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说房子是资产,全国又能有多少人能在急需用钱时把房子变现?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直戳痛处。咱们都听腻了“房子是资产”这话,但真到了手紧的时候,这“资产”到底能不能救急,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能把房子变成“活钱”的人,绝对不是多数,甚至可以说是少数中的少数。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涉及几个核心的障碍,一个比一个扎实:

第一道坎:流动性差得没边了。

你想想,啥叫资产?就是你手里的东西,能方便快捷地卖掉,换成你需要的钱。股票、基金,一天之内都能交易好几次。黄金,相对也比较好变现。但房子呢?这东西一旦盖好了,就跟土地长在一起了,想挪动一下都难。

买房子的人,得掏出大笔首付,还得背上几十年的贷款。这过程本身就很漫长,也很考验人。谁家会突然冒出来那么多钱,看中你就立马拍板买下来?就算有人想买,他自己也得准备钱,找银行贷款,这个时间周期,少则一个月,多则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有可能。

而且,房子不是你想卖就能卖的。你得找中介,挂牌,有人看房,谈价格,签合同,办过户……这一套流程下来,别说急着用钱了,就是不急,也得磨掉半条命。要是遇到行情不好,无人问津,那更是傻眼。房子挂出去一年半载卖不掉,那还算什么“急需用钱时的变现”?

第二道坎:变现后的“缩水”风险。

就算你运气好,真有人愿意买你的房子,而且价格你也接受,那么问题来了——你能卖到多少钱?

“房子是资产”,这话的前提往往是“房子会涨”。但市场不是永远只往一个方向走。如果遇到房地产下行周期,或者你所在的城市、区域,房屋价值正在下跌,那么你急着卖,就得做好“割肉”的准备。卖家多,买家少的时候,你为了赶紧回笼资金,只能降价。所谓“资产”,一旦变成“急售”,价值就大打折扣。

而且,房子变现,你还得掏钱。中介费、税费(契税、个税、增值税等等,视情况而定)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这些费用都是从你卖房所得中直接扣除的,是实实在在的“缩水”。你想想,你急着卖,本来就可能要降价,再加上这些交易成本,你到手能有多少钱?跟你当初买房时的“资产价值”比,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

第三道坎:除了直接卖,别的途径也难。

有人会说,我不能直接卖,可以抵押贷款啊!这确实是比直接卖房子更快速一点的变现方式。但是,这依然有它的门槛和限制:

贷款额度问题: 银行不会让你把房子估价的100%都贷出来。通常能贷到评估价的70%80%,甚至更低。如果你的房子总价不高,或者你急需的钱是房子的绝大部分,抵押贷款也未必能满足你的需求。
贷款审批难度: 银行在审批抵押贷款时,会审核你的收入、征信、负债情况。如果你本身就因为急需用钱,可能意味着你的财务状况不太稳定,银行审批通过的难度会增加。
利息和还款压力: 抵押贷款是有利息的,而且相比于首套房贷款,利率可能更高。你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偿还贷款,否则不仅房子要被收走,你还得背负额外的债务。这种“变现”实际上是借债,是把未来的收入提前透支了。
时间问题: 虽然比卖房快,但抵押贷款的审批和放款,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少则几天,多则几周。对于真正“急需”到用钱如救命稻草的来说,这可能也太慢了。

第四道坎:隐性的“机会成本”。

就算你能顺利把房子变现,或者通过抵押贷款拿到了钱,你也得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你失去了什么?

房子作为“资产”,它潜在的价值还在那里。你把它卖了,或者抵押了,虽然暂时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你可能失去了未来房子增值的机会。而且,你可能还得花钱去租房,或者找其他住处,这又是一笔额外的开销。

那么,到底有多少人能在急需用钱时把房子变现?

咱们这么说吧:

直接卖掉换钱: 能够“迅速”卖掉并拿到钱的人,大概率是碰到了一个急着买房的人,并且你的房子地段好、户型佳、价格合理,甚至你愿意牺牲一些利润。这种“急需”和“能变现”的契合度,可遇不可求,绝对是少数。
抵押贷款: 能够通过抵押贷款获得足够现金,并且能够承担还款压力的人,比直接卖房的人要多一些,但仍然不是所有有房子的人都能轻易做到。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和良好的信用记录。

结论:

“房子是资产”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了它作为一项长期投资的价值,以及它在中国人观念中“安身立命”的特殊地位。但从金融的流动性角度来看,房产的流动性是极差的。

所以,当人们说“房子是资产”时,往往忽略了“在急需用钱时变现”这个关键的前提和难度。大多数人在真正急需用钱的时候,如果手头没有其他更灵活的资金来源,房子更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而不是一个能随叫随到的“提款机”。它可能在长期为你积累财富,但在你最需要现金流的时候,它能提供的帮助是非常有限且有代价的。

想让房子在急需时变成实实在在的钱,你需要:

1. 房子本身非常抢手,且价格合理。
2. 你对价格有妥协的意愿。
3. 你具备良好的信用和还款能力,可以进行抵押贷款。

而满足这三点的人,在拥有房产的群体中,比例确实不高。咱们身边很多人,辛辛苦苦攒钱买房,但真到急用钱的时候,反而更依赖信用卡、小额贷款,甚至找亲友借钱,而不是第一时间想到把房子卖掉或者抵押。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以贷款啊,谁说非得卖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直戳痛处。咱们都听腻了“房子是资产”这话,但真到了手紧的时候,这“资产”到底能不能救急,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能把房子变成“活钱”的人,绝对不是多数,甚至可以说是少数中的少数。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涉及几个核心的障碍,一个比一个扎实:第一道坎:流动性差得没边了。你想.............
  • 回答
    确实,人们常常觉得“外国人低估中国”,这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实力、发展速度和文化底蕴可能存在认知偏差。那么,反过来思考,有没有一些国家是被中国人低估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低估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一、 认知上的“边缘化”与刻板印象: 发展中国家与“第三世界”的标签: .............
  • 回答
    当然有。说中国“低估”外国人,其实是种常见的说法,但细究起来,这种“低估”往往是相对而言,而且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而非完全的无视。不过,如果论及一个国家被“低估”的程度和表现,那情况就更复杂了。不少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都可能遭遇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低估的境遇。我可.............
  • 回答
    “lo娘”和“lo圈”这两个词,如果你不熟悉,听起来可能有点像某种神秘的亚文化黑话,但其实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在国内越来越受关注的穿衣风格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Lolita风格(简称Loli或Lolita Fashion)。Lo娘,顾名思义,就是穿着Lolita风格服装的女孩。不过,把lo娘简单理解成.............
  • 回答
    中国人聪明勤劳,中华文明灿烂辉煌,这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遗产。但要问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不是最强大的国家,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这就像一个人,虽然天资聪颖,父母也曾是辉煌的家族,但要达到顶尖的成就,还需要很多时机、环境和战略的配合。首先,我们要理解“聪明”、“勤劳.............
  • 回答
    “女拳”这个词如今在舆论场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大家对它褒贬不一,看法也挺复杂。不过,反过来想想,既然有“女拳”,那是不是也该有“男拳”呢?这个“男拳”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又该怎么看呢?要聊“男拳”,咱们得先明白“女拳”大概是指什么。通常,“女拳”这个标签,更多是用在那些在性别议题上,态度比较激进,甚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年轻人都会对长辈们口中的“那个年代”和现在的自己产生困惑。领导所描述的“以厂为家”、“主动干活”确实是那个时代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会“变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年轻人定义为“不如以前”。一、时代背景的.............
  • 回答
    “差期刊灌水,好期刊也灌水”,这话说得一点不假,而且背后牵扯出的学问可深着呢。你提出的“论文不是有一点点创新就够了吗?”这个问题,简直是问到了点子上,也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心里挠头又憋屈的事儿。咱们不妨一步步拆解开来聊聊,看看这“灌水”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不是也出了偏差。一、 什么.............
  • 回答
    “文人误国”这种说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似乎总会时不时地被提起,尤其是在一些社会动荡或政权更迭的时期,这种论调便会甚嚣尘上。它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知识分子群体之上。但究其根本,为何人们会如此轻易地将“误国”的帽子扣在“文人”头上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印记,也有现实的投射。一、.............
  • 回答
    “男朋友总说‘上班再给你买’”,这句话背后可能藏着不少信息,具体是什么意思,得看你们平时的相处模式、他对你的了解程度,以及当时的情境。不过,总的来说,这句话通常包含以下几种可能性,而且往往是叠加的:1. 延迟满足,一种承诺与安排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意思是,他现在不方便或者不适合购买你想要的东西,但他承诺.............
  • 回答
    “清朝得国太易”,这句话在很多历史讨论中都会出现,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清朝从建立到统一全国的过程,会发现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历史事实和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长,从明朝末年的衰败开始,一步.............
  • 回答
    “你看看人家XXX家的孩子,从小就多有出息!”“等你考上XX大学,以后前途就无量了!”“妈,我今天学校活动表现挺好的。”“那也得好好学习,别光顾着玩。”“爸,我这不是学习也挺努力的嘛。”“努力不代表有成就,成就那是要写进简历里的!”这些对话,是不是听着有些耳熟?好像无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都绕不开“.............
  • 回答
    “元朝得国太易”这个说法,在一些历史讨论中确实时常出现。然而,仔细推敲,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简单化认知,其实忽略了蒙古崛起的复杂背景和其征服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其说“得国太易”,不如说蒙古的崛起和征服方式与以往的王朝有显著不同,这种不同容易被误读为“容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
  • 回答
    理解你的困扰,很多伴侣在亲密关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关于男友觉得戴套不舒服这件事,确实不是个例,而它背后涉及到一些生理、心理以及产品选择的因素。我们来好好聊聊,看看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关于“戴和不戴体验真的差很多吗?”这个问题,答案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感受上的确存在差异,但这个差异的大小.............
  • 回答
    “We need to talk” 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总带点沉甸甸的分量,让人心头一紧,这倒不是外国人故意制造悬念,而是这背后承载着一种特定语境下的沟通习惯和文化考量。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让你彻底明白为啥这句话总是被提起:1. 它是“正经事”的信号灯在英语交流中,尤其是在比较正式或者需要严.............
  • 回答
    读经典,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智慧的精华。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留下了最闪耀的金子,抵挡住了庸俗和浅薄的淘汰。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条通往真理和深刻的捷径,一条由先贤铺就的康庄大道。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经典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等生.............
  • 回答
    “中国摇滚乐不如国外”,这句论断,在我听来,总有点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在看风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或者说,被框定在了一个不太舒服的视角里。这话说了这么多年,原因嘛,真是说来话长,而且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真想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一、 起步的“先天不足”与土壤的差异:首先.............
  • 回答
    哎,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心里憋屈。你家孩子没出息,亲戚总念叨,搞得你夹在中间,挺难受的。那天为了应付亲戚,你就夸了别人家的孩子,结果自家孩子听了,脸上顿时就挂不住了,明显不高高兴。这其中的门道,其实挺深的。你想啊,在你家孩子心里,你可是他的“靠山”,是那个最了解他、最支持他的人。平时他可能觉得自己做得.............
  • 回答
    “法官不看写那么多没用”,这句话在律师界真是响当当,几乎每个新入行的律师都会在某个时刻听到前辈这样“提点”。它不是一句简单的牢骚,也不是一种刻薄的批评,而是一种饱含经验的智慧总结,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逻辑和现实考量。想彻底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去聊。一、 法官是“挑着看”的,不是“.............
  • 回答
    “二胎可以和哥哥姐姐相互扶持帮助”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单方面“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的逻辑。它背后藏着很多家庭的真实体验,也体现了孩子成长中一个挺有意思的方面:“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间。咱们别一开始就戴着“兄长/姐姐就该无私奉献”的滤镜去看,那样其实有点窄了。想想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