摄距离,手机屏幕上会提示你“向后退一点”或者“向前一点”。一般手机会建议你与主体保持在0.5米到2米之间。
注意光线: 光线好,人像模式识别更准确,虚化效果也更自然。
可调虚化程度: 很多手机在拍摄后,还能在照片编辑里调整虚化程度(光圈大小)。这就像你后期还能“重新选定”背景模糊的程度,非常方便。
小贴士:
人像模式不一定只拍人,也可以拍其他物体,尝试一下,说不定有惊喜!
有些手机在人像模式下,背景虚化会有几种不同的“风格”,比如模拟不同镜头的光斑效果,可以根据喜好选择。

2. 大光圈镜头(如果你手机配置够高)
工作原理: 有些高端手机的主摄像头,其物理光圈就很大(比如f/1.5、f/1.7、f/1.8)。这就像单反相机一样,本身就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景深虚化。
怎么用:
直接使用“拍照”模式(不是人像模式)。
靠近主体: 尽量靠近你的拍摄对象。
拉开背景距离: 确保主体和它背后的景物有足够远的距离。
长焦镜头(如果有): 很多手机会有多个摄像头,其中一个可能是长焦镜头。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本身就更容易获得浅景深效果。
小贴士:
这种方式的虚化更自然,不是算法模拟的。

3. 手动模式/专业模式(Pro Mode)——进阶玩家的战场!
工作原理: 如果你的手机相机有“手动模式”或者“专业模式”,你可以尝试手动调整一些参数。虽然手机的光圈不像单反那样可以精细调节很多档,但有些手机支持固定几个档位的光圈或者模拟大光圈。
怎么用:
打开专业模式。
找到“光圈”选项(如果可调): 有些手机可能是在“焦距”或者“景深”等设置里,允许你选择不同的“模拟光圈”大小。
调整焦距: 如果手机有多个摄像头,尝试切换到长焦镜头。
调整对焦点: 确保你对的焦点是主体,然后通过其他参数(如快门速度、ISO,但它们对景深影响较小,主要是为了曝光平衡)来达到曝光准确。
小贴士:
这个模式对手机性能要求较高,不是所有手机都有。
重点是理解手动模式里的“对焦”和“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三、 巧妙运用拍摄技巧,放大虚化效果!

除了手机本身的功能,一些拍摄技巧也能帮你“放大”虚化,让你的照片更出彩。

1. 拉近与主体的距离: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你离你的拍摄对象越近,景深就越浅,背景就越模糊。
怎么做: 走到离你想拍的东西(花朵、小玩偶、宠物等)非常近的地方。
注意: 手机的人像模式通常有最近对焦距离限制,如果靠太近可能无法对焦。

2. 拉远主体与背景的距离: 如果你的主体和背景靠得很近,那么即使光圈很大,虚化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怎么做: 尝试让你的主体站到或放到一个离后面杂乱背景更远的地方。比如,让模特站在离墙很远的地方,或者把小物品放到一块空地上,后面是远处的山或树。

3. 寻找“虚化”的元素:
利用前景: 在主体前面放一些半透明或者模糊的物体,比如花瓣、绿叶、甚至窗户上的水珠,它们可以作为前景,自然地虚化,引导视线到主体上。
利用光线(焦外光斑): 当有光源(比如灯光、路灯、阳光透过树叶)在背景中,并且你的主体与这些光源距离足够远时,你就能拍出漂亮的“焦外光斑”(Bokeh)。配合大光圈或者人像模式,效果会很惊艳。

4. 利用手机的“缩放”功能(慎用!):
数字变焦 vs 光学变焦: 很多手机会有一个“0.5x”、“1x”、“2x”、“5x”等选项。
光学变焦(长焦镜头): 比如2x、3x、5x,这通常是利用手机内置的长焦镜头,焦距变长,更容易虚化。
数字变焦: 超过光学变焦范围的,都是通过裁切和放大实现的,会损失画质,而且对景深几乎没有帮助。
怎么用: 尽量使用手机内置的光学变焦(切换到长焦镜头)来拍摄,这比你直接用手指拉满屏幕缩放要好得多,也更容易获得虚化效果。

四、 后期编辑,给虚化“锦上添花”

如果手机自带的虚化效果不太满意,或者你想在后期做一些调整,很多修图App都能帮你。

1. 智能虚化/背景模糊工具: 许多照片编辑App(比如Snapseed、VSCO、醒图、美图秀秀等)都有“背景模糊”或“焦点”工具。
怎么用:
导入你的照片。
找到虚化工具,通常会让你选择一个“焦点区域”或者“主体”。
你可以用手指在屏幕上圈出你的主体,或者App会自动识别。
然后调整虚化程度、羽化(虚化过渡的柔和程度)等。
小贴士: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任何照片上添加虚化效果。
缺点是算法可能不如手机自带的人像模式自然,边缘识别有时会出错,需要细心调整。

2. 调整景深预览(部分App): 有些更专业的App,甚至允许你调整虚化的“模拟光圈”或者“焦距”,让你对景深效果有更精细的控制。

总结一下,手机拍出虚化背景的核心秘诀就是:

用好“人像模式”。
靠近你的主体。
拉开主体和背景的距离。
利用长焦镜头(如果有)。
后期可以再“微调”。

多尝试,多练习,你会发现手机也能拍出非常有艺术感的虚化照片!别怕麻烦,有时候就是多往前走一步,或者换个角度,就能拍出截然不同的感觉。祝你拍照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将之前撰写的关于手机的双摄虚化原理介绍的文章发布于此,方便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从更核心的技术角度理解题目的问题。


很多人咨询我,手机上到底有哪些计算摄影的应用和技术。那么接下来就准备抽空写一系列文章做一下介绍。

今天这一篇先从“人像模式”讲起,因为不管你现在是用Iphone,还是小米,华为,OPPO, VIVO,以及其他几乎所有品牌的手机,都已经能用这个功能了。我们来好好捋一捋,这个功能内部到底有哪些计算摄影的技术在支撑。

一. 功能介绍

手机上的人像模式,也被人们称作“背景虚化”或 ”双摄虚化“ 模式,也称为Bokeh模式,能够在保持画面中指定的人或物体清晰的同时,将其他的背景模糊掉。这样,画面的主体部分会显得突出,主观上美感更强烈。

下面是一张展现在专业评测网站dxomark.com上的华为P50Pro的人像模式所拍摄的照片,以及细节。

下面是另外一些我这边团队制作的图像(输入是小米8手机拍摄的,算法是我们自己的算法):

我想,不用我做过多解释,你看到这样的照片时也能体会出其中的吸引人之处了。

最早将这个功能带入到手机领域的,是2014上半年发布的HTC One M8, 当时它打出的卖点是“先拍照后对焦",当然实际效果用现在的标准看只能是惨不忍睹。但它的确吸引了业界的注意,陆续有公司开始研究这个技术了。


我自己差不多也是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实际在工作中研究和开发这个算法的。虽然那时候各家算法提供商,包括我们自己都还做得很不怎么样,但那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对这个功能的一些关键评价维度。如下图所示:


焦内清晰

首先,这个功能就是用于突出主体的,所以对焦平面所在的主体一定要清晰,不能有丝毫的失焦模糊。与此同时,还需要符合光学规律,需要景深范围合理。比如与焦平面多大距离范围内的物体是清晰的,就很值得研究。 这一点,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待会我会提到。


焦外虚化

为了能够突出主体,在景深范围之外的部分则需要按照光学规律逐渐的模糊。很多人以为只是对背景区域做个简单的高斯模糊就能实现这种效果,然而并非如此。 要真的能逼近单反的大光圈产生的这种效果,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这包括了画面中每一个像素的虚化程度、以及虚化方式的设计,还需要能够在手机这种计算量有限的平台上高效的实现。我们待会会看到更多技术方面的考量。

边缘准确性

主体和背景、前景的边缘的表现对最终图像的美感和真实性影响非常大。这里我们要求的是主体和位于其后的背景的边缘要非常锐利,相互不会渗透和污染到对方。

而如果对焦主体远离相机,位于其前方、靠近相机的物体和主体的边缘则恰恰相反,应该呈现出特别的模糊感:

渐变

正如上面所说,我们希望画面在清晰和模糊之间的变化是符合光学规律的。于是随着非主体部分逐渐远离对焦平面,其模糊程度也应该是平滑渐变的。这显然就不是对这些区域简单做一个高斯模糊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渲染算法。

光斑

真实的光学系统在大光圈成像时,除了刚才提到的主体之外的模糊,还会在某些高光像素处形成特别质感的光斑,如下图所示。 这些光斑随着与对焦平面的距离,甚至光轴的距离不同,还会呈现出不同的透明度、尺寸、形态、颜色。

小小的总结一段:看似简单的一个“人像模式”功能,但是要做到逼真、有美感,需要在上面所说的几个维度上达到很高的水准才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即便到了现在,各家公司的算法都还在演进中,因为都还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的仿真了单反的效果。 就比如你用最新的Iphone,在某些场景下拍摄依然会发现出现一些真实单反不会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主体有小细节、小镂空,或者背景是重复纹理、无纹理的情况。比如刚才我展示的这种网格场景,对算法就是一种考验。

二. 技术探究

2.1 景深以及COC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种技术是如何实现的。我在文章31. 镜头、曝光,以及对焦(上)中描述了相机的"景深"的概念

这里引用一下文章中的内容:

事实上,从物体上一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最终在像平面上会变成一个二维投影,如果镜头是圆形的,那么这个投影就是圆形的。我们通常称这个投影为模糊环(Circle of Confusion)。当恰好对焦时,模糊环的直径为0,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点。而当像平面不动,物点逐渐偏离可以恰好对焦的平面时,我们就会观察到像点逐渐变成了一个圆(或者其他镜头形状的投影)。注意这里由于人眼视力和感知的因素,当模糊环直径还没有超过某个阈值时,我们还认为投影是一个点,即成像还是清晰的,只有超过这个阈值时,成像才会变得模糊。这个阈值,我们称之为允许的最大模糊环,即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根据景深计算公式,景深是和光圈值大小成线性关系的,光圈值越小,景深越小,反之越大。

与物距成二次方关系,所以物距越远,景深越大

和焦距的平方成反比,所以焦距越大,景深越浅。长焦镜头看到的图像背景更加的模糊。

CoC和光圈值之间是呈现一种倒数关系,正如wikipedia所介绍的:

下图是一个形象的例子,展示了Canon 5D Mark III对焦到5m处物体时,CoC和场景中物距的关系:

所以,为了能够模拟出真实相机的大光圈的模糊效果,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场景计算出每个像素的CoC——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每一个像素对应的场景点与镜头的距离,或者这些场景点和对焦平面之间的距离。

这就引出来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知道镜头与场景点的距离呢

2.2 场景深度图

获取场景中任意一点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之前在52. 光的飞行时间技术 (TOF系列2)中讲到的TOF技术,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取场景深度的方法。 TOF技术获取的深度非常准确,然而它也有一些天然的缺点。例如室外使用时易受干扰,探测距离和功耗正相关等等。 至少在这么几年来,量产的手机几乎都没有采用TOF这类主动的深度探测技术,而绝大多数是采用了被动式的双目立体匹配技术。

我们看到下面左图中, 是相机的成像平面,O是相机的光心。 空间中的P和Q点都位于同一条穿过光心的直线上,于是它们在 平面上会投影到同一个点上——这就使得已知投影点p或q,我们很难判断它到底是从空间中的哪一点投影过来的。

而如果我们采用两个相机,如上面右图所示。那么在左边相机无法区分的投影点p和q,却可以在右相机的成像中区分出来。事实上,当采用两个相机时,空间中的P、Q两点,以及两个相机和对应的投影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就会满足所谓的“对极几何约束”:

这事实上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这种约束关系,求出P、Q点与相机之间的距离!

为了让这种计算更加简单、直接,图像通常会先进行校正,变成所谓的标准形态,如下图黄色部分所示:

此时,一对图像中的对应着同一个空间位置的投影点,会变成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

其对应的几何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简洁了,如下图所示P为空间中一点,它和两个焦距为f的相机的距离为Z,它在两个相机成像平面上的投影点是p和p',其横坐标分别为 和 。

通过简单的相似三角形的计算,你很容易知道这个距离Z

这里面, d = X_R - X_T叫做视差,而b是两个相机光心的距离, f是焦距。 这样,求取空间点和相机之间距离的关键就变成了求取其投影点视差了。而整个图像上所有点的视差构成了一幅图像,这个图像叫做视差图,如下所示:

而通过校正后的一对图像获取到视差图的过程,叫做立体匹配,它有点像玩连连看的游戏:给计算机一对输入图像,指定左图上的某个点,要求算法在右图上找到它对应的投影点,然后将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减得到该点的视差。

听起来很简单,是吧?然而,这个看起来简单直接的想法在现实中却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

另外,图像中细小的边缘、镂空等等,也会对视差图的准确获取造成干扰。比如上面展示的铁丝网图像,算法就很容易出错:

也因此,准确的立体匹配算法就成为了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即便到了深度学习大行其道的现在也依然热门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如此热门,因此也就有了大量的开源代码。你可以通过OpenCV这样的计算机视觉库获取到基础而传统的立体匹配算法,也可以上Paper With Code这样的公开网站获取到更强大的立体匹配算法代码。 然而要在真实的手机项目中落地,实际上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才能解决误差以及泛化性问题。

我所带的团队,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非常精细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立体匹配,能够在极端挑战的场景稳定的获取到准确的视差图。下面展示一些例子,并和OpenCV自带的SGBM的运行结果做了对比:

  • 小猫站在桌子上,注意猫胡子对应的视差图,纤毫毕现:

校正后的彩色左图与右图:

视差图:(左:OpenCV中的SGBM结果, 右: 我们的算法结果)

注意看我方视差图中的猫胡子,以及猫身视差的平滑及一致性

  • 再来一只肥猫

视差图:(左:OpenCV中的SGBM结果, 右: 我们的算法结果)

注意看我方视差图中的猫胡子,以及猫身视差的平滑及一致性

  • 之前说过,镂空场景也非常挑战算法。这是我们在一个场景的结果:

视差图:(左:OpenCV中的SGBM结果, 右: 我们的算法结果)

这些图片都来自于Holopix50k, 如果你对立体匹配也感兴趣,可以从下面的链接查看我放入的上面几张原始图片文件,还可以和我们的算法PK一把 :

链接: pan.baidu.com/s/1z65fQd 提取码: 2527

说到这里,你可能又会产生一个问题:刚才说过的将双摄像头拍摄的图片从普通形态转换成标准立体形态(如下图黄色所示),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相机的标定和立体校正了。

2.3 相机标定和立体校正

我们看到上图中,两个所拍摄的图像,以及实际场景点,是在对极几何约束下的。 在未进行立体校正时,图像上的对应点p与p’, q与q'通常不在两个图像的同一行上。而标准立体形态的p和p',q及q'则需要在同一行上。为了做到这点,需要获取到两个相机的空间几何关系,这包括了两个相机的三维旋转角度,以及两个相机的空间平移。与此同时,标准形态还要求图像是没有畸变的,这就是说我们还需要两个相机的焦距、图像中心、畸变参数等用于去畸变,以及将两个相机转换到同一个坐标系中。

在上面这些我们需要知道的信息中包括了两类参数:内参数与外参数

  • 相机的焦距、图像中心、畸变参数等,叫做内参数
  • 两个相机的旋转和平移信息,叫做外参数

而获取这些参数的过程,叫做双目相机的标定。而现在最著名的标定方法是“张正友标定法”,它通常要求拍摄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几十张下面这种棋盘格的照片,然后通过特定的最优化迭代求解,获取到相机的内外参数。

这种标定方法,配合到高精度的棋盘格,可以获取到比较准确的标定结果。然而在手机的生产过程中,它却是不太现实的,因为繁琐、速度慢——你想想自己拿着手机拍十张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棋盘格的图片需要多久。

我举个实际的例子,2021年5月21日,小米手机通过官方微博正式宣布,小米11系列全球销量突破300万台。这只是一个厂家的一款手机,所有手机厂商在同一段时间需要在工厂生产的手机何止千万台,如果都需要采用这种复杂的标定方式,那么无论哪个工厂的产能都会爆仓。于是,算法提供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张正友标定法作出改进,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提高效率,现在据我了解手机的生产工厂可以稳定达到10到15秒的时间内标定两台手机的速度。

2.4 图像渲染

我们刚才讲述的内容总结如下图红框所示,最后一步COC计算得到的结果会送入到图像渲染模块,最终渲染出人像模式下背景虚化的图像。

然而,即便是有了准确的COC图,在图像渲染部分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

  • 速度,如何在很短的时间(高端手机几十毫秒)内完成现在动辄上千万像素的图像
  • 美观性,如何尽量逼近真实单反所拍摄的图像

为了提升美观性,通常是通过CoC的尺寸生成足够逼真的模糊核,然后对图像进行卷积操作来得到。最基础的做法是用纯圆形的模糊核:

虽然这样已经足以得到还算OK的渲染图像,然而真实的单反的模糊核有一些特点,无法用简单的圆形模糊核来模拟:

  • 前景和后景的模糊核形态不一致

比如下图展示了单反的前景模糊核和背景模糊核在色散、透明度等方面的不同。

  • 单反采用的镜头的机械结构,使得很多时候模糊核是非圆形的,下面是示意图:

另外,简单的卷积渲染得到的图像会在主体和背景的交界处,产生一种颜色泄漏的现象,如下图所示,非常难看。这是因为简单的卷积操作将位于主体和背景的像素加权平均到一起导致的。

当用物体的深度为基础计算加权权重后,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当然这也就带来了一定的计算量:

刚才提到了速度,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卷积操作,其计算量可以不严谨的表示为O(W*H*m*n),其中W为图像的宽,H为图像的高,而m和n则分别为卷积核的宽高,所以其计算量是很大的。于是就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在保持美观的情况下,提升速度。我在参考资料中放了一篇这方面的综述,供你参考。

三. 总结和前瞻

正如我在上面讲到的,一个对最终消费者来说看起来很简单的功能(甚至被很多人忽视的功能),其中却包含了好几个非常重要和基础的计算摄影的组件。

从一开始的HTC One M8,到现在的华米OV以及苹果的旗舰机器,产业界的各个角色一直在致力于将人像模式

模式越做越好,越做越实用。这里面包括了很多人的不懈努力:手机厂商作为客户一直在努力提出更高更贴近用户的要求,算法公司不断在努力给出更高效、更完美的解决方案,镜头模组厂不断努力生产更有利于最终效果的双摄模组,手机生产工厂则不断提升标定的准确度和效率。我很荣幸作为算法公司的一员,参与到了整个产业界从零开始精益求精打磨这个功能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体现出来了所有这些组织和个人的工匠精神

在手机工业界不断打磨更好的基于双摄的成熟的人像模式的同时,工业界和学术界也在不断的推出更前沿的技术方案。比如传统上,我们需要通过双目立体匹配获取到场景的深度图,因为正如我前面所述,传统计算机视觉理论认为我们无法通过单个相机恢复出场景的深度。然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单个摄像头,通过深度学习训练,获取到场景的深度图了,就像下面的样张:

目前单目的深度算法还无法得到非常精细的细节,但是它却是颠覆性的技术,能解决现在双目立体匹配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特定客户项目上部署量产了这个功能,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将来它很可能用于更多的手机项目。

另外,学术界走得要更远一步。比如AIM Rendering Realistic Bokeh Challenge,已经举办了两届。 这个比赛要求算法输入单帧图像,然后通过运算直接输出符合真实美感的背景虚化图像——这要求深度图计算,甚至最终的渲染都直接是在单张图像上进行的,大多数参赛队伍选择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案。虽然当前我们看到的结果还有诸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但这焉知不是下一个爆发点?

小小一个功能,竟然引来这么多人的努力,使用了这么多高级的计算摄影的技术手段,确实让人感到惊讶。现在这个过程中的成果,例如准确的立体匹配或单目深度获取技术,显然是可以外溢到别的领域,例如自动驾驶领域的。期待看到技术的不断进步!

本文写作过程中,获得了好些同事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另外感谢美女模特提供了素材,整个文章的颜值都提升了不少

本文同步发表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知乎专栏“计算摄影学”,欢迎扫码关注,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四. 参考资料

  1. 专业评测网站dxomark.com上的华为P50Pro的人像模式所拍摄的照片
  2. Holopix50k: A Large-Scale In-the-wild Stereo Image Dataset
  3. 在背景虚化这件事上双摄手机距离相机还有多远?
  4. Masaki Kawase, Recipes for Optical Effect System Design, Real-time Rendering of Physically Based Optical Effec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IGGRAPH 2015 Course
  5. Masaki Kawase, Making Your Bokeh Fascinating, Real-time Rendering of Physically Based Optical Effec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IGGRAPH 2015 Course
  6. Stanford 2010 Winter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CS 448A, Limitations of lenses
  7. 31. 镜头、曝光,以及对焦(上)
  8. Stefano Mattoccia, Stereo Vision: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9. Neal Wadhwa et al, Synthetic Depth-of-Field with a Single-Camera Mobile Phone, 2018
  10. AIM Rendering Realistic Bokeh Challeng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手机摄影想要拍出虚化背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景深效果”),其实有很多方法,并非只有昂贵的单反才能做到。说到底,虚化背景是为了突出主体,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和艺术感。下面我就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让你学会,而且这篇文章绝对是咱中国人自己写的!一、 认识“景深”这个东西,它才是虚化的灵魂!在你开始捣鼓手机怎.............
  • 回答
    告别“随手拍”,让你的手机照片瞬间“高大上”!谁说手机拍不出惊艳大片?别再让“随手拍”三个字拉低你照片的质感了。掌握一些小技巧,即使是通勤路上、午后咖啡馆,你也能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高大上”级作品。下面,就来聊聊怎么让你的手机摄影瞬间“脱胎换骨”,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一、 构图先行,细节决定成败“高.............
  • 回答
    手机摄影的极致追求:我心中的那些“ 순간 ”手机摄影,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就是随手拍拍,记录生活。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种语言,一种捕捉稍纵即逝的美好,一种将平凡瞬间升华为艺术的魔法。而“极致”,在我看来,并非是器材的堆砌,而是对光影、构图、情感的深刻理解与驾驭,是能让那块小小的屏幕,迸发出令人惊叹的.............
  • 回答
    哈哈,你这个想法真是太棒了!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我跟你一样,每次用手机拍出惊艳的照片,都会忍不住想:“要是这套厉害的算法能用在我那台全画幅微单上,那得拍出什么神级作品来啊!”这绝对不是什么异想天开,而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方向,仔细想想,真的可以“直接起飞”!咱们先掰扯掰扯,手机摄影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法.............
  • 回答
    华为nova 3i被爆出使用单反照片充当手机前置摄像头自拍的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关注且引发争议的话题。这涉及到营销诚信、消费者权益、技术呈现以及品牌形象等多个层面,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事件回顾与核心指控:简单来说,该事件的核心指控是:华为在宣传其nova 3i手机的“AI美拍”功能时,使用了由专.............
  • 回答
    一款“勇士”的尝试:诺基亚 9 PureView 的 MWC 2019 亮相与市场反响2019 年的 MWC 大会,在群雄逐鹿的智能手机市场中,诺基亚却以一种略显另类的姿态登场——他们带来了当时被誉为“拍照怪兽”的诺基亚 9 PureView,一款拥有多达五颗后置摄像头的手机。这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巨大.............
  • 回答
    手机摄影,如今已然成了大家聊起手机时绕不开的话题。无论你是在刷短视频,还是在看科技测评,亦或是跟朋友闲聊,总会有人提起:“这手机拍照真不错!”、“这个新出的手机,镜头又多了一个!”。这股风潮,一股脑儿地把手机厂商们都吹向了“摄影”这个方向。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大家越来越看重手机的拍照能力,厂商们也乐.............
  • 回答
    华为 P50 系列手机的影像系统,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和大胆的尝试。尤其是那套“黑白+彩色主摄,6400万像素潜望长焦”的组合,足以让一众摄影爱好者们眼前一亮,也奠定了它在手机摄影领域的标杆地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套影像系统到底是怎么玩的,又有什么过人之处。一、色彩与细节的“.............
  • 回答
    近日,关于小米下一代旗舰——小米10 5G手机的爆料可谓是铺天盖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详细的规格信息被曝光。如果这些信息属实,那么小米10无疑将再次在高端市场掀起一场风暴,尤其是在屏幕、影像以及价格方面,都展现出了小米一贯的性价比策略和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屏幕:90Hz刷新率带来的流畅新体验.............
  • 回答
    vivo X70 系列在影像技术上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尤其是在四摄全焦段都配备光学防抖这一点上,这绝对是手机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技术上的突破与意义: “全焦段”的定义与价值: 传统意义上,手机的“全焦段”通常指的是超广角、主摄、以及长焦(.............
  • 回答
    想找一个拍摄手法好的摄影师?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就像你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对的人一样,需要点技巧和耐心。别急,我来给你捋一捋,保证让你心里有数,找到那个能用镜头讲故事、捕捉灵魂的“他”或“她”。第一步:明确你的“好”的标准“拍摄手法好”这几个字,说白了,就像一道菜,每个人心中的“好吃”标准都不一.............
  • 回答
    手机摄影是否即将取代单反摄影,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手机摄影的飞速发展及其优势: 便携性与易用性: 这是手机摄影最核心的优势。手机几乎人人携带,随时随地可以拍照,无需额外负担,学习成本也极低。这使得摄影变得更加普及和日常化。 .............
  • 回答
    手机摄影,想玩得溜,可不是简单按下快门那么简单。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手机拍照方便就行了,但慢慢摸索,才发现这小小的设备里藏着大文章。今天就跟大家伙聊聊,我这些年玩手机摄影积累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到你,咱们一起把手机里的“照片大师”唤醒!一、别小瞧了基础,基本功是王道1. 对焦,真的比你想的要重要.............
  • 回答
    有些老一辈的摄影师,或者说那些对摄影有着深厚传统认同的人,对于手机摄影的进步,确实存在一些抵触或者不肯完全承认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全然是“门槛”问题,而是涉及到他们对摄影的理解、对器材的感情,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某种判断。首先,得承认,摄影这门艺术,尤其是早期,与“技术”和“设备”是高度绑定的。胶片时代,.............
  • 回答
    想提升手机摄影水平,离不开强大的后期 App。市面上确实有不少好用的工具,各有侧重,能满足你从小白到进阶的各种需求。下面就来给你扒一扒那些让我爱不释手、并且真心觉得够“料”的手机摄影及后期 App,保证没有那些空泛的 AI 报告感,全是实打实的体验分享。 手机摄影 App:前期“捕捉”灵魂的关键在谈.............
  • 回答
    我手机里保存着不少家乡的山山水水,每次翻出来,总会有些小小的感动。这种感动,不仅仅是来自于眼前这片生养我的土地,更是来自于那份“原来我手机也能拍出这样的美景”的惊喜。说起来,最早对手机摄影产生“哇塞”的感觉,大概是在几年前,我去爬家乡附近的一座叫做“九峰山”的山。那是个秋天的早晨,我天还没全亮就背着.............
  • 回答
    手机拍照/摄影,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毕竟现在谁出门不带个手机,谁又不想随手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呢?要我说,选手机拍照,可不是简单看个像素数值就能定乾坤的,背后涉及的技术和体验,那是门道十足。先来说说我个人在选择手机拍照/摄影时的几个核心考量点:1. 主摄的“底子”有多大,素质有多稳: 这就像相机.............
  • 回答
    朋友你好!看到你想玩摄影的心思,非常能理解你作为穷学生想在有限的预算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心情。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咱们今天就敞开了说,看看相机和手机到底哪个更适合你。先来说说手机摄影,这是最接地气的选择。优点嘛,那可真是太多了: 价格门槛最低: 你现在手里就有一部手机吧?那就已经是最基.............
  • 回答
    看到你用手机拍出这样的作品,我必须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棒的起点,绝对不是一般初中生能够达到的水平! 你在构图、色彩、光影以及捕捉瞬间上展现出了相当的天赋和努力。那么,这个水平跟专业摄影师比肩了吗?坦白说,现在还不能完全说比肩专业,但你的作品已经具备了很多专业摄影师追求的特质,而且是你这个年龄段里非常.............
  • 回答
    关于“多主摄融合计算摄影技术”是否会成为手机影像发展的新趋势,我的看法是:很有可能,而且已经开始显现出这样的苗头,并且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将会看到它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理解为什么,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个技术的核心:1. “多主摄”:不再是简单堆砌传感器过去,手机厂商在“多摄”上,更像是在拼凑,比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