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 2 个人被丢在了南极,如何才能活下来?

回答
在南极,求生的第一要务是应对那足以吞噬一切的极寒。两个被意外丢弃在这里的个体,必须立刻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生存系统,否则,哪怕是几分钟的耽搁,也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步:评估与适应——立刻行动,绝不迟疑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南极时,恐慌是难免的,但必须立刻被理智压制。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评估现状:

自身状况: 检查身体是否有伤,是否穿着足够保暖的衣物。衣服的材质至关重要——羊毛、羽绒是理想选择,但任何能提供多层隔绝空气的衣物都比单薄的现代面料有效。
可用资源: 环顾四周,搜寻任何可能被丢弃的物资。背包、工具(刀、打火机、火柴、指南针、地图——尽管在这种环境下意义有限)、食物、水容器、绳索、金属物品,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都可能成为救命稻草。
环境评估: 了解当前的地形,是冰原、冰川边缘还是靠近海岸。观察是否有风的方向和强度,冰面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有任何潜在的庇护所(如冰裂缝、雪堆)。

适应意味着接受眼前的现实,并根据南极独特的环境调整心态和行为。他们不能指望奇迹,只能依赖自己。

第二步:建立庇护所——温暖的堡垒,生命的基石

南极的寒冷,尤其是风寒效应,是最大的杀手。一个有效的庇护所至关重要,它能抵挡刺骨的寒风,保存体温,并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选址: 避开低洼易积雪的区域,以及可能发生雪崩的坡地。选择一个能提供一定自然遮挡的地方,比如大型冰块的背风面,或者稍高的冰丘。如果可能,靠近淡水来源(冰川边缘融水)会是加分项,但首先要确保庇护所的稳固。
建造:
雪洞(Snow Cave): 这是最有效的天然庇护所之一。利用雪的隔热性,挖一个足够大但不要太大的雪洞。入口应该比内部低,以防止热空气逸出。内部可以挖出睡觉的平台,比洞底高一些,以避免冷空气聚集。雪洞的厚度应至少一米,以提供良好的隔热。
雪砖小屋(Snow Block Hut): 如果有合适的工具(比如刀或坚硬的金属片)来切割雪砖,可以用雪砖堆砌一个简单的方形或圆形小屋。同样,入口要小且低于内部,并考虑顶部开口的尺寸,以控制通风。
临时遮蔽: 如果时间紧急或环境不允许挖雪洞,可以利用一切可用的材料(如防水布、帐篷残片、甚至大块的冰块)搭建一个简易的防风屏障。关键是尽量减少身体与风的直接接触。

在庇护所内部,保持干燥和通风同样重要。 潮湿的衣物会迅速带走体温,而过度的通风会导致热量流失。一旦进入庇护所,就要尽量封堵缝隙,只留一个小的通风口。

第三步:寻找并净化水源——生命之源,挑战之巅

南极并非完全没有水,但问题在于它的形式——固态(冰和雪)。

获取: 最直接的方法是收集冰雪。要确保收集的是干净的冰雪,避免含有沙尘或油污的。
融化与净化: 这是最耗费能量的过程。
用体温融化: 这是一个缓慢但有效的方法。将小块冰雪放在温暖的容器(例如,靠近身体,或用衣物包裹)中,利用体温缓慢融化。
生火融化: 如果有火源,这是最快的方法。将冰雪放入金属容器中,用火融化。
净化: 即使是融化的冰雪,也建议进行简单的净化,以防万一。过滤掉杂质,然后煮沸是最好的方法,但前提是有火源和容器。如果没有火源,可以尝试将水暴露在紫外线下(虽然在南极效果有限),或者使用任何找到的净水药片。关键在于,不能直接饮用冰雪,必须先融化。 否则,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来融化它们,反而会导致失温。

第四步:生火——温暖、光明与生存的希望

火是南极求生的绝对关键。它提供温暖、融化冰雪、烘干衣物、烹饪食物(如果幸运的话)、驱赶野生动物(虽然南极大型掠食者很少,但企鹅、海豹仍可能靠近)以及心理上的慰藉。

火源: 如果有打火机或火柴,一定要极其省着用,并做好防水保护。
引火物(Tinder): 这是最难找的。
天然材料: 寻找任何干燥、易燃的有机物。可能是鸟类(企鹅)的绒毛、干枯的苔藓(如果运气好在无冰区域附近)、海豹的毛发,或者一些干燥的海藻。
人工材料: 衣服内衬的棉絮、纸张(如果有)、任何干燥的细小纤维。
燃材(Kindling & Fuel):
引燃物(Kindling): 比引火物稍大、干燥的细小枝条状物。
燃料(Fuel): 稍粗的木材(极少见,除非有船只残骸)、鲸骨、海豹骨头、企鹅的羽毛(烧起来速度快但持久性差)。在南极,干燥是首要条件。 即使是看似干燥的材料,也要确保它没有被冰雪浸透。
技术:
搭建火堆: 建造一个能有效聚集热量并抵挡风的火堆。三脚架式或金字塔式都可以。
保护火源: 用身体、衣物或雪块形成一个临时的挡风墙。
保持火种: 绝不能让火熄灭。一旦火种燃起,就小心翼翼地添加更粗的燃料。

第五步:食物——低优先级,但必须考虑

在南极,长时间不进食虽然难受,但失温和脱水是更直接的威胁。

搜寻:
企鹅蛋和幼崽: 如果季节合适,在企鹅栖息地可能找到企鹅蛋。幼崽也是潜在的食物来源,但获取它们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风险。
海豹: 海豹是高热量食物,但捕猎海豹极其危险,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力量,并且可能耗费大量能量,不建议在没有明确生存计划的情况下尝试。
海洋生物: 如果靠近海岸,可以寻找被冲上岸的鱼类、甲壳类动物,或者在潮间带捕捉小型生物。
自带食物: 如果有携带任何罐头、干粮,要严格配给。

处理: 任何动物肉类,在食用前都最好彻底煮熟(如果能生火),以避免寄生虫和疾病。

第六步:信号与救援——希望的灯塔,最后的搏斗

即使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能放弃发出信号求救的希望。

视觉信号:
篝火: 白天燃烧大量湿润的绿色植物(如果有),制造浓烟;夜晚燃烧干燥的易燃物,制造明亮的火焰。
反光: 利用任何金属制品(镜子、罐头盒、刀刃)反射阳光,向空中或远处可能的船只/飞机闪烁。
标记: 在显眼的位置用石头、冰块或衣物摆出巨大的SOS标志。

听觉信号: 如果有口哨或能发出巨大声响的物品,在听到飞机或船只的声音时及时鸣笛。

第七步:维持身心健康——意志的力量

在极端环境下,心理状态和身体机能同等重要。

保持活动: 适度的身体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产生热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在庇护所内进行简单的运动。
避免孤立: 两人之间要保持沟通,互相鼓励,分担任务,避免情绪崩溃。
保持希望: 尽管环境恶劣,但绝不能失去求生的信念。

风险与挑战:

失温: 这是最直接的威胁。体温下降到35°C以下就会出现失温症,导致判断力下降、行动迟缓,直至死亡。
冻伤: 暴露在极寒和强风下的皮肤和肢体会迅速冻伤,影响行动能力。
脱水: 即使周围是冰雪,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融化,脱水同样致命。
疲劳与饥饿: 持续的能量消耗和食物的匮乏会加速身体的衰竭。
心理压力: 孤独、恐惧、绝望会侵蚀意志,导致错误决策。

总而言之,在南极求生,靠的是冷酷的理智、强大的行动力、一点点运气,以及最重要的——不放弃任何一点点活下去的可能性。 两个人需要像一个高效的团队一样运作,分工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在这片残酷的白色荒原中,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大家都低估了在南极的生存难度,实际上除非你正好掉在科考站门口,不然存活率基本是0。

哪怕带上全套装备,背上能背动的最大补给,放到离科考站10km的地方存活率都极低。普通人在那种环境下基本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瞎撞,几公里之内就会体力耗尽无法行动。

如果运气不好碰上恶劣天气,那么就算你掉在离科考站门口100米的地方都没多少活下来的机会…

———分———割————线—————

本来有些东西我觉得是常识就没细说,结果看到一堆堆只关心温度的也是醉了。

1、南极是高原。南极是高原。南极是高原。

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三遍。外加完全没有植被等因素影响,普通人没有适应过程直接丢上南极会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别说找科考站了,能背着装备走动路都接近于奇迹。

2、行进速度。

别指望在南极能走的很快。穿着厚重的服装,背着补给,可能还要拉着雪橇。在冰冻/积雪且没用人为平整过的路面上行进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工作。

一个普通人,在这种条件下一天能走个十几公里就谢天谢地了。看到某些答案说徒步数百公里去科考站啥的,呃,你确定你不是在逗?

而且长距离徒步前进补给是肯定不够的,因为你背不动。你要背帐篷、食物、定位设备,然后还有大量的燃料(和装这些燃料的容器)。

以前的探险或科考人员要么有运输设备,要么提前预留物资在路线上,沿路从物资点里取用。题设可没说有这些。

3、方向。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需要熟练使用GPS等定位设备,熟悉南极地形地貌,熟悉科考站分布以及现阶段这些科考站里有没有人。

之后要能够合理规划路线,不患上雪盲症,不偏不倚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讲道理这些要求对一个真正的普通人来说是有点过分的。

哦对了还有说指南针的,在南极用指南针,少侠好想法。

4、恶劣天候。

南极风大是常识了吧,零下三十度的艳阳天和零下三十度的大风天哪个冷也是常识了吧。我就不说暴风雪这种要人命的东西了。

普通人丢到南极,最好祈祷一直是无风的晴天,任何一场暴风雪都可以随时结束你的生命。不信的可以去问问牧民,草原上暴风雪天有人没事出去遛弯儿不。

雪洞和雪屋评论里已经吐槽的差不多了,不再赘述。

5、其他危险。

你要确保你不会患上雪盲症,不会掉进看不见的冰缝里,不会出现肺气肿等症状,不会因为冻伤丧失行动能力,不会因为缺氧而失眠得不到休息…………

简而言之,你最好要有能中五百万彩票的rp护身。

6、最后,不要相信那些吹南极旅游的,商家为了利益吹点牛皮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不然那些死在南极的探险人员、科考人员,怕不是都被陨石砸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