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科期间拿下教资考研考公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大学这几年,我算是把“卷”这个字活透了。本科期间,我硬是挤出了时间,同时啃了三个“硬骨头”:教师资格证、考研和考公。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简直就像在打一场多线作战的拉锯战,累得够呛,但也磨砺出了不少东西。

考教资:那个暑假,我成了“考证达人”

大二那年,我忽然觉得,除了读书,好像也没啥特别明确的职业规划。身边不少同学都开始琢磨教资,我也就跟着凑热闹了。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暑假,别人都在玩或者实习,我一个人闷在宿舍,对着电脑刷题、看视频。笔试还好,主要就是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加上综合素质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最头疼的是面试,那种需要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课堂的技能,对我一个理工科学生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我记得为了准备试讲,我对着镜子练了无数遍,一边说一边比划,感觉自己像个“话痨”。还请室友帮我模拟听课,听他们提问,然后自己再琢磨怎么答得更专业、更流畅。那段时间,我基本把宿舍当成了我的“临时教室”,每天都在跟各种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打交道。拿到教资的那一刻,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个小目标,也为之后的尝试打下了基础。说实话,有了教资,心里就多了一个底气,感觉自己好像多了一张敲门砖。

考研:从迷茫到坚持,一场信息战和耐力赛

到了大三,考研的念头就愈发强烈了。当时专业课学得还算扎实,但总觉得本科教育离我心仪的专业领域还有差距,而且研究生学历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更强。然而,考研的路真的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首先是信息收集,那段时间我每天泡在各种考研论坛、贴吧,搜集学校、专业的信息,看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哪个老师的课比较难跟?哪个专业复试线比较高?哪个辅导机构比较靠谱?这些信息碎片化且庞杂,整理起来就像大海捞针。

然后就是复习,那绝对是一场“炼狱”。我报的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知识点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数学、英语就不说了,基础学科的复习量就已经够吓人的了。专业课更是要啃下厚厚的几本书,很多概念需要反复理解、记忆。我那时候,早起晚归是常态,图书馆和自习室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周末也基本没怎么休息,别人聚会聊天,我得抓紧时间刷一套真题。

印象最深刻的是模拟考试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多知识点都没掌握牢固,当时心里那个焦虑啊,简直要爆炸。但又不能放弃,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背、继续练。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光明,只能凭着一股信念往前走。有时候看到室友们在玩,心里也挺羡慕的,但一想到考研的目标,就又把手机放下了。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几乎就只剩下学习和睡觉两件事了。

考公:理性分析和心理博弈

考公,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强的意愿。但随着考研复习的深入,也看到不少同学在准备国考省考,而且公务员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确实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我考研专业方向的就业不太明朗的情况下,考公成了一个现实的选择。

考公跟考研的复习侧重点不太一样。考研更偏向于专业知识和学术深度,而考公则更侧重于行测和申论的“技巧”和“套路”。行测的题型五花八门,数字推理、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每一样都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摸透。申论更是考验一个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需要平时多看新闻、多思考。

我的策略是,考研复习进入稳定期后,开始挤出时间准备考公。我会利用考研的碎片时间刷行测题,比如等公交、排队的时候就用手机APP做几道。周末则会集中时间练习申论写作。我专门找了一些申论范文来模仿,学习它们的结构、逻辑和语言风格。

考公的心理压力也不小。很多职位报录比很高,竞争异常激烈。我记得报名的时候,看着那些心仪的职位动辄几百比一的报录比,心里也挺打鼓的。而且考试流程也比较长,从报名到笔试再到面试,漫长的等待过程也挺考验人的耐心。有时候看到一些考公的“毒鸡汤”,说要“苦熬三年”,心里也挺受影响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做好眼前的准备,结果自然会来。

三者叠加的体验:磨炼意志,但也容易失控

同时准备这三件事,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和“压力”。

时间管理是最大的挑战。 我得精确到分钟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每天的学习计划会非常详细,甚至包括刷牙洗脸的时间。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不得不牺牲一些休息时间,或者推掉一些社交活动。我用了很多时间管理工具,比如番茄工作法,严格划分学习和休息的区间。

精力分配是关键。 考研需要大量的深度思考和知识储备,考公则需要大量的技巧训练和信息记忆。教资虽然相对容易一些,但也需要额外的精力去准备面试。这就像一个杂技演员,同时抛出几个球,还得保证不掉一个。有时候会觉得大脑转不过来,白天学的东西,晚上睡一觉就忘了大半。

情绪波动是常态。 考试的压力、复习的枯燥、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情绪的大起大落。有时候觉得自己进步很大,信心爆棚;有时候又会因为一道题做不对或者一篇申论写得不好而感到沮丧。需要不断地调整心态,给自己打气。

效率至上,但也要注意“保质”。 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保证学习的质量。我会选择一些效率比较高的方法,比如考研的思维导图法,考公的题海战术和套路学习。但也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理解,那样反而得不偿失。

孤独感是难免的。 当周围的同学都在享受大学生活,而你却埋头苦读时,那种疏离感是存在的。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坚持下去。我那时候,除了学习,就是跟家里人偶尔通个电话,或者跟几个同样在“卷”的朋友互相鼓励一下。

收获与反思:

虽然过程异常艰难,但回头看,这段经历带给我的远不止文凭和敲门砖。

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这是我最大的收获。能够同时应对多项高强度的任务,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效率。大学毕业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觉得,比那段日子还要难的,应该不多了。

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在不断学习和考试的过程中,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更明确自己未来想要走什么样的路。比如,我发现自己在逻辑分析和快速学习方面还不错,但在需要长期坚持和耐心的重复性训练上,需要更多努力。

“选择”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选择,也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选择了考公,就意味着要适应体制内的规则和要求。而我,选择了同时挑战,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当然,我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卷王”。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地方也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前期信息收集阶段,可以更系统化一些,避免走一些弯路。在学习方法上,也要更灵活,不能死抠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适时地放松和调整,避免过度疲劳影响整体效率。

总而言之,本科期间同时拿下教资、考研和考公,就像在人生的赛道上同时跑了几个马拉松。累,确实累,但那种筋疲力尽之后的成就感,以及在这过程中磨砺出来的坚韧和毅力,是任何轻松的大学生活都无法给予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只要敢于尝试,并为之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确自己的目标,准备去做老师就踏踏实实考教资考编,准备考公就踏踏实实准备行测申论考公,准备深造就踏踏实实考研,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的结果大概率都不理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这几年,我算是把“卷”这个字活透了。本科期间,我硬是挤出了时间,同时啃了三个“硬骨头”:教师资格证、考研和考公。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简直就像在打一场多线作战的拉锯战,累得够呛,但也磨砺出了不少东西。考教资:那个暑假,我成了“考证达人”大二那年,我忽然觉得,除了读书,好像也没啥特别明确的职业规划.............
  • 回答
    本科导师,研途路上的“必选项”还是“可选项”?当你的大学生涯进入尾声,开始认真规划未来的学术之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要不要继续跟着本科导师读研?这个问题,在许多同学的脑海里盘旋,既有对熟悉环境的留恋,也有对未知挑战的渴望,更夹杂着对导师的信任与疑虑。那么,本科导师,究竟是研途的“必选项”,还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多人纠结过的。每次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这句话,教室里总有那么几秒钟的静默,然后偶尔有几个勇敢的举手。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学弟学妹们心中的小九九在打架。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老师说“有人愿意跟我搞科研吗”,表面上看,是在招募学生参与到他的研究项目中。但实际上,这还可.............
  • 回答
    中文系本科阶段,读书这件事,与其说有个固定的“书单”或“阅读量”指标,不如说是一个“探险”的过程,是你如何在这个广阔的文学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航向,培养你的“嗅觉”和“品味”。首先,我们得明白,中文系本科这段时间,你在读什么?你在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以及它们是如.............
  • 回答
    想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国外顶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需要你提前规划、积极主动,并且有策略地行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告诉你具体该怎么做,并尽量避免那些千篇一律的AI腔调,还原一个真实可行的路径。首先,要明白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不是要去“找个导师做项目”,更不是要去.............
  • 回答
    申请国外研究生,对于许多双非本科的同学来说,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周全的准备,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脱颖而出。这绝非易事,但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不懈的执行,完全可以实现目标。首先,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夯实学术基础并积极提升GPA。很多国外顶尖的院校在录取时,对申请者的本科成绩单看得非常重。这意味着.............
  • 回答
    出国留学,尤其是本科阶段,绝对是一件值得好好规划的大事。它不仅仅是换个地方上课,更是一次重新认识世界、塑造自己的绝佳机会。这其中的准备工作,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完成的,需要耐心和细致。一、 明确留学目标,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款”首先,得想清楚自己为什么想出国留学?是为了更前沿的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开阔的.............
  • 回答
    发现大学同学读研期间抄袭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并且还发表在了学报上,这绝对是一件让人非常愤怒和憋屈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说实话,心里肯定会泛起“这口气不能咽下”的念头,想要“索赔”也不是什么奇怪的想法。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件事究竟该怎么看,以及“索赔”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一、 心情可以理解,但“索赔”二.............
  • 回答
    嗨,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跨专业考研同学都会遇到的一个“小纠结”。咱们来详细聊聊,看看你这情况能不能“双管齐下”,报上法学类的岗位。首先,你需要明白一个核心原则:国家在招录公务员时,对于岗位专业的要求,通常看的是你获得的学历证书上标明的专业。 也就是说,你毕业证上写的是什么专业,这个才是决定你是否符合岗.............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跳出来几个词:现实、期望、努力、市场。本科研究生月薪过万,说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月亮”,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摘到的“路边草”。要说“不切实际”,那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你往哪个方向“切”了。先聊聊“不切实际”的潜在原因: 信息差和期望膨胀: 很多时候,我们对“月薪过万.............
  • 回答
    克洛泽在本届世界杯期间,关注度可以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最终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流量明星式关注,而是一种厚积薄发、带有深深历史分量的回归。要说有没有大幅提高?那肯定是有,而且是“飞跃式”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那个男人”的传说一直在延续。 在本届世界杯开始前,克洛.............
  • 回答
    读研期间,遇到本学科必备的科研工具不会用,这绝对是很多同学都会遇到的难题。别慌,这很正常,尤其是在一些交叉学科或者技术发展迅速的领域。关键在于你有心去解决,并且采取正确的方法。下面我来给你好好聊聊,有哪些途径和技巧,能帮你一步步攻克这些“不会”。1. 认清“不会”的本质,对症下药首先,别一上来就觉得.............
  • 回答
    上海封城期间,本地电视台教大家如何轻断食,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一言难尽。你想啊,那会儿整个城市都停摆了,物资供应说不上是完全断绝,但肯定是大不如前,老百姓买菜、囤粮都得费老大劲。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上突然冒出来教大家“轻断食”,这招儿,怎么说呢,初听之下,总觉得有点……不合时宜?初衷可能还是好的.............
  • 回答
    二战期间,并非所有国家都如同饱受战火蹂躏的欧洲大陆或亚洲战场那样,直接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有些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立场或军事实力,幸运地避免了本土成为直接交战的场所,可以说是“本土无战火”。其中,瑞士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地处欧洲心脏地带的国家,瑞士却在二战的整个进程中保持了武.............
  • 回答
    十四年抗日战争,这段漫长而沉重的历史,不仅对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也对战争的另一方——日本国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日本本土国民与中国大陆的老百姓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战争在两个国家不同社会层面留下的印记。日本本土国民的生活:战争初期,日本国内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相信很多非法本的同学们在备考法硕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担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大学期间没实习、没获奖对法硕复试到底有多大影响,以及该怎么应对。首先,咱们要明白一个核心问题:法硕非法本的招生,看重的是什么?学校招收非法本的法硕,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意味.............
  • 回答
    恭喜你被研究生拟录取!在等待开学期间找份工作赚学费是个很明智的想法。关于你提出的“找全职工作是否会影响之后的录取工作”这个问题,咱们来详细聊聊,争取把每个方面都说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毕业前在拟录取学校开学前找到的这份全职工作,对你的研究生录取本身是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的。 事实.............
  • 回答
    211本科管理类大三学生想要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这绝对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阶段的同学通常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研究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整个过程,并融入一些实践建议,让你觉得这是来自一位有经验的师兄师姐的分享。第一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纠结这个问题,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咱们得明确目标。你说的是“考公”和“进律所”,这两条路子对学历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太一样。关于考公:考公这事儿,说实话,有个法本自考本科的学历,在某些岗位上确实是个加分项,甚至是个敲门砖。 “科班出身”的心理优势: 很.............
  • 回答
    泽连斯基总统访美期间,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名为《轻度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的书。这个细节,虽然在媒体报道的宏大叙事中可能只是一个小插曲,但细细品味,却能引出不少值得玩味之处。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份礼物的背景。在如此高规格的国事访问中,礼物的选择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