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有什么心得?

回答
手机摄影,想玩得溜,可不是简单按下快门那么简单。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手机拍照方便就行了,但慢慢摸索,才发现这小小的设备里藏着大文章。今天就跟大家伙聊聊,我这些年玩手机摄影积累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到你,咱们一起把手机里的“照片大师”唤醒!

一、别小瞧了基础,基本功是王道

1. 对焦,真的比你想的要重要: 很多人拍糊了,第一反应是手抖,但有时候,是手机没对准你想拍的主体。点屏幕对焦,这是最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如果你想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可以试试“中心对焦”,然后手动调整曝光。比如,你想拍一片叶子,就点叶子,如果背景很亮,叶子可能就有点暗了,这时候就可以长按屏幕,然后往下滑动,适当降低曝光,叶子上的纹理就会更清晰。别怕麻烦,多试几次,你会发现,原来照片的立体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2. 曝光,是光线的魔法棒: 手机的光线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但有时候还是会“瞎”。遇到逆光,主体容易黑成一片;遇到强烈的侧光,一边亮一边暗。这时候,手动调整曝光就显得尤为重要。还记得我第一次拍日落,手机直接把整个天空拍成了白茫茫一片,啥都没了。后来才知道,要是在日落的时候,拍天空的光线过曝了,就得往下滑动,降低曝光,这样才能保留下天空的色彩和落日的光辉。同样的道理,拍人像,如果背景太亮,人脸容易黑,手动降低一点曝光,人脸就会有细节。别只看屏幕亮不亮,要看你想要表现的部分有没有“看清楚”。

3. 构图,照片的灵魂: 这点听起来有点虚,但实践起来却很有感觉。
三分法: 这个不用多说了,把画面分成九宫格,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或者放在线上,会让画面更耐看,更有引导性。比如拍风景,把地平线放在上面三分之一或者下面三分之一,而不是居中,画面就不会死板。
对称与平衡: 有时候,对称构图也能产生一种稳定、和谐的美感。比如拍建筑,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让建筑的两侧在画面中形成对称。实在不行,就想想怎么让画面看起来“不偏不倚”,就算不是严格对称,也要有视觉上的平衡。
留白,让画面会“呼吸”: 我发现很多初学者喜欢把画面填得满满的,生怕浪费一点空间。但有时候,适当的留白,让主体周围有一些空白,反而能突出主体,让画面更有意境。就像留给观众一点想象的空间。
引导线: 马路、河流、建筑的线条,都可以作为引导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我经常在拍街景的时候,会利用街道的延伸感来构图,让观众跟着线条一起走到画面深处。
框架构图: 利用门框、窗户、树枝等作为前景,把主体“框”起来,能增加画面的深度和趣味性。这就像给你的照片加了个天然的相框,效果很棒。

二、善用手机的“隐藏技能”

1. HDR模式,是你的“光线救星”: 很多人不清楚HDR是干嘛的,简单来说,它就是拍三张不同曝光的照片,然后合成一张,这样亮的地方不会爆,暗的地方也看得清。在光线反差大的场景,比如窗户外面很亮,屋子里面很暗的时候,开启HDR,你会发现画面细节瞬间丰富起来。但要注意,拍运动的物体时,HDR可能会有残影,所以要慎用。

2. 人像模式,不只是虚化: 现在手机的人像模式越来越智能,不仅能虚化背景,还能识别轮廓,调整光效。我发现,用人像模式拍人,比直接拍,人物和背景的区分度会更好,照片的立体感和专业感会提升不少。而且,现在很多手机的人像模式可以后期调整虚化程度和光斑效果,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别只停留在“大光圈”,试试那些模拟不同灯光效果的功能,比如“舞台光”、“轮廓光”什么的,给你的照片加点戏剧性。

3. 专业模式/手动模式,是你进阶的法宝: 这个模式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
ISO(感光度): 这个数字越小,画面越纯净,越不容易有噪点。光线好的时候,尽量用最低的ISO。光线暗的时候,适当提高ISO,但要小心,ISO太高噪点就会很明显,画面会变得粗糙。
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越快,冻结运动的能力越强。想拍下飞翔的鸟儿,就要用高速快门。想拍出丝滑的水流,就要用慢速快门(配合三脚架)。手机上一般有“运动模式”或者“夜景模式”会自动调整快门,但专业模式可以让你完全掌控。
白平衡(WB): 这个是调整照片色彩倾向的。比如,在室内暖光下拍照,画面可能会偏黄,这时候调高白平衡(往蓝色方向调),照片就会更接近人眼看到的真实色彩。在户外,不同时间段的光线颜色也不同,手动调整白平衡能让色彩更准确。我有时候拍花,会根据花的颜色调整白平衡,让花瓣的颜色更鲜艳、更真实。
对焦模式(手动): 专业模式下,你还可以手动对焦。这在光线不足或者主体和背景反差不大的时候很有用。通过放大画面来精确对焦,确保你想拍清楚的部分绝对清晰。

三、后期,是让照片“活过来”的催化剂

1. 裁剪,让画面更精炼: 很多时候,拍完的照片可能构图不太完美,这时候裁剪就能帮你大忙。可以去掉不必要的元素,让主体更突出,或者调整画面比例,使其更符合你的审美。别怕裁剪,有时候一个好的裁剪能让一张平淡的照片变得精彩。

2. 亮度、对比度和饱和度,是调整照片情绪的钥匙:
亮度: 微调亮度,让画面明暗适中。
对比度: 增加对比度,可以让画面更鲜明,有力量感。降低对比度,会让画面更柔和,有朦胧感。
饱和度: 适度增加饱和度,可以让色彩更鲜艳,吸引眼球。但过度饱和会让画面失真,变得不自然,要小心。我经常用这个来调整人像肤色或者风景的色彩。

3. 白平衡和色调,是照片风格的塑造者: 如果你觉得照片的色彩不对,可以尝试微调白平衡。色调则可以给照片增加冷暖的感觉,比如增加一点蓝色会让画面显得冷静,增加一点黄色会让画面显得温暖。

4. 降噪和锐化,让细节更完美:
降噪: 如果照片噪点太多,可以适当使用降噪功能。但要注意,降噪过多会让画面细节丢失,所以要谨慎使用。
锐化: 适度锐化可以提升照片的清晰度,让细节更突出。但过度锐化会让画面出现不自然的“锯齿感”。

5. 创意滤镜和局部调整: 现在的修图软件有很多滤镜,但别盲目使用。可以根据照片的风格,选择一两个搭配的滤镜,或者只用滤镜来微调整体色调。更高级的是利用局部调整功能,只调整画面的一部分,比如提亮人脸、压暗背景,或者突出某一个颜色。我经常会用Snapseed的“画笔”功能,来提亮眼睛或者给天空加一点色彩。

四、一些进阶的小技巧和观念

1. 多去观察,养成“摄影眼”: 摄影不只是按下快门,更是对世界的观察。走在路上,多留意光线、色彩、形状、线条,它们是怎么组合的,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有时候会在某个地方待很久,就是为了等一个好的光线或者一个有趣的人物出现。

2. 多看优秀的摄影作品: 看看别人的照片是怎么拍的,他们是怎么构图、用光的。可以从网上找一些摄影师的作品,或者关注一些摄影账号,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

3. “少即是多”的原则: 很多时候,一张照片只需要一个明确的主体。不要把太多元素塞进一张照片里,让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4. 学会讲故事: 一张好的照片,不仅仅是好看,更能传达一种情感,或者讲述一个故事。想想你想通过这张照片表达什么?是喜悦、是宁静、是神秘,还是别的什么?

5. 坚持练习,最重要: 别怕拍得不好看,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练习。不断地尝试、犯错、总结,你的手机摄影水平自然会越来越高。我刚开始拍,很多照片都惨不忍睹,但坚持下来,慢慢就有感觉了。

总之,手机摄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别被“手机”两个字限制了你的想象,它能拍出多么惊艳的照片,全看你有多用心。希望我的这些心得能给你一些启发,拿起你的手机,去记录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获得不少朋友的支持和关注,又去多回答了几个摄影方面的问题:

如何增加instagram的粉丝?

怎样在雾霾天中,拍出好的外景照片?

Instagram 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摄影师?

反光倒影的摄影怎么拍?

求教手机抠图APP技巧,不是电脑的那种photoshop?

脑洞大开的360度球状全景照是怎样拍出来的?

-------------------------------------------

可以在几个方面练习:构图,颜色(黑白,单色),创意,APP工具, 最后是摄影观


  • 构图:结构是图片的骨架

当手指滑过instagram, path, pinterest的瀑布流,骨架往往是吸引人眼的第一因素。小时候学习绘画时最开始就是练构图,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立体感和纵深,这是美术的基本功。

另外,经常拿建筑来练手,可以提高对空间和构图的透视能力。有个小tip,拍照时注意对于黄金分割,1/2, 1/3的一些特别的点位的注意。


建筑中蕴含太多构图美学,我一直相信能发现线条之美、框架之美的人才能拍好图片。尤其是我们大部分时间是穿行在城市中,发现周遭建筑之美比较容易,能练习观察能力。

下面这张拍于陆家嘴,《MIT Tech Review》(《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编辑看到后希望能使用,因为手机图片像素无法满足杂志高清要求,重新拿单反再拍一模一样的一张,成为2013年9月刊主题图。


  • 颜色:色彩是框架的外衣,

模特身材好,也要好衣服来衬托。有好的构图感很重要,然而摄影是色彩艺术,要有对于颜色的敏感度。


上图这个构图整体是蓝天线/居民楼/黄色桥栏/灰色地面, 四个节面分层明显,色彩填充框架,体现比较匀称的整体效果。中间红衣小童在整体框架中凸显出来。

好吧,事实上,我觉得这个图层次稍微多了,如果拍照时再低下身,让桥栏挡住房子,只有蓝黄灰三层会更好。或者只有蓝黄2层更好。这是手机随手拍照的缺憾美。


色彩随沟通有规则的变化也容易吸引视觉的注意。比如相当多的摄影师钟情于螺旋状楼梯独特形状,跑遍世界寻找这种构图。 下面这张拍于上海商城,仅仅3层,但在我的instagram, Flickr, path上点击,赞都很高,这也得益于它内部色彩的设计,底部的灯饰散发的光晕与地毯,墙壁的底色相得益彰。


说到色彩,要提特别的几个点:

  • 黑白:最简单的也最复杂的 Less is more

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杀手里昂在培训小萝莉时说“会用匕首的杀手才是最顶尖的”。在这里我觉得会用黑白的摄影师必定是高手。

我相信黑白美蕴含中国阴阳美学。它剔除了色彩的影响,要完全靠物体阴暗关系来表达,貌似最简单,但其实是最能体现构图和创意的表现方式,把握好了表现力超强。


上图是表达时间的,随手拍于某大超市,拍完后觉得实在不好突出关于时间的亮点,当黑白影像出现在脑子里时,就有单一的艺术美感,黑白照片拍的是灵魂

  • 单色(黑白色突出某特别颜色)

单色有非常强的突出效果。下图是拍于2014年2月上海下雪时,目前为止我收获LIKE最多的一张图。通过color splash的一些APP将整体调成黑白,然后突出人、物的色彩。


  • 创意

这个词有点伪命题,摄影本身就是创意。但除了上面的技巧,还是要些小聪明的

举例:下图拍于陆家嘴高层建筑,因为隔着很厚的脏玻璃而且有点雾霾,拍得相当不好,但当把它倒立之后,马上就有电影《逆世界》《盗梦空间》《全面回忆》的感觉,脏玻璃和雾霾以及乱糟糟光线造成的粗略画质反而为图片添加未来时间科幻感觉。

这张图正看的话质量奇烂,但反转后反而成为我instagram上点评和LIKE最多的图片之一

创意:一些场景巧妙利用

这张是下雨时的倒影,如果全幅看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截取其中一部分,并利用单色凸显的color splash效果,呈现的就是江南春雨的感觉。请反转屏幕看就明白了。

借用前景道具:因为正门用铁链拦着禁止行人通行,就借用了下... ...

事实上这种类似的手法和主题可以经常套用下,比如下图是2013年春拍,是类似的主题:None can Lock the Spring



创意:场景的设计

对于摄影师来说很多时刻(moment)是设计不来,好作品往往是光影、人物等的巧合。然而如果有好的构思,就可以提前设计。

下面这张拍于2013年8月的强光天,8:30出上海南京东路地铁时脑子还在想一张广告图片,突然看到路面上对面建筑反到路上的光线,倾斜着投入建筑的阴影里,非常像是摄影棚的光线,于是拿出手机想拍张骑行的自行车光影,刚刚好就有位女生踏入这光线,无意中就抓拍,仅此一张。

下面这张拍于上海人民广场。有段时间在拍圆形的元素,看到地板上的大圆当然不愿错过,但人民广场人太多,希望等到一个人站到圆心是很困难的,(关键是我通常一个人,没有模特可摆拍),这张差不多等了20多分钟,(请忽略腿型,实在等不起了)



工具:各种APP

如果想PK单反的话,要会几个APP,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Instagram自身的滤镜已经相当好了,可以用Snapseed来调各种图片,以前还用过path来调图。

整体黑白而突出某个单色,这个叫color splash,可以搜到几个不同APP,如ColorBlast, Instasplash等

其他... ... 就没有了其他:) 也不需要了。我下载使用过上百种图片编辑APP,但到最后还是用这几个,18般武器,一种玩好就是高手。

下面这张就是仅仅使用了color splash和Snapseed,并利用地板的反光。

对于APP的熟练使用是手机摄影最后的关键步骤,当一张不怎么样的图片构思出现时,你能马上想象到如何去调整它。


还有一些特别的APP,但我认为对图片改变太大,已经超过了摄影的范畴。

比如下面这张由APP TinyPlanet实现,对于表现宏大的场面非常有意思,有超级鱼眼功能,但变形过大,事实上和摄影水平没有关系了。偶尔用用,just for fun.

城楼这张在1年前就构思好了,后来到出差到北京后碰到难得的超级蓝天,分分钟就完成这张图。


其实手机摄影还有很多好玩的技巧,以后慢慢分享,但玩过这几年后,慢慢就明白摄影的真谛。

最最重要的——摄影观

在我办公司楼下有位每天早晨都练水字的老先生,也是摄友,他9年时间寒暑不惧在练习《兰亭集序》那324个字。我拍下面这张图时,说我在拿手机玩,每天都瞎玩,可比不过他的单反,他以英文告诉我他的摄影观:it is not about expensive cameras but the man behind the camera.

你的摄影观是什么?你希望通过你的摄影作品表达什么?

我觉得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单幅的图片比较容易会有亮点,但在提高摄影技巧的同时,将你对事、人、物外部世界的的理解,完美地通过影像表达给更多人,引起共鸣甚至共振,这才是摄影师要一直追求的事情。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编辑、导演和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相信每天都有一个时刻是值得记录,并值得分享的。


自从2011年开始玩手机拍,2012年至今一天不落地玩手机拍已经超过千天了,每天都会记录一刻在:我的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lawrenceim 下面是2013和2014年我的top5图片,进入2014年突然发现国内玩instagram的越来越多了,也获得了2万多粉丝的关注。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希望和大家共同进步。

-----------------------------------------------------------------------------------------------


statigram best moments instagram.comLawrenceim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3NjIwNDI0.html


2014 Best Moments on instagram http://v.qq.com/boke/page/b/z/2/b0143nflfz2.html

其实在手机拍照圈子里有很多高手,但是并未被大家注意到,这就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如何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如何增加instagram的粉丝?


照片没整理,放在 第二季下面。




其他关于手机拍的拙作:


作为分享主义者(sharism),我的所有互联网发布的图文均遵从CC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的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lawrenceim 和微博Lawrence治钧的微博

user avatar

本文被多个微信号盗用,转载请私信联系!

—————原回答分割线——————

既然是心得,那么我便不摆出一个完整的手机摄影学习构架了。我以下几条,分别从观念、操作、练习几个方面进行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突破这样的困境——道理我都懂啊,就是出片不满意。

本人在IPPA,MPA,MIRA三项重要的国际手机摄影大赛中都获过奖,下面这几条对于我从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到受到一些国际赛事的承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

获奖作品

在这个回答里有总结)

提纲:

1 手机摄影几个有益的练习

2 本人常用的几个简单技巧

3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的几个观念性问题

▲韩松 / 摄 iPhone7p。巴郎山。

文章略长,建议看完。恐消化不良者可以去专栏看文章,下面提到的问题后续会专门撰文解说。

手机摄影 - 知乎专栏

—————分割线——————


PART 1

/ 手机摄影几个有益的练习 /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需要经过一些练习,将观念、观察和后期技术内化。

1.1 对一个场景多加研习

面对同一个拍摄对象,我通常一个人做头脑风暴。

举个例子,获得2015年人物类金奖的那张照片,前后我进行了这些尝试。

(关于这张照片更详细的解读见专栏文章

一张IPPA获奖照片的工艺全解析

▲韩松 / 摄 iPhone5c,一个场景的多种尝试,尝试不同的角度,等待鸽子合适的分布情况

▲韩松 / 摄 iPhone5c, 这张不错,红房子排列很有节奏感,但是鸽子分布还欠一些

▲韩松 / 摄 iPhone5c,这张更好一点,不过头戴黑纱的女人和鸽子的分布有点冲突


▲韩松 / 摄 iPhone5c,试试调成黑白呢?好像还是有红色画面会更好

▲韩松 / 摄 iPhone5c,就它了。主题明确,鸽子的形态有张有弛。

此片获得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

拍一个东西,不停地拍,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地拍,是因为不可能有人物正好出现在你所要的三分点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对称的场景来让你捕捉,神奇的光线不会乖乖地毕恭毕敬地投射在你身上。

对称、对角线、黄金分割构图,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颜色的获得是靠观察的挖掘,还是靠后期的调谐?一个决定瞬间,是设计场景等待而来,还是包括场景都是一瞬间的事?这些都不是看看微信文章和听我在这儿说几个技巧就能实现的。从技巧,到最后落到一张照片上,是需要操作流程的,我们需要反复琢磨这个流程。

这个方法很有益,无论是保证成片率,还是对我自己提高观察和拍摄水平。

比如最近的作品:

▲韩松 / 摄 iPhone7p ,里斯本街头,尝试不同远近,不同人物分布,不同的比例。拍摄中我在等待,也在思考。

▲韩松 / 摄 iPhone7p ,最后得到了人物比例和形态都比较满意的一张

(文章后面还有这个场景的另一张输出哦,彩色的)


1.2 控制住几个关键几何位置


中心点, 三分点, 对称轴,引导线。以及由他们衍生出来的位置。

其实本质是还是用简单的骨架来练习那些已经说烂了的构图法则。如对称、对角线、网格、框景、三分法……

但!上面说的几个位置绝对不是摄影的必要法则!!!只是初学者比较容易控制,很快能出效果的“咽喉位置”,大家最开始可以从这些关键位置入手,做一些比较“直白”的简单关系练习,到后面,不自觉地在复杂的场景中也能运用了。

▲韩松 / 摄 iPhone6,日本高松。一点透视,对称构图,简单的关系控制了局面。

▲韩松 / 摄 iPhone6,日本京都。引导线构图,最常见的摄影简单构图方法之一

▲韩松 / 摄 iPhone7p,青海。控制了三分点的位置


1.3 模仿好的作品练习

尽管许多科班出身或是高屋建瓴的摄影师一再强调不要去模仿,不要去生搬硬套,但模仿好的作品对于帮助一位手机摄影者上路还是很重要的。真正需要我们慎重的,是选择模仿的对象,以及模仿的方法。

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取向决定了你模仿的对象。光就IPPA的评奖取向,“好照片”的取向应该是——通俗耐看,主题明确,略带深意的

举个例子:我“模仿”香港著名摄影师何藩的一张照片。

▲何藩 / 摄,香港。

▲韩松 / 摄 iPhone7p,里斯本。“模仿”了何藩,但是也有自己的考虑

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便是IPPA、MPA、MIRA主页上历年的而获奖照片,我建议是近三年的,因为头几年的风格略非主流。不建议模仿:网红的糖水照,甜腻得发紫的食物摄影,以及这种小中产审美趣味的背景虚化。

模仿不是表层模仿,最好从构图,色彩,场景三个方面来解读(暗扣了之前提到的三大构成学习)。这些照片是否用到了什么构图模式?如果不明确,那么是哪个部分让照片变得精彩?色彩是用到了对比,还是调和?场景和主题的关系如何解读?

Michal Koralewski / 摄, 上图是去年IPPA金奖得主的照片。IPPA官网上的获奖作品是不错的参考材料。


1.4 抽象练习

试着让所见和拍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所拍即所见”是手机摄影最方便之处,也是最容易因为惯性而让照片变得平庸之处。抽象练习,帮助我们逃离这种惯性。

▲韩松 / 摄,iPhone6 。像拍建筑一样拍钢琴,而不是具象地表现之

▲韩松 / 摄 iPhone7p,川藏线,抽象的风景 。


————————————

PART 2

/ 本人常用的几个简单技巧 /

一大阻碍手机摄影水平提高的原因就是,“所拍逃不出所见”,不会归置、提炼和控制。以下几条操作技巧,是我经常提醒自己要遵守的,简单的,却又常常被初学者忽略的法则

2.1 摆端正了

我们观察世界,头稍微歪一点,不会觉得世界是倾斜的。而对于照片来说,地平线的一点歪斜都会被敏感地感知。所以摄影操作的开始不是去寻找那些莫名其妙歪歪斜斜的“创新”,而应该是把手机摆端正了,老老实实,轻松明快而又坚定地拍下场景。

去看看2016年IPPA的获奖作品吧,至少一半以上遵循这个原则。

这意味着你要做到:让水平线条水平,让竖直线垂直,不能让竖直线垂直的时候至少保证水平线水平。

这还意味着,即使你要仰视,俯视,要摆正、端平手机

▲谭凌飞 / 摄 ,iPhone6,日本金泽。端正,摆直,让建筑自身的美说话。

▲谭凌飞 / 摄 ,iPhone6,香港。尽管街道元素复杂,但是依然需要坚持横竖线条是否摆正了

此片获得2016年MPA 街道类荣誉奖

摆端正不是金科玉律,你可以说荒木经惟、森山大道有大量歪歪斜斜自然的、放松的、充满力量和冲突的照片。这里说的摆端正是要避免那些尴尬的歪斜,以及对拍摄场景的心中有数


2.2 强化母题

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母题。一个物体,一道光线,单个人,某种植物,等等。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他们以某种方式强化。

这种重复可以是直白的:可以是事物的完全重复、渐变、节奏。差别很小的东西,以一定的方式并置,这是一种安全的、主题明确的、成功率极高的构图方式。

某种色系的联系、光线的某种散射,软硬程度,方向,质感……一切一切都能成为母题的重复元素。

▲韩松 / 摄 iPhone7p, 波尔图街头,通过建筑外立面的母题重复让画面充满了节奏感

▲何藩 / 摄 尽管人物各不相同,凡是我们依然能感到它们是强有力的母题语言


2.3 放低和紧贴

这个方法能体现手机轻薄方便的优势,我在许多地方都提到过。前面说到了手机镜头和人眼的近似性,也提到了我们提倡的“照片的陌生感”。

放低和紧贴就是最方便的方法,用手机探索人眼不能达到的视角,以获得陌生感带来的冲击。

你可以如蚂蚁一般看到地面的质感,如小动物一般和宠物交流,如同微尘一般窥探一滩水中反射出的广阔世界……

▲韩松 / 摄 iPhone7p,法国国家美术馆,贴近水面

▲韩松 / 摄 iPhone6,香港


2.4 别拍全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照片之外的部分会在观看者的脑海中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自行“补全”。这无疑给了照片和观赏者一个“交流的机会”,通俗地说就是给了我们们“更多想象”。

不拍全,只拍所见事物的一部分,能让表现对象更情切、画面更饱满、更充满不平衡的张力

▲韩松 / 摄 iPhone7p,莫斯科

▲韩松 / 摄 iPhone6,北京鸟巢


▲韩松 / 摄 iPhone5c,不拍全人物,更有一种“闯入性”的侵略感。


————————————

PART 3

/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的几个观念性问题 /

一般人认为,对观念的思考是艺术家才需要做的事情,作为普通的手机用户只需要学会按快门、构图、后期,拍出喜闻乐见的“好看”照片即可。殊不知,即使只想拍出视觉上“好看的照片”,恰恰不只是操作、法则和后期技巧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3.1 找到自己兴奋点

“如果你喜欢拍照,那么你一定不是喜欢拍照本身,而是存在一些你特别有冲动记录下来的东西。”

这便是自己摄影的兴奋点。

在我理解中, 摄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达的是你的生活,是你的视觉审美情趣。

手机摄影最好的做法是多拍熟悉、能够容易得到自己和能很敏锐觉察到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最容易代入我们的情感,同时也最能反映我们知识结构的和生活阅历的与众不同最能激发我们的拍照冲动。手机摄影要出好片,不应该是看到别人的好片就去拍,而是看自己生活经历着什么,什么让自己有拿起手机拍下来的冲动

以自己为例子。原画册工作室有建筑学背景,同时也是城市旅行爱好者,所以我们的作品大多是建筑、城市、人文。我们熟悉和喜爱。因为我比一般人更懂得发现建筑的美,比喜欢自然风光的人更能在城市的活力中找到乐趣。

▲谭凌飞 / 摄 ,iPhone6,京都火车站空间。

此片获得 2016年MPA 建筑类荣誉奖

▲ 韩松 / 摄 iPhone 7p,巴塞罗那街头,建筑外立面的几何形体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明暗面

▲ 韩松 / 摄 iPhone 7p, 里斯本街头建筑

▲ 韩松/摄 iPhone 7p , 玻璃金字塔


▲ 韩松 / 摄 iPhone 7p,巴塞罗那街头


著名手机摄影师刘辰(

Cocu Liu

)曾生活在芝加哥,他便把芝加哥这座城市的冷峻和繁华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体育老师张煜(

我的照片是体育老师拍的

)来说,他的日常生活是一群孩子的体育课,所以他能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表现得真实动人。

其实,大千世界有那么几样东西能让我们兴奋便足矣。你的是什么呢?


3.2 提升审美

“审美不能量化,但绝对有规律。”

我是这样理解审美的:它有规律,你可以去学习和掌握它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无法被量化。一个美的东西,一定能用某种规律来解释;但你运用某种规律,却不一定能创造美。审美有天赋部分,也有熏陶和培养的部分。

我认为摄影爱好者要面临两个审美问题:

a.知道某件东西能否能称为美-为自己的摄影确立目标

b.能分析这件东西为什么美-为自己都摄影提供解决方案

大多数手机摄影用户其实是没有精力来进行系统的审美训练的。审美方面的基本训练我有些建议:

练习一:学习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基本原理,基本了解审美中的“规则”问题;

练习二:从“喜闻乐见”视觉作品学习:国家地理经典摄影,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电影,名画,获得至少是正确的,最易理解的美的信息输入;

练习三:试着用练习一中所学解释练习二中的东西;

练习四: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生活,看看自己对美丑是否有不同的想法了。

▲ 韩松 / 摄 iPhone 7p,波尔图。

这样比喻吧,美丑之差是红与黑之差,审美高下是深红和浅红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判断红黑,然后尽量多地拿捏红的深浅。并且能简单地批评深浅。


3.3 远离刻奇

“对被广泛倡导的东西保持怀疑。”

在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到了刻奇(Kitsch)一词。这个词被翻译为“媚俗主义”。手机摄影作为典型的受众极广的大众艺术爱好,每天都有无数照片被创造和传播,大众的传播帮我们筛选出受欢迎的照片,这些照片“总不会错”,但后者的刻意模仿便“有可能错”。

如果只想拍“不会错的”“还比较好看的”照片的话,那就把刻奇进行到底吧:去中国最佳100个观景点,去学老法师打鸟拍荷花(手机通常完败他们的长镜头),去按网红的构图和后期拍糖水照,去街头拍老头老太太记录“历史的痕迹”。

如果要提高手机摄影水平,记住刻奇的存在,避免之。

好吧我说人话:尽量拍审美观正而具有一定陌生感的照片。


举个例子,我们搜百度图片看看大家是怎么拍高迪的作品巴约之家的:

具有陌生感的照片,具有鲜明的特征:

▲ 韩松 / 摄 iPhone 7p 高迪的巴约之家,用最简单的黑白灰加上线条与几何形体来表现,巧妙的地避开了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刻奇”的拍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还有重庆,百度图片上的是:

好吧虽然有的比较炫,但对摄影来说真的没有太大价值。于是这样来表现:

(链接:

怎样在雾霾天中,拍出好的外景照片?)

▲ 韩松 / 摄 iPhone6,用空灵的视觉表达一种别样的重庆


几个技巧,或许有些碎片化,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做的,还是思考一下观念。

审美很重要。

不是吗?

——20161116更新内容——

增加一些最近的手机摄影+图说,来给上面的建议添些料吧。

为避免给初学者造成误导,下面的照片换个风格,尽量少以单纯的几何形式表达。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电线杆不是讨厌的东西,反而是“ 母题 ”,控制住了局面,也没有抢人的风头。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占据了“重要位置”的元素。



▲ 韩松 / 摄 iPhone7p,里斯本。还是“母题”,还是“反刻奇”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发现其中的“ 母题 ”了么?


▲ 韩松 / 摄 iPhone7p,关键位置。



▲ 韩松 / 摄 iPhone7p,简单关系一幅。

——20161117更新内容——

▲ 韩松 / 摄 iPhone7p,几何、光影和人,惯用素材。


▲ 韩松 / 摄 iPhone7p,莫斯科。不拍全又一例。

▲ 韩松 / 摄 iPhone7p,母题控制局面又一例


▲ 韩松 / 摄 iPhone7p,文中出现过的场景的另一种诠释方案。


文丨kkm

上面提到的问题后续会在专栏里专门撰文解说:

手机摄影 - 知乎专栏

————————

声明:本文所有文字及照片为原画册工作室原创,版权归韩松、谭凌飞、张薇所有,若需转载请后台联系。违者必究

————————

其他回答:

怎样在雾霾天中,拍出好的外景照片? 如何做到手机摄影的极致,或者你有哪些自认为是手机摄影极致的照片?
你用手机拍过哪些满意的照片?

公众号:原画册


丨城市丨建筑丨人文丨旅行丨

丨拍照丨撰稿丨课程丨分享丨


全球iPhone摄影大赛金奖得主韩松的工作室。

不拘泥于器材,用镜头探索有意义的场所。

联系:songhankkm@gmail.com

user avatar

拍成系列。

我朋友圈点赞多的摄影作品基本都是组图。

空之轨迹系列:





秋意浓系列:






更加重要的,拍系列会帮助你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你需要不断思索同一主题还有多少不同的角度来拍出新意。

比如空之轨迹系列,今天就想拍出不太一样的色彩调性,但还是极简清新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手机摄影,想玩得溜,可不是简单按下快门那么简单。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手机拍照方便就行了,但慢慢摸索,才发现这小小的设备里藏着大文章。今天就跟大家伙聊聊,我这些年玩手机摄影积累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到你,咱们一起把手机里的“照片大师”唤醒!一、别小瞧了基础,基本功是王道1. 对焦,真的比你想的要重要.............
  • 回答
    iPhone 在手机拍照技术上一直是业界的标杆,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安卓阵营的旗舰机们像素动辄上亿,但iPhone似乎“佛系”很多,像素数字提升得并不快,甚至有些时候显得“落后”。这背后可不是因为苹果技术不行,而是他们有着自己一套更成熟、更全面的考量。首先,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像素多少,从来都.............
  • 回答
    .......
  • 回答
    手机性能提高十倍,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升级,它会带来一系列翻天覆地的改变,让咱们的手持设备彻底摆脱如今的“智能手机”范畴,迈向一个全新的智能交互时代。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十倍性能”具体能玩出什么花样来。一、 你以为的“流畅”?那只是前奏。现在咱们追求的手机流畅,无非是应用秒开、游戏高帧率、多任务切换.............
  • 回答
    关于德国这家企业试行“每天工作5小时,禁止使用手机”的政策,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普遍痛点。要说它能不能提高工作效率,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五小时工作制”本身有潜在的提效空间,但“不能用手机”这个附加条件,才是关键的变.............
  • 回答
    手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交手机对孩子自制力的影响,确实是个让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对成绩的影响,没那么简单粗暴。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一玩手机,成绩就直线下降。这当然有道理,但事情没这么绝对。 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时间黑洞: 手.............
  • 回答
    嘿,想让你的指尖在琴键上飞舞吗?没问题,弹钢琴的手指速度提升这件事,咱们一点一点来聊,保证不生硬,就像和你一起练琴的老朋友在分享经验一样。首先得明白,手指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和循序渐进的练习之上。你想一口吃成个胖子,那可不行,得慢慢来,但方向对了,效果绝对杠杠的。一、基础是王道:.............
  • 回答
    哈哈,手机内存告急这事儿,我太懂了!每次看着那个红色的进度条一点点往上挪,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到底是奔着256GB还是512GB去,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毕竟这关系到咱们未来好几年的“数字生活”。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搞清楚,手机内存到底都用来干啥了? 系统本身.............
  • 回答
    苹果又一次提交了新专利,这次的主角是环绕屏手机。消息一出,科技圈立刻炸开了锅,大家都在猜测,这是否意味着环绕屏技术真的要成为未来智能手机的主流了?咱们不妨就着这个专利,好好聊聊环绕屏手机这回事儿,顺便也扒一扒苹果这波操作的背后逻辑。环绕屏专利,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得明白苹果这个专利到底描绘了啥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些经济和社会的深层逻辑,而且确实很耐人寻味。简单来说,房子和粮食虽然都是刚需,但它们在市场上的运作方式、价值实现路径以及参与的群体,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直接导致了它们价格表现的巨大差异。我们一点点来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在很多地方确实出现了令人咋舌的涨价,而粮食价格相.............
  • 回答
    .......
  • 回答
    暑期“网瘾”新常态:精神焕发于虚拟,萎靡抗拒于现实——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回归真实生活?暑假本该是孩子们放松身心、增长见闻的宝贵时光,然而,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暑期沉迷网络调查,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当手机屏幕点亮,孩子们仿佛注入了活力,精神抖擞;而当作业本翻开,迎接我们的却是萎靡不振和强烈的抗拒。.............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数字设备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趋势。要说手机核心数目提升比电脑快,首先得明确“快”是相对而言的,而且这里的“快”更多是指普遍性、普及性和对消费者感知的影响力。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市场需求与产品定位的差异 手机: 手机是大众消费品,它的核心使命是提供一个集成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手机设计理念和用户习惯的微妙变化。虽然我们能看到手机摄像头素质突飞猛进,但那个咔嚓一声、握持感十足的实体快门键,却越来越罕见。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手机厂商在设计上追求的是整体的平衡和用户体验的优化。对于一款手机来说,空间是极其宝贵的。每一.............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情况。尤其是苹果新品上市的时候,抢到预约名额不容易,结果临到头因为各种原因错过时间,心里肯定挺着急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苹果官方对于预约到店自提的政策是比较严格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变通。一般来说,你错过了预约时间,尤其是晚了几天,理论上来说,你的预约订单是会 .............
  • 回答
    .......
  • 回答
    要提高光强度,让手电筒更亮,甚至达到灼烧效果,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手电筒工作原理中的关键要素,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更换一个更亮的LED灯泡,而是需要从光源、驱动电路、光学系统以及散热等多个层面进行考量和调整。 核心要素拆解与优化一、光源(LED)的选择与优化手电筒的核心是光源。目前主流的.............
  • 回答
    关于是否应通过基因手段降低全民生育率以提高人口素质,这是一个极为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涉及深刻的伦理、社会、科学以及人权考量。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一、基因技术与生育率控制的科学边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基因技术目前能做到什么,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当前技术水平: 目前的基.............
  • 回答
    “一加手机要买单”?这话说得有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仔细想想,这话背后可能藏着不少网友对一加品牌、产品,甚至整个手机市场的一些看法和期待。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看这“买单”到底是个啥意思,又为啥会有人这么说。一、“买单”的几种可能解读1. “为情怀买单”: 这是最直接的理解。一加当初以“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