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回答,帮2022考研的小伙伴解决三个迫切问题:
一、时间怎么规划
二、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什么导师
三、报什么辅导课
答主介绍:工科跨专业考研,初试400+(数一英一),复试第一录取。现从事科研工作,对硕士招生信息非常了解。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文中有超级福利彩蛋哦)
——————
一、时间怎么规划
战线不宜拉太长。
建议:
大三寒假开始选择院校专业,联系导师。
寒假之后,英语可以开始进行每天的针对性阅读,重点是解决长难句的问题。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可以开始自己粗粗的过一下课本了,为上基础班提前预热一下。
大三暑假开始文化课的系统复习。
所以,2022考研的小伙伴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自己要报考的学校、专业,以及自己心仪的导师。
二、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什么导师
1.选专业
选择专业第一问:要不要跨考。
如果不跨考,直接往下拉到择校部分。
如果跨考,继续问自己几个问题。
考研共有13个学科门类,分别是:
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13艺术学。
其中,军事学和医学大部分专业是不接受跨考的。
那,是不是其他11个学科都可以跨考呢?
不是的。
像美术、音乐、语言、设计、建筑等对本科基础要求很高的专业,虽然不明确规定不允许跨考,但你报了基本是不会有结果的。这也很好理解,这些专业本科所学是非常专的,你想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追上别人四年的努力,不现实,导师也不会相信。除非你从大一大二就和导师联系好,然后跟着上对方专业的课程。
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是有地域等限制的,不展开说。
别小看这个问题,数学是很多同学考研路上的拦路虎,与其吭哧吭哧啃半天数学还是败北,还不如一开始就选个不考数学的专业。
考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部分理学
不考数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部分理学(物理化学等)
看事看长远,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看清楚你选的专业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优选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专业,慎选成熟期的专业,避开衰退期的专业。
热门≠就业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信息不对称。有些专业,只是看起来很美好,所以大家趋之若鹜。
我举个例子,经济学。
不是说经济学不好,而是说经济学有点被过分追捧了。我学经济学的朋友很少有读研读本专业的,因为本科期间就看清了这个专业的实质。但外专业的人还是源源不断的往经济学跨考。
而像近年来大量开设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热门专业,因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未来会处于一个比较长的上升期,还是非常值得入行的,前提是专业差的不要太远,基础不要太差。
另外像传统热门专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虽然不像前些年那么火,但依然会在一个较长周期内保持强势,也是比较优越的选择。
当然,追热门固然好,但也要量力而为。热门意味着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想上岸需要考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这一点要有清晰认知,然后确定目标去努力。报之前,查好报录比和分数线。
冷门,意味着不好就业,或待遇不好,比如生化环材,比如文史哲。
同时,冷门也意味着竞争不激烈。
对于很多只求上岸的同学而言,避实就虚,选一个冷门专业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比如,有的同学家里有矿,读研只是为了有个学历光环。有的同学毕业回家可以安排工作,读研只是为了将来评职称晋升占优势。有的同学读研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待。
所以,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合适的专业,关键是要对自己考研的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要盲从。
选专业确实是比较纠结的事情,因为这决定着你未来的职业生涯甚至生活水平,所以还是要把上面几个问题好好考虑一番。大家可以提前听一些专业的考研规划课程,下面这个免费课程就很有帮助⬇️
2.选学校
选学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考本校毫无疑问是最简单也最便利的,近水楼台,也方便提前联系导师进组实习。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研同学选择冲击更高的学府。
考外校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考研的错位效应还得很明显的。清北的选择出国深造,985211的想考清北,双非的想考985211,很多学校的大量名额,其实就是留给下级学校的同学的。
择校需要跟选择城市联系起来考虑。不是说你一定要先选好一座城市,然后局限在这座城市之内的学校,而是说,先确定好大概方向,是去内地还是沿海,是否要去一二线,等等,然后在此范围内选择学校。
涉及到地域,不好说太多。只能说,大学所处的位置,某种程度上比大学本身还要重要。
性价比,指的是这个学校的实力和报考难度做一个比较。
评估学校实力,首先看专业排名。不光要看大类排名,更要看二级学科排名,因为不同学校在同一大类同一一级学科下,擅长的二级学科是不同的。
其次,要调研师兄师姐的毕业去向,排名多少都有点水分,只有当事人经历的才是实实在在的。
那如何评估报考难度呢?
一是报录比,二是录取分数线。
给大家提供几个常用的查询网站。
选学校选专业、考研报名、调剂、查询各种考研信息的时候都要用到研招网,每年考研的最新政策都是由研招网最先公布的,也会发布历年考研数据、院校和专业的相关信息等。
可以查询全国历年考研国家线、各高校分数线、各高校往年报录比等信息。
可以查询各院校的专业排名、学科评估等。
初定好院校后,招生简章、招生人数、招生初试和复试的计算方式、师资力量,以及是否接受自考本科及同等学力等信息,一切以学校官网为准。
3.选导师
导师的重要性,不次于专业的选择。因为,不同的导师不仅仅意味着你研究生期间做不同的课题,更意味着你能拿到多少资源,在就业时能否得到助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被打上什么烙印。已经有心仪导师的同学也可略过这部分,直接看复试攻略和调剂攻略。
近年来导师压榨研究生的案件层出不穷,导致很多准硕士们心有忧虑。其实,导师的坑,可不止压榨学生这一点,选不好是会影响一生的。
我们从学术方向、资历资源和人品师德三个方面来说。
1.学术方向
选导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术方向。导师的学术方向,第一关系到你是否有兴趣坚持下去并取得一定成绩,第二关系到你将来的就业前景。
兴趣方面不多说,千万别觉得兴趣不重要。人的努力程度是有限的,长期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奋斗,既痛苦又低效,人生暗淡。重点说一下前景方面。相信大家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已经对专业各个方向的前景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唯一一点要说的,看事看长远,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看清楚你选的专业方向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优选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方向,慎选成熟期的方向,避开衰退期的方向。评估的时候不要只看现在,要预估一下三年后该方向会是什么光景。如果你了解不深,可以找个本专业的师兄师姐聊聊。
2.资历资源
不同的导师不仅仅意味着你研究生期间做不同的课题,更意味着你能拿到多少资源,在就业时能否得到助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被打上什么烙印。资历太浅的导师以及过于厉害的导师,都应该慎重选择,前者难以给你带来课题以及就业方面的助力,后者因为太忙,一般会把你交给下面的小导师,学生太多也导致分给你的资源可能非常有限。
院士级别的大牛可以选,但是压力会很大,同辈竞争激烈。如果你确实出类拔萃,有把握成为院士中意的弟子,那当然好。如果不能,很有可能被扔给下面的小老师代培养之后就不再过问了。
过于年轻的,要慎选,因为这些年轻导师还处于上升期,最需要成果的时候,可能会对你造成倾轧,侵占成果之类的,而且不会真心花资源去培养你,因为他自己还没上岸,哪有心思花在你身上。
另外提一点,很多学校有所谓的客座教授,这种也可以考虑。一般是借着高校的名额招学生的,可能你考的是这个学校,但你研究生期间工作生活的地方和这个学校压根没啥关系。这种的必须了解清楚,该导师实际供职的单位,以及该单位的实力资源,这些会对你未来的路很重要。
导师的社会工作情况也会对你有帮助,说直白点,导师在社会工作方面的经历,都会在你未来就业发展方面给你很大助益。我大学班主任就是这种,他在学术方面算不上顶尖,但社会工作风生水起,他的学生基本都被推荐到很好的工作。
3.人品师德
人品师德方面,不要太苛求,人都是自私的。但一定要避开那些声名狼藉的大坑,比如,过度压榨学生的、侵占学生成果的、拿学生成果出去讨好权贵的,以及作风有问题的,这些渣导师都可能毁掉你的一生,一定留心。不过像这种过于恶劣的导师,一般都会有风评,作恶而不被人知是很难的。
另外,除了坑学生的导师之外,学术不端的导师也要尽量避开。我们考研并不只是混个学历,以后是要在这条路上长久走下去的,如果导师是个学术混子,他可能能帮你毕业,但实在教不了你太多干货。所谓厚积薄发,如此一来你可能会后劲不足。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选导师注意事项,重在避坑。
下面重点讲联系导师的时机和技巧。
联系导师的时机:
1. 考本校,建议初试之前尽早联系导师,甚至可以提前帮导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2. 考本地外校,建议初试之前尽早联系导师,甚至可以提前去拜访导师。
3. 考外地学校,建议初试成绩过线后尽早联系导师,甚至可以去该校拜访导师。
很多同学可能有疑问,初试前联系导师,导师根本不理你。
那我就教教你联系导师的方式:
考研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交换,而你手中的资源就是你的聪明才智和劳动力,这也是导师最在意的。只要你能展示出这两点,你就有了跟导师交易的价值。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你可以鄙视这种文化,但不要对抗它。
最理想的结果,当然就是得到一句“初试过了就要你”的承诺。当然,他不会明着说,人与人交往,很多事是心照不宣的,你踏踏实实帮他干活,他自然会有所表示。
具体怎么做呢?以下是具体操作(适用于初试前、初试后)。
首先打开你要报考的院校主页,找到师资力量一栏,进入该导师的介绍页面。
在这个页面,你需要获取三个信息:
1.导师的履历。后面和导师交流可能用到。
2.导师邮箱。发自荐信用。
3.最重要的,导师学术成果栏放在第一位的文献。那是他的代表作,得意之作,你要仔细研读。要吃透通篇要说的故事,同时,一般在文末会有后续展望之类的。这是敲门砖。
做好了准备工作,你就可以写自荐信了。信的格式不多说,信的内容要包含的要点:
1.自我介绍。基本信息,专业背景,大学成绩,科研实践经历。
2.商业吹嘘。不要泛泛的说对您的专业方向感兴趣,这种毫无感情色彩且虚伪的话,不会引起他任何的心理波动,因为他所有学生开始时都是这么跟他说的,然而入学没多久就厌弃了这个专业,把他的心伤的已经麻木了。
要说具体的,有幸拜读了您的***论文,两句话描述一下你感兴趣的文中具体内容,然后结合他论文里面的后续展望,表达你希望接着他这项工作往前继续推进的意愿。这样他才知道,你是真的用心了解了他到底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你投入他门下以后会是个很趁手的实验工具。
3.表达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去当面向您请教的意思,然后附上祝福语。
如果能见到面,那就成功率很高了,面对面交流,谈的好他一高兴,就决定要你了。我考研期间,我导师给了我一堆专业课的内部参考资料,让我好好准备初试,我心里就很踏实。
如果他已经有内定人选了,鉴于你对他的崇拜,他也不会坑你,会委婉的让你知道,此路不通。当然他不可能挑明,你也别傻乎乎的去直接问。如果你感觉他和你谈的很好,但又流露出不是太想招你的意思,大概率就是这么个情况了。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换一个导师,重复以上步骤。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第一个导师如果走不通,而你们又谈的比较愉快的话,不要直接放弃,要榨取他的剩余价值,先表达遗憾,然后让他给你推荐同专业的老师。
这时,他出于对你的欣赏(可能更多是欣赏你对他的崇拜),他有很大概率会直接把你推荐到那个导师那里,这样你就等于拿着一份人情去了下一个导师那里,成功率倍增。同时还避免了继续读文献写自荐信的烦恼。
所以,内向的同学们,从此刻开始变得开朗一点,外向一点,脸皮厚一点,拿着你的聪明才智和吃苦精神去找心仪的导师做交易吧。
讲个我同学的案例。他选好了导师去联系,导师最初并不感冒。他把该导师的所有论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印了两本,拿着去找该导师。该导师老怀大悦,说了一堆鼓励的话,还给了一堆专业课资料,后面的事情自然顺理成章,该同学压着线过初试,复试毫无阻力被录取。看吧,和你竞争的,不乏这样的狠人。
联系好导师以后,你就成功了一半。
对于2022考研的小伙伴而言,现在这个阶段属于万里长征的起步,迷茫是肯定的。我当时也非常迷茫。但没关系,慢慢的大家都能进入自己的节奏。我当时咨询了“橙啦”的考研规划老师,他们针对我的情况给出了可行建议,我也坚定了跨考的决心。现在“橙啦”为考研的小伙伴提供了数量有限的免费规划课程,需要的同学赶紧领一个备着吧:
三、报什么辅导课
初试的复习,一言以蔽之:聚焦核心问题。一味地堆砌时间并没有意义,只会让你心态越来越崩。有效时间投入才是决定你成败的关键。
什么是有效时间投入?对目标有用的时间投入。很多投入大量时间的考研党,其实很多时间都在做无用功。感动自己的假勤奋罢了。
考研英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读懂长难句。
考研数学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会做每一个章节的典型题型。
学政治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拿到一个议题,明白这个议题下面可以套用哪些理论,每个理论下要展开阐述些什么。
我们分开来说。
1.数学
数学的策略也很简单,就是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典型题型典型套路做熟练。别去做那些很偏很难思路很刁钻的题,看似很有成就感,实际和考研没什么关系。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真题之前,多花些时间把知识点夯实,不然的话,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做题了,还要反反复复的回来补漏洞,会很痛苦。
如果说英语可以靠平时下功夫打基础、政治可以靠着“喝最烈的酒,肖秀荣的愁”临时抱抱佛脚,那数学真的建议你从一开始就选一位适合的老师跟着复习。
不是说自学搞不定,而是,效率低。
下面盘点一下考研数学的几大名师。首先说一点,这几位老师本身数学理论造诣都非常高,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主要从几位老师的教学特点来做一个区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我把汤家凤老师排第一位,是因为汤家凤老师是最细致全面的一位,对基础差的同学非常友好(试问高数有几个基础不差的?)。他的高数基础班内容既全面详实,条理清晰。我最欣赏汤老师的一点是目标导向,以典型题为抓手,盘活知识点。在典型例题方面,汤老师真的下功夫。除了汤老师以外,绝大部分老师都是收着讲,不是全局概括。而汤老师的基础班除了比较偏的知识点,例如三重积分、二型曲线曲面积分等,所有内容都会讲完。如果你扎扎实实的跟着汤老师学完全部基础课,你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基础。接下来再上强化班,会非常舒服。
汤老师的唯一槽点,就是口音。不过也不打紧,听上几节课你就习惯了。
张宇最大特点是,讲课就像讲段子,可以激发你的兴趣,保持你的耐心。最有名的就是他的sin狗公式。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他的长项。二重积分大面包切切切、狗减sin狗等于六分之一狗三、夹逼准则哪里跑等等,这些原本枯燥的东西到了宇哥那里都生动起来。 张宇老师的槽点在于题量较少,重视知识点的追根溯源而不太重视典型习题的一网打尽,总结题型不够全,这一点和汤家凤老师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而言,会有这样的感觉,一节课下来感觉飞天遁地,拿到题目又无从下手。这就是宇哥不太适合小白的原因。对于基础好悟性高的同学而言,宇哥还是能从理解深度上给你一个不错的拔高效果。
李永乐老师被称为“线代之王”。他的最大特点是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先梳理知识点开始,然后讲典型题目,干货满满。他的《李永乐线性代数讲义》可以说是线代复习的第一经典,无论你是否选李老师的课,都建议在复习线代的时候备一本。
杨超老师是快乐数学创始人,曾和张宇老师合著《高等数学十八讲》。最大特点:幽默风趣。在知识框架的塑造方面非常棒,结构清晰。讲课速度较快,对小白而言略微有点不适应。他的教学理念是三大计算是高数的基础,所以他非常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可以看作内功修为,对于考研数学打基础而言很有好处。
李林老师最大特点是对考研数学命题方向把握精到,会举一反三,把一个知识点的可能出题形式都给你分析到,这一点对于实战而言很有帮助。李林老师之所以成名,是因为连续押中大题。在打基础的阶段,李林老师对于部分小白而言确实有那么一点点不友好。
除了上面老师,像王式安、方浩、张伟等也是如今比较受推崇的考研数学名师,也各有特点。
关于选哪位老师的课程,还是要看你自身基础情况。汤家凤是小白难以绕过的一位贵人,而宇哥则是追求更高境界的一个指路明灯,李永乐线代之王实至名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当然也可以兼而有之。但,不要朝三暮四,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每一位老师都是有自己的体系的,你可以在不同阶段去重点跟不同老师的课,但不要同时混着听,会精神错乱的。
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建议做好笔记,把知识点框架列出来,后期复习的时候就对着自己列的框架去回忆,想不起来的再翻书,效率比较高。
2.英语
英语的核心目标,轻松读懂长难句。每天坚持精读短文、拆解长难句,以此培养语感、夯实词汇。长难句是阻碍你阅读的第一障碍。
(1)阅读材料的选择。第一当然是历年真题的阅读理解,历年真题都是很经典的,最贴近于出题特点。第二是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这类杂志,考研英语历来关注经济,阅读理解有很大比例是经济学人的原篇。
不想费劲找资料的同学,也可以参考我上过的课程,现在免费领取全套复习材料,比你去翻杂志或历年真题效率高。
(2)怎么读。不要泛泛的读,要精读,一定要把你读的每一篇、每一句、每一个词读通顺,搞清楚。
精度要聚焦核心问题:为什么读不懂长难句?
因为结构太复杂,你分不清一个词是归属于从句还是主句,分不清这个从句在主句中扮演什么角色。
怎么解决?
就是多去拆解长难句,把遇到的每一个长难句拎出来,把它的结构搞明白,然后,把这一篇里面代表性的几个长难句记在本子上,每天利用碎片时间反复的去读去背,打磨你对长难句的敏感度。
(3)每天读多少?
鉴于我们是精读,而且要反复去琢磨,所以每天不需要太多,两篇就够了,从考研帮找一篇真题,一篇经济学人。真题稍短,经济学人可以选择长一点的。要记住这是给我们自己读的,别糊弄,别不求甚解。粗读三篇,不如精读一篇。
这样一路读下来,你能直观感受到语感的突飞猛进。前十天可能会比较痛苦,因为真的读不懂,拆解长难句花的时间也会很长,要挺过最初的煎熬期。一个月以后,除了阅读和完型填空大大提升之外,因为你背了大量长难句,这些都是作文的常用高级句式,你连作文都一并解决了。
3.政治
政治,建议把重心放在复习的后期,不建议过早开始。这是规律,不要揠苗助长。
政治名师,我还是认肖秀荣。所谓 “喝最烈的酒,肖秀荣的愁”。可以从基础班就跟,一直到最后的肖四肖八冲刺押题阶段。
这几年,徐涛冲的也很猛。另外,腿姐、蒋中挺等老师也经常有高光表现。但从基础班到强化班到最后押题,综合来说,肖秀荣是近五年表现最稳定的,徐涛也可。
统计了一下过去7年的考研押题命中情况,肖秀荣除了2020命中率不高,其他年份都保持了50%以上命中率,2019更是5中4,直接封神,今年政治肖秀荣也算是强势归来。
徐涛也算是发挥比较稳定的一位,过去两年甚至有压过肖秀荣的趋势。小黄书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其他几位,也有高命中率的年份,但不稳定。
建议是,从基础班开始跟肖秀荣。押题阶段,选择肖秀荣和徐涛当中一位为主,然后另外一位作为补充,重合的题目就不要重复用力了,只看不重合的。
很多同学刚开始考研复习的时候比较迷茫,尤其是面对数英政的三大拦路虎,很容易失去信心。很多同学也私信问我该报什么班,我之前都是从“橙啦”平台上报的基础班、强化班和冲刺班,从考研规划,到各科精讲,到复习资料的提供,到复试,一站式服务,事半功倍,非常省心和安心。现在可以免费领取了,限量200份,手慢无哦,先领一份备着吧: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我。
我是 @纸谈风月 ,2022年考研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准备建一个互助小组,帮大家互通有无。年底了有点忙,从12月21号起我就时间比较充裕了,到时候会集中处理大家的私信。私信请直接发送“2022考研”,方便识别出大家。
听说点赞的同学都上岸了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