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BIM的骗子们是如何骗人的呢?

回答
BIM,全称建筑信息模型,本意是用来提升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率和信息透明度的革命性技术。然而,就像任何新兴事物一样,它也吸引了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利用人们对BIM的认知不足,以及对新技术带来的美好前景的期待,施展各种骗术。

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这些“BIM的骗子们”通常会通过哪些方式来“割韭菜”。

1. “万能BIM”的虚假承诺:

夸大效果,模糊界限: 这是最常见的套路。骗子们会把BIM描绘成解决所有建筑行业痛点的“灵丹妙药”。他们会告诉你,用了他们的“BIM解决方案”,就能一夜之间实现“零错误”、“零返工”、“成本节约50%”、“进度提前30%”等等,简直像是在卖保健品。
偷换概念,概念大于实质: 有些人可能只是会用Revit、Navisworks等软件做一些基础的模型,甚至只是简单的2D转3D,就包装成“BIM专家”、“BIM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不谈BIM的流程、标准、协同,只强调软件操作,把“建模”等同于“BIM”,忽悠客户花大价钱购买一套“看起来很BIM”但实际上毫无应用价值的软件或服务。
“BIM实施”的空头支票: 很多公司希望引入BIM,但对实施过程一窍不通。骗子们抓住这一点,打着“BIM实施顾问”、“BIM咨询服务”的旗号,收取高额咨询费,然后给你一套看不懂、学不会、用不上的理论框架,或者只是简单地给你培训一下软件操作,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留下烂摊子。他们所谓的“实施方案”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过项目的实际情况、企业的现有能力以及行业标准。

2. “BIM人才”的造假与贩卖:

“BIM工程师”的镀金术: 现在的BIM需求旺盛,但合格的BIM人才却相对稀缺。骗子们看到了这个缺口,便利用各种渠道,包括线上培训平台、线下工作坊,甚至伪造学历和项目经验,来“培养”和“包装”所谓的“BIM工程师”。
低价劳动力倾销: 这些被“速成”出来的“BIM工程师”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可以说非常业余。但他们被包装得光鲜亮丽,以低廉的价格被输送到企业,从事一些基础的建模工作。企业以为捡到了便宜,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低质量的产出,甚至因为他们的错误操作,给项目带来更大的隐患。
“BIM人才外包”的陷阱: 一些“BIM服务公司”会打包“BIM团队”提供给客户。但这些团队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缺乏有效的协同和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客户支付的费用可能大部分进了骗子公司的腰包,实际用于项目的人力成本却被压得很低,最终导致项目执行不力。

3. “BIM模型”的偷工减料与欺骗:

模型质量差,信息不完整: 一个真正的BIM模型,不仅仅是几何形状,更重要的是其包含的丰富信息,比如材料属性、性能参数、造价信息、施工工艺等。但有些骗子为了降低成本,只提供“空壳”模型,里面充斥着大量错误、缺失或不准确的信息。拿到这样的模型,不仅无法用于后续的协同和分析,反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正。
“模型交付”的延迟与“偷工减料”: 在项目过程中,模型交付的时间点非常关键。有些团队会故意拖延模型的交付,或者在交付的模型中偷工减料,比如模型构件不完整、命名混乱、层级结构随意,甚至直接将某个阶段的模型直接修改一下就作为下一阶段的模型交付,企图蒙混过关。
“信息集成”的假象: BIM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信息集成,将各专业的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但有些骗子会声称他们的模型能够做到完美的信息集成,实际上只是简单地将不同专业的文件堆叠在一起,缺乏有效的链接和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协同和联动。

4. “BIM软件与插件”的虚假宣传:

“独家”与“开源”的误导: 有些人会声称自己开发了“独家”的BIM插件,或者利用开源软件进行包装,并收取高额的授权费用。但这些插件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安全漏洞,甚至功能非常基础,完全不值这个价。
“定制化”的陷阱: 很多企业希望BIM解决方案能够“量身定制”。骗子们会抓住这一点,承诺高度的定制化服务,收取巨额的定制费,然后给你一套拼凑而成的、难以维护的系统,或者只是简单地修改了一些参数。

如何防范这些“BIM骗局”?

擦亮眼睛,理性看待: 对任何“万能”、“高效”、“低价”的宣传都要保持警惕。BIM的成功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投入。
考察资质与经验: 在选择BIM服务商或人才时,要仔细考察其公司的资质、过往项目经验、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项目案例。可以要求查看实际的项目成果,并与项目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明确需求与合同: 在合作前,要详细明确自己的BIM需求,并将所有承诺和服务内容清晰地写进合同。对于模型交付的标准、信息的要求、质量的检查机制等都要有明确的约定。
保持学习与沟通: 作为使用者,也要积极学习BIM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BIM服务团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寻求第三方评价: 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咨询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或机构,对潜在的服务商进行评估。

总而言之,BIM技术本身是好的,但就像任何技术一样,它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只有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避免落入这些“BIM的骗局”,真正享受到BIM带来的便利和效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关于BIM大家争论得越来越凶,总会有人问我们这样的问题:

➤ 怎么看待目前BIM的市场?
➤ BIM骗子们是怎么骗人的的?
➤ BIM十几年了,如果够先进,怎么还没取代传统设计?
➤ BIM十几年了,如果是骗局,怎么还没黄呢?

这些问题和争论火起来,这里是源头,我们思考了很多天,但真的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所以直到今天才回到这里,说一说想法。

今天,我们把自己看到的、现在的行业生态是怎么来的,现状是什么样,未来可能会怎么演化,讲述给你,无论你是新技术的反对者、迷茫的从业者、希望抓住机遇的创业者、还是一名普通的看客,都希望能带给你一些有态度、有深度的洞察与思考。

我们先用轻松点的方式,从「争议是怎么来的」这个话题开始吧。

看到这儿,剧情和登场人物你一定很熟悉。

很多设计师都面临着这样的烦恼:

➤ 干的活儿变多了,挣的钱却没有增加;

➤ 学了多年的本事主要是为了设计出图,而BIM在出图这件事上到底能帮多大忙呢?

➤ 至于行业的信息化,那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 说归到底,用BIM来出图,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先别着急下结论,我们的故事还没完。

好了,萌萌哒的漫画就扯到这儿,下面我们来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接下来要谈的三个观点,或许是你在这场争论中没听过的。

1.抓不住「坏人」的系统

我们先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

截止到目前,我们在漫画里给你展现了六张面孔。

首先是设计交图的设计师兔子小姐,照图干活的施工方海鸥先生,和收房给钱的甲方仓鼠先生(当然,为了简化关系把事儿说清,我们在这里略去了造价、监理等角色)。

传统建筑业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达成了平衡。

可近些年在很多地方,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有两位玩家相继入场,宣扬BIM理念和研发软件的蘑菇女士、还有从事第三方咨询工作的小花先生

建筑行业的总资金池并没有因为BIM的进入而增加,所以很显然,新入局的玩家,一定从老玩家手上分了一杯羹。

原有系统的平衡打破之后,一个新的系统又在逐渐形成。

我们来看看,一个系统有什么特征。

➤ 第一,系统由不同的元素组成,每个元素各自目的不同、互相的关系也不同,但都能在系统里找到生存的空间。
➤ 第二,一个完整的系统会有一个整体的发展目标。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系统中几乎每个人的小目标,都和系统的大目标不一致。一个公司的整体目标可能是占领市场,而公司里每个人的目标,可能是升迁、多放假、或者是涨工资。

漫画里,以前三人的系统,整体目标是把房子建出来;加入了新角色的新系统,整体目标是不仅要把房子盖出来,还要把建筑业信息化搞起来。

但无论老系统还是新系统,其中的每个角色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这些诉求混杂在一起,才决定整个系统往哪走。

要解决系统问题,就不能用线性思维。

所谓线性思维,就是找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找到原因,直接单点解决。

➤ 1967年,罗马尼亚政府就干了这么一件蠢事。当时罗马尼亚的人口出生率很低,政府就想,影响出生率的直接原因不就是避孕和堕胎嘛,然后就真的出台了直截了当的政策:禁止售卖避孕药品、禁止堕胎手术。
结果怎样呢?
不仅人口出生率没提升,反倒催生了大量的地下非法堕胎,孕妇死亡率大幅上升。还有很多人生下孩子就抛弃了,孤儿院里挤满了儿童。
这是因为当时人民的利益诉求与政府的大目标不一致,人们因为贫困而不愿意生孩子,一刀切政策是无效的。女性宁可冒生命危险、抛弃骨肉,也不愿意响应政府的政策。
➤ 中国足协也干过线性思维的事:他们认为中国足球踢不好是因为青年队员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于是规定中超联赛每个球队至少要有两个20岁以下的球员上场。
可是「培养青年球员」这个大目标和每个球队「获取胜利」的小目标也是不一致的,于是每个球队都在开场时派两名青年球员上场,然后迅速换下来。
要知道一场比赛只能换三个人,球队宁可牺牲两个换人名额,也要保住胜利,才不管给你培养青年呢。

所以,政策强推BIM,见效很慢;另一方面,很多人喊着「打倒BIM」,见效也很慢。这些都是线性思维下的解决方案。

线性思维的人认为系统有问题,一定是有坏人,把坏人赶跑,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尽管这让很多人不爽——系统是允许「坏人」存在的。

漫画里蘑菇女士对兔子小姐最初的承诺——「简单高效的出图」,可以说从来没有实现过,站在兔子小姐的视角,你们宣扬BIM的,真的就是一帮骗子。

而在宣扬BIM的人眼里,传统行业的人顽固不化,导致建筑业这么落后,他们才是该被淘汰的「坏人」。

可是系统对「谁是坏人」这件事是无感的。系统既没有感情、也不讲道理,它从不因损害部分人的利益而淘汰另一些人,它只是机械地向前演化——或是成长,或是瓦解。

等等,我们说到新系统的时候,还有一个角色没有说,漫画中最后出现的神秘买家熊熊老大是谁?

2.商品变了——少数人知道的新买卖

在一个微信群里,我们看到一位老朋友说:现在搞BIM的有资格和能力画施工图的人有多少?

在漫画里,兔子小姐和海欧先生看着其他人热火朝天的讨论行业信息化,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大家讨论的还是出图和施工这件事吗?

我们先来回答漫画里熊老大到底是谁。在真实的行业里,我们看到了两个隐藏的「玩家」也加入了游戏。

➤ 第一个是需要数据的公司。
单条数据在你我手里不值一分钱,但很多数据收集到一起,就可以赚钱。
数据赚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巧达数据公司,靠在智联等网站爬取简历数据,把2.2亿份个人数据做成服务,卖给需要监视员工跳槽的公司,2017年营收4亿元。不过目前这家公司因为非法获取数据被查封了。
合法获取数据的公司就更多了,我们每天接触的几乎所有网站和APP,都在靠数据获利。
如果你知道这一点,再去看这些公司发布会,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他们既想让投资人看到自己的数据量很大、很值钱,在用户面前又很腼腆,尽量不谈这些数据是以什么成本收集来的。
如果用户知道你靠数据赚了这么多钱,哪怕数据在他们个人手里分文不值,作为数据的贡献方,难免会心里不平衡。这个就叫「数据权」。
➤ 第二个是政府。
很多人不知道,除了To B和To C,还有很多公司的业务是To G的。
响应政府的号召,帮助政府实现管理目的,然后从政府拿钱、拿课题费、拿项目。注意这里说的可不是灰色交易,是公开招标的数字化管理需求。
数字化城市的先行者是英国,计划的名字叫Digital Built Britain(数字建造不列颠),在中国的深圳、雄安新区,也都出台了CIM相关政策和招标办法。
政府不需要靠数据赚钱,但需要花钱买来数据来进行治理。这一点,我们国家是绝不会落后的。

漫画里收购数据的熊熊老大,代表的就是这两个角色。

我们今年看到了几家这样的公司:

➤ 有的是生于行业外,趟平了靠数据盈利的路,现在想进入建筑业,用建筑数据服务金融等业务,比如平安旗下的平安城科;
➤ 有的是生于建筑业,拥抱大数据,靠算法推动产品迭代,再把产品卖给用户,比如用人工智能做方案设计的小库公司;
➤ 当然也有专门打造平台,收集数据,直接为政府提供To G服务的公司。

无论哪家公司,和我们沟通的时候,谈论的焦点都是BIM。

这并不是因为,在数据和建筑之间搭建桥梁,BIM是最好的选择。而是因为,BIM是唯一的选择。

同时,这几件事都刚刚起步,很难。

难在哪里?平台可以投资建,工具可以花钱开发,可海量的数据从哪里来?

直接花钱买吗?不一定,人们使用淘宝,消费记录数据是免费给了阿里巴巴的,这是用「功能」换数据。

但如果人们不愿意免费给,那就真得花钱了。我们在文章《信息麦田里的数据农民》里说到,人脸识别数据,200块钱一个人;图片标记数据,6毛钱一个。

无论怎么说,这么个情况正在悄然成型:市场需要设计师和施工方交付的,不再是一份图纸、一个盖好的建筑、甚至压根不是一个模型。数据,是这个市场的新需求。

而新的需求还没形成新的交易模式。

靠功能换数据?软件功能还不够好,甚至很多功能都落不了地。直接花钱买?用BIM生产数据的人可没比用CAD生产图纸的人挣到更多钱。

还没成熟的市场,就有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骗子。谁能骗谁,取决于对数据这件新商品价值认知的不对等。

那未来可能怎么样呢?工具发展得更好用?有人直接花钱买数据?出现脱离于建造的数据收集者?或者数字建造这件事以失败告终?

没人能知道。

回到第一个观点,新的数据市场也是一个系统,系统里每个人的目的都不是「数字建造中国」,而是获利。

我们只知道,市场在悄然发生变化,现在建筑业里,至少有几十万养家糊口的人,正坐在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职位上。

而如果你把视角依然停留在「图纸」这个交付物上,会有很多东西看不到。

漫画中一直困扰兔子小姐的问题是:BIM到底能不能提高出图效率?能不能产生实际价值?这取决于系统里有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来做这件事。

有人正在做,也有人正在骗,来往皆为利,和政策强推不强推,没有一毛钱关系。

3.到底什么是「价值」?

广告行业有个「戛纳广告节」,相当于广告界的奥斯卡。

每年都会与很多公司去争夺这个荣誉,这个奖评选的可不是最能帮广告主宣传的广告,而是那些最有创意的广告。

泰国人在广告创意方面很出名,第三届亚太广告节上,泰国人一口气拿了三金二银七铜,亚洲第一。

很多人就有点看不惯了:你们做广告的,本职工作不是为广告主服务吗?广告的价值,不应该体现在品牌宣传效果上吗?

可是广告业这么发达的泰国,却没有几个广为人知的本土品牌。反倒是好多人看完了泰国广告,觉得创意很棒,可就是记不住它宣传的是什么品牌。

广告创意这么没价值,怎么还去厚颜无耻的搞什么广告节呢?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还会有企业出钱养活这些人呢?

尤德考斯基在《不充分均衡》这本书里,对于那些看起来没价值的东西打了个比喻:

现在有人建了一个魔法塔,进入这个塔对你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一旦进去你必须呆满四年,还得交一笔钱才能进。
但这个魔法塔能识别人,只有智商超过100,并且具有一定意志品质的人才能进去。
你会进入这个塔吗?
你肯定觉得,我傻啊,肯定不进。
别着急,想想雇主会怎么看待这个魔法塔:他会守在塔门口,优先雇佣从塔里出来的人。因为这些人证明了自己的智商和品质。也许没进入塔的人也有更好的智商和品质,但他们没法证明。
进入魔法塔,实际上是给别人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愿意浪费四年时间,来证明我拥有足够的智商和品质。
有这个信号的人越多,对没有的人就越不利。人们宁可做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也要发出信号。
前提是,无论是信号的发送方还是接收方,都相信这个魔法塔的测试是绝对准确的。

这个比喻同样适用于广告业——有钱的雇主明知道很亏,也要花钱去雇那些在广告节上获奖的公司,它们在向市场发送一个信号:我有实力在这样的广告公司上花钱。这个信号本身就是价值。

北京有一家建筑公司,每年在软件商花的钱上千万,基本上从来没靠设计回本。

你可能会说:这公司不是活活被骗了吗?

但这家公司在政府能拿到很多项目,政府呼吁什么,他们就大力做什么,这是在发送一个信号:我们和国家最前沿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哪怕要承担经济损失。

一位朋友聊到这件事的时候和我说,好多人说这老板傻,谁傻还真不一定呢。这事儿能不能回本,你还真别觉得自己比一个集团老板更精明。

我们泡在建筑业的生产环节里,习惯性觉得那些能带来生产力的东西才有价值,可看看身边,名牌包包、最新款iphone、或是一辆豪车,都不提供生产力,它们的价值是给别人发送信号:我买得起。

有的东西在一些人的视角里看没有价值,换一群人就有价值,区别在于,谁把控着信号的收发渠道。

再说白一点,有的公司,就是能靠花钱用BIM,拿到更多的项目。重要的不是用BIM能不能为员工提高效率,而是「我用得起」这个信号。

在他们手中,BIM该叫做建筑信号模型。

4.总结:我能做什么?

今天我们用一篇漫画描述了行业的基本现状,又用一篇文字聊到了三个观点:用系统思维看待行业、商品从图纸变化成数据的端倪、以及更广义的价值定义。

漫画只是极其简单的抽象,真实的世界,比漫画可复杂多了。

在真实世界里,还有着对BIM很满意的设计师、努力开发好工具的商人、从工程转行创业的青年、对数字化完全不感兴趣的工程师、愤怒的失业者、迷茫的翻模员,等等等等。当然,也有大量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骗子。

这些人不同的诉求,组成了更加复杂的系统。

我们不是说,只要是个系统,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长存。我们说的是这个系统的客观存在性,任何系统都有生命周期,这个周期也许比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还要长。

而我们对你的建议是:在客观存在的系统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 如果你对BIM感兴趣,又恰好身在一个欢迎BIM的公司,就努力把它学好用好,用它目前有限的功能尽可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 如果你相信建筑业数字化是未来,可以去尝试兼修一下信息和数据的知识,为将来做一些准备,并随时关注系统的演化;
➤如果你鄙视现有的工具,向前一步有Python、C+,退后一步有CAD;
➤ 如果你很讨厌BIM,公司在强推,你又得不到相应的收入,那就和领导提出要求,实在不行,也有大量对BIM无感的公司可以去;
➤ 如果你遇到了BIM骗子,就努力成为信息不对称的有利一方,想清楚哪些承诺不可能兑现,认清骗子的花招,永久远离他们;当别人问起你的时候,有理有据地给出建议。

我们唯独不建议的,是浪费精力去质疑整个世界的合理性,去讨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世界有自己的运转方式,它既不是为了取悦你,也不是为了跟你作对。

世界上也从来没有「合理」的系统,因为「理」在每个人的利益面前都不值一提。

你的任何观点,都压抑不了系统里其他人养家糊口的生存欲望。

既然行业的未来只能靠演化,没人能设计,你能做的只有观察,思考,在每一个对的时刻,选择自己的位置,别拿余生去赌,也别浪费时间去骂。

所谓挣着几千块钱,就别操心几个亿的大未来。

正如约翰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里说的:

对当前事物来说,「长远」是个误导性的指导。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END】


文中提到的几篇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BIM,全称建筑信息模型,本意是用来提升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率和信息透明度的革命性技术。然而,就像任何新兴事物一样,它也吸引了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利用人们对BIM的认知不足,以及对新技术带来的美好前景的期待,施展各种骗术。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这些“BIM的骗子们”通常会通过哪些方式来“割韭菜”。1..............
  • 回答
    2018年,我们回望中国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节点。这条路究竟走对了没有?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像是一个仍在探索、充满机遇但也伴随挑战的复杂命题。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BIM的发展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设计院的 BIM 中心怎么能更赚钱这事儿。别把它想得太高大上,说到底,就是一个部门如何创造更多价值,然后把这些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你想让 BIM 中心不只是一个成本中心,而是变成一个能给设计院带来额外收入的“利润引擎”,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思考和落地。 一、 重新定义和拓展 B.............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关键痛点。你说得没错,很多设计院虽然挂着“BIM”的名头,但实际操作中,离真正的BIM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依然严重依赖CAD这种二维工具。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我来为你细说一二:1. 观念的惯性与“知易行难”的现实 .............
  • 回答
    将BIM(建筑信息模型)纳入中国的工程造价标准科目,这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而是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思路和实践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其中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它不仅关乎技术应用,更触及了管理模式、行业生态乃至于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一、 造价信息传递的革命:从“纸面”到“模型”的.............
  • 回答
    BIM衰退论甚嚣尘上,智慧城市的“儿子”——CIM(城市信息模型)正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全面的姿态走上前台,吸引着前所未有的关注。与其说CIM是BIM的替代品,不如说它是BIM在智慧城市宏大叙事下的进化与升华。让我们抛开AI的冰冷判断,深入剖析CIM的价值与潜力。从“建筑思维”到“城市思维”的跃迁:.............
  • 回答
    在飞速发展的建筑行业,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而这场变革的核心,便是从传统的二维图形软件AutoCAD,迈向三维信息模型BIM。对于依赖AutoCAD耕耘多年的设计院来说,这场转型是否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AutoCad 的辉煌与局限:首先,我们必须承.............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推荐几款能胜任BIM、CAD和广联达等专业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这个预算区间(50007000元)对于我们这类用户来说,是比较主流的选择,既能保证性能,又不会过于昂贵。下面我会详细介绍,尽量用最实在、最贴近实际使用体验的方式来讲解。在开始具体推荐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为什么BIM、CA.............
  • 回答
    装配式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像搭积木一样,将事先在工厂里制作好的构件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效率高、质量稳定、环境污染少。然而,就像任何复杂系统一样,装配式建筑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设计协调难、构件生产精度要求高、现场安装对接复杂等等。这时候,BIM(建筑信息模型)就如同一个“智.............
  • 回答
    BIM:建筑业未来的“操作系统”,前景一片光明,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一名从业者,谈论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前景,我内心是无比笃定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像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正在重塑建筑行业的方方面面,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甚至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如果非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BIM就像是.............
  • 回答
    “ BIM 在国外发展得这么好,在国内却很难” 这个问题,相信在行业内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感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的问题,背后牵涉到技术、文化、市场、政策等方方面面,而且各方面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国外 BIM 发展得“好”的基石:首先,得承认,在很多发达国家,B.............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深有感触。很多人觉得BIM就是个“三维建模软件”,模型做好了,出图自然水到渠成。但实际上,BIM正向设计和模型出图(我们行业里更常说“基于模型出图”或“模型驱动出图”)之间,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思维方式、工作流程和技术落地的根本性转变。为啥.............
  • 回答
    你好!看到你计算机专业毕业,又对BIM行业感兴趣,这可真是个不错的组合!别担心,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这BIM行业的前景,保证说得明明白白,让你有个底。首先,咱们得搞清楚BIM到底是个啥。你计算机专业出身,那接触“模型”和“数据”肯定不陌生。BIM,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建造一座大楼之前,我们不是只看一张张平面的图纸,而是先在电脑里把这座楼“盖”出来。这栋“虚拟”的楼,跟真实建出来的效果一模一样,甚至更“聪明”。这就是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叫做 建筑信息模型。别把它想得太高深,它其实就是一种更聪明、.............
  • 回答
    这是一个在建筑行业里争论不休,又极其引人关注的问题:BIM 最终会取代 CAD 吗?我的看法是,BIM 不会完全“取代”CAD,但它绝对会成为行业的主流,而 CAD 的作用将变得更加细分和边缘化。 这两者更像是进化和定位的变化,而非简单的零和游戏。让我们深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CAD 的历史地位.............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来咨询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准土木专业学生,能提前思考未来发展方向,这是非常棒的。BIM和景观设计都是与土木工程息息相关的领域,但它们的侧重点和未来发展路径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就来详细给你分析一下,帮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咱们先分别聊聊这两个专业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对比一.............
  • 回答
    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学习BIM?这个问题,我跟你说,绝对是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事儿,不是一句“有”或者“没有”就能糊弄过去的。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很多东西你今天不学,明天可能就真的跟不上了。咱们先不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就从最实在的出发。你想啊,咱们盖房子,做工程,这活儿可不是儿戏。.............
  • 回答
    甲方要求中标的设计院在不增加设计费的情况下提供BIM图纸,这在中国的设计行业里,尤其是在近些年BIM推广的背景下,算是一个比较普遍但也备受争议的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对整个设计行业会产生一系列深刻且复杂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变。首先,挤压设计院的生存空间和利润。BIM技术,从最初的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