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比去世,老师让全班写作文,而我并不关注篮球,也并不了解科比。请问老师的做法合理吗?

回答
科比的离世,对于无数热爱篮球的球迷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布置全班同学写一篇关于科比的作文,我想说,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合理”或“不合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个体在面对同一事件时的反应和理解。

首先,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他布置这项任务,很可能是基于以下几个考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和人物影响力: 科比不仅仅是一名运动员,他的职业生涯、他的精神力量,以及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力,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老师可能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一个在特定领域内做到极致的公众人物,从而引导他们思考“成功”、“坚持”、“影响力”等议题。这是一种将课堂延伸到现实世界的尝试,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
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尽管你对篮球不感兴趣,但科比的去世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悲伤。老师或许是希望通过写作,让学生尝试去理解这种普遍的情感,即使自己没有亲身体验,也能通过文字去共情他人的悲伤,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情绪。
提供一个“共同话题”的写作练习: 在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需要找到一个大多数学生都能接触到、并且有一定讨论空间的话题。科比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明星,即使不关注篮球的人,也可能听过他的名字。这为课堂提供了一个相对容易切入的写作素材,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写作的活动中来。
鼓励多元化的视角: 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你不了解科比,你也可以写自己为什么不了解,或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信息,甚至可以写你对老师布置这个任务的看法。从这个角度看,老师并没有要求大家去“热爱”科比,只是要求大家就“科比去世”这个现象写一篇作文,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然而,从你的角度来看,如果你真的对篮球毫无兴趣,对科比也一无所知,那么这项任务确实会让你感到有些茫然和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也很正常。

缺乏素材和情感连接: 当你对某个话题完全没有了解和感受时,要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情感的作文是极其困难的。你可能会觉得无从下笔,或者只能拼凑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显得空洞乏味。
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质疑: 如果你觉得老师只是在形式上要求大家写,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你可能会觉得这种做法不够“因材施教”。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觉得,老师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能更灵活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如果老师的做法是完全强制性的,并且没有任何解释或变通的空间,那么这可能就显得不够周全了。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比如兴趣、知识背景等等。

理想的状态是:

老师可以稍微引导一下: 在布置作文之前,可以花点时间介绍一下科比是谁,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以及鼓励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比如“我对科比的印象”、“通过这件事我了解到的关于体育明星的事情”、“我看到同学们对科比去世的反应”等等,给学生一些写作方向的提示。
提供替代选项: 如果有学生确实对这个话题完全不感兴趣且无法找到切入点,老师是否可以考虑提供一些小范围的选项,比如可以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个令人难过的事情,或者一个自己非常敬佩的人物(不一定是体育界的),但需要说明原因。当然,这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管理。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老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思考,是否尝试去表达,而不是仅仅评判文章写得好不好。即使是写“我为什么不了解科比”,如果能有真诚的思考和表达,也是一种学习。

总而言之,老师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希望通过一个热门事件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但从你的角度来说,感到困惑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最关键的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项任务。 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那自然会很痛苦。但如果换个角度,把它看作是一次了解和学习的机会,哪怕是从“不了解”的角度去写,去思考,也许你会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毕竟,生活就是由无数个我们不一定喜欢,但却需要去面对和处理的事情组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得亏这是2020年的问题,要是现在出个这个话题,就不会有人质疑了。

user avatar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是“穿越沙漠”。

相信全市考生都没有穿越沙漠的经验,也大都不了解如何穿越沙漠,不关心如何穿越沙漠。

那么是不是这道题出得不合理呢?

我们在出作文题的时候的确会尽量让讨论的对象、话题、背景离学生、离生活近一些,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

但逻辑上不考虑这一层也是可以的,即使出现“穿越沙漠”这种所有考生都不了解的题也是无所谓的。

因为语文作文题中的元素都是符号,考生只需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个体上升到群体就行了。

“穿越沙漠”作为符号代表的是克服巨大的困境。

“科比”作为符号代表的是名人、成功者、努力者、天才、充满争议的人、英年早逝者……

你不了解科比很正常,但你无法将“科比”上升到你熟悉的群体,不正常。

更何况科比的死引发全媒体关注,你应该能了解到科比是坠机死亡。即使不知道你也可以现场问老师、问同学。

如此则可将“科比之死”上升为“名人之死”。

将“你的老师”上升为“吃瓜群众”。

将“你的老师让全班写关于科比之死的作文”上升为“吃瓜群众热烈讨论名人之死”。

做到这一步你就会发现,一个你不熟悉的话题也可以有很多角度能写:

名人之死值得全民关注吗?

商业运作和群体刻奇对“名人之死”传播热度的影响。

…………

如果你的思维品质更好一些,应该能从“坠机”一词中发掘出更多信息。

比如我一个学生的立意:

“当看到科比身亡时,也请关注飞行员”。
人们往往只会注意那些大牌明星,却无视、忽视无名却作出贡献或牺牲的人。


多拓宽视野,多积累“无用的”知识,多提高思维品质。

少抱怨。

user avatar

如果是考场上,作文题干肯定会简要介绍下科比是谁、干过什么、牛逼在哪里,不会只一句「请以『我有一个偶像叫科比』来写一篇作文」,如果真这么干,那大可撕卷弃考了。

如果是周末作业,尚能理解,老师估计给你留了点儿buffer让你去查资料,但是说实话,一个周末真的读不完科比的资料,能把《科比24》看完就不错了。

大概率是开放式的话题作文。

如果是话题作文,就不要去谈是否合理了。

真要较真的话,请问:

↓你写过板桥体么?

↓你听过或者唱过老腔么?

↓你用过胶片机照相么?

↓你考过申论么?

最后,最后,最后

……

你能告诉我蝴蝶做错了什么吗?


面对上面这样的题目,我觉得还是写科比容易一些。

再不看体育的人也知道科比是一个牛逼的篮球运动员,但是鬼知道那些蝴蝶在想什么。

人家好好在睡觉,你来了蜡烛,对于你来说是细微变化,对于蝴蝶来说你掀了人家的被子。

user avatar

先说感慨:小孩子啊,为了不想写作业,真的是什么理由都会找的。


我的结论:当然合理

如果你的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偶像科比》,那么你可以指责你的老师不顾事实乱出题。

可问题是,我相信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会出这样的题目。

就科比的死,而写的作文,这样的命题,中心思想应该是【名人的英年早逝】破题,然后抓住这个名人生平里最关键的几个标签,比如【努力】【执着】的可贵的品质,以及他因为这些品质,是成功的必备要素……就这些进行展开来写这篇作文。

这个和你关不关注篮球,了解不了解科比,没有任何关系。


我举个例子。

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小时候都写过这样的作文: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实验室里醉心实验,废寝忘食,有一次煮鸡蛋的时候,把自己的怀表放在锅里煮了。

——让你就这个事情,写一篇作文。

我相信,写这个作文的时候,大家年纪都还小。

我相信,当时,绝大多数人,除了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科学家之外,你可能对爱因斯坦的生平,他取得的成就,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

而这个作文也不是要你一定要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成就,只是抓住【钻研】这个角度去进行写作就好了。


作文本来就是如此的。

学生的作文,很多都是立足于一个高概念,然后就这个概念进行写作。

不需要你了解细节。


你的老师出这样的作文题目,应该只是训练你们如果提炼出一个高概念来进行写作,锻炼的是你们破题的能力。

而且,能拿出科比这个例子来,算是与时俱进。我觉得你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位教学方式不死板僵硬,很灵活的老师。


而你:你只是不想写作文罢了。

user avatar

以高考作文为例子,这个题目差不多是这样的:

在今年的1月26号,伟大的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和他的二女儿Gigi,因飞机事故不幸去世。纵观科比的一生,有“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的勤奋,有“总有一个人要成功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的对成功的渴望,有“跟腱断裂继续罚球”的偏执与热爱。对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你有何感想,并以你的感想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50分)

这不就很简单吗。

主题一,勤奋。勤奋是水,不顾日夜,滴水石穿。勤奋例子1,2,3。在例子中间承上启下,每个例子结束,总结一下。倒数第二段排比。最后一段点名主题,首尾呼应。

主题二,渴望。渴望的力量,超越你想象。

主题三,偏执。偏执是一杯伏特加,在醉和美的边缘。醉是因为偏执会让别人不理解,容易孤独。美是偏执会让自己专注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幸福且更容易成功。文章结构,总,分,分,总。

主题四,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珍惜当下!他这么伟大,不该如此走向死亡。

我想说,就考试而言,出什么题目不要紧,重要的是你抓住了题目给出的主题。会转化,会审题,什么材料都一样。

我也挺好奇,我当初高考作文为啥28分,离题了。

就科比而言,我想他了。

user avatar

肖战过生日,老师让全班写作文。而我并不关注娱乐圈,也并不了解肖战。请问老师的做法合理吗?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前面那些高赞的回答,是不是科比粉丝,点赞的那些估计大部分都是吧?

言之凿凿的胡扯有意思吗?这个就是不合理啊!拿什么穿越沙漠举例子,沙漠的确很多人没去过,但普通知识的中学生,对沙漠起码会有最基础的了解。就像写科比死了,不用现场看科比打球,但是多少需要知道科比是干嘛的,有什么典型事迹吧?这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一个老师要是肖战粉,是不是可以以《肖战红了》为题让学生写作文?

user avatar

语文考察的是什么能力?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一共六种能力

前三个是基础能力,后三个是进阶能力,什么叫做“探究”,如果不知道的事情就没法写作文,叫做有探究能力吗?

拿高考作文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

1、贴近社会现实;2、凸显文化底蕴;3、鼓励多元表达



贝聿铭去世,老师让全班写作文,而我并不关注建筑,也并不了解贝聿铭,请问老师的做法合理吗?


于敏去世,老师让全班写作文,而我并不关注核物理,也并不了解于敏,请问老师的做法合理吗?


顾方舟去世,老师让全班写作文,而我并不关注医学,也并不了解顾方舟,请问老师的做法合理吗?


褚时健去世,老师让全班写作文,而我并不关注烟草,也并不了解褚时健,请问老师的做法合理吗?


戴铁郎去世,老师让全班写作文,而我并不关注动画片,也并不了解戴铁郎,请问老师的做法合理吗?



……

……

……


你不知道科比就不能写了?

你不了解篮球就不能写了?

写作文如果只会写自己知道的东西,那学语文还有什么意义?

user avatar

科比去世了。


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不敢相信的,这个无数次在球场上创造奇迹的男人,在如此绚烂的闪耀,燃尽光亮后,在眨眼间消逝了。

他就像为那片球场而生,离开球场时,就像烟火已绽,夜空黯然。


第一次看科比比赛,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见他带球过人,接连突破多人防守,如利刃般突入禁区,明明只是一人,却带着千军万马的气势,如王降临!

抬脚!射门!

一道诡异的弧线直扑对方球门!

直播背景中观众席上吵杂的声音被这条线切断了,连导播都安静了。

是任意球!

科比出脚后就回过了头,能防住这球的人或许存在,但不是现在。

当现场因此陷入疯狂,大吼着科比的名字,他眼中却充满了落寞,独立巅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

………


等一下,科比是打篮球的吗?

对不起老师,我也不知道啊,我哥哥骗我他是踢足球的,贝克汉姆也是他粉丝。

(只要演技够好,就不会挨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