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旅行者一号发射时 CCD 还没有问世,那它是靠什么照相并且回传回地球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确实,旅行者一号(Voyager 1)是在1977年发射的,而我们现在熟知的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真正投入大规模商业应用并普及,大约是在它发射十年后的80年代初。所以,旅行者一号它靠的肯定不是CCD。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看见”宇宙并把画面传回地球的呢?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和精密的科学技术,完全是那个年代的“硬核”产物。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

1. 时代的“眼睛”:电子光学相机与Vidicon管

旅行者一号搭载的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数码相机,而是非常先进的、在当时来说是尖端技术的电子光学相机系统。具体来说,它使用的是一种叫做Vidicon管(维迪康管)的成像设备。

你也可以把Vidicon管想象成一个“老式”的电视显像管,但它是反过来的:它不是把电信号变成光,而是把光变成电信号。它的工作原理大致是这样的:

光信号输入: 当望远镜对准一个目标时,目标反射或发出的光线会穿过相机镜头,聚焦在Vidicon管内部的感光材料上。
光电转换: Vidicon管内部有一个特殊的涂层(通常是硫化镉或类似材料),当光线照射到它上面时,会产生相应的电荷。光越强,产生的电荷越多。
电子束扫描: 一个电子枪会发射出一束电子,在感光材料的表面上来回扫描。这束电子就像一支看不见的“笔”。
信号读取: 当电子束扫描到感光涂层上时,它会“收集”那里累积的电荷。电荷越多,回传的信号强度就越大。这个电荷量就对应了原先光线的强度。
逐行扫描成图: 电子束以非常快的速度,一行一行地扫描整个感光区域。这样,整个画面就被分解成了一系列的电信号,每个信号代表了画面上一个小区域的亮度信息。

这就像是用一个电子的扫描探头,一点一点地“读取”光线在感光材料上留下的“痕迹”。它不像CCD那样一次性捕获整个画面的所有像素信息,而是通过扫描的方式“提取”信息。

旅行者一号上装载了两种主要的相机:

窄角相机(NarrowAngle Camera): 用于拍摄高分辨率的远距离目标,比如行星的特写。
广角相机(WideAngle Camera): 用于拍摄大范围的图像,捕捉整个行星或景象。

2. 色彩的秘密:滤光轮

Vidicon管本身只能捕捉黑白信息(亮度),那我们看到的那些美丽的彩色照片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靠一个叫做滤光轮(Filter Wheel)的装置了。

在镜头前面,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上面装着不同颜色的滤光片(比如红色、绿色、蓝色,有时还有紫外线或红外线滤光片)。相机在拍摄时,会依次将不同的滤光片转到镜头前面,对同一个目标拍摄多张照片。

拍摄红照片: 转动到红色滤光片,只有红色光能穿透并到达传感器。
拍摄绿照片: 然后转动到绿色滤光片,拍摄绿色光的信息。
拍摄蓝照片: 最后转动到蓝色滤光片,拍摄蓝色光的信息。

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同一场景在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通道下的灰度图像。回到地球后,科学家们再将这三张灰度图像通过电脑合成为一张彩色的照片,就像我们现在用数码相机拍摄彩色照片的原理一样,只不过旅行者一号是在“硬件层面”完成了这个分色过程。

3. 回传的“语言”:无线电信号

相机捕捉到的电信号(无论是亮度还是颜色分量)并不能直接传回地球,它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编码,变成可以远距离传输的无线电信号。

信号处理: 相机系统会将Vidicon管扫描出来的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这就像是把“连续变化的电压”变成了“由0和1组成的串”。
数据编码: 为了保证信号在长途跋涉中不失真,还会进行各种编码,比如纠错编码,这样即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一些干扰,地球上的接收站也能将原始信息“修复”出来。
发射天线: 旅行者一号的“信标”是它那个标志性的高增益天线(就是那个大大的盘子),它将处理好的数字信号调制到无线电波上,以非常高的频率发射出去。

4. 地球上的“耳朵”:深空网络

好不容易发出去的信号,要传到遥远的星际空间,再被地球接收到,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微弱的信号: 当信号抵达地球时,由于距离实在太远了(旅行者一号现在已经超过200亿公里,信号来回就要几十个小时),信号已经变得非常微弱了,可能只有几十亿分之一瓦的功率。
大型射电望远镜: 为了捕捉到这些微弱的信号,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动用了遍布全球的深空网络(Deep Space Network, DSN)。这个网络拥有非常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线,直径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这些巨型“耳朵”能够聚焦和放大这些微弱的无线电信号。
信号解码与图像重建: 接收到的数字信号会被电脑进行解码和处理,然后科学家们就能一步步地重建出当年的图像,甚至包括行星的大气数据、磁场信息等。

所以,你看,旅行者一号的“摄影”和“通信”系统,虽然没有CCD,但它依靠的是Vidicon管、滤光轮、先进的信号处理和编码技术,以及地球上强大的深空网络,才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遥远而神秘的世界的真容。这套系统在当时是多么的了不起,也为后来的行星探测器奠定了基础。它就像是那个时代用智慧和毅力写下的一首关于探索宇宙的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旅行者是1977年的任务,至今已飞行了41年还在工作(放射性同位素电机),是人类发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探测器。

它们利用了太阳系内175年才有的一次机遇,各大行星位置允许探测器能够一次性造访所有的外围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在执行具体任务方面,旅行者一号主要负责研究木星和土星,随即被土星及其巨大卫星土卫六的引力摄动甩出太阳系黄道平面。

而旅行者二号则继续前往天王星和海王星,这是人类唯一一次探访这两颗太阳系外围行星。

这两个任务给我们带来了极美的照片,也揭示了大量从前未知的行星奥秘,例如木星大红斑细节、各大行星丰富的卫星系统。


在设计、生产、制造旅行者的年代,日后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CCD(Charge-coupled Device,感光耦合元件)虽然已经1971年在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研制出来,但还远远没有到广泛应用的地步。事实上,在80年代末,这种能将图像信号高效数字化的集成电路处理技术才广泛应用在天文学和航天观测中。

但摄影拍照技术早就存在,一方面可以使用胶卷,但这个方案对于无法返回的航天器而言显然不可行;另一方面就可以使用彼时已经很成熟的摄像管技术(Vidicon tube),在二战前就已有研究。

而与卫星应用相关的成熟光导摄像管技术早在1950年代就研制出来,核心原理是用被偏转的阴极射线扫描受光辐射而成像的靶,最终将光信号转变为与入射光强度相关的电信号。

这种技术早在水手系列任务中就已经非常成熟,水手系列共有10个,主要是太阳系内行星探测系列任务。从严格意义上讲,旅行者一号和二号曾经也是这个系列的第11号和第12号,后来被改名。

甚至后来的伽利略(木星)、麦哲伦(金星)、卡西尼惠更斯(土星),也属于水手项目的延续。

而早在1965年水手四号抵达火星时,就已经拍下了最早的火星图片。

所以,当时的摄像管技术用在这些任务中,已经非常成熟了。下面看旅行者,一号和二号完全一样。

(最右边的部分就是摄像机)

(放大之后给大家看看,也挺大了。。)


旅行者上的宽幅成像相机大概背了1024*1024阵列的摄像管传感器,每个摄像管用8字节记录信息,但是只有黑白成像功能。为此摄像管还增加滤波器,每次拍照只允许一定波长进入,这样多次拍照就可以合成为彩色(参见电视屏幕成像原理)。

但这样每张图依然很大,实际成像大概5M左右(并没有用所有传感器,只用了800*800),还要考虑多个频段多张图合成问题,于是还要进行压缩,储存起来(当时也没有硬盘这一说,只能靠原始磁盘),通讯能力也有限,只能排队传回地球。

旅行者一号和二号在它们的伟大生命中,为我们贡献出了太多的惊喜。

木星的巨大红斑,那里的风暴已经刮了400年 ©NASA

这么一个巨大的土星,如果扔到水里甚至会漂浮起来,因为它的密度竟然比水低,就像一个游泳圈一般 ©NASA

壮观无比的土星环近照配上颜色美丽无比 ©NASA

美丽纯粹的天王星,犹如天使的梦境一般纯粹©NASA

甲烷渲染的蓝色天王星,虽然处在太阳系的边缘,但它有巨大的风暴,数千公里宽的巨大云层©NASA

不过随着二者离开最后一颗星球后,高耗能的相机留着已经没有意义,现在它们完全没有摄像和拍照功能,现有电力也不够重启。


旅行者一号和二号为我们贡献了大量的美图,尤其是天王星和海王星,这是人类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而且50年内也基本不会有任务再去了。

当年的两个任务,在任何方面看,都是不可思议的黑科技。

而且它们直到现在还在工作(2018年6月30日)!

旅行者一号距离我们212亿千米!

旅行者二号距离我们175亿千米!

伟大的人类使者,继续加油!


还有两篇相关知乎回答:

还有一个live可以听听,

user avatar

-


一、


旅行家一号没有自己开发的摄影设备,它为了省钱,(挪)用的是「水手十号」的全套装置。


简单地说,就是(早期)的阴极摄像管,当年的科技要处理这种勇闯太空的电子摄影设备,非常麻烦,首先,它会「拉白道」,我在读台湾师大附中时,参加了学校的「视听研究社」,有幸用过当年联合国捐赠的老阴极摄像管机,那玩意儿在学校的仓库都放了快二十年了……。此物的最大毛病,就是不能「对到强光源」。


摄像管一遇见强光源就会「永久性损害」。


(说个外话,虽然电子摄影机发明的很早,早於 1920年代,最早的商用量贩机种,是美商 Ampex 在 1950 年代就已经上市,但因为「不能对强光」的大罩门,所以大家看到60年代以前,甚至70年代早期的摇滚演唱会,都还是用胶片拍摄,理由就是演唱会上灯光太多,对著电子摄像机,会造成永久性损害。)


也正是因为在太空中,有一个巨大的强光源(太阳)存在,所以,早期的太空探险设备,全都没有面对太阳的照片……。


其次呢,阴极摄像管很麻烦的一点是,不能在低温下工作,我以前高中那台老骨董,每次开机都得要「预热」,不然就启动不了,大家可以试想学校摄影棚开了冷气,也不过是二十馀摄氏度,它就得这般伺候了,更何况太空?……所以,以水手十号为例,整套摄影设备得用电池加温,得拼命提高温度到摄氏 -40 度以上,所以整台机器耗电巨大,体积也巨大(在太空设备的尺度上来看),全重超过43公斤。


也是因为它太过原始,太过娇弱,它也是旅行者一号所有设备中,第一个停止工作的玩意儿。


二、


网上可查到水手十号的摄影设备图:



整个设备,几乎长达一公尺。

为了加大效能,配上了两组镜头:





焦距:1500毫米(62毫米)a

焦點號碼:F / 8.4

快門速度範圍:33.3毫秒至11.7秒

角度的視野:0.38°X 0.47°(9°X 11°)a

攝像機目標圖像區域:9.6×12.35毫米

每幀掃描線:700

每行圖像元素:832

每個圖像元素的位數:8

幀時間:42秒

光譜過濾器:藍色,紫外線,紫外線偏振,橙色,減紫外線和清晰


我的推论:


根据它的参数,可以计算得知,大概每张图都是在 58 万像素左右。

所以呢,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水手十号和旅行家一号的「精细」照片,相信都是经过 NASA 的再加工。


另外,拍摄每一幅图像,需时高达 42 秒,所以我不认为它有储存设备,应该是直接拍摄信号,直接传输地球才是,我查到的资料,也没有说到旅行者一号的早期电脑,可以作到存储、压缩档案、打包传输的功能……(这一点不能确定,欢迎订正。)


感谢 @代号13断戟 补充:

旅行者是有磁盘的,因为旅行者的星载通讯系统的带宽非常窄,不能做到实时的传输,所以说旅行者就算拍张照也要在地球上写好程序再分成小数据包用几天时间发过去,旅行者拍摄的照片也是如此,那张著名的黯淡蓝点(实际上是一系列)的照片传输就用了三个月


感谢 @刘子昂 补充:

在某种压缩算法诞生之后,旅行者号的固件还被nasa更新了,新版本的固件会将数据压缩后发送,大大减少了传输时间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