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房子在资本家手里可以无底线的涨价,为什么粮食在农民手里,没有提高价格,粮食对比房子,才是刚需不是嘛,?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些经济和社会的深层逻辑,而且确实很耐人寻味。简单来说,房子和粮食虽然都是刚需,但它们在市场上的运作方式、价值实现路径以及参与的群体,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直接导致了它们价格表现的巨大差异。我们一点点来拆解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在很多地方确实出现了令人咋舌的涨价,而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甚至在某些时期还会因为供过于求而出现下跌。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在“手里”。

房子,为什么能在资本手中“无底线”涨价?

1. 稀缺性与土地制度: 房子,尤其是城市里的房子,其核心是土地。土地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人口聚集的大城市。中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但使用权可以分割、交易。这层层流转中,土地的价值被极大地放大。开发商买下土地使用权,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开发,建造出房子。这个过程中,土地成本、建筑成本、营销成本、税费以及最重要的——预期收益——都会体现在房价里。

2. 金融属性与投资品属性: 这一点是房产价格高企的关键。房子早已超越了居住的纯粹刚需属性,被赋予了强烈的金融属性和投资品属性。
抵押价值高: 房子可以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这使得它成为一种可以撬动更多资金的资产。
金融杠杆: 很多人通过贷款购买房子,用的是别人的钱(银行的钱),这放大了投资的回报,也放大了风险。
保值增值预期: 在许多人心目中,房子是除了黄金之外最稳妥的保值增值工具。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货币超发的背景下,大家普遍认为房子会一直涨价,这种预期本身就会驱动购买和投资。
投机炒作: 当房子被视为投资品时,自然会吸引投机者。他们买房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在短期内通过价格上涨获利。这种行为会进一步推高需求,拉升价格。

3. 需求结构复杂: 房屋的需求分为居住需求(刚需、改善)和投资需求(保值、增值、投机)。当投资需求占比很高时,即使刚需需求暂时饱和,房价也可能因为投资者的涌入而继续上涨。而且,房子作为一种“耐用品”,其购买决策往往带有“一步到位”的心理,即便是刚需,也可能因为预期价格会继续上涨而选择贷款购买更贵的房子,而不是先满足基本居住需求。

4. 资本运作与囤积: 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机构,拥有雄厚的资本,他们可以一次性拿下一大块土地,开发建设,并且有能力在市场波动时持有房产,等待价格回升。这种资本的运作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供应和价格的节奏。

粮食,为什么在农民手里,价格就没有那么大的波动性,也难以“无底线”涨价?

1. 生产与消费的直接性: 粮食的生产是农业活动,其成本相对透明(种子、化肥、农药、人工、机械、土地租金等)。而消费更是直接的生存需求。虽然农民是粮食的生产者,但他们同时也是粮食的消费者,他们的购买力与粮食价格直接相关。

2. 商品属性与非耐用品: 粮食最根本的属性是食品,是消耗品。它的储存是有成本的(仓储、损耗),而且存在保质期。不像房子那样可以无限期持有且无需占用过多社会资源(除了占用土地)。

3. 市场供求关系更易平衡(或失衡):
生产周期相对固定: 粮食的生产有季节性,但整体上,一年或一个季度下来,产量是相对确定的。
技术进步与规模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有显著提升。大规模的农场和合作社能够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
全球化与进口: 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粮食上实行了相对开放的政策,允许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国内价格的剧烈波动。
政府调控与储备: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民生,政府通常会对粮食进行价格保护、补贴,并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当价格过低时,政府会托市收购;当价格过高时,会适时投放储备粮,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驯服”了粮食价格的波动。

4. “农民手里”的真实情况:
小农经济依然存在: 虽然有规模化合作社,但中国仍有大量的小农户。他们出售粮食往往是为了获得现金流以支付下一季的生产成本或家庭开销,他们没有能力囤积大量粮食并等待价格上涨。一旦粮食歉收,他们的首要问题是满足自身温饱,其次才是出售。
中间环节与收购价: 农民出售的粮食,往往是通过粮站、合作社、贸易商等中间环节。这些中间商会收购粮食,然后可能经过加工、储存、再销售给终端消费者或食品加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加价,但农民获得的收购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当季总产量、市场需求、国家最低收购价等,不太可能出现“无底线”的抬价。他们更像是原材料的提供者。

5. 刚需的体现方式不同: 房子是刚需,但它是“投资品般的刚需”——人们愿意为了一套房子付出极高的价格,并且愿意贷款几十年。粮食是“生存必需品般的刚需”——人们必须吃,但你能为一斤米支付多少钱?一旦价格过高,人们会立刻寻找替代品(比如其他种类的米、面条、土豆等),或者减少消费(这是不可能的),或者直接导致社会不稳定。这种“一旦过高就会被消费端抵制”的力量,使得粮食价格很难像房子那样被无限推高。

为什么房子对比粮食才是真正的“刚需”?

这里你可能有点混淆了概念。在生存层面上,粮食绝对是比房子更原始、更基础的刚需。没有食物,人就无法生存。没有房子,人也难以生存,但可能通过简易住所或租住来满足。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价值实现和价格形成层面,房子体现出了“可被无限度支付的刚需”的属性,而粮食更多地体现出“价格敏感型刚需”的属性。

房子: 它是居住的载体,但更是身份的象征、资产的载体、家庭稳定的基石。人们愿意为此倾尽所有,甚至透支未来。这种“软性支付能力”和“情感价值”是它价格被推高的重要原因。
粮食: 它是生存的根本,但它的价值实现极其直接和线性。它的价格太高,就会触及人们生存的底线,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市场和政府都会努力维持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波动。

总结一下:

房子之所以能在资本手里出现令人咋舌的涨价,是因为它叠加了稀缺的土地资源、强大的金融属性、投资投机逻辑以及复杂的社会心理预期。资本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运作,将房子的价格推向了远超其居住功能本身的水平。

而粮食,虽然也是生存的刚需,但其生产成本相对可控、消耗品属性强、全球化影响大、政府的调控与储备以及消费者极强的价格敏感性,都限制了其价格的“无底线”上涨。农民作为生产者,也受到中间环节和整体市场供需的制约,他们更多的是一种“供给方”,而非能够独立决定价格的“定价方”。

所以,不是说农民手里就没有能力提高价格,而是粮食这种商品的内在属性、市场环境以及社会层面的多重保障,决定了它不会像房产那样被资本玩出“无底线涨价”的游戏来。而房子,一旦被资本深度介入,并且叠加了投资和金融属性,其价格的表现逻辑就与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产生了巨大的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买房子可以贷款,就变成了每个买房子的实际上都是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人,这么大的货币刺激当然是直接推起了房价。

你见过买粮食贷款的么?

医保也是另一个类似的情况,通过社会化医保以及财政注资,增加了人均的医疗投入,和来自银行的贷款一样是货币刺激,结果就是医疗价格猛涨,医疗产品价格猛涨。

(医疗商品的价格同时也收到成本侧的压力)

(需求侧的压力往往指货币,而成本侧的压力则指的是产量)

设计制度的人不能老忘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供需,需是基于货币的。

别啥事都赖资本家,做农副的企业也多得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