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来了都得调剂
“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看了都要摇摇头”
“赫尔巴特和夸美纽斯醒来都要调剂的程度”
“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没你敢想”
“杜威看了都要跨专业的程度”
“苏格拉底看了都要问十万个为什么”
“黄炎培都想再办几所职业学校”
“卢梭说,请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吧”
洛克连夜把白板说改成白干说
福禄培尔在幼儿园发了本考研英语5500单词
斯金纳的小白鼠 班杜拉的宝宝 摆手示意
马克思来了都得进厂拧螺丝
这个信息充分流动的时代内卷洼地会被迅速填平,公务员分数线会被迅速抬高到只有卷王才能考上的程度。
卷王卷了十几年,卷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上公务员就躺平了吗?不存在的,卷王们只会加倍的卷一个提科长的机会。但是体制内的萝卜坑是有数的,大部分人到退休也就是个副科。
总之你觉得赚,别人也觉得赚,所以门槛会被迅速抬高到大家都赚不着的程度,什么叫市场调节啊
现在的就业形势,简单概括一下,是“双倍滞后”。
解释一下什么意思。比如同一学校,同一学历,同样能力的两个人,一个学长,一个学弟,学长2021年毕业,学弟2022年毕业。那么学长在2023年能够升任的位置,学弟必须要到2022+(2023-2021)×2=2026年才能升任,而并不是如正常以为的,将于2024年升任。
中国的就业增长,铁定是追不上大学生的供给的。别说中国了,把全世界的就业岗位都抢来,也没法给一年一千万大学生提供岗位。
就算你考上了,读三年研,2025年找工作。你能确定2025年的硕士,找工作比2022年的本科生容易?
所以这种事,大家理性考虑吧。如果真能上个好学校,或者跟个好导师,或者自己就是喜欢以及有一些别的想法,那当然可以读。要是就为了多躺三年进入社会同时还不被父母唠叨的鼠鼠,那确实没必要了。
哲学上涨15分!
经济学上涨12分!
法学上涨14分!
教育学上涨14分!
文学上涨12分!
历史学上涨15分!
理学上涨10分!
工学上涨10学!
医学上涨10分!
管理学上涨12分!
艺术学上涨15分!
今年不光物价涨,国家线也涨了
越来越卷了
三年后,知乎热榜问题:
如何看待2025届硕士毕业生热衷于灵活就业这一现象?
——————
更新:
给点中肯的建议吧。
考研的同学们,当你们站在本科毕业的这个时间点去规划未来生涯时,难免雾里看花。
说几个确定性比较高的事实。
第一个,大家都知道了,2022考研人数比去年暴增近百万,而招生人数今年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平白无故今年就多出了小一百万落榜生。考研不易,虽说我最开始写这个答案也是在警示硕士学历的贬值,但,依然是稀缺资源。
第二个,阿里等大厂这几年一直在压缩社招比例,增加校招比例。而校招名额有九成是给技术岗的,运营销售等岗位大幅压缩。这就意味着,计软网信这些热门学科之外的传统学科,无论是传统理工科,还是文科,将会加速进入寒冬。对于转专业不容易的同学,不妨往计网与本专业相结合的方向多靠一靠。
第三个,就业市场的吃紧,会压力外溢。考公考编和出国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而考公和留学业务将会成为新宠。
第四个,考上研的同学,也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最好记住一个原则,只要你不打算从事纯科研工作,那么在保证毕业的前提下,该实习实习,千万别活成导师的工具人。工具嘛,用完就扔一边了,很惨的。
我是 @纸谈风月 ,如果你有考研和未来发展方面的困惑,欢迎找我聊聊,我会挑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去交流。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号:君子一研。
只能说越来越卷了……
十几年前,我大学毕业时候,除了保研和出国的同学,选择考研的小伙伴其实并不多,班里大半都找工作了——而且不是你找工作,是工作找你,那时候工作机会是真的很多,而且待遇大都令人满意。
七八年前,我博士毕业到大学任教,我们隔壁的一所211还是过了国家线就能调剂去复试,我带的一个本科生就是刚过国家线三分就去了那个211,现在这小伙子也已经开始读博了。那个时候,我在的学校,一个双非一本,研究生甚至几乎找不到报一志愿的,有也一定是本校的学生。
现在我在做系主任了,和学生的联系更紧密了些,也更能明显感到学生的紧张、迷茫和挣扎。昨天我下班到家,在停车场停车的时候,一个大四的学生给我发消息,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和我报喜——小姑娘的分数刚过我们学院的研究生复试线两分。
我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这小姑娘成绩很好的,怎么才过线两分?然后一问,我才知道今年的线这么高,比去年高了将近二十分,而去年比前年又高了十几分,也就是说,这两年复试线涨了有三四十分。至于前年以前?前年以前我们一志愿还招不满,等着调剂来的学生呢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只能说生活不易吧
考研就是典型的内卷,大多数人参与的竞争,但是总体收益不会因为参与人数增加而增加,放在整个社会来说是无意义的内耗,但是对于统治阶层来说,无意义的内卷反而对稳定秩序有利。
考研对于普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正在弱化。一个是因为研究生扩招,竞争的人多。用陈平一句话说,大家都读研究生,相当于大家都没读。另一个是中国经济结构没能实现转型,甚至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中,原本就不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数量进步一减少。这样来看,考研对于求职的收益反而下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