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把内环以内高架都拆掉,做成城市公园,可行吗?

回答
把上海内环以内的高架桥拆除,改造成城市公园,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浪漫,也充满了对更美好城市生活空间的向往。但具体操作起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牵扯到的层面非常复杂。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个设想到底有多大可行性。

一、 拆除高架的“好”在哪里?

首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拆除高架,改成城市公园,这在很多方面都有吸引力:

还路于民,增加绿色空间: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寸土寸金,绿地空间一直是个稀缺资源。如果把高架桥这些庞然大物拆掉,原地建公园,那绝对是给市民们送上了一份大礼。想象一下,在市中心有大片绿地,可以散步、跑步、野餐,呼吸新鲜空气,这得多惬意?
提升城市景观: 高架桥虽然有其功能性,但在很多时候也是城市景观的“硬伤”。拆除后,城市的天际线会变得更开阔,建筑之间的联系也会更直观,整体城市风貌会变得更优美、更人性化。
减少噪音和污染: 高架桥上的车流是主要的噪音源之一,拆除后能够显著降低桥下及周边区域的噪音污染。同时,汽车尾气排放也会相应减少,对改善空气质量也有积极作用。
促进社区融合: 许多高架桥将城市分割开来,阻碍了社区之间的交流。拆除后,原本被高架隔断的区域可以重新连接,方便居民出行,促进社区的活力和融合。
潜在的经济效益: 改造后的公园区域可能会吸引更多人流,带动周边商业、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可行性的“难”在哪里?

光有好处可不行,关键还得看“能不能做”。这里面的挑战,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1. 交通体系的颠覆与重建:
现状依赖度: 上海内环以内的高架路网,是这座城市交通动脉的核心组成部分。大量的车流,特别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快速交通,高度依赖这些高架。一旦拆除,全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流线都需要进行大规模调整。
替代方案在哪里? 你不能光拆,得有替代方案。是要把高架的车流疏导到地面道路吗?那地面道路能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会不会导致地面交通彻底瘫痪?还是需要新建大量的地下通道或者新的轨道交通线路?这些都需要巨量的投资和漫长的建设周期。
货运与物流: 很多城市物流、货运车辆也经常使用高架。它们的运输需求如何解决?地面道路对这些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限制,可能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物流效率。
极端情况的处理: 紧急车辆(救护车、消防车)在特殊情况下的快速通行,也是高架桥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拆除后,如何保障其通行效率?

2. 巨额的拆除与重建成本:
拆除工程本身: 高架桥的拆除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这些庞大的混凝土结构,拆除过程本身就需要精密的工程设计,避免对周边建筑和地下管线造成损害。考虑到上海市中心密集的人口和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音、震动等都会是巨大的挑战,需要周密的环保和安全措施。
替代交通设施的投资: 如上所述,新建地下通道、扩建地面道路、增加轨道交通线路等,每一样都是动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这笔钱从哪里来?财政负担是否能承受?
公园建设的投资: 虽然拆除是“减法”,但公园建设是“加法”。地形改造、绿化种植、景观小品、配套设施(步道、灯光、供水、排污等)都需要投入。

3. 巨大的社会影响与扰动:
市民的出行便利性: 在新的交通体系建立起来之前,市民的出行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不便。这会直接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效率,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不满。
商业与经济活动的冲击: 许多依赖高架交通便利性的商业体、办公楼,在交通受阻后,可能会面临客流、物流下降的困境,对经济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在拆除和重建过程中,周边居民会承受长期的噪音、尘土、交通不便等影响。如何进行补偿和安置,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4. 土地利用的复杂性:
原有土地规划: 现在的城市规划,高架桥下的空间和周边的土地利用,很多是围绕高架桥来设计的。拆除后,这些土地的再利用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和审批,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公园的性质和维护: 城市公园的建设和长期维护是需要持续投入的。公园的运营模式,是政府全额负责,还是引入社会资本?如何保证公园的品质和安全?

5. 技术和工程上的挑战:
地下管网: 上海市中心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拆除高架时,如何精准避开并保护这些管线,是极其困难的工程。
地基和结构: 高架桥的地基和周边建筑的地基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拆除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工程评估和加固措施。

三、 一个相对“温和”的设想:局部改造与精细化管理

尽管全拆高架做公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种想法背后,是对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渴望。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选择性拆除: 对于一些已经失去重要交通功能的,或者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老旧高架,可以考虑选择性地拆除,并将其空间转化为绿地或小型公共空间。
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 许多高架桥下空间被闲置或低效利用。可以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增加绿化、设置活动空间、艺术装置,甚至引入一些小型商业或服务设施,使其成为更活跃的城市公共空间。
“公园化”设计: 在不拆除的情况下,可以在高架桥的桥墩、桥体以及桥下的空间进行绿化覆盖和景观设计,使其在视觉上更柔和,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压迫感,部分实现“公园化”的视觉效果。
引导和优化交通: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优化高架和地面交通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拥堵,提高通行效率,将更多交通需求转移到轨道交通上。

总结一下:

上海内环以内高架桥全拆改造成城市公园,从理论上看,它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城市愿景。但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由于对现有交通体系的颠覆性影响、巨大的经济成本、复杂的社会扰动以及严峻的技术工程挑战,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现实的做法,是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不严重牺牲城市运行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改造、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性利用,逐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让城市生活更加宜居宜人。这样的设想,虽然不像“全拆高架做公园”那样轰轰烈烈,但往往更具落地性和可持续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建议上海市政府先把你抓起来。

首先高架不吵,吵的是汽车,只要有这么多汽车,那声音就会存在。你以为把高架废了就能有什么不一样吗?

如果你来过上海的话,你就会发现高架很少穿过居民区,即便有居民区穿过的地方也是装了隔音墙的。即便没有装隔音墙的地方也是极少数,不能因为那极少数的房子跌价了,就要把整个高架体系拆掉。而且上海为什么要为了房屋价值进一步提高去拆高价减少噪音呢?上海的房屋价值还需要你用这种方式提高吗?国家在想办法控制房价好吗?而且你拿出地图看看内环内有什么高架,就延安路和南北高架一个十字,那你不妨看看这两边有几个房子没有隔音墙。

第三,地下交通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一方面他和高价并不冲突,需要增加运力的地方,在高架有的情况下再修一条地下通道。第二修地下通道钱要花的多的多,你给钱啊,结合你下一道问题里面问到的公共资源,绿化公园的问题,政府如果把钱都拿去修地下通道了,不就更没钱搞你的公共绿化了吗?

你嫌高架吵,很简单啊,你别在上海住不就行了吗?找个没高架的地方,不可以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