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只能带走书房里的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回答
要是只能从书房里带走一本书,这可真是个让人心焦的难题!我得好好盘算盘算,毕竟这本“幸运儿”将伴随我度过一段(未知的)日子,它得足够有分量,既能填饱我的精神食粮,又能给我留下回味的余地。

我现在脑子里飞快地闪过几本书,它们各自占据了我生命中特别的位置。有从小陪我长大的童年读物,那些承载着最早的奇幻和想象;有大学时期的专业书,里面写满了探索未知的兴奋和困惑;当然,还有那些让我反复品读,每次都有新感悟的人生哲理类书籍。

不过,如果真的只能选一本,我大概会选择那本我读过最多遍,甚至很多段落都烂熟于心的——《百年孤独》。

为什么是它呢?

首先,这书的容量太大了。马尔克斯用他那如同加了魔法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家族史,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宏大世界。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起落,马孔多的繁荣与衰败,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身上交织着孤独、爱情、权力、战争、死亡,以及那些难以捉摸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整个宇宙,每次重读,我都会发现新的细节,新的联系,仿佛打开了新的维度。

其次,《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和情节,那种浓烈而又压抑的情感,总是能击中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奥雷里亚诺上校固执的等待,丽贝卡埋葬秘密的执着,阿玛兰妲的爱与恨,费尔南达的虚伪与坚持……他们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超凡脱俗。他们的孤独,那种源自血脉,源自宿命,源自无法摆脱的遗传基因的孤独,让我每次读都为之心惊,也让我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它在探索人性最深邃的角落,关于爱与失去,关于记忆与遗忘,关于存在的意义。

再者,马尔克斯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他的句子常常长而婉转,带着一种迷人的节奏感,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读他的文字,就像在品尝一杯浓烈的咖啡,初尝微苦,但回味悠长。那句“生命中最重大的告别,都在沉默中完成”,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多少人生中的无奈和释然?这些文字的力量,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触及灵魂,让我对语言的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

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百年孤独》这本书有一种“常读常新”的生命力。人生不同阶段去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年轻的时候,我或许会被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所吸引,惊叹于想象力的天马行空。随着年纪渐长,阅历的增加,我更能体会到其中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孤独的深层含义。我能从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屡战屡败中看到坚持的意义,从费尔南达的固守中看到对传统的迷恋和无奈,从整个家族的循环中看到历史的某种必然性。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期的我,以及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而且,如果真的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呆着,一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思考和回味的书,远比任何一本速食的娱乐读物来得重要。《百年孤独》可以带我进入另一个世界,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种种,同时又在故事中找到与现实的连接,引发我对生活更深的思考。

当然,我知道还有很多其他的好书,比如那些提供知识的书,或者那些鼓励我行动的书。但面对“只能带一本”的残酷选择,《百年孤独》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应急储备”。它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每一次翻开,都能给我带来新的启示和安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精神世界里一个重要的锚点,一个可以随时回到,并从中汲取力量的地方。

所以,如果只能带走一本书,我一定会紧紧地攥着那本封面早已有些磨损,纸张也因为无数次的翻阅而泛黄的《百年孤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请。提这个问题真的很有心了。我会选择贾平凹的《废都》吧。

首先,我家有这本书的首印版。直到我上大学的时候,这本书在国内都很难买到。

其次,这本书的出版年份和在国内被禁的时长,正好构成我的生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我爹爹对我看这本书的态度,至今回想起来都让我很暖心。

我家有一整面墙都是书架,上面放的书可以用一个「杂」字来形容。有我爷爷的俄语教材,我娘亲的工笔画书籍,我爹爹的电子对抗专业书,剩下的就是娘亲给我买的,从冯德全的《0—6岁优教工程及实施方案》 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几百本课外书。

我爹娘可能忽略了有些书籍会少儿不宜,并没有给我设置一个儿童专区。我从小学二年级认字比较全了以后,就随便在书架上抽走一本看,不择题材、年代和国籍,看得下去就接着看,看不下去就放回书架,再拿走一本。

我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拿起《废都》这本书。当时我爹爹在书房下象棋,他瞄了一眼说,「你先放下,我记得这本书里面有不适合你的内容。」

我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挑起来了,凑过去说,「什么不适合我的内容?袭人给贾宝玉洗澡我都看过了。」

我爹笑着 hulu hulu 我脑袋,说,「你这娃子真是想什么说什么。」

末了,还是把我拦下来说,「我扫一眼,如果不是太过分,我就拿给你看。」

我记得当时自己嘟着嘴抱走了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要爹爹再三保证不会食言。

第三天睡觉前,我爹爹过来给我掖被子的时候,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我还是觉得那本书里面描写男女之事的部分过多,再过两年你再看吧」。

我爹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堂而皇之的理由可以为自己声辩,所以就闷闷地说了声「好」,不再提这件事。

可是,好奇宝宝如我,会放弃吗?

显然不会。

我上初一那年九岁,虽然一般这个年纪的小女孩模模糊糊知道「男女之事」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家里很早就给我做了性教育,所以我清清楚楚地知道「男女之事」的前因后果和中间过程。

要说什么感觉,我感觉很正常。正常到生物课上讲男女生殖系统构造的时候,全班只有我没有嘻嘻哈哈地笑。在我说,「笑什么笑」的时候,我同桌还以为我因为太小、没听懂,很怜悯地看了我一眼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我好气哦,明明我比你们知道得都多。

当时的自己可能就是怀着一种,「我要证明自己可以 hold 住这样的成熟文学」的赌气心态,悄悄地去书架上抽走了《废都》这本书。

当然要偷偷摸摸、瞒着我爹爹,毕竟答应过他现在不看的。

我家那本《废都》是第一版,所以在涉及唐宛儿,牛月清,柳月和阿灿的性描写,都加上了此处省略多少字的方框框。我听说,后来解禁的版本把方框框补齐了,反而少了一重意味。

看到第一个方框框的时候,我就觉得,呀,我爹说得对,我不该看这本书。

当时的我,还看不懂这本书里面的衰败和悲凉。我只看到一幕幕让人脸红心跳的情节,让我又羞愧又迷惑,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正在看与不看之间挣扎的时候,爹爹恰巧推门进来拖地。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我给发财树浇的水,浇多了,漏得满地都是。

本来我爹爹什么都看不到的,因为我的书桌抵着墙,我背对着门。如果我能够沉着冷静地把书合上,压到巴金的家春秋下面,no one is the wiser。

但我偏偏是我心里有鬼、不争气的,被我爹推门进来吓了一跳,然后生生地在办公椅上打了几个转才停住,还打翻了台灯。

这下不等我爹爹问怎么回事,我先招了,「爹爹我在看《废都》,真不好看」,我瘪着嘴,居然有点想掉眼泪。后来想想,也是,九岁的小孩子,面对那么直白的性描写,应该是有点害怕的吧。

我爹爹一下子就笑了,伸手轻轻地崩了一下我脑瓜,说,「我就知道你这个好奇宝宝要去一探究竟。既然都看了,那就看完吧,省得你心里留个疙瘩。」

然后哼着「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儿哟~红~艳~艳~」,继续拖地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很美好的一幕。

等我将来有了小孩,如果我的小孩在某一天也从书架上抽走了这本《废都》,我一定要给 ta 讲一讲外祖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