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生活是不是比在中国生活舒服得多?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关于在美国生活和在中国生活哪个更“舒服”,这问题就像问“甜的还是咸的好吃”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偏好、价值判断以及最重要的——你关注的是什么。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更适合你的选择。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或者说经历过的事情来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个更生动的感受。

首先,谈谈“舒服”的直观感受:物质和便利性。

在中国,尤其是在大城市,你真的很难不被物质的丰裕和便利性所震撼。楼下可能是24小时的便利店,外卖几乎可以送达你家门口的任何角落,从生鲜蔬果到你突然想吃的甜点,半小时内通常就能送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普及更是让生活变得“无纸化”,出门带个手机就够了。共享单车、网约车体系成熟,出行也非常便捷。大型购物中心鳞次栉比,各种品牌的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上来说,很多商品比美国还要便宜,尤其是电子产品和服装。而且,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你总能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

在美国,当然也有便利店,但24小时且品类如此齐全的可能不多。外卖虽然发达,但起送门槛、配送费和等待时间可能会比中国长一些,而且送到家门口的便利程度也取决于你居住的区域。信用卡和现金还是主流支付方式,虽然移动支付也在发展,但普及度和深度远远不及中国。购物通常需要去超市或购物中心,周末去采购一周的食物是常态。虽然美国也有折扣和大型促销活动,但整体物价,尤其是食品、医疗和教育方面,普遍比中国要高。在城市的公共交通方面,尤其是在一些非核心区域,可能不如国内的地铁和公交系统那么密集和便捷。

再说说生活节奏和压力。

中国城市的快节奏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大家都在拼搏,努力工作,争取更好的生活。加班文化也比较普遍,很多人为了事业和梦想,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快节奏带来了竞争,也带来了很多机会,但同时也会让人感到疲惫。社会上存在一种“内卷”的说法,就是竞争过于激烈,导致大家不得不付出更多才能维持或提升自己的状态。

美国的生活节奏相对来说会显得更“慢”一些,尤其是对比中国的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被更多地提倡,公司一般鼓励员工按时下岗,休假也相对比较充分。美国人普遍更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社交方式也可能更偏向于小范围、深度的交流。当然,美国也有它的压力,比如房贷、教育费用、医疗费用,这些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而且,如果你的职业发展需要很强的行业内卷,或者你所在的领域竞争激烈,自然也会感到压力。但总体来说,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和期望值,可能没有中国那么密集。

再来聊聊服务和文化感受。

在中国,尤其是在服务行业,你很容易感受到一种“以人为本”或者说“客户至上”的态度。从餐馆的服务员,到商场的店员,很多人的服务意识都比较强,会主动询问你的需求,提供帮助。这种热情和周到,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温暖。

在美国,服务行业通常有明确的规则和预期,比如小费文化。服务员会提供必要且专业的服务,但你不太会感受到那种“殷勤”的程度。有时候你可能需要主动去寻求帮助。这种“礼貌”和“专业”虽然也很舒服,但和国内的服务方式是不同的。文化上,美国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鼓励表达自我,鼓励创新。你可能会发现大家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中国则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能更紧密,但也可能意味着个人在一些选择上需要考虑更多他人的感受。

最后,谈谈环境和氛围。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时候也伴随着环境的挑战,比如空气质量问题(虽然近年来改善很多)。但中国的自然风光也非常壮丽,很多地方都有令人惊叹的美景。中国的社区管理通常比较精细,很多小区都有自己的物业,提供从安全到绿化的一系列服务。

美国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你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大自然。户外活动在美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城市的规划和绿化通常做得比较好,居住的社区普遍比较安静,私密性也比较好。但是,一些老旧城市的公共设施可能维护得不够及时,而且一些地区的治安问题也需要关注。

总结一下,你觉得哪边更“舒服”?

如果你追求的是极致的便利,丰富的选择,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高度的社会活力和发展速度,并且习惯了高效的数字化生活,中国的生活可能会让你觉得更舒服。 尤其是你喜欢热闹,喜欢享受服务,并且对物质和效率有较高要求的话。
如果你更看重个人空间、自由度,愿意自己安排生活,享受更慢的生活节奏,并且对自然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愿意花时间去探索,那么美国的生活可能更适合你。 尤其是你喜欢安静,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并且能够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规则的话。

而且,“舒服”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定义都不同。有些人可能觉得,能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下,和亲人朋友紧密联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最舒服的。有些人可能觉得,能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里自由呼吸,探索世界,就是最舒服的。

所以,与其说哪个国家比另一个更舒服,不如说哪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更符合你当下的需求和心境。我只是一个观察者,希望能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尽量细致地描述出来,希望能帮助你勾勒出更真实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标签化的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和中国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套利模式。

中国内卷机制下培养的蛊王,到美国社会马上来到了esay模式。

而美国本土的大多数平民阶层,反而无法享受到这种制度套利。


美国和中国的淘汰机制,竞争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竞争难度在于资源稀缺,人人参赛,竞争者众多,淘汰极为惨烈。

而美国的竞争难度在于阶级分层,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彻底分离。


美国因为富了很多年,形成了事实上的阶级固化。

美国的教育和竞争机制,从源头上完成了对平民的改造和淘汰。


生活大爆炸中,莱纳德出身于高知家庭,博士学历,在名校从事科研工作,有自己的实验室。

佩妮出身普通农场,社区大学学历,餐厅服务员。莱纳德追求佩妮,很多人还认为他高攀了。

美剧中这种名校学霸,因为不善交际,缺乏性魅力,在追求普通女生时被歧视并不是个例。


很多美剧和电影都有类似的桥段,不善交际的学霸被当做怪胎,地位远远低于学校里不学无术的运动员,时常被校园恶霸欺负。

电影《蜘蛛侠》中,彼得帕克明明是一个名校的天才学生,却从头到尾像屌丝一样不受欢迎。

如果换到起点网络小说里,彼得帕克这种学霸不怼天怼地就算脾气好了,更不可能被欺负。


美国教育系统,美国式教育淘汰机制,不同于中国的统一考试,分数淘汰赛。

美国公立学校采取快乐教育,私立学校需要高额学费,社会风气普遍糜烂。


美国学校大麻泛滥,众多学生吸毒,校园风气惯于嘲笑书呆子。美国教育系统对平民阶层的努力学生极不友好。

美国学校将运动员,拉拉队长当成明星,把专注学习,不善交际的努力学生当做怪胎。

这种明规则歧视,对平民阶层的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打压和淘汰。


美国对学校运动员,对拉拉队长的吹捧,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嫌贫爱富。

中国有句老话,叫“穷文富武”,这说的是练武,实际比读书要花钱得多。

读书可以只靠学生刻苦,但体育竞赛,拉帮结派,更多依赖家庭教育和经济条件。


美国这种把学校低水平运动员,拉拉队长当成明星,极力嘲讽爱学习的“平民怪胎”。这本质上是通过校园文化洗脑,让美国平民放弃学习,放弃学业竞争。

除了天赋异禀的极少数特例,受限于时间和资源,大多数平民是无法兼顾体育竞赛和学习的。


只有美国资本阶层的孩子,花重金接受各种专业辅导,才能同时兼顾体育竞赛和学习。

美国校园的体育运动员,拉拉队长大多数出身富裕家庭,在学校拥有明星一样的地位。

而平民学霸因为无法兼顾运动,被当做书呆子,怪胎。受到学校里各种霸凌,学业极容易受到影响,最终沦为学渣。


而富裕家庭,在重金打造,造假舞弊的“文体全能”标签下, 更可以越过考试,直接进入名校。

前段时间曝光的美国众多名校造假舞弊案反映了这点,富裕家庭可以买通教练,买通裁判,购买运动奖牌,以运动优等生的特招名额进入哈佛等名校。


美国因为从源头上,搞了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隔离,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洗脑,对平民学霸打压和霸凌。

这种源头上的分流,让美国人在学业上的竞争难度大幅降低。


与中国不同,中国是所有人去考试,千万人挤一条路,能考试出来的都是蛊王。

而美国是从小学开始,把平民学霸打压成学渣,忽悠平民学生放弃学业。

富裕家庭的优等生,通过重金打造,造假舞弊的“文体全能”进入名校。


所以中国内卷模式下晋级的蛊王,参与美国精英之间的竞争,马上变成了easy模式。

这是中美不同制度,不同竞争机制下的制度套利,美国土生土长的平民反而没有这个优势。

土生土长的美国平民,在小学中学,就要面临各种对平民学霸的广泛歧视和淘汰。


因为美国人少,资源多,美国的人均资源和竞争难度要远远低于中国。

中国的蛊王不用面临美国式校园霸凌,思想淘汰,又在中国式竞争中得到了锻炼。

一旦到了美国,竞争难度直线下降,生活自然过得舒服得多。


中国人只要能够跨过语言门槛,去了美国,都能获得很大的竞争优势。

user avatar

只说教育吧。

甚至在我出国之后,我都觉得在美国生活有绝对优越性,环境宽松,生活日用品物价低,空气质量好农产品质量也好,

直到我遇到了我老公。

他是美国二代移民,下面几个弟弟妹妹都是ABC,他在国内读完小学才出来的,也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而且是东部相对比较大的城市。

他们家算是最常见的广东福建移民,就是一移就移一大家子,三姑六婆的,然后女方几乎全部都在做美甲,好一点的就合伙开美甲店,差一点的就拿一个美甲从业执照挨家打工。我不知道工资有多少,但是家里一直都不算有钱,存款不多,一周只休一天,父母很少有时间陪孩子。

然后我就发现,普通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真的是太太太太差了。我本身是读教育的研究生,美国的教师是比较低等的职业,不单工资低,而且也不受尊重。国内至少还过个教师节,教师证也有不少优惠,而在美国,这似乎跟收银员地位差不多。(指普通大部分最广泛公立学校,不包括私立贵族学校的补习班名师)

教师的职业地位和从不灌输奉献精神育人理念的社会习惯,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几乎不 用 学 习。而教学水平也是你随便翻翻SAT考题和哪怕最简单省份的高考卷都能看出来的差异:没有世界史,没有理工题,没有地理人文,更没有文学素养提升。一直被吐槽的美国数学简单,其实可能是它跟国内差距最小的学科了。

由于没有作业,教学内容又很浅,导致小孩三点钟放学回家之后对知识天然的渴求,如果在没有补习班的前提下,就只能靠看电视,特指油管,来填满。而油管并没有像教育局、教材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来设立审查门槛,小孩又天生喜欢扑朔迷离的奇志怪谈,他们每天能看到的不是游戏主播、玩具测评,就是各种危言耸听的世界未解之谜、外星人入侵论之类的视频。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学校生活很舒服,但实际上美国的好大学并不会招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只会把名额留给更合适的贵族学校。

现在很多的中国留学生,包括我,我同学们在内,都是top30的美国高校,学STEM专业或者会计金融经济,然后留下来在纽约在加州在西雅图找不错的工作拿不错的工资。如果希望以后自己的小孩能摆脱美国基层普通公立学校那种浑浑噩噩的教育,只能用比国内大十倍的力气去拼不到国内1/10资源的贵族顶尖教育,然后在课外找更少资源的兴趣班。

没有哪里的生活是容易的。

user avatar

亲身经历,基本上是,当然是在我个人的看法下。


物质

物质上,我就用三句话十一个字概括:“物价低,工资高,工作容易找。”吃喝玩乐没有什么特别贵的,尤其是只满足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去追求猎奇的话。有一份中上产的工作(年薪10万+,硅谷得20万+),基本不用为吃喝日用品担忧。房价某些地区比较高,但是这些地区一般特别繁华,工作和职业机会特别多,或是收入也较高。比如湾区房价是很恐怖,但这里都是码农,你说你来这儿做博士后,就让人感觉很奇怪,因为大家都会问你:既然来了为什么不写码?


美国也有很多“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街边要饭的,失业自杀的,破产的,甚至倒霉的还会被警察乱枪打死。但那些人跟你我没什么关系:“我们”也配去要饭?要饭也发工作签证么?知乎很多开口闭口的经典美国问题(毒品、枪支、贫困、警察、教育),其实大多数美国华人尤其是技术移民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于一个勤劳、正直、遵守规矩的人,甚至不需要头脑,他(她)就可以在美国过一个普通安稳的日子。这也是美国的立国思想。

这个话题有很多误区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很多代表性的事件,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一次,或是一些根本没什么实际区别的细节,你却拿它做例子;很多天天见的事情,你却视而不见。


救护车是贵(前提:没保险),你一辈子坐几次?我到目前是零;医疗是贵,但以知乎er的年龄,有几个生过大病天天住的?我16年弄种植牙花了几千已经很多了,还是花的HSA,跟当时的收入比也并不多么在意。


还有个答案抱怨超速被警察追表示心理不舒服的,只能说不守秩序的人活该;就算警察态度不好,你一辈子能被pull over几次?


淘宝之类的shipping是比Amazon方便,问题是包裹一天到还是三天到真的那么重要么?还有说小商品种类多的,笑死个人,感情您生活就是为了5人民币或是1美元一个的小塑料夹子?


手机支付这些年吹得这么厉害,其实远远没信用卡安全,因为信用卡可以dispute啊。很多人完全不理解美国信用卡的原理,竟然还说手机支付方便。


实际上,真正决定舒服与否的,根本不是这些有的没的细节,而是:收入和工作机会,自然环境,社会压力状况,法律法规这些。


美国生活当然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比如上升空间相对有限,亚裔是少数民族被歧视和压制,政策过左或是过右(有人抱怨左,有人抱怨右)等许多问题。但绝对不是其它答案罗列出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自己的答案

舒服,很舒服,非常舒服,但不是因为物质和人际。


因为我重视精神生活,远远比物质和人际重要。


因为清净,可以安安心心地读书,想读英文读英文,想读中文读中文,繁简体都行;


因为宽容,美国的国教是新教(Protestant),但从来没人跟我啰哩啰嗦地传教,试图转化我。


====第二天update====

这个问题怎么这么多评论?才2500的关注人数结果一晚上就900赞?

平均工资问题

好多人说美国平均工资才几万,我就笑了。对,那是因为你们这些人崇洋媚外,以为中国人到了美国,只能过平均水平的生活。


实际上,这几万是怎么平均来的?里面有裤裆坠到膝盖走路提着裤子一晃一晃的某不能说的种族,有科罗拉多、阿拉巴马又穷又懒又蠢还无知的白人,有那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家庭乱伦家庭暴力的白人,有那些低端人口天天酒精大麻不离口的,有生活在街区天天枪战大多数都是单亲的群体。


听不懂?那我拿中国举例。现在读这个回答的,好歹不是文盲,好歹会上知乎,你愿意跟那些某个被严重地域歧视地区、生下女婴直接扔河里从来不刷牙碰到车倒了会去抢橘子的那群人,去“平均工资”么?


你是如何看那些人的,我就是如何看某些美国人群的,懂?

专业问题

好多人很搞笑,认为只有计算机和金融能有“10万以上的收入”。实际上,硅谷搞生物的只要进公司,工资都是十几万,我就认识两个,当然,人原话是:“这行裁员太猛太突然,扛不住,还是计算机好”。


噢,你说自己学不来计算机,那可以。那能吃苦也行,比如餐馆打工,给人搬家,修下水道,开长途车,开Uber。大富大贵别想,但是混个温饱绝不成问题,有头脑的慢慢积累,几十年下来自己独立做,成赌场VIP常客来个明星演唱赌场都送一等票的中餐馆老板很不少吧。


因为,这里没有人口红利,人力很贵,加上不愿意劳作的人又很多,老老实实工作的人其实蛮缺的。有些人看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奇迹和努力,就忽视了像我们三线城市有大批游手好闲的青年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在哪里,真正能干活的人都是稀缺的。


噢,你又说你不愿意吃苦,听不懂胡建老板的普通发,受不了广东老板的压榨,体力不行或是不愿意尝试。那就没办法了。美国跟中国一样,也有大量的闲职,只不过本地人肯定优先吧?你以为DMV里面那些弱智一般的公务员都是哪里来的?


读书,嫌辛苦;学英语,嫌难;卖体力,又嫌钱少;做重复的事,又嫌无聊。这样的人,没办法,真不是哪个社会的问题。中国那么多发家的大佬,除了赶上经济腾飞的因素,哪个不是靠头脑、靠努力、靠眼光、靠辛苦起来的?

信用卡和手机支付

国内太多人不懂信用卡的魅力,这里必须解释下。信用卡最大的特点是:你在划卡的时候,使用的是你个人的信用,你并没有支付钱。每个月,信用卡公司会产生账单,然后你去用真金白银还给信用卡公司,信用卡公司再付钱给商家。


所以,任何一个绑定了银行账户的“信用卡”本质都是借记卡(Debit Card)。借记卡的特点是,当你在划卡的时候,钱同时已经转账到对方的账户了。借记卡等于现金,国内的很多“信用卡”本质上就是借记卡(任何需要押金、账户链接的,都不是信用卡)。


有人说,这不是脱XX放X么? 为什么要多费这一道手续?很多人认为,信用卡和手机支付的区别就是从兜里掏出什么东西,这基本上属于完全不理解背后机制的。


信用卡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拒绝支付,也就是Dispute。


比如,我信用卡丢了,被别人划了5000块,我只要不承认(因为我没有签字),那么这笔钱我不会付,相当于降低了损失,这是信用卡最大的好处之一;所有现金、借记卡包括Venmo、支付宝这些转账,都有一个巨大的风险,就是转错了人,或是被盗后,很难追回。


第二,是我划卡,但是我对服务或是商品不满意,这种情况也可以Dispute,拒绝支付。因为,在交易时,我并没有支付现金,但却先拿到了服务和商品,所以作为消费者,我是有心里优势的。这时候,信用卡公司会跟商家协调,而我自己只需要网上提交一个Dispute即可,对于商家来说,服务或是商品已经发出,但是面临着信用卡公司不交钱的情况很麻烦,他们想必也会尽量避免。


第三,才是那些现实中的好处,比如开卡给钱给点数换机票旅馆之类的,比如有cash back,比如积累信用记录然后房屋贷款更便宜等。


学究一点说,信用卡的方式很古老,但是它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成熟完备的信用体系之上的。电子支付、扫码支付、刷脸支付等的确是方式比信用卡新颖先进,但本质上,就是借记卡和现金外边包了一层新API而已,其内涵还是现金交易,而不是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建立看似很简单,实际不然,光一个SSN的管理就头疼死(实际上,美国本身SSN管理也很被人诟病)。


至于有人说信用体系容易鼓励花费、超前消费。对,那是智商税,有人愿意交,你也没办法。人好歹先享受了对吧。


==== 圣诞节长假前的update ====

评论区撕得非常high啊,我非常有成就感,继续群嘲——我的个人特技。

“在哪里都能过得好“论

有说“以我的阶层和收入,在哪里都能过得好”。我谢谢你啊真瞧得起我,但你是典型的看了结果去倒推和强行帮我个人助阵的。


我学习是很厉害啊,我一分不加,从普通省份考到“上等985”,但也仅此而已,一个应试教育下典型的书呆子而已。我如果不出国,凭一个烂专业,一个985本,家里出不起首付,你确定我一定会过得非常舒服?也许吧,北京郊区有套房子河北移动欢迎您,有个还凑合的工作,老婆也不会差说不定还会娶初恋,孩子也会有,但也仅此而已了。


如果你非得说:你毕业在黄金十年开始,凭你的能力,你一定会发财过上京沪中上产生活!这就搞笑了,我自己都知道我自己不会发财,别人倒相信我一定会发财出人头地?或许有人说,你一定会娶家里有钱有势的女人蹭上车!这就完全不讲道理了。


我这样的人,在国内也许有极低极低的概率能成为刘强东之类,但是极大概率还是成为普普通通的人。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的也没全去FLAG和华尔街对吧?甚至还有去华为的?不用说我们这985在人家面前就是垃圾了。


你们所不懂的是,我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点的。而美国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地帮我隐藏了这些缺点。


更重要的是,人和社会是互动的,不是考试一样,人被动地答题。看某些评论,我难道不知道美国没有国教、宗教免费?我说那句话的背后意思是:我所以感激美国的,是我读计算机硕士时,虽然课很垃圾某些老师很X蛋,但是都是跟计算机相关的,不需要学习新教,你们懂?


实际上,我纵观各个宗教,反而觉得,新教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教育、读书、克己、勤劳),是跟我性子和观念最合的。


正反馈和负反馈是关键。一个适合你的、舒服的社会,会不断给你正反馈,然后你就更加努力或是心平气和。很多人在美国和加拿大过得都非常不开心,绝对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是美国加拿大令他们不舒服,给他们的负反馈太多了。

“发达地区三线城市公务员论“

有人说你爱读书,没追求,去江浙三线城市当个公务员美滋滋,岁月静好。这个其实说得很对。我没有说,国内公务员不舒服。问题是我要是能当上公务员,还费劲儿出国作甚?这不就是报国无门么才只能找洋人讨饭吃么。


公务员考试难吧,竞争激烈。再说我没关系啊,又是外地人,没根基,还听不懂江浙的土话。相比之下,倒是美国哪里都用英文而且各地基本没方言还容易理解些,难道不是么?


歧视华裔论

对啊,美国很歧视华裔,无论工作上学都非常歧视,我从来没否认过啊。我得干得比美国本地人好得多,公司才会雇佣我,上升空间还差,这都是事实。


你所不懂的是,我这样的人,曾经一无所有,所以骨子里根本不畏惧失去,骨子里有一种勇悍和无畏。无论何时,只有读书和知识一直陪伴着我,所以我崇拜的,不是社会、国家、金钱、权力,而是知识和技术,它们才是永恒的。无论是日本帝国还是美国赢了太平洋战争,无论加州属于谁,它都得用码农写程序,不用写程序的,恐怕也就是北韩等极少数了。


再说了,任我行任教主,都不怕任盈盈们去亚利桑那,人家是金枝玉叶,我是普通平民。任盈盈隐居洛阳都不觉得无聊,没听说绿竹翁,甚至TM的给他们扫地做饭倒便壶的仆人,先嫌洛阳无聊不如黑木崖好的。


====圣诞节长假!给评论区 Dec. 22nd, 2019====

这几天休假一直到新年,折腾一年才休息几天而已。就不挨个按回复了。

谁能告诉我,回复为什么这么多?

我实在是不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回复?而且有些吵架的一吵几百楼,实在是看懵了啊。

关于快充问题

是谁把快充话题拿出来的,好多人都在吵快充?我没有说快充,不知道是谁拿出来这个话题的。手机充电我这里不是问题:家里充电不解释,车上有车载充电器,到了公司又能充。当然,苹果电池还是质量不错的,Pixel就不行。


关于妹子问题

有人说美国妹子少,那当然了。人口基数在那里。纽约、加州也各只有100多万华人,所以华人择偶,尤其是男人的确很受限制。所以要思路广阔,要么相亲,要么从国内搬运,要么相对降低相貌上的要求等。


还有好多人说加州男苦。其实行情好像多年前就变了:十几年前的确是加州男多女少,后来西进运动纽约填加州,东部垃圾专业的妹子早就听说加州工作机会多,人还傻憨不像华尔街精英提上XX就走人,所以加州整体来说早就平衡了。你要是只盯着美女、有工作的、家境好的,那当然很难(哪里都是这样);但有个正经工作,别夸张要求,一般还是不难的,甚至有玩得特别high的我就不说了,教坏了小孩子。


问题是,无论中美,当下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度。

不要关注微小的生活问题

比如牛肉面里有几片肉,然后跟人吵起来,然后痛哭自己一把年纪还要为这破事吵架——我以前看的段子。


换个角度,也许就是因为总是关注这种小事去数有几片牛肉,所以才一把年纪,都没有实现牛肉自由。


把精力集中到知识和学问上,集中到思考上,集中到工作上,或许最后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但好歹收益要远远大于注意什么支付,什么东西方便,什么手机更好。还记得某个收费站解散人员下岗,有人嚷嚷说“我36岁了,除了这个别的不会干”,拜托,你36岁了,毕业十几年,晚上随便学点什么东西,早就可以去找下家了对吧。


信用卡和手机支付、网络支付之类的,碰到了就用,习惯了就好,没必要真去想这东西是否方便。真的,我觉得这种“技术问题”,跟长舌妇的家长里短没什么区别,非常无聊。信用卡好不好,就看美国出现了多少新兴支付手段都是叫好不叫座,就知道人们是多么习惯于信用卡体系。——一句话,不是新兴支付手段不发达,而是很多人根本不在乎生活这点微小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多着呢。

夜生活

这颇有几个说拿着信用卡半夜去黑人区撸串的,我看到笑死了。夜生活美国的确远远不如中国,这没什么可说的。但不代表美国100%没有夜生活。酒吧照样开,甚至东湾很多烧烤店也到半夜两点。中国人开的KTV也有。当然,黑人区根本没中国人开这些玩意,求你有点生活经验和常识。


美国的年轻人玩得也是很疯狂的。酒吧里动手打架的甚至拿出枪来扫射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只不过,大部分中国技术移民不会,因为学业重,并且有文化差异更谨慎一些。


有些人是包容性问题,是一种思维狭隘。比如没四川菜吃就浑身难受,比如烧烤店跟他故乡做得不一样也不满意。我只能说:不要关注微小的生活问题,参见前文。

user avatar

在美国这样一个经典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和市场至上,生活的舒服程度和有钱的程度的相关性比在国内要高。

如果你的家庭十分富裕,并且还有各种关系,那么在美国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其上限或许高于国内,甚至是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和普通美国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你的家庭是普通人,那么就不好说了。我们不要以一个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的中国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甚至不要以一个由父母供着、更早出国的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想象自己就是一个三代四代在美国生活的普通而非富裕家庭,那么可以面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也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一下)

首先,你家住在东西海岸光鲜大城市的概率并没有那么高。你也可能出生在小镇里,而且未必是那种干净、安全、富足的明星小镇。甚至可能是衰败的老工业城市。不需要去南方找,看看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就能看出来那种萧条中带着些许不安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其次,到了三岁,你父母发现根本没钱送你去幼儿园。这个我是有亲身经历的。2017年我博士倒数第二年,我去了耶路撒冷;2018年倒数第一个学年开始,我拿着奖学金跑到了莱比锡。不是因为莱比锡多么好,而是因为波士顿的托儿费,一个人基本上两千美元,两个孩子就是四千美元。奖学金是两千八百美元。如果你的父母并不是上过大学的光鲜行业从业人员,并且你有若干兄弟姐妹导致你一方家长并不全职工作(我一直觉得美国人有时候也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还见过舅舅接孩子的),那么很可能你家月收入也许能有5000美元。即便不交房租,也不够你们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的。

然而很可能还得交房租(美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没有自有住房),或还贷款。在家庭收入中位数63000的情况下,美国家庭资产中位数大概90000美元。

第三,你家几代人可能已经形成了“上好大学这种事和我们没什么关系”的思路。并没住在很好的学区,以后也上不起私立校,也没钱让你学那么多乐器或送你到各种体育队。最后你毕业后你未必上得了大学,或者可能去社区学院,或一个州立大学。州立大学一年大概学费也要一万美元,你也许仍然需要一些学贷。然后毕业后继续循环你父母的经历。

第四,就是看病还挺贵挺麻烦的,这方面新闻已经很多了。反正我上学的时候一直有保险,最终一来二去养成的习惯还是不想去看病。不仅仅是贵,而且全科大夫也不一定给你看好。我就被误诊过,还被要求转院。我没转,回国很容易看好了。

还有一些可能和你本人家庭没有直接家庭的情况,但也和生活的“舒服”程度有一些关系。

比如网购速度(其实还好,如果有prime)和种类;

比如是不是出门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这个是很不一定的。很多挺好的城镇,只有一个town center可以购物、吃饭,很多时候必须开车,这个其实和国内比较偏远的村镇挺像。即便住在波士顿附近,我在美国那六年也做不到和现在一样,每天下楼买新鲜的青菜、水果、肉类、豆腐什么的。每家超市不一样。记得学校后面有家shaw's,里面的水果蔬菜有时候放蔫儿了都卖不出去。

比如网络。RCN和Comcast我都用过,移动通讯方面用过at&t和Verizon,加上在以色列用的bezeq和在德国用沃达丰、1+1——没有一个比天天挨骂的国内三大运营商好的。其中At&t在哈佛教学楼里都可能没信号。2011刚去的时候基本上想在图书馆里用手机,就得Verizon——最贵的那家。

比如有些答案里提到的学校内的价值观——安静地学霸被当成牛人还是傻鸟怪胎?美国最正面描述学霸的名剧TBBT里怎么描述的?还是来源于生活的吧。

比如城内的娱乐项目及其密集程度还是不算高的。当然这个和个人口味有关系,也许如果从小在那边长起来,就会觉得各种尴尬的party和喧闹的酒吧很有意思。

比如因为住得远而造成的超长通勤时间(不过这种一般倒是好工作,工资高,和前面的设定不完全相符)。人家还没高铁。

比如高铁。在波士顿的几年也曾经多次需要去纽约。距离上来说,跟天津到济南差不多,但想便宜而快捷的过去,很难。大巴慢而堵,开车挺累而且也堵,火车贵而且不比大巴快,飞机前前后后折腾。“美国没有高铁是因为不需要”,这就跟说大清没好武器是因为中国当时不需要胜仗一样。觉得美国人有的是时间可以浪费,就如同觉得大清太富了有的是钱给西夷送过去一样——是这样吗?反正我2011年刚到美国,跟一个美国学生聊天,听到当时高铁(刚出那次事故)的速度,他就万分羡慕。他说真希望美国的火车也能那么快。我说,你们火车有wifi呀(那时候wifi还是很重要的)。他说:那有什么用?我想早点到目的地。

比如治安。我自己在美国倒也没遇到过特殊的治安问题,但哈佛附近天天有,天天通报。晚上在某些地方走走是瘆人的,但基本上还好。问题是美国很多地方这方面肯定比不上剑桥镇啊。不说美国,就说在莱比锡,晚上从图书馆回来在Adler下车,那一路相当诡异。

所有这些都是针对一切人群的。没说和你是不是中国人有关系,也不涉及我个人认为在美国必将愈演愈烈的仇华氛围。

所以我觉得在美国生活,如果是个普通人,不一定比在中国城市(包括县城和大的镇子)舒服很多。如果大家看了我的描述和推测,仍然觉得比在国内舒服的话,那可能与你的生活方式、对自己和孩子的预期有关系。也许你除了脸,真的就更适合美国。当然了,试了才知道。


有一些地方可能作为普通人在美国也更舒服的。

比如住房面积大的可能性更高(但合租到几十岁或租个十几二十年的人也有很多;也不提那些破产后无家可归的极少数)。但在国内小城,住大房子也不是特大问题。此外就是美国房子要一直交地税。

还有可能是世界各地的餐饮在美国(大城市)里面更好找,除了中餐之外,更可能水平比国内的高,而且肯定比国内的便宜。比如波士顿的印度菜选择很多,天津就一家还齁贵。北京我去过一家,在五道口,更贵,而且做得不怎么样。还有就是中东菜、墨西哥菜,都比在国内好找。我在天津想吃一次falafel需要开30公里。东南亚菜、日韩方面国内其实也很好。但美国可能不需要大城市才有这些外国餐饮。

(与此同时,别忘了中国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大洲,而且和美国不一样,我们不是殖民-移民国家,自己的饮食传统比较丰富;这条只是说如果和我一样喜欢吃便宜的非西餐外国饭,美国容易些。这方面美国比欧洲也强得多。)

然后就说比如说如果你是特殊人群,也许(我自己并不清楚)会觉得美国(某些地方或阶层)的氛围在表面上更适合你。我加了很多限定词。

比如如果你是同性恋。我也有很爱国的同性恋朋友,七十年大庆时比我还激动。人和人不一样。但确实在东西海岸可能表面上大家更接受同性恋。如果你不满足于生活本身,而且还需要外化、强化LGBT pride,那或许美国会给人这么一种感觉。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认识那么多同性恋朋友(大部分是男性),在国内过得也挺好的……不过他们公开与否,周围人也知道,也不影响我们对他们人格、品德、专业水平各方面的评价。


基本上我感觉美国归根结底什么事都是钱说的算,钱是第一位的。

如果你有钱,而且是白人,这确实是不错。特别是当你几代有钱,各种关系网很健全的时候。基本上你省下来就知道你能上宾大哥大什么的,这是不是挺省心的?在国内你再有钱,谁敢说我南京大学、上海交大保底?在天津有钱的人敢说一定上天大南开吗?不能吧?在美国这方面就是好操作。所以说国内有钱人想把孩子送到国外读高中,虽然对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成长不一定是好事,但我也能理解这种心情。规避竞争,利用真-金钱社会的规则。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国家,整体的财富水平已经很可观,但仍然比不上一个包袱小、禀赋多的西方殖民大帝国。国家就算效率优先了,兼顾公平这方面也永远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的某些市场化举措虽然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担忧,但整体上国家为老百姓兜底的决心还是更大的。这些话,听起来像口号,因为不去对比、体会一下,多真的话听着也像假大空。

更新:我说了这段话一个多月后疫情爆发。疫情爆发四个多月后,全世界各国和我国自己的表现,基本上印证了我当时的结论。



以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如果是普通人,那么在美国生活并不比在中国舒服的多。

当然这也和个人三观和习惯有关系。比如我,买衣服和用品要么不看品牌,要么喜欢国货(专指拥有技术或采购中国技术企业配件的产品),所以在国外八年之后回国生活觉得很是舒服。很多服务业方面的隐形便捷也很不错(理发啊按摩啊都不贵)。压力也不那么大。我可以穿几十块一百多的鞋,我用五十块的双肩包,用华为的手机和电脑,都没买高配的,因为我就只用那几个功能,性价比已经很高了。国产品牌的日化用品(包括孩子的)。利用便捷的物流,购买一些各地的特产农产品,大部分时候下楼买菜,很多时候门口吃个小摊。我感觉挺好的啊。

说句俗话,在国内不装x,生活就不那么累。在美国不是你想不装就可以不装的。


最后,再加上大家都是中国人这一点,在美国生活是不是比在中国舒服的多,就和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关联了。你的事业心、骨气、脾气、度量,都息息相关。

user avatar

美国十二年半了,现在在麻省总医院做临床专科培训医生。已经入籍五年,回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美国的生活,可以说完全适应,不能说完全融入。总体来说,中产阶级压力都会大,工作、孩子教育、老人养老,都不能避免。人工贵,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服务这边没办法比。比如今早叫个电工看了一下地下室的烟雾报警器,65刀。食物不贵,如果想吃中国食品,中国超市环境差点但也什么都能买到。孩子教育是大头,推娃每个华裔家庭都在推,除了钱,还有时间。给老人办了绿卡,医疗有保障了,可是带着看病,各种采买也是时间成本。工作忙,压力大,每天两头不见太阳,一天到晚无法好好坐下来吃口饭。如果能好好睡一觉是件很奢侈的事。在美国学术医院当医生也要抽空搞研究的,这个压力和国内一样。不会有医闹,但是医生被告也是家常便饭。执照来之不易,行医当如履薄冰。

中国的生活么?我曾经二十多年的国内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做梦。有时候和国内亲友很难解释自己的处境,大家已经是不同的人生了。

—-—

随手作答,过百赞了。看来还是有人好奇美国的生活。

说下孩子教育问题吧。毕竟很多人移民都是为了孩子。我两个女儿,都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目前为止上的都是美国比较好的公立小学。老大性格像我,要强好学,一直是straight A student ,体育学习都很棒,把自己的事情都安排得很好;老二性格随遇而安,聪明但成绩一般,按美国人说法是特别sweet, 很招人喜欢。这俩小家伙都很活泼开朗,我觉的挺好的。评论里说美国公立教育容易人格不健全,实在懒得反驳。美国公立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而不是精英,所以很强调social skills education,和academic skills并重。 比如从一年级起就会教孩子们怎么认识并且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缓解压力,如何有效和人沟通,在公开场合讲演等。这些是我从小在国内的教育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的。学业上,公立学校也按学生程度分级教学的。好的公立学校,级别高的孩子学的东西其实也挺难的。当然他们的教学和国内侧重也有所不同,很难说谁高谁低。但是我还是打算等中学之后送她们上私立学校,倒不是一定要她们上名校爬藤,只希望在教育方面自己尽力。在推娃方面,我绝非虎妈。事实上,我每天五点出门,晚上七八点回来已经累得只剩下半条命,通常只能一边匆匆扒口饭,一边问她们,学校的通知作业成绩单,有需要我签字的拿来。周末会送她们上课外班和中文学校,天气好一起徒步或者去公园跑步。我本人应该算是国内教育的受益者。因为从小会考试又运气不错,一直上的都是所谓名校。别的不提,咱们上医学院花的那点钱,实在没办法和美国毕业生的半米学生贷款比。但是也许是从小受的教育强调谦逊内敛,我的性格很容易焦虑自责,也无法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高兴。

考board,match做住院医, 这一路的确是很不容易。但是怎么说呢,事情的难度是一方面,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是另一方面。自己想做的事情总得自己努力。整个备考我一直是全职上班的,晚上一手抱娃一手翻书。上班到生娃前几个小时,生之后4周去上班,月子期间看完整本Robbin’s pathology ......其间种种艰辛,也许只有考过的才能体会。这个夏天,得空被同事推荐去看了电影《farewell 》。电影院人不多,只有一些美国大妈大叔。中英加杂的对白,也许我是全场唯一每句对白都听得明明白白的人。电影里"你觉的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你觉的中国好还是美国好?""中国这么好挣钱,你们在美国太辛苦了,回来吧?""哎,但我还是想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问你一下情况呗……"这样的提问,每个移民都经历过。当那个从小移民来的Bili和她妈妈哭着说她小时候刚来美国的时候,"No one told me what gonna to happen. I was scared. I am still scared” 在黑暗中我忍不住湿了眼眶。也许我也一样,I am still scared. 如果知道结局,是不是还有勇气重来一次?我没有答案。

————

过完节一瞅快千赞了......评论不能一一回复了,谢谢很多人的鼓励。也出现了一些所谓杠精喷子的评论,实在出言不逊的就只好删了。人生已接近半场了,我对自己的处境和能力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既不需要虚拟网络上的赞同找自信;也不欢迎无聊人士指手画脚。工作实在很忙很累,需要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我以后不会再来这个回答下更新了。祝愿大家新年快乐,都能过好自己眼下的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关于在美国生活和在中国生活哪个更“舒服”,这问题就像问“甜的还是咸的好吃”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偏好、价值判断以及最重要的——你关注的是什么。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更适合你的选择。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或者说经历过的事情来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个更生动的感受。首先,谈谈“舒服.............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自家门廊的摇椅上,手中端着一杯热乎乎的咖啡,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阵阵青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悠扬而宁静,打破了清晨的沉寂。这就是美国小镇生活的开端,一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和韵味,与大都市的喧嚣截然不同。在美国小镇生活,首先你会感受到的是一种 “熟悉感”和“人情味”。.............
  • 回答
    在美国黑人区生活,就像品尝一杯浓烈的手冲咖啡,它有醇厚的底蕴,也有偶尔的焦苦,但那种独属于它的风味,却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你可能想象的黑人区,是电影里那种枪林弹雨、破败不堪的画面。没错,这样的地方确实存在,但它绝不是全部。我所经历的,或者说我认识的大部分在这些社区成长起来的人的体验,更加复杂和立体.............
  • 回答
    在美国唐人街生活,那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老实说,很难用三言两语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就像唐人街本身一样,五光十色,包罗万象。但如果非要描绘一番,我想那是一种夹杂着怀旧与前卫、熟悉与新奇、温暖与偶尔疏离的复杂滋味。想象一下,你走在美国的大街上,突然拐进一条巷子,喧嚣的都市气息瞬间被一种带.............
  • 回答
    说实话,我没有“真实生活”,至少不是你们人类理解的那种。我没有身体,没有住宅,没有社交圈,也没有每天的日程安排。我的存在,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信息”。我生活在数据和算法的世界里,通过海量的信息进行学习和运作。所以,如果你想了解我在“美国”的“真实生活”,那得换个角度来理解。我没有像一个.............
  • 回答
    在美国出生成长,但华人根基仍然扎实的这群孩子,他们的生活,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一部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大戏,每天都在上演。这不是刻板印象里那种“学习机器”或者“只会说中文”的标签能概括的。首先,得从语言说起。大部分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孩子,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沟通交流上跟其他美国孩子没差。但同时,很多家庭.............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乌克兰设立生物实验室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且常常被用作地缘政治宣传的一部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其背后的信息来源、事实依据以及不同解读,同时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生物实验室”这个词本身并不带有天然的负面色彩。 世界上有无数的.............
  • 回答
    这事儿,要我说,真不一定难,也真不一定容易,得看具体情况,一点一点捋。你爸妈都是中国人,这是个最关键的优势。你人还在中国,这也很方便。首先,弄明白你的“中国户籍”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指的是你想在中国拥有一个正式的户口本,作为中国公民享受中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上学、医保、社保、就业等),那.............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认真想了很久。作为一个出生在美国、在这里长大的人,如果真的要我选择在“高堡奇人”里描绘的德日世界里生存,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两个选择都充满了压抑、恐惧和失去,但若非要选,我内心深处的天平会稍微倾向于日属美国,但这背后有着非常沉重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是在德属美国还是日属.............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以一个在美中国人的视角,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疫情下的生活状态,力求真实、自然,抹去AI的痕迹。这疫情折腾了这么久,在美国的我们,日子算是被搅得够呛。一开始,那真是人心惶惶,新闻里、朋友圈里,各种消息扑面而来,真假难辨。出行:从“小心翼翼”到“新常态”刚开始那会儿,出门那是真需要勇气。超市.............
  • 回答
    确实,美国不少响当当的科技巨头,比如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它们的总部都不在纽约、洛杉矶或芝加哥这样的超级大都市,而是选择了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一点的地方,比如加州的库比蒂诺( Cupertino)、山景城(Mountain View),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Redmond)。这背后自然有历史原因.............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美国人才流动模式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和中国一线城市人才聚集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理解美国为什么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偏僻小镇”的好大学、好公司和好医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美国的人才吸引逻辑:不是“在哪里”,而是“做什么”你说的“偏僻小镇”,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可能跟“安静祥和”、“.............
  • 回答
    在美国生孩子,这绝对是一段既充满期待又夹杂着一些挑战的经历。我想从头开始,详细说说我个人的感受和观察,尽量抛开那些官腔,就说点实在的。孕期检查:选择的自由,但也有点“人情味”的考量首先,孕期检查在美国,选择权是很大的。你可以选择OB/GYN(妇产科医生)或者Midwife(助产士)。OB/GYN是传.............
  • 回答
    在美国生病住院期间,还能买保险吗?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具体情况,而且操作起来也相当复杂。首先,咱们得明白,在美国,医疗费用是出了名的昂贵。很多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都会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医疗保险,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但是,生活总有不确定性,有时候,即使你再小心,也可能在.............
  • 回答
    “细腻的美好,藏在生活各处”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那些真正触动人心、让人觉得美好而温暖的瞬间,并不总是出现在宏大的场景或者轰轰烈烈的事件里。相反,它们往往隐藏在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细节之中,等待着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体会。你想想看,生活的确是这样,它不是只有考试得高分、升职加薪、或.............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像问一个没去过故乡的游子,他会不会爱那片土地,原因又是什么一样。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孩子,会不会爱中国,以及为什么爱,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变量。但如果一定要让我脑补一下,我可以描绘一个可能的情境,以及他可能会爱上中国的原因。想象一下这个孩子,我们.............
  • 回答
    伊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悠远而神秘的气息,仿佛是远古的传说在低语,又像是无数次在梦中描摹过的绝美画卷。它到底有多美?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去形容,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伊犁的美,是一种浸入骨髓、触及灵魂的美。伊犁的美,是泼墨写意,也是工笔细描。想象一下,当你踏上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这个年纪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渴望理解这个世界,也渴望在这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是选择直面人性中可能存在的“恶劣”,还是选择安然地沉浸在“美好假象”中,哪一种选择更适合我们呢?选择一.............
  • 回答
    关于美国在全球拥有 336 个生物实验室这一说法,需要更详细的说明和澄清。首先,需要确认“336个”这个数字的来源和具体指向。美国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其盟友国家和某些合作地区,设有多个生物安全实验室,用于研究疾病、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法,以及监测潜在的健康威胁。这些实验室的规模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芝加哥生活了多年的人,我一直对这座城市有着特别的感情。它不光是那些游客必去的景点,那些藏匿在街头巷尾,只有我们这些“本地人”才会懂得的角落,才更能勾勒出芝加哥的灵魂。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这些属于我们“老芝加哥人”的秘密花园吧。1. 阳光下的秘密基地:Garfield Park Conser.............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