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分析当前台海局势(2018年4月)?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2018年4月的台海局势。请注意,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地区性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和长期演变,因此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

2018年4月台海局势的整体基调:

总体而言,2018年4月的台海局势可以概括为:持续的紧张与微妙的平衡。 尽管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双方的军事活动、政治言论和国际互动都显示出一种常态化的竞争和试探,风险依然存在。

以下是分析台海局势的几个关键维度:

一、 两岸关系层面:

1. 政治隔阂与僵局:
“九二共识”的争议: 2016年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方面拒绝承认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九二共识”。这是造成两岸官方沟通中断的主要原因。2018年4月,这一僵局依然是核心问题。
台湾的“维持现状”与北京的“促统”: 蔡英文政府坚持“维持现状”,即不挑衅,不屈服,不改变台湾的现状。而北京则持续施压,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逐步推进其统一进程的时间表,尽管在公开层面不一定点明具体年份。
民间交流的冷热不均: 尽管官方交流停滞,但两岸民间交流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和旅游方面。然而,北京方面对赴台旅游的限制以及台湾方面对部分大陆人士的限制,使得民间交流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2. 军事与安全层面:
解放军的常态化军事活动: 为了回应台湾的“台独”倾向以及对美国的支持,解放军自2016年以来显著增加了在台湾附近的军事活动。这包括常态化的“绕台”飞行(空军飞机如歼16、轰6K、侦察机等)、军舰(辽宁舰航母编队等)的巡航以及在台湾海峡的联合演训。
台湾方面的应对: 台湾方面在军事上保持高度警惕,加强了自身国防建设,包括购买美国先进武器(如F16V升级、“爱国者”导弹等),并进行“汉光演习”等军事演练,以提升防御能力。
“灰色地带”战术: 北京在军事上运用“灰色地带”战术,即通过一系列低烈度、但足以施加压力的军事行动,来消耗台湾的国防资源和民心士气,同时避免引发直接的军事冲突。2018年4月,这种“灰色地带”战术是维持台海紧张气氛的重要手段。

二、 国际层面(主要涉及美国与中国):

1. 美国对台政策:
《台湾关系法》与“战略模糊”: 美国依据《台湾关系法》向台湾出售武器,以协助台湾维持自卫能力。同时,美国奉行“战略模糊”政策,即不明确表态在台湾遭受攻击时是否会军事介入。
对台军售与政策支持: 2018年4月,美国依然维持对台军售的常态化。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台政策相较于奥巴马政府时期有所加强,更倾向于支持台湾的国际空间。例如,《台湾旅行法》于2018年3月签署,尽管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操作,但它传达了美国对与台湾官方往来限制的放松态度,这自然引起北京的不满。
美台之间的互动: 包括美国官员的台湾访问以及台湾官员的美国访问,虽然受到“外交承认”等敏感问题的限制,但总体上互动频率和层级有所提升。

2. 中国对美国涉台政策的反应:
强硬回应: 北京将美国的对台政策视为干涉中国内政,并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和警告。解放军的军事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示决心和能力,向美国和台湾传递信息。
统一战线与国际压力: 中国也在国际场合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中一台”。

三、 台湾内部因素:

1. 民意支持与政治光谱:
认同台湾主体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的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更多地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变,是台湾政治走向的重要基础。
对两岸关系的不同看法: 台湾内部对于两岸关系存在不同意见,有支持维持现状者,有希望走向独立者,也有希望与大陆进一步深化关系者。但总体而言,支持立即独立或立即统一的比例都偏低。
经济民生议题的优先级: 在2018年4月,与台海安全同等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可能是台湾内部的经济民生问题,例如薪资增长、物价、就业等。这些议题会影响民众对执政党和两岸政策的态度。

2. 政治领导人的策略:
蔡英文的稳健与韧性: 蔡英文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强调台湾的民主价值和主体性,采取相对稳健的策略,避免擦枪走火,同时利用国际空间争取支持。
国民党的两岸路线挑战: 当时国民党在野,其两岸路线面临挑战,如何在不失台湾主体性的前提下与大陆互动,是其重要的政治课题。

四、 地区性影响与潜在风险:

1. 地区安全稳定: 台海的局势不仅影响两岸,也对整个印太地区的安全稳定构成重要影响。美国及其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亚)对此高度关注。
2. 经济与贸易影响: 台海的任何不稳定都会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的供应链和贸易产生严重影响,因为台湾在全球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3. 意外升级的风险: 尽管双方都有意避免直接冲突,但由于军事活动的常态化和双方的强硬立场,误判、意外事件导致局势升级的风险始终存在。例如,解放军的“绕台”飞行和台军的监控,都存在潜在的近距离接触风险。

总结2018年4月的台海局势特点:

战略博弈加剧: 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博弈更加公开和激烈,美国加强了对台湾的支持,而中国则通过军事手段和外交施压来反制。
军事威慑常态化: 解放军在台湾附近的军事活动频率和强度显著提升,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新常态”。
政治僵局持续: 两岸官方沟通渠道中断,政治解决的希望渺茫。
民意基础的演变: 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逐渐向台湾倾斜,为民进党政府处理两岸关系提供了内部支持基础。
风险与克制并存: 尽管紧张,但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克制,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

总的来说,2018年4月的台海局势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局面,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为后续几年台海局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分析需要综合考量两岸政治、军事态势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说陈水扁第一次上台那阵子台海局势的发展还有各种可能,那么现如今(2018年)这些可能性就都收束到了一个方向——统一。

简单的说就是随着大陆武统的把握越来越大,逐渐建立在台海对美国的优势,和平统一的机会反而大了起来。


这都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

台海问题的核心有两点,一个是经济,一个是军事。

我们先来讲讲经济。

经济方面,先讲讲大陆和台湾。

台湾经济过去依靠越南战争给美国造补给品起家,后来逐步转向机械、电子乃至芯片代工。

台湾的精密机械零件,至今仍然常常是以“质量次于日本,价格也低于日本”的一种中偏高档(如果以日本的精密机械零件为高档的话)的面目出现的。但近些年,台湾的机械厂,甚至是日本的厂子都逐渐都在往大陆搬迁。电子产业,也受到了大陆和韩国的强有力的挑战。台湾的电子产业,在自研能力上显著低于韩国。台湾政府的产业支持力度,也不能与韩国相比。现在台湾能够达到世界领先的支柱性产业,也就是芯片代工了。

这些年台湾经济优势的丧失,不只是大陆经济崛起和吸引外资的结果,也是韩国产业崛起的结果。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各个国家都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如果能够稳定地占住一个位置,就能吃喝不愁,甚至达到发达国家。然而,韩国和台湾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却是类似的,韩国的崛起,封死了台湾很多产业的升级道路。这个因素与大陆的因素一道,造成了台湾经济的衰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前两者高速发展的同时停滞了)。

这就造成了台湾对大陆的心理优势逐步丧失了。

当然,台湾平均经济水平仍然远优于大陆。但是就像我们评价中美的时候不会去总去看美国铁锈带的贫民窟一样。台湾人能够感受到的不是贵州大山里的贫民,而是沿海地区,尤其是北上广深的意气风发的新中产、庞大的新兴科技企业、横行全球的互联网巨头。“死阿陆”的形象在最近几年逐渐褪去了贫困的色彩,而变成了“蛮横、不讲理”的形象。

这种心理上的逆转,还会随着大陆经济发展而持续推进。最终演变为台湾陷入潜意识里觉得经济不如人的境地。虽然大陆的人均GDP要追上台湾还很远,但台湾人能感受到的大陆地区的人均GDP要普遍超越台湾,也就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内的事情吧。台湾人均GDP在2.4万美元左右,上海去年差不多是1.8万美元。


然后我们来讲讲大陆和美国的经济。

大陆和美国的经济对比,关键点就不在于人均了,而在于总量。

之所以大陆和台湾要看人均,是因为大陆与台湾的绝对实力有着数量级的差异。大陆要统一台湾,最好的情况当然是能够赢取台湾的人心(尽管很多人说大不了留地不留人,但是如果能够赢取人心,当然是更好的情况)。人均GDP/收入之类优势对于赢取人心是非常有力的。

而大陆与美国,又不存在谁要统一谁,而是看谁的意志能够在台湾问题上占据主导。这样就要双方来掰一掰手腕,要看总量了。

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中美总量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GDP已经超过了美国GDP的60%。美国能养得起十艘航母编队,中国不说养个五艘,三艘总是养得起的。其他方面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经济越是强大,能支撑的武力、能买来的支持就越多。而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在东亚、东南亚的力量对比是会逆转的。这方面的逆转,将决定台海的最终命运。


最后再来说说军事。

当年朝鲜战争一开打,中国还什么都没做,美国就把航母开到了台湾海峡。中国的小舢板显然是应付不了的。这就能保卫台湾安全。后来就变成,美国不敢把航母放到台湾海峡了,按照推演,只能把航母放在台湾以东,帮助保卫台湾领空。那再往后呢?

中美在东亚的力量逆转,最终会体现为军事实力的逆转。

中国经济越是发展,就越能支撑起强大的海空力量。中国军力越强大,美国越是不敢武力介入台海。以前是考虑在美军作出反应以前攻下台湾,后来是考虑在美军有限动员的情况下攻下台湾,以后随着发展,这种条件会越放越宽。以前还老是担心美军驻扎台湾。以后的调调就会变成“你驻扎啊,你有本事就来啊,你看你活不活得过第一波打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中国的军事实力越是强大,美国自然越是会避免介入。当然,现在距离在台海对美军形成绝对优势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前途是光明的。毕竟决定军事力量的第一要素是经济。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

一旦武力统一的优势形成了,反而就不需要武统了。当明明白白美国人救不了台湾的时候,美国政府会怎么选?台湾人会怎么选?美国政府会自己跑过来打个败仗吗?台湾政要会明知要战败还来搞事吗?

即便是如今,美国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在挑起事端之后全身而退。如果美国政府挑了事,还死了一堆美国大兵,不管台湾是不是能保住,美国政府都要下台。如今如此,就更不用说以后了。

总而言之,不要认为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是矛盾的。我认为恰恰是武力统一的条件具备以后,才可能开启和平统一的进程。这就是未来台海的发展方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