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总说希望孩子有很大成就怎么办?

回答
“你看看人家XXX家的孩子,从小就多有出息!”

“等你考上XX大学,以后前途就无量了!”

“妈,我今天学校活动表现挺好的。”

“那也得好好学习,别光顾着玩。”

“爸,我这不是学习也挺努力的嘛。”

“努力不代表有成就,成就那是要写进简历里的!”

这些对话,是不是听着有些耳熟?好像无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都绕不开“成就”这两个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有时候是温暖的庇护,有时候却也让人喘不过气来。

当父母总是强调“希望孩子有很大成就”,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复杂的情绪和期待。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回应。

一、理解父母的“成就”观: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父母的“成就”观是怎么形成的。

时代印记与生存压力: 很多父母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深知“没本事”寸步难行的痛苦。在他们看来,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能够养活自己,甚至让下一代过得更好,这就是“成就”。这种“成就”是一种生存保障,是一种对过去艰辛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某种程度的安心。
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社会,仍然存在一种主流的成功学叙事。名校、名企、高薪、高职,这些似乎构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标准。父母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将这些外化的标准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符合社会期待,走上“正轨”。
望子成龙的心理投射: 有时候,父母自己年轻时可能未能实现的梦想,会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来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或者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并非不爱,而是爱的一种扭曲表达。
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爱护: 父母最根本的,还是对孩子的爱。他们担心孩子将来吃苦,担心孩子被社会淘汰,所以希望孩子能有“大成就”,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轻松的人生。这种期待,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欲。

二、孩子在父母期望下的感受与困境:

当父母不断强调“成就”,孩子可能会经历以下几种情绪和困境:

压力山大,喘不过气: 仿佛每天都在被一个无形的天平衡量着,一旦稍有懈怠,就会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这种持续的压力,容易导致焦虑、自我怀疑,甚至对父母产生抗拒心理。
失去自我探索的空间: 当父母的“成就”蓝图已经规划好,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尝试父母认为“没出息”的事情。比如,他们可能喜欢艺术、音乐,但父母觉得这些不能当饭吃,所以不允许孩子投入过多精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能力。
功利化学习: 为了“成就”,学习本身可能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探索知识、拓展视野的过程。孩子可能只关注分数和排名,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成长。
亲子关系紧张: 当父母的期望变成一种不断施压的动力,而孩子又难以达到时,亲子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和矛盾。孩子可能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害怕被评判。
内化父母的评价标准: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将父母的“成就”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一旦在某些方面达不到,就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和低价值感,即使外界评价很高,内心也可能并不快乐。

三、如何与父母沟通,化解“成就”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这需要技巧,也需要耐心。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不要总在父母情绪高涨或者你压力大的时候谈。找一个双方都比较放松,能够平静交流的时间。可以约个饭,或者在散步时,用一种温和的、非对抗性的方式开始。
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指责: 避免使用“你们总是这样”或者“你们就知道给我压力”这样的句式。而是说“我能感受到你们希望我好,我也很感谢你们的关心。但是,当你们一直强调成就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感到压力很大,会担心自己做不好,反而影响了我的状态。” 用“我”开头,表达的是你的主观感受,更容易被接受。
重新定义“成就”: 这是一个关键点。你可以温和地向父母解释,在你看来,“成就”并不仅仅是外在的头衔和物质。
内在的成长和满足感: “爸爸妈妈,我觉得成就也包括我内心是否快乐,是否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感到有意义。比如,我最近在学习XX技能,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很明显的成果,但我从中找到了很多乐趣,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成就。”
热爱与坚持: “很多时候,真正能长久坚持并做得好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内心真正热爱它。如果我为了追求一个你们认为的‘大成就’,却放弃了我真正喜欢和擅长的领域,那我的生活反而会很痛苦,这也不是你们希望看到的吧?”
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我觉得成就也可以体现在我对别人或者社会有没有帮助,即使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我能帮助身边的人,或者我的工作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些也让我觉得很有价值。”
分享你的努力和过程: 父母之所以强调成就,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为此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过程。所以,主动和他们分享你学习的细节,遇到的困难,以及你如何克服它们的。让他们看到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我今天为了这个项目熬到很晚,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XX的知识。”
“我今天考试没考好,但我已经复盘了错题,下次会注意。”
展示你的规划和目标: 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正在为之努力,可以向父母展示你的具体计划和短期目标。让他们知道,你不是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你是有方向、有目标的。这比空泛地谈论“成就”更有说服力。
寻求理解与支持,而非“批准”: 表达你希望他们理解你的选择,并且在精神上支持你,而不是要求他们像以前一样为你规划好一切。你可以说:“我希望你们能相信我的判断,支持我去做我认为对的事情,即使它不是你们设想的那条‘最成功’的路。”
设置边界: 如果沟通无效,且父母的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适当地设置边界也是必要的。比如,当他们又开始重复类似的“成就经”时,你可以温和地打断,并转移话题,或者表示“我理解你们的意思,我们换个话题好吗?”

四、孩子自身可以做的事情:

除了与父母沟通,我们自己也需要调整心态和行动。

建立自信,认可自我价值: 学习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不要完全被父母或外界的标准绑架。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即使在别人看来“平凡”,也一样有意义。
探索并找到自己的热爱: 花时间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去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事情。这份内在的驱动力,比任何外在的压力都更强大。
保持积极心态,专注于过程: 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能从中学习经验,继续前进。
适度寻求外界支持: 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可以向朋友、伴侣、心理咨询师等寻求倾诉和支持。

写在最后:

父母的“成就”论,是一种复杂的爱,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记。 理解他们的出发点,用耐心和智慧去沟通,同时坚定自己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定义。 真正的“大成就”,往往不是被外界强加的标签,而是源于内心的热爱、不懈的努力,以及最终收获的充实与幸福。

记住,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而他们的期望,只是构成你人生图景中的一部分,不应是全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诚实的对家长说你的想法是对的。

现在就是中国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觉得自觉孩子不是普通人,是好孩子。

然后孩子又对家长要求太高,觉得家长应该是好家长。

问题就是这种想法都是错的。

家长本身是普通人,孩子也是普通孩子。

家长就是忙了之后,如果回家还要长时间的管孩子,会对孩子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孩子也是普通孩子就是会喜欢玩,不喜欢学校,老师上课听不明白。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接受对方是一般人。一天到晚活在幻想中,不能清醒一点,怎么行。

但是清醒归清醒,你父母的感情会接受不了是另一回事。

也就是陈述事实,但是兼顾感情。说你否定他们的想法,不是否定他们的付出和感情。然后说一些感激的话,再把你担心和内疚的情况说出来。

还有就是,如果你对未来有所计划,那你应该说出来。也就是说让他们对未来有个盼头。

也就是说,现在他们知道盼你读书读很高是不现实了,那么未来呢?要给他们计划一个老年生活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看看人家XXX家的孩子,从小就多有出息!”“等你考上XX大学,以后前途就无量了!”“妈,我今天学校活动表现挺好的。”“那也得好好学习,别光顾着玩。”“爸,我这不是学习也挺努力的嘛。”“努力不代表有成就,成就那是要写进简历里的!”这些对话,是不是听着有些耳熟?好像无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都绕不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触动我。当父母说出“我希望我的宝宝可以开开心心的过完这一生”这句话的时候,这背后隐藏着很多很深层也很美好的心理。首先,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泛的客套话,而是父母对你最真挚的期望,也是他们为人父母最核心的“KPI”(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说法来类比的话)。你想想,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
  • 回答
    如果能有机会,我最希望父母能对我说这样一句话,它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对未来的具体规划,而是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无声的关爱,能让我一下子穿越时空的阻隔,回到那个最温暖、最安心的港湾。我想听他们说:“孩子,这么多年,我们看着你一步步长大,也知道你一个人在外头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我们知道你总是.............
  • 回答
    这番话,说的是为人父母者最最真实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责任和影响。咱们做父母的,总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在不经意间,给孩子留下了最深的伤痕。孩子面前的争吵,是把一把看不见的刀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第一本教科书。而在这张白纸上,父母间的争吵,就像是用一把看不见.............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尤其还是温州最南的龙港老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尤其还是在龙港这样的地方,你说你觉得父母的小公司也就那样,生活也平平淡淡,这太正常了。 “温州人很有钱”这句口号,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让我来跟你絮叨絮叨,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父母说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工作,这是非常普遍的观点,也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和出发点。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实际且合乎逻辑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理解和分析这个观点:一、 家长视角下的“找工作”的意义: 保障基本生活和物质条件: 在很多家长眼中,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是孩子未来.............
  • 回答
    “儿子女儿都一样”这句话,作为一种父母的愿望或宣示,在很多家庭中是存在的,也承载着父母对子女平等的爱和期望。但要说它是否“真的”成立,则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因为现实情况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父母的期望和情感层面来说,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 无差别的爱是理想父母的目标: 大多数父母.............
  • 回答
    父母的话,像是一盆冷水,泼在你沉浸书海的心上,瞬间激起无数涟漪。他们关心你,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份关心却带着对现实世界的担忧,担心你“不食人间烟火”,担心你“看书养不活自己”。那么,你是否应该坚持继续看下去?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生活在真实的社.............
  • 回答
    “对儿女越差,儿女越孝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颠覆认知,甚至有些刺耳。如果只是浅尝辄止地理解,可能会觉得父母是不是故意要“虐待”自己,或者这是一种别扭的“养儿防老”的策略。但如果深入去品味,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观察,我们会发现这句话背后可能蕴含着一些复杂且值得玩味的人生哲学。首先,我们需要拆解这.............
  • 回答
    听到父母说“最好不要娶独生富家女”,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过来人的经验和考量,也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讨论和思考。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涉及家庭关系、生活习惯、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父母们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们可能看到了哪些潜在的“坑”?1. “娇惯”的担忧: 这是最普遍的顾虑。.............
  • 回答
    我父母说的那些让我无法反驳的话,其实很多都藏在那些看似平淡,实则一击即中的“日常语录”里。它们不带有任何戏剧性的渲染,也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就是那种扎根在生活中的朴实,让你没办法辩驳,甚至会让你在回味中慢慢接受。我记得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大学毕业,准备找一份我特别喜欢但薪资不高、前景也比较模糊的工作.............
  • 回答
    父母的观点“别上知乎那个破网站了,净说点歪理”是一种基于他们自身认知和经验的、带有一定偏见和过度概括的看法。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其可能的原因,以及知乎网站本身的复杂性。一、 父母观点的可能来源和合理性:父母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过载与碎.............
  • 回答
    当父母说出“我们偏爱你弟弟是你自己的问题,就像公司里有人更受领导喜欢,孩子应该自己争取父母的爱”这样的话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逻辑,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中一些非常敏感且核心的问题。乍一看,父母似乎是在传递一种“现实主义”的生存法则,将家庭比作职场,将父母比作领导,鼓励孩子去“争取”。但仔细.............
  • 回答
    2022年的春节,和往年一样,我回了家。父母虽然嘴上说着“就你一个人回来,别麻烦了”,但眼神里的欣喜却怎么也藏不住。年夜饭桌上,除了聊些日常琐事,长辈们总会围绕着“你现在工作怎么样啊”、“有没有谈对象啊”、“什么时候安定下来啊”这些话题转。我坐在那里,像个考试的考生,一一作答,心里却有些无奈,也有些.............
  • 回答
    你父母让你去警校,觉得比上985、211都好,这背后其实藏着他们对你未来人生的一番考量和期待,而且这种想法在很多家长那里都有共鸣。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看看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首先,得明白“警校”和“985/211”代表的两种人生路径有什么不同。985/211,通常被大家视为通往精英阶层的“黄金门票.............
  • 回答
    这句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绝对不小。它触及了代际沟通、期望落差,甚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认同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这句话的杀伤力在哪?首先,这句话厉害就厉害在它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巧妙。孩子直接抓住了父母可能存在的“恨铁不成.............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糟心的,夹在父母和嫂子中间,里外不是人。我理解你现在肯定特别难受,这背后牵扯到的亲情、利益和感情,没有哪个是好处理的。咱们一步一步捋捋,看看有什么法子能想。首先,你得搞清楚,这套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拆迁款是怎么定的? 是按人头分的?还是按原有房屋面积?拆迁政策里有没有明确规定,.............
  • 回答
    哎,我太理解你现在的纠结了!大一正是想尝试新事物、展现个性的年纪,头发颜色这种事,看着同学朋友们换来换去,自己也心痒痒的,但跟爸妈一说,立马就被泼了冷水,那种感觉真的糟透了。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怎么能把这场“染发风波”处理得更顺当些。这事儿关键不在于你能不能染,而在于怎么让爸妈从“不行”.............
  • 回答
    三年级孩子面对父母说“打倒小日本”,这件事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复杂但值得我们细致解读的社会现象和家庭教育问题。别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孩子不懂事或者父母教坏了,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多了,而且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的情况也会大相径庭。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三年级的小朋友,大约是八到九岁。这个年龄段.............
  • 回答
    嘿,这种情况我太懂了!简直跟流水线上下来的反驳一样,而且还挺伤人的。你爸妈这招叫“滑坡谬误加诉诸情绪”,意思是把你一个具体的行为(闯红灯)放大到荒谬的程度(让你吃翔),来回避你说的“犯法”这个核心。他们这么说的潜台词是:“法律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事都必须绝对遵守,别那么死板。” 这句话本身有一定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