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骗子冒充公司领导指示转账,杭州一财务转账 238 万被追回,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骗术也会防不胜防?

回答
这事儿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明明是老掉牙的“冒充领导”骗局,怎么还能让杭州这位财务人员一步步掉进坑里,最后损失了 238 万?更让人心惊的是,这笔钱竟然还能追回来,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种“傻瓜式”骗术,现在还屡屡得手,甚至让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都“防不胜防”。

一、为什么“冒充领导”骗局如此“阴魂不散”?

说实话,这套路一点都不新鲜。骗子通常会:

1. 冒充高管身份: 可能是“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之类的人物,专挑那些在公司里说一不二、命令力极强的角色下手。
2. 营造紧急氛围: 骗子会告诉你:“有个秘密项目需要马上对接”、“有个大客户临时有特殊需求”、“公司账上急需一笔钱周转”等等,总之就是制造一种“事态紧急,不容置疑,必须立刻执行”的感觉。
3. 强调私密性: 他们会特意嘱咐财务人员:“这个事很重要,千万不要告诉其他人,特别是你的同事或上级领导,我们私下里沟通处理就好。” 这招非常关键,它直接切断了财务人员向其他人求证、商量、甚至“碰头”的机会。
4. 提供“解决方案”: 往往会指定一个“合作方”或者一个“收款账户”,并且要求直接将款项打过去。有时候还会提供一个虚假的“合同”或者“授权书”来增加可信度。
5. 利用职务便利: 财务人员本身就掌握着公司的资金流向和转账权限,这是骗子最看中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这种看似漏洞百出的骗局,依然能成功呢?这背后其实是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权威压力与服从心理: 这是最核心的杀手锏。在层级分明的公司里,下属对上级的指示,尤其是领导直接下达的指令,天然会有一种服从和不敢质疑的心理惯性。尤其是当领导语气强硬、要求紧急时,财务人员很容易在“遵命”和“怀疑”之间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选择“先做了再说”。
信息不对称与隔离: 骗子正是抓住了信息不对称和隔离的特点。财务人员只接收到骗子单方面的指示,无法与真正的领导进行实时、直接的核实。那种“不告诉别人”的要求,更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孤立无援的信息茧房里。
惯性思维与经验陷阱: 长期在公司工作的财务人员,习惯了公司内部的沟通流程和指令方式。当骗子模仿了领导的语气、常用语,甚至知道一些内部信息(比如部门名称、领导姓名等),就会更容易触发财务人员的“经验模式”,认为这就是领导本人的指令,而忽略了异常之处。久而久之,反而会因为对流程的熟悉而放松了警惕。
恐惧与利益的双重诱惑: 骗子有时会暗示,如果这事没办好,可能会影响到财务人员的职业发展,甚至导致他承担责任;反之,如果顺利办了,也可能是“帮了领导一个大忙”,未来可能会得到某种“回报”。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能有效地压制怀疑。
技术手段的“包装”: 现在骗子可不是过去那种简单打个电话就能骗的了。他们可能通过“改号软件”让来电显示成公司领导的真实号码,或者用微信、QQ冒充领导的头像和昵称,甚至有诈骗团伙会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公司的内部通讯录、领导的微信号等信息,让整个骗局看起来更“真实”。

二、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骗术会“防不胜防”?

你说的“简单”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但对于身处局中的财务人员来说,那一刻他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1. 信息链条的断裂: 核心问题在于,真实的沟通链条被骗子截断了。正常情况下,财务转账需要经过多层审批、复核,或者至少有同事在旁边可以碰头确认。但骗子通过“紧急”、“秘密”的指令,直接绕过了这些本应存在的安全阀。
2. “我以为”的心理误区: 财务人员往往会在心里想:“这是领导亲口/亲手指示的,我照做就是了,不然万一耽误了事,我可担不起责任。” 这种“我以为”的心态,是骗子最喜欢利用的。他们就是让你“觉得”这是正常的,让你不敢去质疑。
3. 缺乏充分的风险意识和防范培训: 很多公司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不足,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反复模拟、实操演练。当真实骗局来临时,他们可能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4. 对技术手段的低估: 很多财务人员可能不了解现在的技术有多么“逼真”,比如声纹识别技术、视频通话的技术(虽然目前视频通话的骗局相对少一些,但也是存在的)。他们可能想不到,手机上显示的就是领导的号码,或者微信头像和名字都是真的,就会放松警惕。
5. 情绪的影响: 突然收到“重要”指令,又被要求保密,这种情绪上的刺激会干扰人的判断力。人在紧张、焦虑、甚至一点点兴奋(如果涉及到“秘密项目”)的时候,逻辑思维能力会下降。

三、238万被追回,这说明了什么?

这238万能被追回,确实是个好消息,但也侧面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及时发现与果断行动: 一旦财务人员或公司其他人员发现不对劲,或者在事后快速反应过来,并立即报警、联系银行,冻结涉案账户,追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说明了“及时”和“行动力”是关键。
银行和公安的配合: 能够追回,也离不开银行和公安部门的快速响应和联动。这表明我们的反诈机制在运行,但在效率和协同上还有提升空间。
骗局的“短暂性”: 骗子得手的关键在于快速转移资金。一旦资金被及时止付,他们的链条就会中断。这提醒我们,第一时间报警和止付至关重要。
警示作用: 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再次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它证明了即使是最“老套”的骗局,在特定条件下依然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再次强调了内部防控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真正“防不胜防”?

要想真正杜绝这类骗局,需要企业从内到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人的意识,全方位构建防线:

1. 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批流程: 任何大额转账都必须经过至少两层以上的人工审核,特别是涉及不熟悉或异常情况的转账,必须进行电话核实(打给本人,而非对方提供的号码)。
2. 强化内部沟通机制: 建立“领导直达转账”的特殊沟通模式,例如领导通过公司内网、内部通讯工具或者特定的审批系统发出转账指令,而不是仅凭一通电话或一个微信消息。
3. 定期进行反诈培训和模拟演练: 让财务人员和其他可能接触到资金风险的员工,不仅知道有这种骗局,还要知道具体怎么识别、怎么应对,并且定期通过模拟演练,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下练习反应。
4. 技术手段辅助: 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智能风控系统,对异常转账进行预警。同时,在关键操作时,强制要求二次身份验证(比如短信验证码)。
5. 保持沟通的畅通与公开: 鼓励财务人员在遇到疑问时,大胆向同事、上级领导汇报和咨询,打破“秘密沟通”的壁垒。公司层面应该营造一种“有问题就说出来”的文化。
6. 警惕“紧急”与“秘密”指令: 要将“领导要求紧急转账且不通知他人”作为最高级别的风险提示。

总而言之,这种骗术之所以屡屡得手,并非因为骗子有多么高明,而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和企业管理中的潜在漏洞。杭州这起事件,是给所有企业,特别是财务部门,敲响的又一次沉重警钟。防范,永远比追回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正好遇到这样一个咨询,之前也了解过这类案件劳动者的法律责任。所以简单说几句。

造成被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的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人员没有警惕心理。

首先说财务不规范。很多公司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老板也没有建立财务制度的意识,所有的收付款,都是由老板一人说了算。老板的账户,和公司的账户经常混用。

用款的时候也比较随意,有时候老板一个电话,或者一个短消息,就安排财务付款。财务也奉命行事,从来不敢对老板的命令说不。公司的会计与出纳是同一个人,他既管钱,又管账。

骗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们盗取公司老板的微信、qq头像,然后冒充老板给财务发消息,让财务转账汇款,而由于会计和出纳是一个人,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全部的付款流程。于是骗子就得逞了。

这种骗术比较低级,但凡在一个付款需要走流程、审批签字的公司,骗子都不可能得逞。

遇到这种骗术,公司一般都会报警,然后要求粗心的财务赔钱。

但是别慌,在法律上,除非财务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法律一般不要求被骗的财务人员承担赔偿责任。

一方面,公司本身的财务制度就不规范,这是造成被骗的重要内因。另一方面,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各种天灾。人祸也是一种经营风险。而被骗也是一种人祸。

既然是经营风险,那么一般就不能由劳动者承担。道理很简单,赚钱的时候老板也不会给劳动者分红,所以遇到经营风险,也不能要求劳动者承担。

所以,劳动者在被骗时仅仅有一般过失,还不需要对公司的损失承担责任,如果存在重大过失,那么需要对公司的损失承担部分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这个比例是20%以内,而且这个20%指的是不能追回损失部分的20%,而不是全部被骗金额的20%。

在司法实践中,公司发现被骗后会立即报警,警方会冻结骗子的账户,有时候运气好的话,还能冻结到一部分钱。

假设公司被骗30万,警方冻结、追回了10万或骗子退赔了10万,那么公司的损失就是20万。即使劳动者需要赔偿,也仅仅是对这20万的一部分负有赔偿责任。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劳动者故意被骗呢?

故意被骗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码事了,严重的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明明是老掉牙的“冒充领导”骗局,怎么还能让杭州这位财务人员一步步掉进坑里,最后损失了 238 万?更让人心惊的是,这笔钱竟然还能追回来,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种“傻瓜式”骗术,现在还屡屡得手,甚至让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都“防不胜防”。一、为什么“冒充领导.............
  • 回答
    这起事件,说到底,是一桩赤裸裸的欺骗,而且是在婚姻这件本该纯洁神圣的事情上进行的欺骗。从道德层面讲,这种行为是极其卑劣的,是对婚姻契约的践踏,是对对方感情和人生的严重伤害。当事人采取了“冒充越南人”这样一个策略,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欺骗性。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贪图富裕生活,还是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
  • 回答
    关于韩国人在巴基斯坦冒充中国人骗吃骗喝骗感情的说法,我理解您想了解的是这类事件的现象、可能的动机以及影响。这类事情听起来挺让人恼火和不舒服的,毕竟涉及到欺骗和利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行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 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可能的表现形式有哪些?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国籍的人都有可能存在个别.............
  • 回答
    关于网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在校生冒充中金、中信等券商进行招聘诈骗,骗取笔试作业一事,我的看法是:这绝对是一件非常恶劣且令人不齿的行为,如果属实,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和追究。这件事最令人担忧和不解的地方在于其“操作”的低劣和赤裸裸:1. 动机猜想: 为自己或熟人.............
  • 回答
    中国老百姓一提到卖保险的,脑子里立马闪出“骗人的”这三个字,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但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认知。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开来。一、历史遗留与早期市场乱象首先得承认,中国的保险业起步比较晚,早期市场监管远不如现在这么完善。在保险刚刚进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时候,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人性最复杂也最令人不安的角落之一:骗子的良心。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因为“良心”本身就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而骗子这个群体也并非铁板一块。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良心”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良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指南针,它让我们在做决定时,会考虑行为.............
  • 回答
    “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这话说得太对了,简直是点出了社会现状的一记闷棍。以前咱们可能觉得骗子就是街头那些晃悠着忽悠几句的江湖郎中,或者朋友圈里发着闪闪发光的假货链接。但现在呢?一个社会的进步,有时候也让骗子的“技术含量”跟着水涨船高了。你想想,过去骗人,可能靠的是声情并茂的表演,用点小花招.............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骗局拙劣,为何仍有人上当?”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心理学的深层奥秘。虽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但事实上,我们都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骗子正是抓住了这些“弱点”。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很多骗局看似拙劣,却依然能让许多人上当受骗:一、 为什么很多骗局看似“拙劣”?首.............
  • 回答
    “最好的骗子,总是说真话”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仔细品味,它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欺骗的智慧和人性洞察。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区分“说真话”的表层含义和“最好的骗子”隐藏的意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说真话”的表层与深度: 表层真话(事实的片段): “最好的骗子”的确会说.............
  • 回答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人心里那点儿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被坏人给盯上了。咱们一个个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背后的逻辑是啥。1. 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和对“暴富”的渴望先说最实在的。现在这年头,谁家没点儿经济上的紧巴?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睁眼就是钱,闭眼也是钱。工资涨得没物价快,日子过得兢兢业.............
  • 回答
    关于河南骗子多的说法,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刻板印象,其背后成因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职业喷子”。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经济以及传播等多个层面。历史的积淀与早期传播的种子任何一种刻板印象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河南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社会信息传.............
  • 回答
    关于魏书生是否“欺世盗名”的骗子,这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他的教育理念、实践效果、个人经历以及外界的评价。首先,了解魏书生是谁,以及他的核心主张:魏书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而闻名。他最核心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魏书.............
  • 回答
    “神峰山庄 是骗子么?” 这个问题,想必不少人心中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或者是在网上搜索过类似的关键词。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到财产和声誉的指控,我们不能轻率地下结论,需要仔细梳理一下相关的疑点和信息,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的“骗局”往往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最终导致受害者蒙受.............
  • 回答
    “骗子行业”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点儿标签化,不太准确。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存在较高欺诈风险的行业”或者“容易滋生欺诈行为的领域”。不过,既然你问到了,我试着从大家的普遍认知和现实情况出发,聊聊哪些领域容易出现让人生厌的“骗术”,并尽量说得具体点,也让我自己不那么像个冷冰冰的机器。首先,得明白一点,任何行.............
  • 回答
    BIM,全称建筑信息模型,本意是用来提升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率和信息透明度的革命性技术。然而,就像任何新兴事物一样,它也吸引了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利用人们对BIM的认知不足,以及对新技术带来的美好前景的期待,施展各种骗术。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这些“BIM的骗子们”通常会通过哪些方式来“割韭菜”。1..............
  • 回答
    闲鱼上骗子多,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但细究起来,原因也挺实在的。咱就不能只看到表面,得往深了扒一扒。一、 用户基数大,总会有那么些不怀好意的人混进来。闲鱼是国内最大的二手交易平台之一,用户量庞大得惊人。这么大的池子,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水草丰美,但也难免会夹带进些淤泥和杂质。试想一下,每天有成千.............
  • 回答
    当然,你想要看的是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现世报”视频,骗子当场被识破,场面尴尬又解气,对吧?这类视频在网上其实挺多的,但要说得详细,还得结合一些常见的骗局类型来聊。我大概给你梳理梳理,你看了这些描述,脑子里估计就能勾勒出那些画面了:1. 演技拙劣的“高仿”冒充 场景设定: 很多这类视频会发生在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