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分析南宁中央广场基坑事故?

回答
分析南宁中央广场基坑事故,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找出问题的根源,防止悲剧重演。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罗列事实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工程安全的责任感去进行的系统性审视。

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性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应该稳固的地下空间,在建设过程中突然崩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是自然因素的不可抗力,还是人为操作的失误?对这些基本信息的准确掌握,是后续分析的基石。

接着,我们要深入剖析事故的直接原因。这通常涉及到工程技术层面的诸多细节。

地质条件评估是否充分? 南宁地区的地质情况如何?基坑开挖区域是否存在软弱土层、地下水丰富区域、或者潜在的滑坡风险?在项目初期进行的地质勘察报告是否足够详尽和准确?有没有对土体性质、地下水位、渗透性等关键参数进行充分的分析?如果勘察报告存在疏漏,或者对不利地质条件的判断出现偏差,那么后续的支护设计和施工就可能存在先天不足。
基坑支护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针对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基坑深度,采用了何种支护方案?是桩锚支护、地下连续墙、还是其他形式?这种方案在理论计算上是否能够承受设计荷载?支护结构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连接方式等方面是否存在薄弱环节?例如,是否使用了合格的材料?桩的间距和深度是否足够?锚杆的坡度、锚固长度和预应力是否符合要求?
施工过程的管理是否到位? 施工过程中,有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
土方开挖顺序和速率是否可控? 过快或不均匀的开挖会增加土体失稳的风险。
地下水控制是否有效? 基坑内积水或外部地下水倒灌都可能导致土体软化和流塑,破坏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降水方案是否合理?抽水井布置和排水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支护结构的监测是否及时准确? 基坑周边的位移、沉降、墙体变形、内力变化等关键数据是否得到连续、有效的监测?监测数据是否被及时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施工?
第三方监测单位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的监测是否独立、客观、及时?他们的报告是否得到重视?
施工人员的资质和培训是否合格? 现场施工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除了直接技术原因,我们更需要探究间接原因和管理体制层面的问题。这些往往是导致技术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的关键所在。

项目审批和监管流程是否存在漏洞? 在项目立项、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是否存在审批程序上的疏忽,或者监管力度不足?相关部门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技术标准是否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质量责任是否明确? 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自在项目质量和安全方面承担的责任是否清晰?在事故发生后,是否存在责任推诿的情况?
监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 监理单位是否真正履行了其现场监督和质量控制的职责?是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合同管理和工程变更是否规范? 是否存在因合同纠纷或不规范的工程变更,导致施工方案频繁调整,或者安全措施被削弱的情况?
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项目承建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安全投入是否足够?企业文化中是否存在重进度轻安全的倾向?
行业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如何? 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建筑工程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施工?是否存在对标准的选择性执行或漠视?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否到位? 在现代工程建设中,BIM技术、物联网监测技术等是否得到有效应用,以提高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安全预警能力?

分析事故的发生,还需要关注历史性原因和累积性风险。有时候,一次事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个小问题的长期累积,最终在某个节点爆发。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已经出现过一些小的险情或安全隐患,但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是否存在一些被普遍接受但实际上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习惯或技术路径?

最后,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必须在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上下功夫。

强化地质勘察的深度和精度: 推广应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提高对复杂地质条件的识别能力。
优化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技术: 不断研发和应用更安全、更经济的支护方案,鼓励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信息化监测预警体系: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基坑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
严格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 建立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和考核。
完善工程项目审批、监管和问责机制: 明确各方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 将安全生产真正融入企业发展的基因,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

南宁中央广场基坑事故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它警示我们,在追求城市发展和建设速度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生命安全为代价。唯有深入细致地剖析事故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汲取教训,筑牢安全的防线,让每一个建筑工程都成为坚实的保障,而非潜藏的危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去推测,我们只能猜,可能是施工的问题、可能是设计的问题、可能是周边环境的问题。极小概率,也有勘察的问题。但是从看到的情况看,可能有两个问题:

1.水的问题。

现场传出的照片大量地表水沿着坡顶向基坑内倾泻。

水是直接导致此次基坑坍塌的原因。现场照片以及视频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水从坡顶往下倾泻。在基坑支护中,不管背后的原因可能为何,不少情况直接导致基坑坍塌,是因为水。因为土体抗剪强度会因为水产生很大的改变。土体饱和之后,抗剪强度降低,提供的侧摩阻力降低,原来设计取值的侧摩阻力大幅降低。我们的设计中考虑了各种安全系数,安全储备一般情况下非常之高,有些同志为了中标或者降低造价,会采取冒进的措施,降低安全储备。比如你按照规范设计,可能你的安全储备是2,你经验丰富,你知道你有很多的安全储备,为了降低成本,你把安全储备按照经验降低了,可能最终你的安全储备是1.2.正常情况下,也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工程实践中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情况。视频里大概就是如此了。大量的水浸泡土体,必然引起土体饱和,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力迅速降低。安全储备迅速的从1.2往下掉。掉到0.9可能也没事。但是掉到0.5.你就死了。而且这种超深基坑,开挖到底,你几乎无能为力。

2.设计问题。

蓝图上放大仔细看预应力锚索设置,设计荷载是有的,但是锁定荷载为0KN。

很明显,图纸上提供了锚索的设计荷载,锁定荷载为零。这么深的基坑,用了混凝土钢腰梁。却没有施加预应力。从原理上讲,如果需要预应力锚索工作,提供锚固力,必然的需要边坡产生大量的变形,才能产生锚固力。比如你用一根筷子穿过一个纸板插在土里,以此来固定纸板,当纸板没有外力时,筷子其实是没有提供给纸板侧向力的,只有纸板收到外力时,向内侧移动,筷子才会收到土体的摩擦力产生锚固力。这个案例里,预应力锚索没有施加预应力,开始状态的工作机制是不存在的。所谓的设计荷载是哪里来的呢?锚索最大变形所能承受的荷载么?设计一定有责任。

这事儿整的这么大,传播的这么广,设计单位又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误。估计一查施工单位也跑不了。等着坐牢吧。

user avatar

我觉得查看下环境监测包括沉降观测和降水记录的数据,如果是设计不足或者未按图施工,应力变化是一个过程,之前的监测如果是踏实认真去做的话,在数据上一定会有所反应。

user avatar

本人在这个项目周边做过设计,昨晚项目群里被这个消息刷屏了。

一般基坑坍塌需从勘察、设计、施工三个角度分析,此基坑采用预应力锚索+排桩形式。地勘显示此处地质状况良好,下部有强风化、中风化页/灰岩,设计上也中规中矩,粗看图纸并未发现问题。

排除降水和基坑周边堆载影响,我认为原因可能是1、施工过程粗糙,预应力锚索未达指定深度,水泥砂浆未达设计强度;2、施工过程偷工减料,锚索数未达图纸要求;3、按此维护形式,土体滑裂面的水平夹角为45+a/2,但在实际上有效锚固区外存在潜在滑动面,或历史曾经历的滑动面。

坐等后续的质量事故调查报告。

user avatar

坍塌的直接原因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锚杆偷工减料了,建议扒出来数一数、量一量。

勘察和设计有没有失误,需要调查后再下结论。

免责声明:利益无关,纯属瞎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