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总说希望孩子有很大成就怎么办?

回答
“你看看人家XXX家的孩子,从小就多有出息!”

“等你考上XX大学,以后前途就无量了!”

“妈,我今天学校活动表现挺好的。”

“那也得好好学习,别光顾着玩。”

“爸,我这不是学习也挺努力的嘛。”

“努力不代表有成就,成就那是要写进简历里的!”

这些对话,是不是听着有些耳熟?好像无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都绕不开“成就”这两个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有时候是温暖的庇护,有时候却也让人喘不过气来。

当父母总是强调“希望孩子有很大成就”,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复杂的情绪和期待。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回应。

一、理解父母的“成就”观: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父母的“成就”观是怎么形成的。

时代印记与生存压力: 很多父母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深知“没本事”寸步难行的痛苦。在他们看来,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能够养活自己,甚至让下一代过得更好,这就是“成就”。这种“成就”是一种生存保障,是一种对过去艰辛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某种程度的安心。
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社会,仍然存在一种主流的成功学叙事。名校、名企、高薪、高职,这些似乎构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标准。父母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将这些外化的标准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符合社会期待,走上“正轨”。
望子成龙的心理投射: 有时候,父母自己年轻时可能未能实现的梦想,会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来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或者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并非不爱,而是爱的一种扭曲表达。
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爱护: 父母最根本的,还是对孩子的爱。他们担心孩子将来吃苦,担心孩子被社会淘汰,所以希望孩子能有“大成就”,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轻松的人生。这种期待,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欲。

二、孩子在父母期望下的感受与困境:

当父母不断强调“成就”,孩子可能会经历以下几种情绪和困境:

压力山大,喘不过气: 仿佛每天都在被一个无形的天平衡量着,一旦稍有懈怠,就会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这种持续的压力,容易导致焦虑、自我怀疑,甚至对父母产生抗拒心理。
失去自我探索的空间: 当父母的“成就”蓝图已经规划好,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尝试父母认为“没出息”的事情。比如,他们可能喜欢艺术、音乐,但父母觉得这些不能当饭吃,所以不允许孩子投入过多精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能力。
功利化学习: 为了“成就”,学习本身可能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探索知识、拓展视野的过程。孩子可能只关注分数和排名,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成长。
亲子关系紧张: 当父母的期望变成一种不断施压的动力,而孩子又难以达到时,亲子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和矛盾。孩子可能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害怕被评判。
内化父母的评价标准: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将父母的“成就”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一旦在某些方面达不到,就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和低价值感,即使外界评价很高,内心也可能并不快乐。

三、如何与父母沟通,化解“成就”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这需要技巧,也需要耐心。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不要总在父母情绪高涨或者你压力大的时候谈。找一个双方都比较放松,能够平静交流的时间。可以约个饭,或者在散步时,用一种温和的、非对抗性的方式开始。
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指责: 避免使用“你们总是这样”或者“你们就知道给我压力”这样的句式。而是说“我能感受到你们希望我好,我也很感谢你们的关心。但是,当你们一直强调成就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感到压力很大,会担心自己做不好,反而影响了我的状态。” 用“我”开头,表达的是你的主观感受,更容易被接受。
重新定义“成就”: 这是一个关键点。你可以温和地向父母解释,在你看来,“成就”并不仅仅是外在的头衔和物质。
内在的成长和满足感: “爸爸妈妈,我觉得成就也包括我内心是否快乐,是否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感到有意义。比如,我最近在学习XX技能,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很明显的成果,但我从中找到了很多乐趣,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成就。”
热爱与坚持: “很多时候,真正能长久坚持并做得好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内心真正热爱它。如果我为了追求一个你们认为的‘大成就’,却放弃了我真正喜欢和擅长的领域,那我的生活反而会很痛苦,这也不是你们希望看到的吧?”
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我觉得成就也可以体现在我对别人或者社会有没有帮助,即使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我能帮助身边的人,或者我的工作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些也让我觉得很有价值。”
分享你的努力和过程: 父母之所以强调成就,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为此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过程。所以,主动和他们分享你学习的细节,遇到的困难,以及你如何克服它们的。让他们看到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我今天为了这个项目熬到很晚,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XX的知识。”
“我今天考试没考好,但我已经复盘了错题,下次会注意。”
展示你的规划和目标: 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正在为之努力,可以向父母展示你的具体计划和短期目标。让他们知道,你不是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你是有方向、有目标的。这比空泛地谈论“成就”更有说服力。
寻求理解与支持,而非“批准”: 表达你希望他们理解你的选择,并且在精神上支持你,而不是要求他们像以前一样为你规划好一切。你可以说:“我希望你们能相信我的判断,支持我去做我认为对的事情,即使它不是你们设想的那条‘最成功’的路。”
设置边界: 如果沟通无效,且父母的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适当地设置边界也是必要的。比如,当他们又开始重复类似的“成就经”时,你可以温和地打断,并转移话题,或者表示“我理解你们的意思,我们换个话题好吗?”

四、孩子自身可以做的事情:

除了与父母沟通,我们自己也需要调整心态和行动。

建立自信,认可自我价值: 学习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不要完全被父母或外界的标准绑架。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即使在别人看来“平凡”,也一样有意义。
探索并找到自己的热爱: 花时间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去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事情。这份内在的驱动力,比任何外在的压力都更强大。
保持积极心态,专注于过程: 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能从中学习经验,继续前进。
适度寻求外界支持: 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可以向朋友、伴侣、心理咨询师等寻求倾诉和支持。

写在最后:

父母的“成就”论,是一种复杂的爱,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记。 理解他们的出发点,用耐心和智慧去沟通,同时坚定自己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定义。 真正的“大成就”,往往不是被外界强加的标签,而是源于内心的热爱、不懈的努力,以及最终收获的充实与幸福。

记住,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而他们的期望,只是构成你人生图景中的一部分,不应是全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诚实的对家长说你的想法是对的。

现在就是中国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觉得自觉孩子不是普通人,是好孩子。

然后孩子又对家长要求太高,觉得家长应该是好家长。

问题就是这种想法都是错的。

家长本身是普通人,孩子也是普通孩子。

家长就是忙了之后,如果回家还要长时间的管孩子,会对孩子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孩子也是普通孩子就是会喜欢玩,不喜欢学校,老师上课听不明白。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接受对方是一般人。一天到晚活在幻想中,不能清醒一点,怎么行。

但是清醒归清醒,你父母的感情会接受不了是另一回事。

也就是陈述事实,但是兼顾感情。说你否定他们的想法,不是否定他们的付出和感情。然后说一些感激的话,再把你担心和内疚的情况说出来。

还有就是,如果你对未来有所计划,那你应该说出来。也就是说让他们对未来有个盼头。

也就是说,现在他们知道盼你读书读很高是不现实了,那么未来呢?要给他们计划一个老年生活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