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里木小河墓地及其随葬美女,以前人们认为是印欧人,有数字七崇拜风俗,立柱的底部有7道阴纹线。棺木上面摆放着7根精心选择的胡杨枝,美女衣帽有颜色鲜红的装饰线,奇怪的是,装饰线都是并排7根。
分子生物学推翻了新疆早期土著来源于印欧人的假说,也推翻了北欧亚人黑皮肤的假说,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新疆史前史。
以前,人们认为,新疆史前史大概是这样的:
公元前3600年,古代印欧人的一支离开里海—黑海北岸,东迁叶尼塞河中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了名为“阿凡纳谢沃”的青铜文化,阿凡纳谢沃人已开始从事畜牧业,主要饲养绵羊、黄牛等。该文化最远波及北疆地区。但此时游牧文化远未形成,定居农业才是主流,小麦及其面食文化开始出现,同时新疆大多数地方还是少数渔猎部落的天下,欧罗巴人种此时还未深入新疆地区。
公元前2600年,古代印欧人从里海、黑海北岸再次东迁,在阿尔泰山、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形成“切木尔切克文化”,取代了公元前3600年以来当地流行的阿凡纳谢沃文化。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青铜文化。同时,由于天灾人祸,江浙一带的良渚文明毁灭,一部分后裔来到甘青,创立了齐家文化,在齐家文化逼迫下,源于中原兴盛于甘青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人群(即所谓的羌人)也进入新疆,并对新疆史前文化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此时,新疆已成为东西方人种和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地带,正所谓“青铜东来,彩陶西去”。
公元前2100年,奥库涅夫人从南西伯利亚南迁准噶尔盆地,迫使天山北麓切木尔切克人南下塔里木盆地,在新疆和硕形成“新塔拉文化”,在孔雀河流域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同时,奥库涅夫和切木尔切克文化已经对内地城邦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各种石人雕像和青铜剑,都从新疆传到了陕北石峁和山西陶寺一带。
公元前1800年,塞伊玛—图宾诺文化在萨颜—阿尔泰山兴起,并大举南下甘青地区,乃至中原,可能对中原二里头文化(可能对应着传说中的夏)的兴起有一定影响,二里头的青铜爵和青铜牌饰,可能就是该文化传过去的。而且在中原二里头王国(可能为夏王朝)兴起的同时,新疆西部兴起了呼斯塔王国,该王国以石头房子石头墓葬为特色,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公元前1300年,四道沟文化在天山北麓和巴里坤草原兴起。与此同时,雅利安人从咸海南岸大举东迁,游牧文化开始成形,而与其相关的有辐战车传入中原,对商周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900年,雅利安人在天山北麓取代四道沟文化,形成“前斯基泰文化”。西方称为斯基泰人的古人,即《史记》《汉书》所称“塞人”。此后,新疆逐渐进入邦国时代,包括以定居农业为主的城邦和以游牧为主的行国,中途还差点被亚历山大希腊化,直到汉朝大军的到来。
但是,2021年10月27日《自然》Nature)发表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上述观点,这就是:史前文化确实如上所述变化,但南疆族群基本未变,主体始终是北欧亚人,新疆(尤其是南疆)史前文化的变迁,主要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而非族群的变化。
该文章基于中德美韩四国团队组成的合作团队完成的研究,题为《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干尸的基因组起源》(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文中分析了18具干尸的基因组DNA:13具来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铜时代中期(大约公元前2100-前1700年),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前2800年),这是首次对新疆地区史前人口进行基因组规模研究。研究团队在论文中也提到,这些个体代表了该地区迄今为止挖掘出的最早的人类遗骸。
全基因组分析显示,塔里木盆地发现的这些青铜时代干尸属于一支遗传上独立的本地人群——北欧亚人。他们并不是外来者,而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群体的直系后代,而根据此前研究,人们推测,这些群体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基本消失了。
更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现代人绝大多数都是非洲晚期智人的后代,非洲晚期智人迁徙到亚欧大陆后,主要分成了五支,第一支为南欧亚人,是印度土著的祖先;第二支是安纳托利亚农民,住于中东土耳其一带,白皮肤;第三支是西欧亚人,主要位于欧洲西部一带,蓝眼睛深黑皮肤,比黑人还黑;第四支是东欧亚人,位于东亚地区,黄色皮肤,黑发,是我们中国人和东亚人的祖先;第五就是新疆这次发现的北欧亚人,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亚一带,处在西欧亚人和东欧亚人之间,是两者混血而成,金色头发,是印第安人的主要来源之一。
距今大约1万年前左右,北欧亚人、西欧亚人、安纳托利亚农民开始混血,形成了白肤、金发、碧眼的欧洲白种人,同时,北欧亚人和少量东欧亚人一起进入美洲,形成黄皮肤的印第安人。此后,因为一直没有发现北欧亚人的踪迹,所以人们推测,北欧亚人没有挨过末次冰期,大概率灭绝了。
但最新研究表明,距今4万-6万年前,北欧亚人就来到新疆和西藏,其中迁入西藏的,和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早期智人混血,形成西藏最早的土著,在末次冰期盛冰期后只有少量存活,后融入现代西藏人群中,而迁居新疆的,则成为新疆最早的土著,他们并未在末次冰期中消亡,而是一直生活在那里,阿凡纳谢沃文化来后接受阿凡纳谢沃文化,切木尔切克文化来后接受切木尔切克文化,奥库涅夫文化来后接受奥库涅夫文化,内地马家窑文化来了接受马家窑文化,西方乳制品来了用乳品,东方彩陶来了用彩陶……,如同不系之舟,一直跟随着时代潮流,直到楼兰古国因自然环境巨变消失为止,才融入新疆和中亚各民族中。也就是,南疆史前文化的变迁,主要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而不是族群迁徙的结果。
另外,在此之前,因为消失太久,北欧亚人的长相一直是个谜团,人们根据古西欧亚人的长相,普遍推测北欧亚人是黑皮肤、红头发,但现在,有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成果,红褐色皮肤亚麻色头发的小河公主楼兰美女才变成了北欧亚人的典型形象,他们的皮肤颜色并非如欧洲古人那样是深黑色,而是和印第安人类似,是比北方蒙古人人种略深的褐黄色。
北欧亚人虽然在几千年前就在新疆消失了,但他们的基因融入了本地人中,我国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口中,北欧亚人基因遗存能占到大约有20%-30%,在藏族、蒙古族甚至汉族中也有少量分布。小河墓对数字七的崇拜风俗也在新疆土著中继续流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楼兰后裔,在逢红白喜事,还要穿上胸前7条装饰线的正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